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7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红楼之林如海重生最新章节!

    拿到查来的消息,孝敬亲王顿时大吃一惊。

    不说罪证足够贾珍一干人死无葬身之地,且说当孝敬亲王查到宁国府在国孝家孝期间吃喝嫖赌,立时大怒。当今以孝治国,此时老太妃薨逝不及一年,贾敬去世不过半年,贾珍等人竟假借练习骑射之名实则与世家子弟聚在一处厮混,让孝敬亲王如何不怒?

    除此之外,宁国府中竟现不少逾制之物。

    更让孝敬亲王觉得大开眼界的是,父子两个居然和尤氏的两个继母妹子鬼混在一处,并在外置办居所供其居住。尤其是那个叫尤二姐的,本已有了婚约,只因那家家道中落,便不愿嫁过去,时常和贾珍父子厮混,然后在贾敬丧后不久就和贾珍拜了天地,与他做了二房,现今住在宁荣国府后面的小花枝巷子里,贾蓉也时常过去和两个姨娘吃酒,贾珍竟不以为意。也因宁国府的威势,尤老娘花了二十两银子强逼原先的女婿张华写了退婚书。

    他不知道国孝家孝停妻再娶的人本应是贾琏,乃因贾琏已经从正途出身,并未和贾珍一处胡闹,亦不认得尤二姐其人。而贾珍则因舍不得尤二姐美貌,又兼尤二姐是雪作肌肤花为肚肠的女子,不管是贾珍,还是贾琏,只要能娶她便是终身了。

    和上辈子贾琏一样,贾珍向尤老娘母女许诺,等尤氏死了就接尤二姐进门做正室,母女自是遂意,欢欢喜喜地拜了堂。当时,尤氏一人料理贾敬丧事,累得很了,出完殡病了一场,贾珍方有此语。如今尤氏早已痊愈,母女知自己被贾珍哄了,只是她们素日皆靠贾珍供养,不敢怨恨于他。便是贾珍时常和尤三姐亲嘴摸脸,尤二姐也不敢吭声。

    尤氏对此一清二楚,奈她素惧贾珍,膝下又无子女,竟是假作不知。

    消息说,那尤二姐五年前看中了一个叫柳湘莲的落魄世家子弟,如今到了婚嫁的年纪,一心改过地想等他回来,向贾珍并尤二姐立誓道一年不来等一年,十年不来等十年,再不济就截发做姑子。可见苍天也庇佑于她,柳湘莲去年九月回京了,果然贾珍就向和他同行并为他所救的薛蟠提出此事,只说是自己的小姨子,乃是生平罕见的绝色。不料那柳湘莲素厌宁国府的风气,也知贾珍曾和妻妹鬼混,当即一口拒绝了,哪怕他如今已和薛蟠结拜成了兄弟,仍不给贾珍面子。尤三姐又气又羞,知他嫌自己不干净,遂用一根白绫自缢死了。

    孝敬亲王不禁暗暗好笑,若是五年前看中柳湘莲时便洁身自好,未必不能结成良缘,毕竟柳湘莲也是个浪荡子弟,一贫如洗。偏生她在这五年中嫖了姐夫,又嫖了外甥,吃穿用度不顺心就绞衣服掀桌子,为了尤二姐又骂尤氏,还吵着闹着要去宁国府会一会她,好让自己姐姐进门,直至如今年纪大了,倒想改过自新了,哪有这样的好事?

    若说是被贾珍所逼,非她所愿,倒也让人怜悯,可是嫌贫爱富总不是被逼的罢?尤氏能嫁给贾珍为续弦,娘家也有些根基,足够衣食,寡母俏女娘儿三个何必明知贾珍好色成性,偏要投奔他去?不过贪图富贵二字罢了。

    接着,孝敬亲王又查到了贾珍与已逝儿媳秦氏偷情之事,说是偷情,倒不如说是贾珍强逼,而那秦氏便是因不堪受辱而自缢身亡。

    不敬、不孝、内乱,此十恶不赦之三罪也。

    孝敬亲王气道:“怪道都说他家不干净,真真是玷辱了本王的眼睛!严办,必须严办!”

