奇书网 > 大唐遗少文集 > 盖碗茶模糊泡饮法的解析

盖碗茶模糊泡饮法的解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大唐遗少文集最新章节!

    盖碗茶模糊泡饮法的解析

    溶解搅拌加速系数

    根据负水斋居士的对比冲泡试验,茶叶之溶水后搅拌或是摇动溶液可以加快茶素的浸出。相对于静态泡法,在冲泡的过程中搅拌或摇荡溶液可以提高浸取效率1。25倍以上,尤其是在第一泡时。

    以数学泡茶法的‘标清口感150毫升水3泡3克茶的泡法’的沸水冲泡为例,(所谓的沸水在离火倾注时,经过室温(以春秋之室内温度约25c)空气注入空冷的茶具中(茶具若未预热则与室内空气等温),水温大约已下降几度,以95c计,形成标准清饮口感指数‘k’(4500)的浓度的时间是47。4秒。此时间值的计算是:

    最简函数式:y= k /x,(k=4500,x=1~100)

    y=4500/95

    y=47。37秒

    这47。37秒是负水斋中用旋转、摇荡95c茶汤的手法获得标准清饮口感指数的95c茶汤。(茶汤转酾(滗滤)至分茶器或茶盅内,温度约已将之90c以下,此温度已与冲泡过程无关。)

    相比较而言,盖碗茶的静态泡法用95c水温冲泡,形成标准清饮口感指数‘k’(4500)的浓度的时间是59。21秒。(数学泡茶法47。37秒乘以溶解搅拌加速系数1。25等于盖碗茶的静态泡法的59。21秒。)

    用70c水温冲泡,形成标准清饮口感指数‘k’(4500)的浓度的时间约是80秒。(y=4500/70,y=64。3秒,64。3秒乘以溶解搅拌加速系数1。5等于80。38秒。)

    ‘盖碗泡留卤续水掺茶直饮法’及其衍生出来的玻璃杯泡、瓷盖杯泡、保温杯泡等变式的泡饮方法,在茶叶与水开始混合开始相溶后,饮者们通常是让任由茶汤在热力的作用下慢慢的变浓,在茶汤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开始品饮。泡饮时,杯中的茶汤通常对杯底的茶叶仅有很小的扰动。

    所谓静态泡是指相对于‘数学泡茶法’的在茶叶浸泡的过程中,用旋转摇荡或是搅拌溶液以加速浸出速度的‘动态泡’的叫法。通常,使用各种杯子作泡饮茶具基本可以看作是‘静态泡’,但也有部分饮者喜欢喝浓茶,有用碗盖拨动汤底以提升浓度的习惯,还有的用直筒杯饮茶的会手持茶杯回旋摇荡以匀开浓度,这些做法相当于‘动态泡’。工夫茶的做法是‘多茶少水’、高温、逾多次的冲泡,来快速获取口感浓度。小壶或是盖瓯中的乌龙茶的吸水舒展后,涨满茶器,满壶尽是汤底,不存在所谓的汤色层次,七次的悬壶高冲就等于是形成的动态的冲泡过程。

    渐饮渐浓的模糊泡饮法

    在盖碗中用150毫升水冲泡3克‘碧螺春’绿茶,温杯后用70c水温开茶,采用下投茶、一次性注水。

    茶叶在70c的水中浸泡5分钟后,茶汤的浓度大约接近最大合理可取量的数值(13500),在此间品饮,饮者们会得到多高浓度的口感呢?

