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饮茶方式的比较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大唐遗少文集最新章节!
大壶留卤分斟与工夫茶分斟的比较
大壶留卤分斟泡饮法在北方是很常见的泡饮方式,很多百姓人家(特别是过去)喜欢用大壶泡绿茶或是花茶。把茶叶投入壶中,冲入开水,盖定,过一会儿,把茶汤斟到各个茶碗(或是茶盅)中。至关重要的是,北方人一定是不会把壶中的茶汤一次性倒完,总是会留些茶汤在壶里。在人们喝茶时,留在壶里的茶汤的虽然在渐渐降温,茶叶中的茶素却在继续溶出,形成高浓度的茶汤,俗称‘茶卤’。当再次冲入开水后,茶卤因掺水勾兑被稀释成较淡的茶汤,升温后壶、汤进一步浸取茶素。再接再厉,三次榨取,不惧嫌疑。
这种‘大壶留卤分斟泡饮法’与经典的盖碗茶泡饮法及其衍生出来的现代的‘玻璃杯泡饮’、“保温杯泡饮”有着根本的共同点——“留卤”、“勾兑”
“大壶留卤分斟泡饮法”的饮者们虽然喝的是来自同一壶、同一巡的茶汤,却因为出茶的顺序先后而各杯浓度略有差异,因为茶壶的壶流的基部是连在壶身的中部的,那里才是真正的出水口,而不是我们看到的表象——茶壶嘴儿是出水的地方。通常,大壶留卤泡的上部茶汤稍清淡,壶流基部与壶身中的多个小孔离混合着茶叶的汤底较近,那里的茶汤的浓度稍高一些。出茶时,先出的茶汤是壶中部的茶汤,第一杯稍浓一小点儿,第二杯稍淡一小点儿,随着分斟时茶壶的动荡及时间的推移,壶内的茶汤趋向均匀,原本在上层的清淡茶汤的浓度会有所增高。
大壶留卤分斟泡饮法的茶水的分斟方式是明显不及工夫茶分斟的方式科学,在分斟茶水时因为壶中的茶汤受到动荡的影响,究竟哪杯茶更有味,很不好说。
典型的潮汕工夫茶的壶泡分斟饮方式因为使用了‘公道杯’,其茶汤从紫砂壶中滗、滤,转移了到公道杯中,无论出汤先后,都会在公道杯中混合均匀,所以分给各位饮者茶汤的先后如何,茶汤的浓度是一样的——公道。同一区域的茶人有用稍大的盖碗(盖瓯)代替冲罐(紫砂壶)泡茶,泡好后直接(快速的来回)向小瓯中分斟茶汤,由于少了一件茶器(公道杯)做中间环节,他给各个饮者的茶汤浓度不是十分均等的尽管其手法来回极快,所以有的人会来回的快速循环数次,以求得分的公道。——茶水都抛洒了,好可惜哟。)
盖瓯大壶较高下
‘一次成汤留卤续水掺茶直饮法’与‘多次成汤滗滤分斟饮法’是盖碗茶与工夫茶的本质区别,它们的本质区别即在于或‘留卤掺水’、或‘及时滗滤’。
盖瓯泡工夫分斟饮法与大壶留泡卤分斟饮法相比,因为及时的滗出茶汤,较有效的控制了浓度,所以比大壶留卤分斟法要先进许多,但比起有公道杯的潮汕壶泡法略差一小点儿。
北方的传统盖碗茶与南方的盖碗工夫分斟泡饮法相比起来,因为只有一个容器,‘北盖碗’的茶喝起来会要动点儿脑筋;‘南盖碗’虽然让泡茶人有点儿难(因为少了把手,很烫手),喝茶的人却是逍遥的很,慢慢的饮,慢慢的品,三杯神闲、三杯气定,还有一杯观音韵。
静态泡法与动态泡法
对比试验表明,采用相同器形、茶、水、温度,进行对比试验,发现动态的(加以搅拌)冲泡,可以迅速形成较高浓度的茶汤,而在相同器形、茶、水、温度等条件下,采用静态泡法时,会有开茶困难的情况。
静态泡法的茶汤会因为汤底叶间的高浓茶汁难以弥散,而显现汤色及浓度的层次。动态泡法因摇荡或是拨动、搅拌使得汤底叶间的高浓茶汁迅速扩散开来而产生较均匀的茶汤。