    别人家皆是家丑不可外扬,宁国府却是毫无顾忌,他们家逗蜂轩里人来人往,妓子娈童,哪有不往外说的?因而谁家都知道宁国府的风气,鲜少有清白正经人家与他们走动,偏生他们还不自知,仍然沉浸在祖宗的荣光中。

    荣国府略好些,所谓略好,也仅是相对宁国府而言,荣国府做下的违法之事并不比宁国府少,只是更隐秘些。大约因为唯一一个好色贪杯又下流的大老爷贾赦远离京城,剩下贾政迂腐方正,又有贾母坐镇,所以不曾出现这些肮脏下流之事,偶有几件也都在下人中,不过因宝玉的无知无礼,常在一处与他厮混的姊妹们名声并不好。

    不能让他们继续为非作歹了,多留他们一日,他们得作践多少无辜之人?孝敬亲王立即加快了速度。不想在这时,突然传来坐镇平安州的西宁王府生了谋逆之心,不仅暗地里和贾家的一些旧部联络,还悄悄招兵买马,就算他们不是为了谋反,但是未经圣意,私自联络其他将士,又招兵买马,绝对是犯了谋逆大罪。

    和西宁王府有所往来的贾家旧部是宁国府的,乃因荣国公贾代善的那些旧部早就因贾赦父子效忠长庆帝了,自然不会和其他人有所瓜葛。

    不仅如此,西宁王府和王子腾走得也是极近。

    王子腾是西宁王妃贾元春嫡亲的舅父,行事自然而然地就偏向西宁王府。

    长庆帝龙颜大怒,忙命孝敬亲王放下手头的公务,和郭拂仙借着巡边的名头,亲往平安州查证,西宁王府在平安州盘结百年,其势极大,但是这些年长庆帝并未疏忽平安州,那里荣国公贾代善的旧部都已经由自己的心腹接手,完全能和西宁王爷抗衡而不致扰民生乱。

    犯了谋逆之罪,宁荣二府最终的结果已是铁板钉钉。

    仔细回想上辈子平安州西宁王府的动静,林如海叹了一口气,很快就明白孝敬亲王和郭拂仙奉旨巡边的真正用意。

    记得上辈子平安州的动静被发觉是在两三年后,而非如今。大概因为长庆帝比前世新帝更有本事,又早已收服贾代善的旧部,所以提前发现了。如此也好,上辈子因发现得晚了些,平安州大乱,着实费了不少心思,百姓吃了不少苦头,今生倒能避免了。擒贼先擒王,只要孝敬亲王查明实证,先抓西宁王爷,一切都容易了结。

    郭拂仙足智多谋,有他给孝敬亲王出谋划策,定能平安抵达平安州,也会有更恰当的借口,不会被西宁王爷发觉来意,徒生忌惮。

    罪魁祸首终在宁,谋逆可是十恶不赦之首。

    虽然知道长庆帝英明神武,而且赏罚分明,这件事绝不会牵扯到自己家,甚至也不会牵连贾琏父子,但是林如海还是有些烦闷,此事一出,林家亦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哪些对自家不满之人的抨击,即使不会受损,也不会影响到自己家的名声,到底不雅。

    小厮忽然进来道:“老爷,柳玉荷柳公子送了拜帖,求见老爷。”

    柳玉荷?那不是林智的同窗?家虽贫,人却有志气,又极爱惜字纸,后来在自己家的书肆做些抄写活儿,贴补寡母度日,林如海一直都很喜欢他。

    闻得他郑重奉上拜帖,林如海亦依礼而待,亲笔写了回帖。

    收到回帖后,知晓林如海今日得空,午后柳玉荷便登门了,因他有事相求,脸上不免带了一点儿羞涩,半日都张不开口。

    林如海笑道:“你和智儿一处读书,亦是我的子侄,不是外人,有话直说罢。”

    柳玉荷心里一暖,他最敬林如海便是因此,他从不曾倚仗出身富贵,身处高位就看不起穷困之人,亦资助了许多贫困学子读书,所以听了林如海的话,他踌躇了片刻,道:“学生想走大人的门路,给堂兄寻个差事。”

    林如海一愣,问道:“你堂兄是哪位?”