    用70c的水温开茶进行头泡是嫩芽茶的适宜水温。70c的水在成年人而言,基本不需降温即可小口品尝及吞咽的。茶叶溶水2分钟后即可以开始品饮。通常,杯中的‘头泡茶’的汤色是有层次的,浓度是渐饮渐浓的。在2分钟时的茶素溶出量约为(5400),上层茶汤的平均口感浓度是小于(5400),下层浓度则大于(5400),因为在茶叶溶水的过程中,茶素是逐步向上扩散的,茶与水初次融汇后,其茶器与溶液在静置时是下浓上淡;3分钟时的平均浓度是接近(8100);5分钟时的汤底的平均口感浓度大约是接近(13500)。

    居士曰:“一泡三品,一品三口,渐饮渐浓,渐成茶卤。饮半留半,续水冲淡。再接再砺,再创佳绩。”

    在一泡茶品饮时,随着茶汤温度的下降,茶素浸出的速度也减缓,并且在茶汤下层的浓度趋向饱和,溶解进程也更加地减慢。一泡茶饮毕时,茶素已经溶出过半,浸出量大约(11000~12000)。因是静态泡法,其一泡的溶出量不会达到动态泡法的‘13500’那么高,但是杯中剩余的茶汤已经静静地成为高浓度的‘茶卤’。

    二泡茶时,在春秋季节,70c的茶汤在5分钟后的温度大约降至50c。一比一的勾兑比例,掺入茶汤中的清水温度可以是90c。假若二泡掺茶时间是在开泡后的5分钟时进行,茶卤的浓度是(13500),勾兑后,冲淡的茶汤又回到初饮时的(6750)。

    居士曰:“二巡掺茶,续水冲淡,渐饮渐浓,渐成浓酽。透支茶力,过犹不及。模糊泡饮,囫囵吞之。”

    二泡茶饮毕时,杯中剩余茶汤的浓度已经悄然达到(13250),但因为,茶力已经透支几乎到了极点。浓度将再也无法增加。(一泡茶时后,茶素剩余量(13500),若一泡时的碗中的汤底未被碗盖拨动,大约茶素的剩余量会更高一点;二泡茶若同前则三泡茶还可有一些最后浸出的茶素再加上预留的茶卤,浓度口感还不会太低。)

    三泡茶时,将二泡所余茶汤,用一比一的勾兑比例,掺入90c清水冲淡,得到茶汤浓度是(6750)。三泡茶大约到喝完时,浓度也不会再有什么变化。无论第三泡的时间多长,水温多高,浓度无法增加了,透支到了极点。

    愈饮愈浓、及时冲淡也好,再创佳绩、再创辉煌也罢。但凡是‘绚烂之极’终将‘归于平淡’。

    盖碗茶的有效用水量

    留卤续水掺茶直饮法品茶的实际用水量与‘数学泡茶法’的参考用水量相比要少许多。

    普通盖碗150毫升水3泡3克茶的有效用水量约与饮入的茶汤总量大约相近。按照负水斋居士的“饮半留半,续水冲淡。”来算,头泡时用150毫升水冲泡3克茶,150毫升的茶汤饮去一半,剩下75毫升;二泡茶掺水75毫升,喝下75毫升;三泡茶掺水75毫升,勾兑成150毫升的茶汤,饮者可以选择全部喝掉。饮者的实际饮水量大约是不超过300毫升。

    如果饮者采用‘喝二留一’的话,其一泡喝下100毫升,二泡也喝下100毫升,三泡喝下150毫升。饮者的实际饮水量大约是不超过350毫升。如果是这样喝法,则二泡茶汤的滋味将与一泡茶有较大的差距,明显的不如头泡茶汤因富含咖啡因而呈现厚重的复合味,三泡茶汤将会淡薄无味。

    通常,留卤泡饮法的盖碗茶的全部茶素分配到三泡300毫升水中,三次形成的浓度平均数值为6667~6750;每泡茶饮下的茶素量大致相当,各有(6667~6750)。盖碗茶其实是两泡茶,第三泡不过是前两次冲泡品饮时预留茶卤的稀释而已。最后被透支出来的差不多绝大多数是以‘儿茶素’为形式的单宁酸,其形成的第三泡的滋味,其远不及前两泡茶汤的滋味,因为无论是冲泡哪种茶叶,先溶入水中的总是咖啡因。盖碗茶的泡法其实一种极限浸取的泡法,——在多数饮者而言,大抵如此。

