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超越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沉雪文集最新章节!
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孔子生前曾多次与弟子们在故乡的洙水、泗水和沂水河畔漫步、游玩,谈论生命,感悟生死,畅想未来。曲阜是生养孔子的地方,是孔子深深依恋的地方,是孔子倾尽毕生精力为之拼搏奋斗的地方。故乡的清流,将灵性和智慧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了孔子的血管里,她是孔子的灵魂之源。
我将目光穿透历史的迷雾,去看曲阜那清凌凌的碧波,她激情奔放地从孔子的脚下流过,吸引了孔子深邃的目光,引起他久久的思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许是水流那不息的生命启发了孔子,唤醒了孔子灵动活跃的思维,激发了孔子奋斗不止的豪情,使他由衷地发出了深沉而充满哲理的感慨。
河水那清澈的品质,就像孔子豁达的心胸、沉静的气质和质朴的人格,河水那常流不息的意志,就像孔子前进不止的脚步、刚正不阿的性情和豪迈奔放的理想。是水的美德点燃了孔子心底的激情,他要用水惠普万物的品德来惠泽百姓,用水荡涤万物的品德来洁净心灵、洁净世界;是水的美德启示孔子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迈出遍踏鲁国、周游列国的步伐,发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喟叹,悟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的智慧,锻炼了他聪明活跃的个性和仁德沉静的品德。
孔子逝世后埋葬于洙水边上,可能是他身前的遗愿,也可能是古人落叶归根思想的诠释。
但我隐隐觉得,孔子安息于洙水河边,他的心脏并没有停止跳动,他的生命并没有放弃使命,只是他劳碌的身心应该停下来歇息一会儿了。是的,生活在一个“天下无道”的乱世,生活在一个难觅知音的时代,孔子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的身心太劳累了,思想太疲惫了,他需要休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总是告诫弟子们:“注意呀!你们看看这水流,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面去。”乐观的孔子,总是不肯停下前进的脚步。可是他实在太累了——七十多岁的年龄,再加上周游列国十四年不停的颠簸和劳累,他能够吃得消么?像常人一样,他也需要休息,况且还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呢?但是这种休息只是暂时的,等精力稍稍恢复一些,他就会再一次迈开前进的步伐,像那洙水的激流一样,奔腾不息地向前方挺进,他的灵魂和思想会再一次闪耀出智慧的灵光。所以我想,死亡对于孔子来说,那只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肉体化作了灵气、思想化作了灵魂而已。
在走进孔林的那一瞬间,我就不由自主地将它和孔庙做了对比。我认为,走进孔林,更容易走近真实的孔子。
孔庙那宏大的规模,严整的规划,威严的建筑,封闭的院落,总让人产生误入帝王之家的错觉。也难怪,历代帝王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将孔子作为传统文化和伦理的象征,给孔子及其后代至高的地位和封赏,想方设法延续它的存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几千年的包袱,实在是太沉重太沉重了,孔子那单薄的血肉之躯,怎么能挑得起来如此沉重的包袱呢?以孔子那理想的情怀、独立的个性、自由的思想和批判的精神,又怎能和“嗟来之食”般的龙恩如胶似漆似的亲近呢?这样的感觉让人无论如何都轻松不起来。
可是当我们走进孔林的时候,心理上便没有了这样的感觉。进入孔林,仿佛进入了一片树的海洋。高大的林木分立甬道两旁,盘根错节的树干壮如虬龙,苍翠茂盛的树叶遮天蔽日,仿佛在演唱生命的赞歌,仿佛在有意与孔庙的威严与腐朽形成对比,而且这种对比又是那么地明显,让人既感觉非常地意外,又似乎觉得在情理之中。清风徐徐吹来,混合着青草的味儿,花木的芬芳,还有泥土的气息。虽然也有直立的墓碑和守墓的石雕在提醒着这是墓区,虽然也有熙熙攘攘的人流,但这里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孔庙那老态龙钟、半死不活的树木完全不同,它们没有一点暮气,没有一点腐朽的感觉,它们只是用朝气蓬勃的长势告诉人们这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绿色的海洋,这是一片诗意的灵性。林中不时传来鸟叫,偶尔有小鸟飞过,给这片宁静幽静的气氛又平添了几分生动。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在这诗意的灵性里,喧闹声早已淹没在了生命的张力之下,消逝得无影无踪。
孔子墓静静地躺在几棵高大的树木之间,坟土上已经长出了绿油油、毛茸茸的小草,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气息,显得那么地温馨,那么地安逸,那么地神圣。孔子身前劳累奔波,尝尽了人世的艰辛,在他需要休息的时候,上苍为他提供了这样一个安静的去处——安静的地方利于思考,我觉得这样一个地方非常适合于孔子的灵魂安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想,孔子在这里睡了两千多年,虽然肉体腐烂了,消失了,但是他的思想并没有消失,灵魂并没有休息。坟土上小草的绿意在逍遥自在地往四周蔓延,旁边的几棵大树笔直地挺立在孔子墓四周,形成合抱之势,树冠苍翠繁茂,柔和的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照过来,呈现出一种诗意般的光明。有一种感觉在我的心底悄悄地升起,孔子的灵魂就弥散在这一片诗意的光明之中,滋养着孔林里的花木草虫,和这里干净、安谧、祥和的空气融为一体,和这里自由的小鸟、悠闲的浮云、晴朗的阳光、融融的月华、来去随意的风霜雨露相依相伴,不离不弃。孔子的思想,孔子的灵魂,早就化作了一缕气息,流动在每一只小鸟、每一片云朵、每一棵树木、每一束阳光和月华的生命里,静静地守候着这一块神奇的土地,看着她刮风下雨,看着她阴晴变化,看着她开花结果,看着她春种秋收
在孔庙,孔子的精神被统治者阉割,但是当孔子长眠于地下,在洙水河边那片丰饶的土地上安静地休息的时候,在进入另一个世界恢复到生命淳朴的本真状态的时候,他自由的精神和纯洁的灵魂同时得到了升华,并且得到了宽阔、自由的空间,得到了充裕的阳光和水分,葳葳蕤蕤地生长,超越时空,永远地滋养着民族的精神和思想,同时使自己的生命在这里实现了超越。