    至于柳玉荷为何来求自己,而不是恳请理国公府出手,自己却知道一些,他虽是理国公府的旁支子弟,但也和荣国府里贾芸一般,日子过得甚是艰难,甚至不如府里体面的下人。

    柳玉荷忙答道:“学生堂兄名唤柳湘莲。”

    林如海脱口而出道:“柳湘莲是你堂兄?哦,是了,你们同为理国公府旁支子弟,不曾想他竟是你堂兄。我恍惚听说他前几年因事外出,去年九月才进京?”

    柳玉荷没想到林如海居然连柳湘莲这么一个小人物的事情都如此清楚,怪不得他能做到如今的官位,深受圣人信任,遂道:“大人说得不错,那年他因打了荣国府一位姓薛的亲戚,怕被他们寻仇,所以出京避祸去了。那位薛大爷也因挨打不好留在京城,出门做生意,今年遇到盗匪,被学生这位堂兄救了,两位结为兄弟,一同回京。”

    一段故事说完了,柳玉荷才想起荣国府是林如海的岳家,不由得涨红了脸,毕竟柳湘莲打的是荣国府的亲戚,即使后来又救了他。

    林如海莞尔一笑,道:“你不必如此,你这位堂兄是个有侠义之心的孩子,想必打人也必有缘故。”柳湘莲的事情他清楚得很,被薛蟠调戏方揍了他一顿,后来见薛蟠落难,却又不计前嫌地出手,可见本心之正。

    听到他不怪罪,柳玉荷登时松了一口气,羞赧地道:“学生这位堂兄素来洒脱不羁,浪荡惯了,家慈和姑母都管不得他。近来宁国府珍大爷的小姨子因堂兄拒婚自缢死了,宁国府闹着要拿学生这位堂兄,偏这位堂兄又有些痴处,认为尤姑娘是刚烈之人,后悔莫及,这几个月竟像是看破红尘的模样儿。家慈和姑母都不放心,学生心想,这位堂兄武艺超群,与其出世做和尚道士,倒不如寻个差事,有了正事做,便不会再想这些念头了。”

    林如海回思柳湘莲上辈子的遭遇,尤二姐死后他随着跛足道人斩断了三千烦恼丝,自此飘然不知所踪,他对于那劳什子跛足道人癞头和尚素有不满,便笑道:“这有何难?只是寻一件差事容易,却不知你这位堂兄可愿意?”

    柳湘莲武功超群,确有大用。

    闻听林如海答应,柳玉荷大喜过望,忙道:“堂兄不曾反对,只是他不喜读书,唯知耍刀弄枪,斯文差事怕是做不来。”

    林如海想了想,然后道:“俞公爷奉旨组建一支侍卫,不同于往年世家子弟充任的龙禁尉,此以武艺为准,超群者更受倚重,当然,也要出身清白。你这位堂兄出身来历明明白白,人也有侠义之心,待我修书一封,叫他过去参加考校,若是他考不过,却不能怨我。”

    就算是给柳湘莲寻差事,他也不能违背良心,以公谋私。

    林如海早已不在意曾经和贾家有关的一切人和事,但是对于有些本事的人,哪怕不认识,他也并不会吝啬相助。

    柳玉荷心里对林如海愈加敬重,恭敬地道:“理应如此,若是堂兄考不过,那就是他没有能耐,如何能怨大人?”