    因喝法造成的口感浓度的差异

    ‘盖碗茶’,在茶叶的冲泡及品饮过程中,在相同的‘茶水比例’与水温等条件下。饮者在品饮时所获得的浓度是因人而异的,一样的泡法两样的浓度是因为喝法的不同。‘盖碗茶’不仅要会泡,更要会喝。泡的好,喝的巧,得真妙,方茶道。

    前面已经讲过普通盖碗150毫升水3泡3克茶的每泡平均浓度大约是(6666~6750)。但在实际茶事中,因为饮者的口味轻重差异及其个人品饮习惯的不同,各人所得的口感浓度有着很大的差别。造成差别的因素有很多。

    我们重点探讨在相同的第一泡茶汤形成后因喝法造成的口感浓度的差异。

    我们看看同时在四川某茶馆喝茶的三位。

    饮者们在普通盖碗150毫升容量的3泡3克茶,70c水温开茶的相同泡法下,因为喝法的不同造成他们的三泡茶汤口感的差别很大。

    饮者甲,在开泡后的2分钟开始品饮,初饮时,用碗盖轻轻拨过浮在杯中的少量茶叶,尝饮上层茶汤,其人所获得的最初体验是低于(5400)的清淡口感,其第一口的浓度大约在(3000~4000)上下。“一泡三品,一品三口,饮半留半,续水冲淡”到第5分钟时,尝到的浓度也不过(5000~6000)上下。因为饮者甲是位温文尔雅的女士,所以她喜欢这般的清淡。

    饮者乙,也在开泡后的2分钟开始品饮时的操作,端起盖碗、揭开碗盖,轻嗅茶香,拨过浮叶,浅尝茶汤,而后又用碗盖拨动汤底,叶芽间的高浓茶汁迅速移向上方,上层的清汤则流到下层,加速了茶素的溶出,并增加了上层的茶汤浓度。“一泡三品,一品三口,三番挑逗,留卤三分”到第5分钟时,第三次端杯品饮时浓度已经达到(8000~9000)上下。因为饮者乙是位久经茶场的先生,所以他喜欢这般的浓酽。

    饮者丙,与前两位在同一场所喝同一个人泡出的同样的盖碗茶。饮者丙与前二人不一样,他是在开泡后的3分钟开始操作,端起盖碗、稍稍拨茶汤,用碗盖遮住浮叶喝了两口,然后拨动汤底,盖上碗盖、放下盖碗,开始发表长篇大论。在又过了一个5分钟后,端起茶碗、揭开碗盖、再次拨动汤底,然后“喝四留一,勇创佳绩,三口连饮,留卤二分”他尝到的浓度可能在(10000)以上。因为饮者丙是茶馆的说书艺人,讲起故事大马金刀,喝起茶来后发制人。喝茶全免费,招手换一碗。两泡就搞定,小二不得闲。这是说书先生的喝法。

    通常,盖碗茶的头泡茶汤的口感浓度,除了品饮时的操作习惯之外,初饮的时机也是造成获得口感浓度差异的原因。还有就是饮者留卤的量对于泡茶的人是一个问题,它涉及到续水的量及掺茶后茶汤的温度。(他根本无法揣摩饮者的心理,只能看着差不多就给添至八分满。)

    这就是采用‘模糊’成汤的盖碗茶。这就是一器通用的‘盖碗泡留卤续水掺茶直饮法’。

    盖碗茶,既要会泡,更要会喝,还要喝得雅——

    三联盖碗两手拿,左右两手皆兰花。

    朱唇微启向芳泽,三品九口慢吸呷。

本站推荐:重生之老子是皇帝医妃惊世采红回到宋朝当暴君回到明朝当王爷嫡长孙四季锦史上最强帝后清穿之四爷宠妃毒妃在上,邪王在下

大唐遗少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奇书网只为原作者大唐遗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大唐遗少并收藏大唐遗少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