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药为天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阿巫文集最新章节!
印象里,都夸我小时候很安分,兄长却是调皮的,我偏偏喜欢跟在他后面做小尾巴。
父母为了不让我出门和别的孩子一起疯耍,常吓唬说:不可以乱跑,不要跟陌生人走,外面好多坏人,他们要把你卖了。知道我心实,还要加一句:尤其是胖孩子!
无可否认,小时候我的身体的确特别好,胖胳膊胖腿的小胖丫,不容易生病,天天都在快乐的茁长成长。长大以后离家甚远,病的人事不知,也不会打电话回家,这个时候恨的牙痒痒,黑白照片上的傻胖丫,一定是经过加工的,那个活泼健康的小胖丫,一定是乔装的。
单身生活,得过且过,平时更不注意饮食,生活象手边乱堆的积木,随心所欲的排列着,代价是健康一天坏似一天。历来信奉“是药三分毒”屋子里就不喜欢摆太多的药。忽有天,病魔气势汹汹的袭来,翻箱倒柜,找不出一颗药,只好下楼找家药店胡乱凑合。
吃亏久了,不敢不备药,打扫房间,又发现满满一抽屉的药瓶药袋,那是父亲专门为我准备的,顿时醒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些东西。
不喜欢用药,是不喜流程作业的西药,从头到尾,整个程序全部通过实验室,药物在冷冰冰的胶管和机械手臂下被切割开来,分毫不差,冰凉的天枰分开装盒入袋,没半点人情味,治病的过程被理性的解析成一副一副冷漠的图示,挂在墙上,最终成为教材里的个案。
经过卖瓷器或瓶罐的小店,最喜欢大肚窄颈的黑砂罐,蹲在路边,自成风格,罐口宽轩,颈狭顺滑,旁侧镶了黑乎乎的手柄,质感很强,仿佛粗沙打造,粗糙而不失淳朴,就连被人买走时也一路仰头挺胸,好象一个高傲的君子。
喝用粗砂药罐熬出来的中药,完全忘记自己在吃药治病,就如同享受一种古老的文化。
中药文化渊源悠久,正式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神农尝百草救世人被编成故事流传下来,更有大量的民间传说为中药增添神秘色彩。
相传古时有一老翁采药行医,在风景秀丽的富春江畔桐庐东山桐树下结庐栖身,有人问其姓名时,指桐为姓,人遂尊称为桐君,山也因此得名桐君山。中药行业还评花魁。唐代孙思邈写过一部千金要方,成为药王。
随之衍生出来的药膳文化,把药物、食物和调料参合在一起,既治病又饱肚,潜默中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配制药膳的原料可贵可贱,制作药膳的过程可繁可简,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崇尚繁琐出精品,药膳系列颇为精致,可圈可点,但也只供王族享用,民间最出名的莫过于“白醋煮鸡蛋”这一大众食品。
我们的文化很有趣,特别是汉字,在中药和西药的区别上,更有意思。
每次在医院买药出来,医生总嘱咐我要按时吃药,注意到他们用的词语是“吃药”
在一间木板门镶合的清凉小店里,老先生把草药根叶用土黄的纸扎好递了给我,教导说,回去用砂罐泡一会儿,水未沸之前用大火煎煮,然后再添小火慢慢细熬,药凉后配上冰糖煎服。你看,仅仅这一句话里,用的文字已经何其优美:砂罐,小火,熬煮,细熬、煎服,好象是一篇细腻的散文,由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念出来,优柔婉曲的说话,慢条斯理的动作,成竹在胸的微笑,娓娓道来,还没有治病,就已经先声夺人的定心。
喜欢中华文化的西方人,爱给自己取一个颇有风韵的中国名字,以显示自己的汉学的渊源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如彭定康,这就是十分“中国货”的名字。但是,舶来品的西药多用其成分作为名字,虽然简单,却毫无美感可言,如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汉字,则另用别字代替,必定选一个特别生僻的汉字。盐酸吗啉胍、青链霉素、碘酊(其实就是碘酒)等等,都是取其原料名称,有的常用虽然常用,但过于拗口,经常会忘记它们的名字。