    林如海一笑,当即修书一封,交给柳玉荷。

    俞恒虽然很给岳父面子,却也没有直接收下柳湘莲,而是当众亲自考校。

    不几日,柳玉荷带着柳湘莲前来拜谢。原来凭着一身武功,柳湘莲竟已被俞恒取中了。参加考校之人足足有二千之数,最终只取中三百名,现今都归俞恒掌管,数日后便要送进大营里和将士一同受训,并学习诸多战术等等。

    长庆帝对身边的龙禁尉不放心,其中良莠不齐,多是世家子弟出身,大多都是挂着虚名,他们是花钱买来的名额,经常不进宫轮班,即使当差,自己对他们的骑射功夫也不放心,所以吩咐俞恒组建一支令自己放心的侍卫,假以时日,将会完全取代龙禁尉。龙禁尉一直都是七日一班,有些世家子弟倚仗权势,往往挂了虚名,却不用当差,也就是说花钱疏通其中的门路,轮班的始终是别人,而非自己。

    龙禁尉乃是从五品,莫小看这从五品不高,可是却是在御前当差,经常在当今跟前露脸,乃是极大的体面差事,如若得到圣上青睐,飞黄腾达指日可待。所以,很多不愿以科举晋身的世家子弟都喜欢当龙禁尉,也曾有不少重臣都是从龙禁尉出身。

    三个月后,长庆帝把原先的龙禁尉统统送到上阳宫当差,太上皇不在位不当权,令这些龙禁尉护卫便已足够,而自己不同,自己现今做的许多事都牵扯到世家的性命,必须小心谨慎。因此,长庆帝的身边换上了新的侍卫。

    这支由俞恒亲自训练出来的侍卫,由长庆帝亲自赐名为护龙卫,亦是从五品,渐渐有许多世家子弟想谋得其缺,可惜的是没有任何门路。因护龙卫都是由俞恒掌管,有不少人求到了林如海跟前,毕竟俞恒是林如海的女婿,偏生林如海近因天气炎热,竟中了暑气,接着又引发了旧年在粤海尚未大愈的旧伤,他们一时之间倒也不好开口提起此事。

    林如海这一病,贾敏吓得魂飞魄散,一汤一药皆亲自看过才送到林如海跟前。

    林家数代以来不仅子嗣单薄,而且子孙寿算都不长久,活到年过五十的寥寥无几,林如海今年已经四十九岁了,虽然看着壮健,可是毕竟已将半百,贾敏如何不担忧?

    黛玉更是亲自侍汤奉药,外面的许多帖子都推了。

    见黛玉泪眼盈盈的模样儿,林如海安慰道:“莫担忧,为父好得很,将养几日就好了,为父要亲自看着玉儿出阁,哪里舍得抛下你们娘儿们?”

    贾敏顿时白了脸儿,打断道:“休说这些话!”

    林如海见自己这一病吓着妻女,也便住了口,生怕吓着她们。

    林如海因此病汹汹,长庆帝特地准了一个月的假,此时半歪在罗汉榻上,身上穿着藏青纱衫,散着裤腿,身上盖着一幅纱衾,他斜倚着玉枕,发未束冠,更显得面如玉白,气短神虚,看得贾敏和黛玉心疼不已。

    黛玉埋怨道:“爹爹在南边受了伤却不跟我们说,难道不知我们事后得知,只会更加心疼爹爹?”说着眼泪滚滚而下,似断了线的珠子,唯余颊边水痕。

    若不是这回宫里的太医来诊断,说是暑气一击,旧伤复萌,她们还不知道呢!

    林如海拍着女儿的手背,笑道:“原是小伤,早已好了,恐你们担忧,便没说过。”

    他和张大虎奉旨巡边,抵达粤海时,便已为有心人留意了,他们阳奉阴违,自己和张大虎费了好大的心思才将粤海之权掌在手中,难免得罪了地头蛇,遇到数次惊险,亏得二人都有一身武艺,又有亲兵无数,方能化险为夷。接二连三几次遇险,总不能没回都能逢凶化吉,所以身上难免有些伤痕。后来和京城中家书往来,他恐怕妻儿忧心,便不曾提起,回京时又特地敲打了身边的亲兵长随小厮等人。

    贾敏不悦地道:“哪里是小伤?我瞧了,竟有好几处极长的刀疤呢!怪道你回来后,我总觉得有几分奇怪。”她本想说怪道林如海回京后,更衣时皆不许下人伺候,自己以为是他上了年纪,原来是怕自己知道他身上留下的疤痕,但因黛玉在跟前,遂闭上了嘴。