在茶与开水初次融汇的时,悬壶高冲的激荡,几乎没有意义。因此部分茶人用茶杯冲泡绿茶时,会先注入少量开水润茶,待醒茶后再注入剩余所需的水进行激荡,来达到快速形成头泡茶汤的口感浓度。也有用洗茶后再正式冲泡来获得头泡茶汤的口感浓度。
为了快速获得头泡茶汤的,茶人们会根据茶具的形式使用不同的手法对茶叶施以动态泡法。喝盖碗茶的会用碗盖拨动汤底来匀开汤色及浓度;用直筒杯的则会拿杯旋摇茶水来匀开汤底的浓汁。
流行于闽粤的工夫茶,因其泡法投茶量大、容器小、用水少,其乌龙茶连梗带叶、壮硕,吸水后叶体舒展扩装至满壶或满盖瓯甚至伸展至水面,不存在汤底或上下层茶汤之谓,又加上冲泡次数多达七次以上,相对于用杯泡茶而言,其多次的冲泡与滗滤,可以看作是‘动态泡’。
盖碗茶与其它饮茶方式的口感浓度的对比
工夫茶是以泡取胜的方法。盖碗茶与工夫茶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不但要会泡,更要会喝的泡饮法。这样的泡饮法式下,相同的投茶量及头泡用水量,因饮者们的喝法不同产生不同口感浓度,并对之后的二泡汤、三泡汤产生影响,甚至有人是‘二泡茶’,有人则是‘四泡茶’。
盖碗茶的口感浓度因为饮者习惯的不同,喝法的不同,获得的不确定的口感浓度。我们来看各种饮茶方式获得的口感浓度。
在多数饮者品饮盖碗茶时,150毫升容量的普通盖碗3泡3克茶的每泡平均浓度大约是(6666)。
——这是中国盖碗茶的传统正饮口感浓度
工夫茶泡法150毫升水7泡7克茶的每泡平均浓度大约为(4500~6666之间)。——这是中国工夫茶的清饮口感浓度。
‘标清口感150毫升水3泡3克茶’在100c时的每泡时间是45秒,水温75c时的每泡时间是60秒;随便采用多高温度的水来冲泡,他们得到每泡平均浓度都是(4500)。——这是用数学泡茶法来精确控制得到的标准清饮口感浓度。
日本抹茶道的茶之汤的浓度有多少?其‘薄茶’做法是60毫升水泡2克茶粉,全部吃下后,获得的口感浓度大约为(333333);其‘浓茶’做法是60毫升水泡4克茶粉,全部吃下后,获得的口感浓度大约为(66666),日本抹茶的口感浓度是中国盖碗茶的口感浓度的10倍,喜欢率性而自由的现代中国人如何能够忍受在清规戒律下的逼窄茶寮中去吃那一份苦。
但丁说:野心、贪欲、逸乐是人类共有的三大劣根性。但生活在促狭的岛国的日本人独是少了逸乐的心,在逼窄的茶寮中那碗浓烈苦涩的茶之汤里滋养出更多的野心和贪欲。生活在万里河山间的中国人少了一份野心,却是更加的喜欢追求快乐与欢欣。
良士厥厥,好乐无荒。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跳不出张源的五指山
现代的真空保温杯的保温、散热效果比其它茶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保温杯的成汤效率是明显高于其它茶具的。
喝盖碗茶的人会用碗盖拨动汤底均匀浓度。直筒杯太深,茶杯盖够不着汤底,只能持杯摇荡茶汤来匀开汤色与滋味。
茶具的形式对茶叶的冲泡效果有着较明显的影响,其主要是因为材质、造形、壁厚的差异产生的。玻璃器、瓷器的导热系数高于紫砂器;壁厚的茶具在冲泡初期后会较多的吸收茶水的温度,壁薄则吸收的热量较少。因此饮者们会根据季节及环境温度来采用上投茶、中投茶、下投茶甚至是冲泡之前的预热茶具——