相比于现代化的医院,更喜欢古色古香的中药铺。推开厚重的木门走进去,阴凉的瓦房里光线灰暗,这有利于草药的保存和储藏,靠墙的木柜被划成一格一格的小格子,拉开时还会发出小小的闷响,缕缕草叶的清香一丝丝发散出来,浸染的整条街都有药草的味,专门称量中药的小秤象过家家的小玩具,有趣的很,看小伙计把草药一点一点的称好,再放进纸袋里捆好,哗啦哗啦,清脆动听,称药不论斤,讲称几钱,说药也不说一袋,要说一剂,捏在手里生怕碰折了里面细嫩的草根花叶,只好温柔的捧着。
十岁左右,身体突发异端,首先表现在皮肤上。
从秋到冬,天气骤然变冷或者春季烂漫的繁花,引起皮肤强烈过敏。一年有四季,我却不能过冬、春两季。寒冬时节只有偎坐炉旁,出门必定用围巾密密缠裹头脸,丝毫冷风也禁受不起,到了春天山花烂漫,大家在花间游戏,我只有远远咬了手指羡慕的份。这场病来势凶险,很是突然,父母为我治病跑过很多地方,请教医生,打针吃药,但每到冬春,依然是自己一年中最难过的,浑身痛且难受,孩子哪里懂的克制,不可抑制的痛哭出声,后来狠心打算彻底换血,因过于凶险,终于在一个老中医的劝阻下放弃了。
西药是对我完全失效了,母亲开始考虑用中药为我治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黑色的砂陶罐泡了各类药根药草,长短不一的拥挤在清亮水下,罐子端坐在小火炉上咕嘟咕嘟的熬,蒸出浓厚的药香,逐渐弥漫在整个房间,取筷子捅一捅,压一压,再添水进去继续熬,随水沸起来的草药上下翻滚,看着明亮的水面逐渐变浑变暗,挡住罐口只让药水流出,搅动暗亮的液体哔哔的,在陶碗里一圈一圈的荡漾,荡漾荡漾心里升起暖意,所有的伤痛都不值一提呵!
对中药情有独钟,但家里却西药居多。身处的城市节奏越来越快,不允许自己一条小巷一条小巷的寻找老药铺,更没有多余的时间等待咕嘟咕嘟的药香四漫。健康每况愈下,积药日益增多,买药时偏于中成药,极爱那些优美的名字。
川芎茶调散,散这个应该只会出现在武侠世界的一味药,九味羌活丸,多象桃花岛主玉瓶里盛的九花玉露丸,再看成分,三七、黄连、丁香、茴香、丹参,每味药名是不是都象蕴藏了一个传奇?
不过,药总归是药,中药也不例外,深深浅浅都含有毒性,我不主张把药当饭吃,能够采把药根做花,摘片药叶留香,闲时看山,已是一片杏林满山,这才是医家的至高境界。
印象里,都夸我小时候很安分,兄长却是调皮的,我偏偏喜欢跟在他后面做小尾巴。
父母为了不让我出门和别的孩子一起疯耍,常吓唬说:不可以乱跑,不要跟陌生人走,外面好多坏人,他们要把你卖了。知道我心实,还要加一句:尤其是胖孩子!
无可否认,小时候我的身体的确特别好,胖胳膊胖腿的小胖丫,不容易生病,天天都在快乐的茁长成长。长大以后离家甚远,病的人事不知,也不会打电话回家,这个时候恨的牙痒痒,黑白照片上的傻胖丫,一定是经过加工的,那个活泼健康的小胖丫,一定是乔装的。
单身生活,得过且过,平时更不注意饮食,生活象手边乱堆的积木,随心所欲的排列着,代价是健康一天坏似一天。历来信奉“是药三分毒”屋子里就不喜欢摆太多的药。忽有天,病魔气势汹汹的袭来,翻箱倒柜,找不出一颗药,只好下楼找家药店胡乱凑合。
吃亏久了,不敢不备药,打扫房间,又发现满满一抽屉的药瓶药袋,那是父亲专门为我准备的,顿时醒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些东西。
不喜欢用药,是不喜流程作业的西药,从头到尾,整个程序全部通过实验室,药物在冷冰冰的胶管和机械手臂下被切割开来,分毫不差,冰凉的天枰分开装盒入袋,没半点人情味,治病的过程被理性的解析成一副一副冷漠的图示,挂在墙上,最终成为教材里的个案。
经过卖瓷器或瓶罐的小店,最喜欢大肚窄颈的黑砂罐,蹲在路边,自成风格,罐口宽轩,颈狭顺滑,旁侧镶了黑乎乎的手柄,质感很强,仿佛粗沙打造,粗糙而不失淳朴,就连被人买走时也一路仰头挺胸,好象一个高傲的君子。
喝用粗砂药罐熬出来的中药,完全忘记自己在吃药治病,就如同享受一种古老的文化。
中药文化渊源悠久,正式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神农尝百草救世人被编成故事流传下来,更有大量的民间传说为中药增添神秘色彩。
相传古时有一老翁采药行医,在风景秀丽的富春江畔桐庐东山桐树下结庐栖身,有人问其姓名时,指桐为姓,人遂尊称为桐君,山也因此得名桐君山。中药行业还评花魁。唐代孙思邈写过一部千金要方,成为药王。