    林如海叹了一口气,道:“好了,好了,你们娘儿俩说得我头都痛了。”

    一听说他头痛,母女二人连忙扶他躺下,又要找太医。

    林如海合上眼睛,手从纱衾中伸出来朝二人摆了摆,道:“太医才走,我这是才吃了药,所以昏昏沉沉的,叫我歇一会儿,不必请太医。”

    贾敏和黛玉听了,未免惊扰林如海,守了片刻,方携手出了卧室。

    母女二人都不敢离开林如海,于是贾敏坐在外间看账册,黛玉则坐在下面看书,时不时地侧耳倾听里间的动静。

    一时有丫鬟通报说俞老太太打发人送东西来,母女二人忙命请进。

    来的仍是从前送东西的那两位仆妇,先笑嘻嘻地请了安,又关切地询问林如海病情,最后方送上礼单,皆是上等药材并补品等,有人参、鹿茸,也有燕窝、灵芝、雪莲等,竟是满满一单子,数目着实不少。

    贾敏唬了一跳,忙道:“太贵重了,留着给老夫人用,何必送来?”

    来人笑道:“老太太说了,亲家太太千万别推辞,若推辞,倒生分了。这些东西,我们家里有好些呢,二老爷三老爷一箱一箱地送,流水儿似的,老太太一个人,如何用得了?咱们也不是别人家,非得珍藏密敛。”

    俞秋俞科兄弟二人比任何人都希望俞老太太长寿安宁,因为老太太若没了,俞恒守孝一年即可,他虽是长房嫡孙,却非长孙,再者,他又深受长庆帝重用,很快就能起复。而他们兄弟不同,必须丁忧三年,兼他们在长庆帝跟前的体面不如俞恒,如何不担心?三年的时间太久,足以改变许多事情,也足以让许多官员取代他们。所以,他们现今花钱如流水,皆是购买上等药材补品等,送到俞公府。

    俞老太太早就不管两个儿子的私心了,只为了俞恒方苦苦求生,她要等到亲眼看着俞恒成家,才好下去告知丈夫儿女儿媳,叫他们放心。

    贾敏心里明白,谁家都有一点子糟心事儿,她却不好安慰,唯有道谢。

    等俞家来的人走了,忽然又有丫鬟走进来,悄声道:“太太,姑娘,荣国府老太太打发人来请太太去一趟,瞧着倒像是有要紧事。”

    自从甄家被抄没家私以后,荣国府益发寥落了,王夫人虽想瞒着贾母,可毕竟事情闹得满城风雨,贾母终究还是知道了,心里不自在了好些日子,不过她并不知道王夫人收下甄家财物的事情。察觉到府里的败象,贾母虽仍只顾眼前,但叫贾敏回娘家的次数却频繁了许多。贾敏年轻时丧父,如今只剩老母,对别人她尚且怜老惜贫,何况亲娘?因此都不婉拒。

    林家没有婆婆,她回娘家便宜了许多,每次只需跟林如海说一声便可。林如海知她一番孝心,只要不答应荣国府的无理要求,并不曾阻止。

    贾敏皱了皱眉,道:“又叫我回去做什么?”

    说着,长叹一声。

    黛玉善解人意地道:“再过些日子,就是外祖母的八旬之寿了,素日里不出门,想来在家寂寞得很,近来走动的人也不多,妈去瞧瞧罢,我在家看着爹爹。”

    贾敏犹豫了片刻,进里间看了林如海一回,方换了衣裳坐车去荣国府。

    将将走进荣国府里,贾敏就发觉比上回更显寂寥了,虽是夏日炎炎,花木葱郁,然看在眼中,总有露出一丝败象。

    鸳鸯才撷了些鲜花回来插瓶,身后由小丫头捧着,见贾敏扶着丫鬟的手,款款而至,竟似神妃仙子一般,立刻满脸堆笑,一面命小丫头进去告诉贾母,一面亲手给贾敏打帘子,道:“姑太太来了,老太太昨儿今儿都念叨着呢。”

    贾敏知贾母最信任这个大丫鬟,便问道:“老太太近来可好?精神可好?胃口可好?用饭都用了什么?用得香不香?”