“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酾不宜早,饮不宜迟。早则茶神未发,迟则妙馥先消。”——
不论是保温杯、茶盖碗还是紫砂壶,也不管怎么喝,四百年后的现代人没能跳出明朝张源的五指山。
小鬼子跳的早,五百年前就成了如来佛一伙的,那时,张源还没出世。村田珠光虽然是翻过了茶经跳了槽,却翻不过蔡襄的手掌心的一抹茶。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天下茶道不出易理。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全世界二十多亿的饮茶人口各自喜好各自的饮茶方式自有他的道理。有人求科学养生,有人求愉悦心灵,有人重炼性、有人重怡情;有人蒙昧,有人中庸。仁者得仁,智者得智,饮者有心,各得其道。
单就茶理而言,盖碗茶不及大壶留卤分斟泡饮法科学,大壶留卤分斟泡饮法不及工夫茶的分斟泡饮法科学。数学泡饮法与工夫茶相比,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分阶段的等量浸取及遏制浓度’的精确泡法,不同处在于,工夫茶通常都是追求冲泡次数的‘极限浸取’,数学泡茶法是计算出‘最大合理总溶出量’及‘预定口感浓度’的节制浸取。
如果说‘数学泡茶法’为了减少单宁酸的摄入,放弃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茶内物质,是一种‘不及’。那么,‘工夫茶’的极限浸取则是一种‘太过’。
但是,假如让它们分别对应相应的茶叶品类,就可以看出它们各自的科学依据。
因为绿茶中单宁酸的含量比发酵类的茶叶更高;乌龙茶因为发酵与烘焙,茶内物质有所改易,部分物质转化为糖分,其单宁酸含量介于红、绿茶之间。
对于盛产‘乌龙茶’闽粤的饮茶人来说,要注意各种乌龙茶的发酵及烘焙程度。
对于‘绿茶大国’的多数中国人来说,利用‘数学泡茶法’来指导泡饮绿茶,适当减少单宁酸的摄入,是有利于科学养生的。
茶道的金科玉律
明代许次纾的烹点之法是很明显的‘工夫泡饮法的三泡法’。“重注汤壶内,用以动荡香韵,兼色不沉滞。更三呼吸后,已定其浮薄。然后泻以供客。”
许次纾所说‘更三呼吸后,已定其浮薄,然后泻以供客。’的及时滗出茶汤的观点被近、现代闽粤茶人奉为‘金科’而成为形成‘工夫茶’的基础茶理。
如果说许次纾的泡法被后世奉为‘金科’,那么负水斋居士的‘数学泡茶法’则是‘现代茶道’的‘玉律’。
数学泡茶法,因为没有用人文历史的文学语言来美化它的操作流程,所以它不是茶艺。它是用来比较研究各种泡饮方式的理论方法和参照体系。它在于茶道的意义是把茶理引到更宽广的领域,让天下茶人对照它,去感悟茶事的理、茶理的是。
道在于感受
天下的人,终究是不可能按照同一种模式来生活的。 在日常茶事中,饮者们的习惯各不相同,人们不可能都用同一种方式来饮茶。有的人喜欢‘工夫茶’,有的人喜欢‘盖碗茶’。有的人喜欢洗茶,会把第一泡茶水倒去,他们认为‘第二泡才可口,而最好的茶汤是第三次泡’大约是因为三泡的汤色最清澈;有的人则认为咖啡因是精华而反对洗茶,喜欢第一泡,先少水浸润,摇香30秒左右,再悬壶高冲法注水七分满,静置35秒之后,开始饮用;有的人喜欢用在第二泡时延长时间,大约是为了体验二泡更浓的、三泡茶味变淡,大概要的就是从茶的那种‘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来感受人生。