随之衍生出来的药膳文化,把药物、食物和调料参合在一起,既治病又饱肚,潜默中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配制药膳的原料可贵可贱,制作药膳的过程可繁可简,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崇尚繁琐出精品,药膳系列颇为精致,可圈可点,但也只供王族享用,民间最出名的莫过于“白醋煮鸡蛋”这一大众食品。
我们的文化很有趣,特别是汉字,在中药和西药的区别上,更有意思。
每次在医院买药出来,医生总嘱咐我要按时吃药,注意到他们用的词语是“吃药”
在一间木板门镶合的清凉小店里,老先生把草药根叶用土黄的纸扎好递了给我,教导说,回去用砂罐泡一会儿,水未沸之前用大火煎煮,然后再添小火慢慢细熬,药凉后配上冰糖煎服。你看,仅仅这一句话里,用的文字已经何其优美:砂罐,小火,熬煮,细熬、煎服,好象是一篇细腻的散文,由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念出来,优柔婉曲的说话,慢条斯理的动作,成竹在胸的微笑,娓娓道来,还没有治病,就已经先声夺人的定心。
喜欢中华文化的西方人,爱给自己取一个颇有风韵的中国名字,以显示自己的汉学的渊源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如彭定康,这就是十分“中国货”的名字。但是,舶来品的西药多用其成分作为名字,虽然简单,却毫无美感可言,如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汉字,则另用别字代替,必定选一个特别生僻的汉字。盐酸吗啉胍、青链霉素、碘酊(其实就是碘酒)等等,都是取其原料名称,有的常用虽然常用,但过于拗口,经常会忘记它们的名字。
相比于现代化的医院,更喜欢古色古香的中药铺。推开厚重的木门走进去,阴凉的瓦房里光线灰暗,这有利于草药的保存和储藏,靠墙的木柜被划成一格一格的小格子,拉开时还会发出小小的闷响,缕缕草叶的清香一丝丝发散出来,浸染的整条街都有药草的味,专门称量中药的小秤象过家家的小玩具,有趣的很,看小伙计把草药一点一点的称好,再放进纸袋里捆好,哗啦哗啦,清脆动听,称药不论斤,讲称几钱,说药也不说一袋,要说一剂,捏在手里生怕碰折了里面细嫩的草根花叶,只好温柔的捧着。
十岁左右,身体突发异端,首先表现在皮肤上。
从秋到冬,天气骤然变冷或者春季烂漫的繁花,引起皮肤强烈过敏。一年有四季,我却不能过冬、春两季。寒冬时节只有偎坐炉旁,出门必定用围巾密密缠裹头脸,丝毫冷风也禁受不起,到了春天山花烂漫,大家在花间游戏,我只有远远咬了手指羡慕的份。这场病来势凶险,很是突然,父母为我治病跑过很多地方,请教医生,打针吃药,但每到冬春,依然是自己一年中最难过的,浑身痛且难受,孩子哪里懂的克制,不可抑制的痛哭出声,后来狠心打算彻底换血,因过于凶险,终于在一个老中医的劝阻下放弃了。
西药是对我完全失效了,母亲开始考虑用中药为我治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黑色的砂陶罐泡了各类药根药草,长短不一的拥挤在清亮水下,罐子端坐在小火炉上咕嘟咕嘟的熬,蒸出浓厚的药香,逐渐弥漫在整个房间,取筷子捅一捅,压一压,再添水进去继续熬,随水沸起来的草药上下翻滚,看着明亮的水面逐渐变浑变暗,挡住罐口只让药水流出,搅动暗亮的液体哔哔的,在陶碗里一圈一圈的荡漾,荡漾荡漾心里升起暖意,所有的伤痛都不值一提呵!
对中药情有独钟,但家里却西药居多。身处的城市节奏越来越快,不允许自己一条小巷一条小巷的寻找老药铺,更没有多余的时间等待咕嘟咕嘟的药香四漫。健康每况愈下,积药日益增多,买药时偏于中成药,极爱那些优美的名字。
川芎茶调散,散这个应该只会出现在武侠世界的一味药,九味羌活丸,多象桃花岛主玉瓶里盛的九花玉露丸,再看成分,三七、黄连、丁香、茴香、丹参,每味药名是不是都象蕴藏了一个传奇?
不过,药总归是药,中药也不例外,深深浅浅都含有毒性,我不主张把药当饭吃,能够采把药根做花,摘片药叶留香,闲时看山,已是一片杏林满山,这才是医家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