    虽然贾敏说话常和贾母有分歧,很少答应贾母的要求,可是鸳鸯冷眼看来,唯独这位姑太太真心孝顺贾母,不似贾赦那般走了就没消息,也不似贾政除了请安便不过来,眼前王夫人也因在府里只手遮天,渐次不把贾母的话放在心里了,因此她笑答道:“回姑太太,老太太近来还好,精神健旺,胃口亦好,今儿一早用了一碗红稻米粥,两块春卷,香得很。”

    贾母虽已八旬,却依旧耳聪目明,早在里头听到了,道:“你有问她的时候,不如来问我。我好得很,就是想你了,想叫你来说说话儿。”

    贾敏仔细看了看,果然如她们所言,心先放下,请安入座。

    贾母问道:“听说你老爷病了,好些了不曾?我如今年纪大了,越发讨人嫌,在家里跟个聋子似的,今儿才知道你们老爷病了几日。”

    贾敏忙道:“母亲莫担忧,已经好些了,我来时,才歇下,玉儿在家看着呢。”难怪这几日林如海卧病,别家都纷纷登门探望,贾家也送了一份礼,却很简薄,唯独自己老母亲没有动静,不像往日,早送自己的梯己东西了。

    贾母戴上眼镜,见贾敏面色红润,眉宇间虽有担忧,却不甚严重,便知她所言非虚,不禁念了一句佛,道:“那就好。”

    一时鸳鸯沏茶送上,贾敏方问道:“母亲找我可有要事?”

    贾母沉默了片刻,摆手叫丫鬟都下去,跟前只留了鸳鸯一人,对鸳鸯道:“你去将我昨儿亲自收拾出来的东西拿过来。”

    鸳鸯答应一声,果然取了两个尺许见方的匣子。

    那匣子皆是乌木所制,式样寻常,也有些老旧,瞧着极不起眼。

    贾母示意鸳鸯打开给贾敏看,只觉得一阵珠光宝气扑面而至,十分璀璨,仔细一看,却是大块的红宝石、绿宝石、蓝宝石、美玉、玛瑙、金刚钻等等,皆是罕见之物,两个匣子均是如此,贾敏惊道:“母亲这是何意?”

    贾母命鸳鸯合上匣子,叹道:“这些东西再不给你,明儿也没了。我想着玉儿明年及笄,也不知道我能不能亲眼看着出阁,你拿去给她打些精巧的头面。”

    贾敏忙道:“玉儿的嫁妆皆已齐备,这样的头面有好些,哪能要母亲的?”贾敏细想了想,自从过年以后,贾母对他们家越发大方了,上回黛玉过生日,她就打发人送了三幅字画,一幅是吴道子的,一幅是阎立本的,还有一幅是顾恺之的。

    贾母摆摆手,道:“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你虽是我女儿,我也不好说家里发生的那些子事,免得叫人说我老背晦。你只管拿着,我自己的梯己,我难道还不能做主?”

    贾敏叹了一口气,道:“叫二嫂子知道,到底不像。”

    听她提起王夫人,贾母心里掠过一丝对王夫人的不满,转瞬即逝,道:“不叫她知道便是。你放心,此事除了你我和鸳鸯,便没别人知道了。一会子人问,就说是我从前收藏的一些人参,拿去给姑老爷补身子。再说,给你又如何?这三节两寿的,我闺女那一回送的不是厚礼?满京城里也找不出第二个来,若是不满,也太贪心不足了。”

    贾敏听出她对王夫人的不满,不觉一怔,虽说贾母一直不大喜欢王夫人的性子,可前些年元春出阁时,因窦夫人之举,也和缓了些,如何又有分歧了?回想起贾母方才的话,再想到自己当铺收到的东西,贾敏心里明白了八、九分。

    鸳鸯柔声道:“老太太别气恼在心,不然,姑太太岂不担忧?”