大壶留卤分斟与工夫茶分斟的比较
大壶留卤分斟泡饮法在北方是很常见的泡饮方式,很多百姓人家(特别是过去)喜欢用大壶泡绿茶或是花茶。把茶叶投入壶中,冲入开水,盖定,过一会儿,把茶汤斟到各个茶碗(或是茶盅)中。至关重要的是,北方人一定是不会把壶中的茶汤一次性倒完,总是会留些茶汤在壶里。在人们喝茶时,留在壶里的茶汤的虽然在渐渐降温,茶叶中的茶素却在继续溶出,形成高浓度的茶汤,俗称‘茶卤’。当再次冲入开水后,茶卤因掺水勾兑被稀释成较淡的茶汤,升温后壶、汤进一步浸取茶素。再接再厉,三次榨取,不惧嫌疑。
这种‘大壶留卤分斟泡饮法’与经典的盖碗茶泡饮法及其衍生出来的现代的‘玻璃杯泡饮’、“保温杯泡饮”有着根本的共同点——“留卤”、“勾兑”
“大壶留卤分斟泡饮法”的饮者们虽然喝的是来自同一壶、同一巡的茶汤,却因为出茶的顺序先后而各杯浓度略有差异,因为茶壶的壶流的基部是连在壶身的中部的,那里才是真正的出水口,而不是我们看到的表象——茶壶嘴儿是出水的地方。通常,大壶留卤泡的上部茶汤稍清淡,壶流基部与壶身中的多个小孔离混合着茶叶的汤底较近,那里的茶汤的浓度稍高一些。出茶时,先出的茶汤是壶中部的茶汤,第一杯稍浓一小点儿,第二杯稍淡一小点儿,随着分斟时茶壶的动荡及时间的推移,壶内的茶汤趋向均匀,原本在上层的清淡茶汤的浓度会有所增高。
大壶留卤分斟泡饮法的茶水的分斟方式是明显不及工夫茶分斟的方式科学,在分斟茶水时因为壶中的茶汤受到动荡的影响,究竟哪杯茶更有味,很不好说。
典型的潮汕工夫茶的壶泡分斟饮方式因为使用了‘公道杯’,其茶汤从紫砂壶中滗、滤,转移了到公道杯中,无论出汤先后,都会在公道杯中混合均匀,所以分给各位饮者茶汤的先后如何,茶汤的浓度是一样的——公道。同一区域的茶人有用稍大的盖碗(盖瓯)代替冲罐(紫砂壶)泡茶,泡好后直接(快速的来回)向小瓯中分斟茶汤,由于少了一件茶器(公道杯)做中间环节,他给各个饮者的茶汤浓度不是十分均等的尽管其手法来回极快,所以有的人会来回的快速循环数次,以求得分的公道。——茶水都抛洒了,好可惜哟。)
盖瓯大壶较高下
‘一次成汤留卤续水掺茶直饮法’与‘多次成汤滗滤分斟饮法’是盖碗茶与工夫茶的本质区别,它们的本质区别即在于或‘留卤掺水’、或‘及时滗滤’。
盖瓯泡工夫分斟饮法与大壶留泡卤分斟饮法相比,因为及时的滗出茶汤,较有效的控制了浓度,所以比大壶留卤分斟法要先进许多,但比起有公道杯的潮汕壶泡法略差一小点儿。
北方的传统盖碗茶与南方的盖碗工夫分斟泡饮法相比起来,因为只有一个容器,‘北盖碗’的茶喝起来会要动点儿脑筋;‘南盖碗’虽然让泡茶人有点儿难(因为少了把手,很烫手),喝茶的人却是逍遥的很,慢慢的饮,慢慢的品,三杯神闲、三杯气定,还有一杯观音韵。
静态泡法与动态泡法
对比试验表明,采用相同器形、茶、水、温度,进行对比试验,发现动态的(加以搅拌)冲泡,可以迅速形成较高浓度的茶汤,而在相同器形、茶、水、温度等条件下,采用静态泡法时,会有开茶困难的情况。
静态泡法的茶汤会因为汤底叶间的高浓茶汁难以弥散,而显现汤色及浓度的层次。动态泡法因摇荡或是拨动、搅拌使得汤底叶间的高浓茶汁迅速扩散开来而产生较均匀的茶汤。
在茶与开水初次融汇的时,悬壶高冲的激荡,几乎没有意义。因此部分茶人用茶杯冲泡绿茶时,会先注入少量开水润茶,待醒茶后再注入剩余所需的水进行激荡,来达到快速形成头泡茶汤的口感浓度。也有用洗茶后再正式冲泡来获得头泡茶汤的口感浓度。