当孔庙被统治者改造成了祭祀孔子的地方,改造成了封建专制思想的载体,改造成了封建政权统治人民的工具的时候,孔子后代们的处境是非常矛盾、非常复杂和为难的。可以想象,他们一方面承受着浩荡的皇恩,要不折不扣地遵守封建的伦理纲常,一方面又不能忘记先祖孔子的教诲,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在祭祀孔子的时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候,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冲突更为激烈。但不论他们的思想如何矛盾如何摇摆,最终还是要找到一个落点。于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在共性与个性之间,在忠君与亲情之间,他们不得不痛苦地选择前者,以致于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地麻木,连同已故的孔子及其思想一起充当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可以说,孔庙、孔府甚至孔林的荣耀同时就是孔氏家族的悲哀,在他们风风光光接受皇帝朝拜的背后掩藏的是无尽的无奈与辛酸。他们也许会埋怨老祖宗留给他们的如此承重的文化包袱,他们也许会埋怨皇帝们的“指鹿为马”和“自作多情”他们总是处于两难的选择之中。可不管他们怎么想,这份心理上的折磨他们必须无条件地承受。但在进入孔林祭拜祖先的时候,在走完生命的历程归土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放下这个包袱,使思想得到解放,使生命恢复到本真的状态。
即使如此,在曾经严酷的政治环境当中,能够像孔子那样坦坦荡荡立身处世,超脱于生命的安危而承载起历史使命的子孙也大有人在。如既能够以宣扬儒家学说为追求,又具有着儒者执道弘毅的刚强精神的孔伋,如冒着生命危险藏匿春秋、论语和尚书,使传统文化逃脱秦王朝焚烧劫难的孔鲋,如耿直不阿,因桃花扇获罪被免职,也因桃花扇名留青史的孔尚任。他们使孔子的精神和思想超越时代的局限光照千古,使命运多舛的中华文明终得延续并且无比灿烂。
在孔子墓的旁边,有他的儿子孔鲤和孙子孔伋的墓,三座坟墓形成鼎足之势,据说这种墓穴布置叫“携子抱孙”式,意为后世昌盛。但是站在这种独特的墓穴布置形式面前,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亲情的团聚,它使生前未能充分享受到父爱的孔子、孔鲤和孔伋三代人在这里团聚。大自然为这祖孙三人提供了这样一个安静、祥和、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和他们的子孙们在身后千年万年地共享身前所来不及享受的亲情,这是上天的恩赐,更是对伟人的补偿,同时也使他们的亲情达到永恒。
孔子三岁时死了父亲,十七岁时母亲又去世,六十九岁那年孔鲤死了。孔鲤是孔子的独子,孔子身前东奔西走,处于终生的劳碌当中,所以孔鲤并没有享受到多少父爱!孔伋是孔鲤的儿子,孔子的孙子。他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没过几年,祖父孔子也去世了。从家庭来讲,这祖孙三人并没有享受到多少家庭亲情,作为父亲的孔子和孔鲤,也未能贡献给自己的孩子多少刚性的父爱,但孔子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刚毅性情,那种“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却通过遗传基因永远流淌在子孙们的生命中。与此同时,他们将大爱献给了众多的黎民百姓,播撒在了广袤的中华大地上。
孔鲤的死去,对孔子的心理产生了不小的打击,因为是老年丧子,而且是独子。但他忍受着暮年生活的凄凉,忍受着壮志未酬的郁闷,忍受着儿子去世的孤独,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依然坚定地发展教育事业,专心地整理文化古籍,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伋字子思。他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和祖父就相继去世,但孔门先天的文化基因并未断层,滚烫的热血并未冷却。孔伋也像祖父孔子一样,自觉肩负起了儒家学者明道救世的历史使命,竭力倡扬儒家学说,力求拯救社会危机。他跟随孔子的多位弟子学习,全面掌握了孔子的思想理论体系,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特点,成为当时一位颇有影响的儒家学者代表人物。相传中庸就是孔伋的著作。中庸阐述了对“中庸”学说的看法,提出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情况的变化来随时确定合乎时代要求的处事准则,从而发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孔伋把儒家道德观念“诚”概括为世界的本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把孔子、曾子内省的修养方法,发展为“慎独”后来他的学生孟子又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中的思孟学派。
在性格上,孔伋比起自己的祖父更为刚烈,他对统治者不再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是“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按地位,你是君王,我是臣子,怎能和你做朋友?按道德水平,你只能侍奉我,怎么能和我做朋友?)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他要做帝王的老师了。所以当鲁缪公派使者用国君的名义送去礼物,并要求他两次跪拜叩头然后接受的时候,孔伋认为这不是王公尊贤应有的态度,甚至在最后一次,把缪公派来的人赶出了大门,拒绝了他送来的礼物。
孔伋卓而不群、独立傲世的志节不能被现实社会争权夺利、喜好权谋的风气所容,造成了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难行于世,自身生活陷于穷困之中的窘境。曾参的儿子曾申对他说:“委屈自己,就能使主张伸张吗?坚持高尚的气节就会贫贱吗?”孔伋说:“与其委屈自己得到富贵,不如坚持气节而生活贫贱。委屈自己就会受制于人,坚持气节则无愧于自己的主张。”表现出了一位真正的儒者的高风亮节和浩然正气。他的治国主张,就是他的信仰,就是他的生命,他是绝对不会屈从于权势而改变自己的治国理想和做人的气节的。他的这一人格特点,对自己的弟子孟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看出,孟子后来阐发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作为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浩然正气,早在孔伋身上就有着强烈而突出的表现,也许正是这种卓而不群的气质,使同样从小就死了父亲的孟子受到了一种平常人不能得到的独特精神的熏陶,又成就了一位壮烈的汉子,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具备浩然正气的“大丈夫”