    听了这话,贾母面上气愤方平,对她道:“你去把那四只白玉镯子拿给姑太太,我的东西,自然由我做主。”

    贾敏闻言,连忙推辞。

    她虽不知贾母为的是什么,但是已经得了两匣珠宝,哪能再收东西?

    贾母的这两对镯子她自小就见过,史家老侯爷打仗时从前朝皇宫里得的,乃是最上等的羊脂玉所制,晶莹粉嫩,宛如羊脂,没有一点儿瑕疵,最难得的是这四只镯子出自当时一位名匠之手,花纹镂刻得极为精致,几乎一模一样,看不出丝毫不同。当初曾有人出五千两银子意欲从贾母手里买下,贾母都没有答应。

    贾母不悦地道:“我给你的东西,你推辞做什么?拿着。如今睿儿已经娶了亲,再过几年,智儿也该娶亲了,你给儿媳妇一人一对,不偏不倚。”

    贾敏无奈,只得收下。

    贾母回嗔作喜,然后道:“还有一事跟你说一声,保宁侯夫人替三丫头说你们家智哥儿,这件事我今儿才知道,我本没打算让你们家聘三丫头,我也知道你们看不中。我今儿告诉你,是不想咱们娘儿俩生了嫌隙。”

    贾敏笑道:“我当时就知道不是母亲的主意。”

    贾母略略放心,随即叹道:“明儿宝玉定亲,在我生日的前头几天。”

    贾敏奇道:“宝玉几时定的亲?我竟没有听到丝毫风声。”就算贾家现在不如从前了,可是嫡孙定亲,也不会悄无声息。

    贾母神色淡淡地道:“说的是薛姨太太的女儿,叫宝钗的那个丫头,你见过。从他们住在咱们家,就有金锁配玉的说法,前儿元丫头来了信,说这门亲事极好,你二哥哥和你二嫂子都十分满意,我毕竟隔了一层,也就由着他们做主了。”

    贾母的语气里充满了无奈,叫人听着心酸。

    她疼了宝玉十几年,满心想为宝玉谋个好前程,谁知儿媳妇为了娶一位自己满意又有血缘之亲的儿媳,竟不领情。疼了那么些年的孙女,到底还是偏向自己的亲娘。

    贾敏却有几分了然。

    不说宝钗是王夫人嫡亲的外甥女,进门后和她一条心,就是薛家的家业,怕也是王夫人所惦记的,荣国府的窘境自己看在眼里。元春虽非皇妃,可远在平安州,西宁王爷行的又不是善事,自然花费极多,所以赞同这门亲事。

    安慰了贾母半日,至晚间,贾敏方告辞回去,那两只匣子依贾母所言,对外说是药材。因知贾母房里的人参都已经腐朽了,故无人放在心上。

    鸳鸯服侍贾母歇下,同床陪侍,当她以为贾母熟睡的时候,却听贾母轻声道:“你心里是不是觉得诧异,那些东西我原说给宝玉的,如今却给了玉儿?”

    鸳鸯想了想,道:“是有些不解。”

    贾母叹道:“咱们府里是什么情景你都知道,竟穷到当东西的地步了。若不是瞧着实在可怜,我如何由着你偷那几箱子东西出去给二太太典当?我是年纪大了,可我不糊涂,什么样的事情没经历过?只是从前觉得轮不到咱们家,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死了,和孙子孙女有一日乐一日,谁承想甄家竟一败涂地,咱们家也不知道将来如何。琏儿家和宝玉家又有嫌隙,将来未必肯伸手,倒不如现在结个善缘。”

    鸳鸯一愣,回思近来的桩桩件件,一时无言。

    只听贾母又道:“虽然我知道咱们家若是出了事,敏儿一定不会袖手旁观,可是到底那是我的女儿,如何能叫她破费太过,惹姑老爷不喜?你把那些没有标记的小巧罕见之物多多找出来一些,我陆陆续续再送到她手里。人生在世,总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鸳鸯,明儿我就悄悄打发人消了你的奴籍,也给你买一处小宅子,离府远远儿的,再置办几亩地,你的东西悄悄送出府去,我也拿些东西你收着,若是没出事最好,那些就给你做嫁妆,明堂正道地做对正头夫妻,别再回府做奴才了,若是出了事,你也能逃过一劫。”

    鸳鸯不禁流下泪来,哽咽道:“我何德何能,得老太太如此看重?”