为了快速获得头泡茶汤的,茶人们会根据茶具的形式使用不同的手法对茶叶施以动态泡法。喝盖碗茶的会用碗盖拨动汤底来匀开汤色及浓度;用直筒杯的则会拿杯旋摇茶水来匀开汤底的浓汁。
流行于闽粤的工夫茶,因其泡法投茶量大、容器小、用水少,其乌龙茶连梗带叶、壮硕,吸水后叶体舒展扩装至满壶或满盖瓯甚至伸展至水面,不存在汤底或上下层茶汤之谓,又加上冲泡次数多达七次以上,相对于用杯泡茶而言,其多次的冲泡与滗滤,可以看作是‘动态泡’。
盖碗茶与其它饮茶方式的口感浓度的对比
工夫茶是以泡取胜的方法。盖碗茶与工夫茶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不但要会泡,更要会喝的泡饮法。这样的泡饮法式下,相同的投茶量及头泡用水量,因饮者们的喝法不同产生不同口感浓度,并对之后的二泡汤、三泡汤产生影响,甚至有人是‘二泡茶’,有人则是‘四泡茶’。
盖碗茶的口感浓度因为饮者习惯的不同,喝法的不同,获得的不确定的口感浓度。我们来看各种饮茶方式获得的口感浓度。
在多数饮者品饮盖碗茶时,150毫升容量的普通盖碗3泡3克茶的每泡平均浓度大约是(6666)。
——这是中国盖碗茶的传统正饮口感浓度
工夫茶泡法150毫升水7泡7克茶的每泡平均浓度大约为(4500~6666之间)。——这是中国工夫茶的清饮口感浓度。
‘标清口感150毫升水3泡3克茶’在100c时的每泡时间是45秒,水温75c时的每泡时间是60秒;随便采用多高温度的水来冲泡,他们得到每泡平均浓度都是(4500)。——这是用数学泡茶法来精确控制得到的标准清饮口感浓度。
日本抹茶道的茶之汤的浓度有多少?其‘薄茶’做法是60毫升水泡2克茶粉,全部吃下后,获得的口感浓度大约为(333333);其‘浓茶’做法是60毫升水泡4克茶粉,全部吃下后,获得的口感浓度大约为(66666),日本抹茶的口感浓度是中国盖碗茶的口感浓度的10倍,喜欢率性而自由的现代中国人如何能够忍受在清规戒律下的逼窄茶寮中去吃那一份苦。
但丁说:野心、贪欲、逸乐是人类共有的三大劣根性。但生活在促狭的岛国的日本人独是少了逸乐的心,在逼窄的茶寮中那碗浓烈苦涩的茶之汤里滋养出更多的野心和贪欲。生活在万里河山间的中国人少了一份野心,却是更加的喜欢追求快乐与欢欣。
良士厥厥,好乐无荒。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跳不出张源的五指山
现代的真空保温杯的保温、散热效果比其它茶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保温杯的成汤效率是明显高于其它茶具的。
喝盖碗茶的人会用碗盖拨动汤底均匀浓度。直筒杯太深,茶杯盖够不着汤底,只能持杯摇荡茶汤来匀开汤色与滋味。
茶具的形式对茶叶的冲泡效果有着较明显的影响,其主要是因为材质、造形、壁厚的差异产生的。玻璃器、瓷器的导热系数高于紫砂器;壁厚的茶具在冲泡初期后会较多的吸收茶水的温度,壁薄则吸收的热量较少。因此饮者们会根据季节及环境温度来采用上投茶、中投茶、下投茶甚至是冲泡之前的预热茶具——
“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酾不宜早,饮不宜迟。早则茶神未发,迟则妙馥先消。”——
不论是保温杯、茶盖碗还是紫砂壶,也不管怎么喝,四百年后的现代人没能跳出明朝张源的五指山。