孔鲤没有什么突出的学术成就,所以他很容易被后人忘记。但作为孔门承前启后的人物,作为惟一能够传播孔子生理基因的人物,孔鲤却是中国历史绝对不能缺少的人物。
也许是父亲和儿子太厉害了,以致于掩盖了这位身份是伟人的儿子同时又是另一位伟人的父亲的光辉,有必要弥补历史留下的这一无可奈何的遗憾;也许是孔鲤本来就非常优秀,本来就不应该被历史忘记,必须让后人牢记这位在伟人基因延续和文化传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人物,人们用一个非常幽默的故事让他永远活在后人的记忆中。
有一天,孔子取笑孔鲤说;“你看啊,你还没有孔伋聪明呢?”孔鲤立即反驳说:“若论聪明,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聪明,我的儿子可比你的儿子聪明多了。”
当后来孔鲤遇到儿子取笑自己的时候,他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了反驳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若论聪明,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聪明,我的父亲可比你的父亲聪明多了。”
不管孔鲤是在无意地开玩笑,还是在有意地搞辩论,不论是从比较儿子的聪明摆脱自己的尴尬,还是从比较父亲的聪明来取得对话的优势,孔鲤的这两次回答确实显得聪明绝顶。
作为孔子精神基因的传播者,子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孔子墓西边有“子贡庐墓处”传说当年孔子逝世后,他的弟子都守丧三年,惟有子贡在墓旁盖房,不怕酷暑寒冬,整整守了六年。
子贡是孔子弟子中的富商,也是优秀的外交人才。那时,孔子头上还没有“圣人”的光环,子贡放弃功名为孔子守墓,足见孔子人格对弟子的影响之深。想想西方的犹大为了几块铜板就可以出卖老师,想想现在的人有了些钞票就飞扬跋扈,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子贡高尚的人品和超群的人生境界。
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孔子的后代们遇到了更为严峻的人生考验。
和生活在战乱年代的祖先孔子与孔伋相比,他们的生活环境更为严酷,皇帝们从马背上打下了天下,接着便开始禁锢人们的思想,以求他们的帝业永固,传至万代千秋。老百姓如果稍不注意,尤其有什么不利于统治阶级的言行,就可能脑袋搬家,甚至被灭门三族。
在孔门后代中,首先遇到这种危险的,便是孔子的八世孙孔鲋。
公元前213年的某一天,在曲阜的孔鲋正在专心致志地诵读论语,他的朋友陈馀突然前来求见。
陈馀见孔鲋正在读书,便着急地说:“朝廷正在下令‘焚书坑儒’呢,你却一门心思地在这里读书,我真替你担心啊。”
孔鲋问:“你担心什么呀?”
陈馀说:“秦朝将要烧毁前代君王的书籍,而你又藏有这么多的书籍,难道还不危险吗?”
“我所治的是一些看来无用的学问,真正了解我的只有朋友。朝廷并不是我的朋友,我会遇到什么危险啊?如果真是是这样,那我将把书籍收藏好了,等待着他们来搜查,一旦查出来了,明白了我的治学无用,我也就不会有什么灾难了。”
经过陈馀的一番劝说,孔鲋最终还是有了顾虑,于是在陈馀告辞之后,便把部分祖传书籍藏在房屋的夹壁之中。不久,孔鲋隐居嵩山讲学。
当我面对那一堵厚厚的墙壁,面对那一堵曾经藏过春秋、论语、孝经、尚书等书籍的墙壁的时候,我的心底不由地升起一股悲怆之情!升起一种敬意!
孔鲋完全可以把那些书付之一炬,但他不是贪生怕死之辈;陈馀完全可以盘算着金钱官位去朝廷邀功请赏,但他不是卖友求荣之徒。假如他们都像李斯那样奴颜媚骨地匍匐于专制统治之下,又想借专制制度的力量为自己获得些什么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另外的生存方式。但是没有,他们都没有这么做,他们在生死面前表现出了作为文化人的一种高风亮节。而这种高风亮节,就是知识分子不屈从于权势、保持自己人格独立的一种高贵的品质。
试想,如果没有陈馀的及时通知,如果没有孔鲋的聪明的举动,我们如何知道那“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如何知道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至理名言,如何知道那“有教无类”的伟大教育思想?又何来后世那丰富博大的儒家文化?
焚书的滚滚烈焰,不知拷问过多少人的灵魂;坑儒的惨烈场面,不知又埋葬了多少人的灵魂?李斯如厕所老鼠般发达的嗅觉,和秦始皇疯狂的权力欲望相互勾结,共同演出的那场人类历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文化惨剧,也不知泯灭了多少人的良知?但在历史让人民记住秦始皇和李斯的时候,会有两座人格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他们的面前——孔鲋和陈馀。
在孔庙里,我曾久久注视着那堵被称做“鲁壁”的墙壁,那堵略显单薄的墙壁,那堵孤独却不失个性的墙壁,那堵曾经拯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墙壁,它在孔庙重重的庭院之中,亮起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孔氏家族不朽精神的见证者。我对它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临别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它而去。我甚至怀疑它在冥冥之中带了孔子的什么灵性或者是接受了孔子的什么使命,因为当秦始皇“焚书坑儒”大发淫威的时候,是它与孔鲋和陈馀共同保护了承载中华文明的古籍,使中华文明逃脱了灭顶之灾。
据传,公元前154年,也就是孔鲋藏书后近百年,西汉景帝刘启的儿子鲁王刘馀扩建宫室,在拆孔子故宅时被秦始皇几乎抄尽烧绝的古书,才使它们得以重见天日。这堵为文化建立了不朽功勋的墙壁,被人们称为“鲁壁”
李斯和秦始皇们对文化所犯的罪孽,孔鲋和陈馀对保留文化所立下的历史功劳,注定要通过那堵“鲁壁”来昭示天下,前者遗臭万年,后者流芳千古。
在孔林里,还有两座墓格外引人注目。
一座是孔尚任墓,一座是于氏墓。