    贾母苦笑道:“我不盼别的,只盼着将来家里落了难,我又不在了,有人帮宝玉一把,免得他吃苦受罪。前儿听说甄家的宝玉现今竟沦落到乞讨的地步,想一想他和宝玉生得模样儿一模一样,我怎能不担忧?”

    鸳鸯听了,愈加动容。

    而林如海见到贾敏拿回来的东西,略一思忖,也猜出了贾母的用意,不禁一叹。

    细究起来,贾母为人处世十分明白,自有一番经历世事的智慧和精明,只是年纪大了,只知道享乐,未免纵容了子孙,以至于今日竟无人能担起门楣。

    其实贾母就算不给东西,以后贾家落难,自家还是免不了出手打点安置,谁让她是贾家的女婿,贾敏是贾家的姑太太呢?他们不帮忙,那就等着受世人奚落罢了,世人总是最怜惜倒霉之人。不过贾母给了东西,倒又显出几分明白来。

    这些话林如海并未说给贾敏听,自己总不能告诉他说贾家要被抄了。

    倒是贾母寿辰将至,七月上旬就要开始送礼了,林如海吩咐贾敏备礼时,加厚了几分。

    贾敏嗔道:“母亲给了我那些东西,就算老爷不说,我也要多送些寿礼。”

    一语未了,听人通报说:“外面来了一位张秀才给老爷太太请安,说是从江南来的,大爷二爷托他送信给老爷太太,说咱们二爷已经中了秀才,还是案首呢!”

    林如海和贾敏俱是一愣,随即大喜过望,忙问道:“快请到书房。”

    林如海虽病,却没有到无法动弹的地步,况且太医也说松松筋骨比躺着强,平时也在家里走动走动,所以他换了衣裳去书房,见到那位被请进来的张举人,登时一惊,万万没有想到登门请安的张秀才竟然是张二牛!

    当年宋婆来林家求助,林如海并未见过她的外孙女婿张二牛,后来张二牛管着零星的几亩地,送租金时倒是见过几面。后来进了京,因离得远,不曾再见过。林如海手里不缺每年那几十两银子,就命他在村里修了一座私塾,请了先生教导村中孩童读书认字,也是功德。

    林如海惊喜道:“二牛,你居然考中了秀才?可喜可贺!你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的,我竟不知,若是知晓,当举荐你去个好书院才是。”

    张二牛年纪不小了,闻言嘿嘿一笑,道:“谁也没想到我还有做秀才老爷的这一日,考中秀才的时候,城里的贵人都往我们家送礼。当初得大人相助,家里渐渐好了,我打小儿就喜爱读书,只因家贫方不曾读,心里却羡慕,外祖母知道后就叫我花钱和孩子一起读书,原本为的不是考试,只想着认得几个字,出门不会叫人哄了,又能认账本契约等等。后来村里的孩子跟着先生读书认字,我时常请教,一面耕作,一面读书,去年先生举荐我去试试我就去了,谁承想居然考中了。”

    林如海赞道:“好,好得很。读书一事,不在年纪大小,只要有上进之心,便是耄耋之年,亦可求学。今年是秋闱之年,你怎么到京城来了?”

    张二牛忙道:“先生说我火候不到,苦读几年再参加乡试。我来京城,是因为今年遇到了一个回乡考试一病而亡的学子,他临终前托我送他的尸骨回京,可巧听说二公子考中了秀才,也见过二爷,又受二公子之托,替二公子向大人报喜。”

本站推荐:重生之老子是皇帝医妃惊世采红回到宋朝当暴君回到明朝当王爷嫡长孙四季锦史上最强帝后清穿之四爷宠妃毒妃在上,邪王在下

红楼之林如海重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奇书网只为原作者双面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双面人并收藏红楼之林如海重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