小鬼子跳的早,五百年前就成了如来佛一伙的,那时,张源还没出世。村田珠光虽然是翻过了茶经跳了槽,却翻不过蔡襄的手掌心的一抹茶。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天下茶道不出易理。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全世界二十多亿的饮茶人口各自喜好各自的饮茶方式自有他的道理。有人求科学养生,有人求愉悦心灵,有人重炼性、有人重怡情;有人蒙昧,有人中庸。仁者得仁,智者得智,饮者有心,各得其道。
单就茶理而言,盖碗茶不及大壶留卤分斟泡饮法科学,大壶留卤分斟泡饮法不及工夫茶的分斟泡饮法科学。数学泡饮法与工夫茶相比,它们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分阶段的等量浸取及遏制浓度’的精确泡法,不同处在于,工夫茶通常都是追求冲泡次数的‘极限浸取’,数学泡茶法是计算出‘最大合理总溶出量’及‘预定口感浓度’的节制浸取。
如果说‘数学泡茶法’为了减少单宁酸的摄入,放弃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茶内物质,是一种‘不及’。那么,‘工夫茶’的极限浸取则是一种‘太过’。
但是,假如让它们分别对应相应的茶叶品类,就可以看出它们各自的科学依据。
因为绿茶中单宁酸的含量比发酵类的茶叶更高;乌龙茶因为发酵与烘焙,茶内物质有所改易,部分物质转化为糖分,其单宁酸含量介于红、绿茶之间。
对于盛产‘乌龙茶’闽粤的饮茶人来说,要注意各种乌龙茶的发酵及烘焙程度。
对于‘绿茶大国’的多数中国人来说,利用‘数学泡茶法’来指导泡饮绿茶,适当减少单宁酸的摄入,是有利于科学养生的。
茶道的金科玉律
明代许次纾的烹点之法是很明显的‘工夫泡饮法的三泡法’。“重注汤壶内,用以动荡香韵,兼色不沉滞。更三呼吸后,已定其浮薄。然后泻以供客。”
许次纾所说‘更三呼吸后,已定其浮薄,然后泻以供客。’的及时滗出茶汤的观点被近、现代闽粤茶人奉为‘金科’而成为形成‘工夫茶’的基础茶理。
如果说许次纾的泡法被后世奉为‘金科’,那么负水斋居士的‘数学泡茶法’则是‘现代茶道’的‘玉律’。
数学泡茶法,因为没有用人文历史的文学语言来美化它的操作流程,所以它不是茶艺。它是用来比较研究各种泡饮方式的理论方法和参照体系。它在于茶道的意义是把茶理引到更宽广的领域,让天下茶人对照它,去感悟茶事的理、茶理的是。
道在于感受
天下的人,终究是不可能按照同一种模式来生活的。 在日常茶事中,饮者们的习惯各不相同,人们不可能都用同一种方式来饮茶。有的人喜欢‘工夫茶’,有的人喜欢‘盖碗茶’。有的人喜欢洗茶,会把第一泡茶水倒去,他们认为‘第二泡才可口,而最好的茶汤是第三次泡’大约是因为三泡的汤色最清澈;有的人则认为咖啡因是精华而反对洗茶,喜欢第一泡,先少水浸润,摇香30秒左右,再悬壶高冲法注水七分满,静置35秒之后,开始饮用;有的人喜欢用在第二泡时延长时间,大约是为了体验二泡更浓的、三泡茶味变淡,大概要的就是从茶的那种‘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来感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