在孔林的东北隅,有一座不大的墓碑,掩映于丛生的灌木之中,上书“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这就是孔尚任墓。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清顺治五年(1648年)生于山东曲阜。
一提起孔尚任,人们自然会想起桃花扇,一提起桃花扇人们也自然想起孔尚任。正是这位命运坎坷、但却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和精神状态的文学家,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传唱千古的传奇剧作桃花扇,使文化专制极其惨烈的清代留下了少有的一部伟大作品。也正是由于桃花扇伟大的艺术成就,使孔尚任誉满文坛,光照千古。
孔尚任出生前四年,清军大举入关,一时间狼烟四起,山河失色。虽然清军在各地展开了血腥的屠杀,但在一些仁人志士的领导下,各地的抗清斗争依然接连不断。就在这种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年代里,孔尚任度过了幼年与少年时代。孔尚任的父亲孔贞番是明朝崇祯六年举人,他十分倾慕西汉大侠朱家、郭解的为人,崇尚气节,入清以后,不仕于新朝。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气氛,对孔尚任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但是,当经过多年的战乱,清朝的统治逐渐稳固下来之后,孔尚任不得不怀着承自父辈的故国遗绪而成为新朝的子民。
孔尚任因屡试不第,中年时隐居于曲阜石门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来曲阜祭孔时,他被孔府推荐为引驾官,并给皇帝讲经,深得褒奖,破格提升为国子监博士。赴京任职期间曾到淮杨一带治河,他到过扬州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南京,结交故老遗民,凭吊南明遗迹,搜集明末传闻,对南明王朝的覆灭经过有了深切的感受,回京后完成昆曲名剧桃花扇。该剧“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名士侯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一时王公显贵争相传抄,戏班竞相演唱,轰动京城。康熙皇帝也注意到了这件事,派内侍向孔尚任“索桃花扇甚急”孔尚任自己的缮本一时找不到“乃于张平州中丞家觅得一本,午夜进之直邸”此后不久,孔尚任被罢官。不久,孔尚任怀着“真嫌芳草秽,未信美人妍”的激愤之情,重返曲阜市郊石门山隐居,寄食伴书,在寂苦的景况中度过余生。
依才华而论,孔尚任理应显达,但却因为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个性得罪了康熙皇帝,所以当孔尚任去世后,孔氏族人慑于皇帝的淫威,同时,虑及孔尚任尸骨的安全,便选择了僻静处安葬了孔尚任。
安葬孔尚任的地方确实是一个比较幽僻的去处。也许在二百多年前的清朝,这里非常荒凉,很少有人来也很少被人注意,所以被选为了贰臣孔尚任的安息之所,但它同样是一个适于英雄安息的地方。如果说孔子墓前还遗留着孔庙贵族化的痕迹的话,那么,孔尚任墓则完全保持了一种平民化的色彩。它少了孔子墓前威仪的石雕,少了游人的喧闹,同时也少了一些肃穆的气氛,但却丝毫不缺乏诗意般的阳光和自由的气息。这里的树木都很年轻,呈现出一片富有青春气息的新绿。我们来到孔尚任墓前的时候,金色的阳光洒在茂密的丛林中,昆虫发出寂寞而快乐的叫声。虽然很少有人来,但却时有年轻人循着孔尚任的名字,循着桃花扇的故事,来这里拜祭这位伟大的文化英雄。
我暗自想,孔尚任创作桃花扇,实在是历史的绝笔。曹雪芹怀着家族败落的遗恨,怀着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愤恨,创作了红楼梦,实属历史的必然。而因屡试不第隐居,却又受到康熙皇帝的欣赏破格提升成为国子监博士的孔尚任,并没有因为新朝政府的恩惠而放弃知识分子批判的使命,没有顾忌自己可能受到的迫害而停止对腐朽的封建社会的批判,更鲜明地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本色。清政府定鼎中原之后,大兴文字狱,残酷迫害知识分子。孔尚任正好生得不早不迟,恰到好处,在政局未稳的康熙时期,统治者需要笼络人心,而狠毒阴鸷的雍正和庙号为“仁皇帝”的乾隆尚未登台,这为孔尚任留出了创作桃花扇的历史缝隙。而其先祖叔梁纥违背周礼,在七十岁的时候娶了十八岁的颜征在,生下了天才的孔子,他们的出生都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这也许是苍天出于对人类命运的眷顾和怜悯,派他们这些精神的精灵来救赎乱世中人类的灵魂。孔子是乱世中的圣人,而孔尚任则是封建社会的逆臣贰子,他通过自己塑造的乱世美人李香君的形象,表现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山谷先生在“八艳”的脂粉中写道:
李香君为她的坚守付出了代价,宁愿一死,也不屈就。
她的热血在一扇桃花中开得灿烂,如火如荼,她的操守成就了孔尚任的一部桃花扇。与六尺须眉相比,她柔弱但更坚强,她低贱却更崇高。
李香君无可奈何地坠入了烟花地,却被后人立了座非人工的纪念碑。这无疑是社会地位最低下的女子的可叹可赞之处。与之相比,那些灵魂成了娼妓的男儿,才是无可救药的。
孔尚任在写李香君的时候,又何尝没有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追求呢?
在孔林北侧离孔尚任不远处有于氏墓,是孔子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与其妻于氏之墓。于氏原是清乾隆皇帝的女儿,可她为什么又姓于了呢?据说乾隆的这个女儿脸上有块黑痣,相术说这块痣主灾,破灾的唯一办法是将她嫁给一个有福的人。朝里大臣们议论,天下只有孔圣人的后代最有福,但是当时是满族统治,按规定满汉不能通婚,便有人给皇帝出主意,让女儿认汉族大臣于敏忠为义父。于是,乾隆的女儿便以于家的名义嫁到孔府。由于是乾隆皇帝的亲生女儿,而且深受康熙宠爱,于氏不仅身前在孔府享尽各种特权,死后的墓葬也特别豪华。于氏墓前有一座高大的牌坊,气势宏伟,雕工和彩绘非常精美。坊额上题有醒目的“鸾音褒德”四字,在孔林中独一无二,显得十分特别。牌坊后还有成双成队取得华表、翁仲等石仪,整整齐齐列于两侧,显示出皇家的威严,提醒人们牢记皇权对孔氏家族的影响。
我们离开孔林的时候,太阳已经西落,傍晚的静谧笼罩了孔林,偶尔飞过归巢的小鸟,拉近了自然和人的距离,没有一丝荒凉的墓地之感。如果没有那些或高或低的墓碑,还真让人误以为是在公园呢!这也许是有血有肉的孔子和他的子孙们在思想上亲近于人们的缘故吧?
事实上,凡是好的思想,总是不会绝迹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孔林那茂盛的草木,那诗意般的光明,那充满了自由精神的气息,是不是孔子的思想和他灵魂的再生呢?
每当想起固执的孔子,想起幽默的孔鲤,想起刚强的孔伋,想起聪明的孔鲋,想起耿直不阿的孔尚任,我就不由地想起一句诗:“我知道我自己是由这片大地造成的,是的,我就是泥土中长出的会说话的那一部分。”
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
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孔子生前曾多次与弟子们在故乡的洙水、泗水和沂水河畔漫步、游玩,谈论生命,感悟生死,畅想未来。曲阜是生养孔子的地方,是孔子深深依恋的地方,是孔子倾尽毕生精力为之拼搏奋斗的地方。故乡的清流,将灵性和智慧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了孔子的血管里,她是孔子的灵魂之源。
我将目光穿透历史的迷雾,去看曲阜那清凌凌的碧波,她激情奔放地从孔子的脚下流过,吸引了孔子深邃的目光,引起他久久的思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许是水流那不息的生命启发了孔子,唤醒了孔子灵动活跃的思维,激发了孔子奋斗不止的豪情,使他由衷地发出了深沉而充满哲理的感慨。
河水那清澈的品质,就像孔子豁达的心胸、沉静的气质和质朴的人格,河水那常流不息的意志,就像孔子前进不止的脚步、刚正不阿的性情和豪迈奔放的理想。是水的美德点燃了孔子心底的激情,他要用水惠普万物的品德来惠泽百姓,用水荡涤万物的品德来洁净心灵、洁净世界;是水的美德启示孔子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迈出遍踏鲁国、周游列国的步伐,发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喟叹,悟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的智慧,锻炼了他聪明活跃的个性和仁德沉静的品德。
孔子逝世后埋葬于洙水边上,可能是他身前的遗愿,也可能是古人落叶归根思想的诠释。
但我隐隐觉得,孔子安息于洙水河边,他的心脏并没有停止跳动,他的生命并没有放弃使命,只是他劳碌的身心应该停下来歇息一会儿了。是的,生活在一个“天下无道”的乱世,生活在一个难觅知音的时代,孔子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的身心太劳累了,思想太疲惫了,他需要休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总是告诫弟子们:“注意呀!你们看看这水流,过去的都像这样,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昼夜不停地向前面去。”乐观的孔子,总是不肯停下前进的脚步。可是他实在太累了——七十多岁的年龄,再加上周游列国十四年不停的颠簸和劳累,他能够吃得消么?像常人一样,他也需要休息,况且还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呢?但是这种休息只是暂时的,等精力稍稍恢复一些,他就会再一次迈开前进的步伐,像那洙水的激流一样,奔腾不息地向前方挺进,他的灵魂和思想会再一次闪耀出智慧的灵光。所以我想,死亡对于孔子来说,那只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肉体化作了灵气、思想化作了灵魂而已。
在走进孔林的那一瞬间,我就不由自主地将它和孔庙做了对比。我认为,走进孔林,更容易走近真实的孔子。
孔庙那宏大的规模,严整的规划,威严的建筑,封闭的院落,总让人产生误入帝王之家的错觉。也难怪,历代帝王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将孔子作为传统文化和伦理的象征,给孔子及其后代至高的地位和封赏,想方设法延续它的存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几千年的包袱,实在是太沉重太沉重了,孔子那单薄的血肉之躯,怎么能挑得起来如此沉重的包袱呢?以孔子那理想的情怀、独立的个性、自由的思想和批判的精神,又怎能和“嗟来之食”般的龙恩如胶似漆似的亲近呢?这样的感觉让人无论如何都轻松不起来。
可是当我们走进孔林的时候,心理上便没有了这样的感觉。进入孔林,仿佛进入了一片树的海洋。高大的林木分立甬道两旁,盘根错节的树干壮如虬龙,苍翠茂盛的树叶遮天蔽日,仿佛在演唱生命的赞歌,仿佛在有意与孔庙的威严与腐朽形成对比,而且这种对比又是那么地明显,让人既感觉非常地意外,又似乎觉得在情理之中。清风徐徐吹来,混合着青草的味儿,花木的芬芳,还有泥土的气息。虽然也有直立的墓碑和守墓的石雕在提醒着这是墓区,虽然也有熙熙攘攘的人流,但这里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孔庙那老态龙钟、半死不活的树木完全不同,它们没有一点暮气,没有一点腐朽的感觉,它们只是用朝气蓬勃的长势告诉人们这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绿色的海洋,这是一片诗意的灵性。林中不时传来鸟叫,偶尔有小鸟飞过,给这片宁静幽静的气氛又平添了几分生动。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在这诗意的灵性里,喧闹声早已淹没在了生命的张力之下,消逝得无影无踪。
孔子墓静静地躺在几棵高大的树木之间,坟土上已经长出了绿油油、毛茸茸的小草,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气息,显得那么地温馨,那么地安逸,那么地神圣。孔子身前劳累奔波,尝尽了人世的艰辛,在他需要休息的时候,上苍为他提供了这样一个安静的去处——安静的地方利于思考,我觉得这样一个地方非常适合于孔子的灵魂安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想,孔子在这里睡了两千多年,虽然肉体腐烂了,消失了,但是他的思想并没有消失,灵魂并没有休息。坟土上小草的绿意在逍遥自在地往四周蔓延,旁边的几棵大树笔直地挺立在孔子墓四周,形成合抱之势,树冠苍翠繁茂,柔和的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照过来,呈现出一种诗意般的光明。有一种感觉在我的心底悄悄地升起,孔子的灵魂就弥散在这一片诗意的光明之中,滋养着孔林里的花木草虫,和这里干净、安谧、祥和的空气融为一体,和这里自由的小鸟、悠闲的浮云、晴朗的阳光、融融的月华、来去随意的风霜雨露相依相伴,不离不弃。孔子的思想,孔子的灵魂,早就化作了一缕气息,流动在每一只小鸟、每一片云朵、每一棵树木、每一束阳光和月华的生命里,静静地守候着这一块神奇的土地,看着她刮风下雨,看着她阴晴变化,看着她开花结果,看着她春种秋收
在孔庙,孔子的精神被统治者阉割,但是当孔子长眠于地下,在洙水河边那片丰饶的土地上安静地休息的时候,在进入另一个世界恢复到生命淳朴的本真状态的时候,他自由的精神和纯洁的灵魂同时得到了升华,并且得到了宽阔、自由的空间,得到了充裕的阳光和水分,葳葳蕤蕤地生长,超越时空,永远地滋养着民族的精神和思想,同时使自己的生命在这里实现了超越。
当孔庙被统治者改造成了祭祀孔子的地方,改造成了封建专制思想的载体,改造成了封建政权统治人民的工具的时候,孔子后代们的处境是非常矛盾、非常复杂和为难的。可以想象,他们一方面承受着浩荡的皇恩,要不折不扣地遵守封建的伦理纲常,一方面又不能忘记先祖孔子的教诲,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在祭祀孔子的时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候,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冲突更为激烈。但不论他们的思想如何矛盾如何摇摆,最终还是要找到一个落点。于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在共性与个性之间,在忠君与亲情之间,他们不得不痛苦地选择前者,以致于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地麻木,连同已故的孔子及其思想一起充当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可以说,孔庙、孔府甚至孔林的荣耀同时就是孔氏家族的悲哀,在他们风风光光接受皇帝朝拜的背后掩藏的是无尽的无奈与辛酸。他们也许会埋怨老祖宗留给他们的如此承重的文化包袱,他们也许会埋怨皇帝们的“指鹿为马”和“自作多情”他们总是处于两难的选择之中。可不管他们怎么想,这份心理上的折磨他们必须无条件地承受。但在进入孔林祭拜祖先的时候,在走完生命的历程归土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放下这个包袱,使思想得到解放,使生命恢复到本真的状态。
即使如此,在曾经严酷的政治环境当中,能够像孔子那样坦坦荡荡立身处世,超脱于生命的安危而承载起历史使命的子孙也大有人在。如既能够以宣扬儒家学说为追求,又具有着儒者执道弘毅的刚强精神的孔伋,如冒着生命危险藏匿春秋、论语和尚书,使传统文化逃脱秦王朝焚烧劫难的孔鲋,如耿直不阿,因桃花扇获罪被免职,也因桃花扇名留青史的孔尚任。他们使孔子的精神和思想超越时代的局限光照千古,使命运多舛的中华文明终得延续并且无比灿烂。
在孔子墓的旁边,有他的儿子孔鲤和孙子孔伋的墓,三座坟墓形成鼎足之势,据说这种墓穴布置叫“携子抱孙”式,意为后世昌盛。但是站在这种独特的墓穴布置形式面前,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亲情的团聚,它使生前未能充分享受到父爱的孔子、孔鲤和孔伋三代人在这里团聚。大自然为这祖孙三人提供了这样一个安静、祥和、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和他们的子孙们在身后千年万年地共享身前所来不及享受的亲情,这是上天的恩赐,更是对伟人的补偿,同时也使他们的亲情达到永恒。
孔子三岁时死了父亲,十七岁时母亲又去世,六十九岁那年孔鲤死了。孔鲤是孔子的独子,孔子身前东奔西走,处于终生的劳碌当中,所以孔鲤并没有享受到多少父爱!孔伋是孔鲤的儿子,孔子的孙子。他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没过几年,祖父孔子也去世了。从家庭来讲,这祖孙三人并没有享受到多少家庭亲情,作为父亲的孔子和孔鲤,也未能贡献给自己的孩子多少刚性的父爱,但孔子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刚毅性情,那种“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却通过遗传基因永远流淌在子孙们的生命中。与此同时,他们将大爱献给了众多的黎民百姓,播撒在了广袤的中华大地上。
孔鲤的死去,对孔子的心理产生了不小的打击,因为是老年丧子,而且是独子。但他忍受着暮年生活的凄凉,忍受着壮志未酬的郁闷,忍受着儿子去世的孤独,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依然坚定地发展教育事业,专心地整理文化古籍,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伋字子思。他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和祖父就相继去世,但孔门先天的文化基因并未断层,滚烫的热血并未冷却。孔伋也像祖父孔子一样,自觉肩负起了儒家学者明道救世的历史使命,竭力倡扬儒家学说,力求拯救社会危机。他跟随孔子的多位弟子学习,全面掌握了孔子的思想理论体系,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特点,成为当时一位颇有影响的儒家学者代表人物。相传中庸就是孔伋的著作。中庸阐述了对“中庸”学说的看法,提出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情况的变化来随时确定合乎时代要求的处事准则,从而发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孔伋把儒家道德观念“诚”概括为世界的本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把孔子、曾子内省的修养方法,发展为“慎独”后来他的学生孟子又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中的思孟学派。
在性格上,孔伋比起自己的祖父更为刚烈,他对统治者不再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是“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按地位,你是君王,我是臣子,怎能和你做朋友?按道德水平,你只能侍奉我,怎么能和我做朋友?)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他要做帝王的老师了。所以当鲁缪公派使者用国君的名义送去礼物,并要求他两次跪拜叩头然后接受的时候,孔伋认为这不是王公尊贤应有的态度,甚至在最后一次,把缪公派来的人赶出了大门,拒绝了他送来的礼物。
孔伋卓而不群、独立傲世的志节不能被现实社会争权夺利、喜好权谋的风气所容,造成了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难行于世,自身生活陷于穷困之中的窘境。曾参的儿子曾申对他说:“委屈自己,就能使主张伸张吗?坚持高尚的气节就会贫贱吗?”孔伋说:“与其委屈自己得到富贵,不如坚持气节而生活贫贱。委屈自己就会受制于人,坚持气节则无愧于自己的主张。”表现出了一位真正的儒者的高风亮节和浩然正气。他的治国主张,就是他的信仰,就是他的生命,他是绝对不会屈从于权势而改变自己的治国理想和做人的气节的。他的这一人格特点,对自己的弟子孟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看出,孟子后来阐发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作为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浩然正气,早在孔伋身上就有着强烈而突出的表现,也许正是这种卓而不群的气质,使同样从小就死了父亲的孟子受到了一种平常人不能得到的独特精神的熏陶,又成就了一位壮烈的汉子,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具备浩然正气的“大丈夫”
孔鲤没有什么突出的学术成就,所以他很容易被后人忘记。但作为孔门承前启后的人物,作为惟一能够传播孔子生理基因的人物,孔鲤却是中国历史绝对不能缺少的人物。
也许是父亲和儿子太厉害了,以致于掩盖了这位身份是伟人的儿子同时又是另一位伟人的父亲的光辉,有必要弥补历史留下的这一无可奈何的遗憾;也许是孔鲤本来就非常优秀,本来就不应该被历史忘记,必须让后人牢记这位在伟人基因延续和文化传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人物,人们用一个非常幽默的故事让他永远活在后人的记忆中。
有一天,孔子取笑孔鲤说;“你看啊,你还没有孔伋聪明呢?”孔鲤立即反驳说:“若论聪明,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聪明,我的儿子可比你的儿子聪明多了。”
当后来孔鲤遇到儿子取笑自己的时候,他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了反驳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若论聪明,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聪明,我的父亲可比你的父亲聪明多了。”
不管孔鲤是在无意地开玩笑,还是在有意地搞辩论,不论是从比较儿子的聪明摆脱自己的尴尬,还是从比较父亲的聪明来取得对话的优势,孔鲤的这两次回答确实显得聪明绝顶。
作为孔子精神基因的传播者,子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孔子墓西边有“子贡庐墓处”传说当年孔子逝世后,他的弟子都守丧三年,惟有子贡在墓旁盖房,不怕酷暑寒冬,整整守了六年。
子贡是孔子弟子中的富商,也是优秀的外交人才。那时,孔子头上还没有“圣人”的光环,子贡放弃功名为孔子守墓,足见孔子人格对弟子的影响之深。想想西方的犹大为了几块铜板就可以出卖老师,想想现在的人有了些钞票就飞扬跋扈,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子贡高尚的人品和超群的人生境界。
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孔子的后代们遇到了更为严峻的人生考验。
和生活在战乱年代的祖先孔子与孔伋相比,他们的生活环境更为严酷,皇帝们从马背上打下了天下,接着便开始禁锢人们的思想,以求他们的帝业永固,传至万代千秋。老百姓如果稍不注意,尤其有什么不利于统治阶级的言行,就可能脑袋搬家,甚至被灭门三族。
在孔门后代中,首先遇到这种危险的,便是孔子的八世孙孔鲋。
公元前213年的某一天,在曲阜的孔鲋正在专心致志地诵读论语,他的朋友陈馀突然前来求见。
陈馀见孔鲋正在读书,便着急地说:“朝廷正在下令‘焚书坑儒’呢,你却一门心思地在这里读书,我真替你担心啊。”
孔鲋问:“你担心什么呀?”
陈馀说:“秦朝将要烧毁前代君王的书籍,而你又藏有这么多的书籍,难道还不危险吗?”
“我所治的是一些看来无用的学问,真正了解我的只有朋友。朝廷并不是我的朋友,我会遇到什么危险啊?如果真是是这样,那我将把书籍收藏好了,等待着他们来搜查,一旦查出来了,明白了我的治学无用,我也就不会有什么灾难了。”
经过陈馀的一番劝说,孔鲋最终还是有了顾虑,于是在陈馀告辞之后,便把部分祖传书籍藏在房屋的夹壁之中。不久,孔鲋隐居嵩山讲学。
当我面对那一堵厚厚的墙壁,面对那一堵曾经藏过春秋、论语、孝经、尚书等书籍的墙壁的时候,我的心底不由地升起一股悲怆之情!升起一种敬意!
孔鲋完全可以把那些书付之一炬,但他不是贪生怕死之辈;陈馀完全可以盘算着金钱官位去朝廷邀功请赏,但他不是卖友求荣之徒。假如他们都像李斯那样奴颜媚骨地匍匐于专制统治之下,又想借专制制度的力量为自己获得些什么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另外的生存方式。但是没有,他们都没有这么做,他们在生死面前表现出了作为文化人的一种高风亮节。而这种高风亮节,就是知识分子不屈从于权势、保持自己人格独立的一种高贵的品质。
试想,如果没有陈馀的及时通知,如果没有孔鲋的聪明的举动,我们如何知道那“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如何知道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至理名言,如何知道那“有教无类”的伟大教育思想?又何来后世那丰富博大的儒家文化?
焚书的滚滚烈焰,不知拷问过多少人的灵魂;坑儒的惨烈场面,不知又埋葬了多少人的灵魂?李斯如厕所老鼠般发达的嗅觉,和秦始皇疯狂的权力欲望相互勾结,共同演出的那场人类历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文化惨剧,也不知泯灭了多少人的良知?但在历史让人民记住秦始皇和李斯的时候,会有两座人格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他们的面前——孔鲋和陈馀。
在孔庙里,我曾久久注视着那堵被称做“鲁壁”的墙壁,那堵略显单薄的墙壁,那堵孤独却不失个性的墙壁,那堵曾经拯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墙壁,它在孔庙重重的庭院之中,亮起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孔氏家族不朽精神的见证者。我对它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临别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它而去。我甚至怀疑它在冥冥之中带了孔子的什么灵性或者是接受了孔子的什么使命,因为当秦始皇“焚书坑儒”大发淫威的时候,是它与孔鲋和陈馀共同保护了承载中华文明的古籍,使中华文明逃脱了灭顶之灾。
据传,公元前154年,也就是孔鲋藏书后近百年,西汉景帝刘启的儿子鲁王刘馀扩建宫室,在拆孔子故宅时被秦始皇几乎抄尽烧绝的古书,才使它们得以重见天日。这堵为文化建立了不朽功勋的墙壁,被人们称为“鲁壁”
李斯和秦始皇们对文化所犯的罪孽,孔鲋和陈馀对保留文化所立下的历史功劳,注定要通过那堵“鲁壁”来昭示天下,前者遗臭万年,后者流芳千古。
在孔林里,还有两座墓格外引人注目。
一座是孔尚任墓,一座是于氏墓。
在孔林的东北隅,有一座不大的墓碑,掩映于丛生的灌木之中,上书“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这就是孔尚任墓。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清顺治五年(1648年)生于山东曲阜。
一提起孔尚任,人们自然会想起桃花扇,一提起桃花扇人们也自然想起孔尚任。正是这位命运坎坷、但却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和精神状态的文学家,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传唱千古的传奇剧作桃花扇,使文化专制极其惨烈的清代留下了少有的一部伟大作品。也正是由于桃花扇伟大的艺术成就,使孔尚任誉满文坛,光照千古。
孔尚任出生前四年,清军大举入关,一时间狼烟四起,山河失色。虽然清军在各地展开了血腥的屠杀,但在一些仁人志士的领导下,各地的抗清斗争依然接连不断。就在这种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年代里,孔尚任度过了幼年与少年时代。孔尚任的父亲孔贞番是明朝崇祯六年举人,他十分倾慕西汉大侠朱家、郭解的为人,崇尚气节,入清以后,不仕于新朝。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气氛,对孔尚任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但是,当经过多年的战乱,清朝的统治逐渐稳固下来之后,孔尚任不得不怀着承自父辈的故国遗绪而成为新朝的子民。
孔尚任因屡试不第,中年时隐居于曲阜石门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来曲阜祭孔时,他被孔府推荐为引驾官,并给皇帝讲经,深得褒奖,破格提升为国子监博士。赴京任职期间曾到淮杨一带治河,他到过扬州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南京,结交故老遗民,凭吊南明遗迹,搜集明末传闻,对南明王朝的覆灭经过有了深切的感受,回京后完成昆曲名剧桃花扇。该剧“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名士侯方域与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一时王公显贵争相传抄,戏班竞相演唱,轰动京城。康熙皇帝也注意到了这件事,派内侍向孔尚任“索桃花扇甚急”孔尚任自己的缮本一时找不到“乃于张平州中丞家觅得一本,午夜进之直邸”此后不久,孔尚任被罢官。不久,孔尚任怀着“真嫌芳草秽,未信美人妍”的激愤之情,重返曲阜市郊石门山隐居,寄食伴书,在寂苦的景况中度过余生。
依才华而论,孔尚任理应显达,但却因为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个性得罪了康熙皇帝,所以当孔尚任去世后,孔氏族人慑于皇帝的淫威,同时,虑及孔尚任尸骨的安全,便选择了僻静处安葬了孔尚任。
安葬孔尚任的地方确实是一个比较幽僻的去处。也许在二百多年前的清朝,这里非常荒凉,很少有人来也很少被人注意,所以被选为了贰臣孔尚任的安息之所,但它同样是一个适于英雄安息的地方。如果说孔子墓前还遗留着孔庙贵族化的痕迹的话,那么,孔尚任墓则完全保持了一种平民化的色彩。它少了孔子墓前威仪的石雕,少了游人的喧闹,同时也少了一些肃穆的气氛,但却丝毫不缺乏诗意般的阳光和自由的气息。这里的树木都很年轻,呈现出一片富有青春气息的新绿。我们来到孔尚任墓前的时候,金色的阳光洒在茂密的丛林中,昆虫发出寂寞而快乐的叫声。虽然很少有人来,但却时有年轻人循着孔尚任的名字,循着桃花扇的故事,来这里拜祭这位伟大的文化英雄。
我暗自想,孔尚任创作桃花扇,实在是历史的绝笔。曹雪芹怀着家族败落的遗恨,怀着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愤恨,创作了红楼梦,实属历史的必然。而因屡试不第隐居,却又受到康熙皇帝的欣赏破格提升成为国子监博士的孔尚任,并没有因为新朝政府的恩惠而放弃知识分子批判的使命,没有顾忌自己可能受到的迫害而停止对腐朽的封建社会的批判,更鲜明地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本色。清政府定鼎中原之后,大兴文字狱,残酷迫害知识分子。孔尚任正好生得不早不迟,恰到好处,在政局未稳的康熙时期,统治者需要笼络人心,而狠毒阴鸷的雍正和庙号为“仁皇帝”的乾隆尚未登台,这为孔尚任留出了创作桃花扇的历史缝隙。而其先祖叔梁纥违背周礼,在七十岁的时候娶了十八岁的颜征在,生下了天才的孔子,他们的出生都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这也许是苍天出于对人类命运的眷顾和怜悯,派他们这些精神的精灵来救赎乱世中人类的灵魂。孔子是乱世中的圣人,而孔尚任则是封建社会的逆臣贰子,他通过自己塑造的乱世美人李香君的形象,表现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山谷先生在“八艳”的脂粉中写道:
李香君为她的坚守付出了代价,宁愿一死,也不屈就。
她的热血在一扇桃花中开得灿烂,如火如荼,她的操守成就了孔尚任的一部桃花扇。与六尺须眉相比,她柔弱但更坚强,她低贱却更崇高。
李香君无可奈何地坠入了烟花地,却被后人立了座非人工的纪念碑。这无疑是社会地位最低下的女子的可叹可赞之处。与之相比,那些灵魂成了娼妓的男儿,才是无可救药的。
孔尚任在写李香君的时候,又何尝没有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追求呢?
在孔林北侧离孔尚任不远处有于氏墓,是孔子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与其妻于氏之墓。于氏原是清乾隆皇帝的女儿,可她为什么又姓于了呢?据说乾隆的这个女儿脸上有块黑痣,相术说这块痣主灾,破灾的唯一办法是将她嫁给一个有福的人。朝里大臣们议论,天下只有孔圣人的后代最有福,但是当时是满族统治,按规定满汉不能通婚,便有人给皇帝出主意,让女儿认汉族大臣于敏忠为义父。于是,乾隆的女儿便以于家的名义嫁到孔府。由于是乾隆皇帝的亲生女儿,而且深受康熙宠爱,于氏不仅身前在孔府享尽各种特权,死后的墓葬也特别豪华。于氏墓前有一座高大的牌坊,气势宏伟,雕工和彩绘非常精美。坊额上题有醒目的“鸾音褒德”四字,在孔林中独一无二,显得十分特别。牌坊后还有成双成队取得华表、翁仲等石仪,整整齐齐列于两侧,显示出皇家的威严,提醒人们牢记皇权对孔氏家族的影响。
我们离开孔林的时候,太阳已经西落,傍晚的静谧笼罩了孔林,偶尔飞过归巢的小鸟,拉近了自然和人的距离,没有一丝荒凉的墓地之感。如果没有那些或高或低的墓碑,还真让人误以为是在公园呢!这也许是有血有肉的孔子和他的子孙们在思想上亲近于人们的缘故吧?
事实上,凡是好的思想,总是不会绝迹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孔林那茂盛的草木,那诗意般的光明,那充满了自由精神的气息,是不是孔子的思想和他灵魂的再生呢?
每当想起固执的孔子,想起幽默的孔鲤,想起刚强的孔伋,想起聪明的孔鲋,想起耿直不阿的孔尚任,我就不由地想起一句诗:“我知道我自己是由这片大地造成的,是的,我就是泥土中长出的会说话的那一部分。”
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编者按 夫子临川而叹,历史的长河风起涌动,汇成你不急不缓的随想:生命的超越,浑然成曲。用小说家的眼光看风景,写景中之人,一篇有着思想性又有着艺术质感的随想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