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英雄托孤白帝城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三国全史:全两册最新章节!
今天乘船游览三峡,在最西边的瞿塘峡口的北侧有一座小山,此山被称为白帝山,山上有城,称白帝城。
三峡水库没蓄水前,白帝山看起来比现在高大得多。白帝城原名子阳城,王莽篡位后派公孙述任蜀郡太守,王莽后来失败了,公孙述在益州割据。据说,公孙述有一次骑马来到瞿塘峡口,见此地形势险要,便扩修城垒,屯兵严防,他听说山上的城里有口白鹤井,井中常有白色雾气冒出,宛如白龙,深信谶纬之术的公孙述认为这是他登基成龙的征兆,于是宣布当了皇帝,自称白帝,就建都于子阳城,改名为白帝城。
现在刘备退至白帝山上的白帝城,吴将李异、刘阿等率部跟踪而至,前锋已达白帝城外的南山。刘备在白帝城给陆逊写了封信,信中说:“听说曹魏大军已经进逼江陵,而我也要重新东进,将军认为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呢?”陆逊接到刘备的来信,知道他的用意,回复道:“贵军刚刚大败,元气大伤,现在请求和好是为自己考虑,哪还能再勉强用兵?如果还有其他打算,定会全军覆没,一个都跑不了。”
这时孙权也亲自赶到了夷陵前线,见到陆逊,孙权了解到在战事的关键时刻有人不大听指挥,问陆逊:“当初怎么没有听你报告过这些事?”陆逊回答:“我受主上器重,担任了超过我才能的职务。各位将领要么是朝廷的亲信,要么是有功之臣,都是国家的栋梁,我才能虽然低劣,也知道古时有蔺相如、寇恂等人相互谦让、以国家大事为重的道理。”
孙权十分高兴,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兼任荆州牧,改封为江陵侯。吴将徐盛、潘璋、宋谦等纷纷向孙权建议,认为一鼓作气猛攻白帝城,定可将刘备活捉。孙权就此征询陆逊的意见,陆逊认为刘备已败,当务之急是防备曹魏背后突袭,主力应迅速回防,不宜再追击刘备,朱然、骆统等人支持陆逊的意见。
而正在此时,留守在江州的翊军将军赵云星夜驰援,率大部人马赶到了白帝城,刘备不担心了。孙权见状,命李异、刘阿等从白帝城外撤回,将前锋驻扎于秭归。为了继续对蜀汉保持主动出击的态势,孙权请出一个人来,让他住在秭归,专门对付刘备,此人就是前益州牧刘璋。
刘备夺取益州,以振威将军的名义迁刘璋于公安,让关羽对其进行监视。关羽被杀,刘璋就到了孙权手里,孙权于是重新表奏刘璋为益州牧,让他移住于秭归,与在白帝城的刘备对峙。这一招实际效果有限,但可以充分地恶心人,因为刘璋的存在可以时刻对刘备进行提醒和鞭挞,告诉他你满嘴的仁义其实是假的。
孙权希望刘备赶紧走人,彻底退回成都,但刘备不理。白帝城是鱼复县的治所,鱼复这个名字有点别扭,有点像“鱼腹”。刘备下诏,改鱼复县为永安县,并在白帝城建行宫,打算在此长驻下去。
刘备兵败夷陵的消息传到成都,诸葛亮在震惊之余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危机正在悄悄降临。
客观地说,诸葛亮并不认为此次出兵孙吴一定会遭到失败,所以他没有坚决地阻拦。大军行动后,他协助太子留守后方,昼夜不停地组织后援工作,给前方提供保障。战争的胜负有必然也有意外,此次夷陵交锋的结果,恐怕意外的成分更多一些,至少败得如此迅疾,是谁也没有料到的。大批蜀将战死沙场,让诸葛亮更加痛心不已,他知道这使刚刚立国不久的蜀汉元气大伤。
在殉难的将领中最让诸葛亮痛心的是马良,他是诸葛亮引为知己的朋友,他们二人经常在一起论事,可以知无不言,情同手足。因为这层原因,诸葛亮看到马良的弟弟马谡时便觉得格外的亲切,而马谡的才干也让诸葛亮感到满意。
不幸的消息还没有结束,就在章武二年(223)一年里蜀国又接连损失了三位重量级人物:一个是司徒许靖,一个是骠骑将军马超,一个是尚书令刘巴。
许靖去世时已70多岁,在那时算是高寿了。马超去世时仅47岁,可谓英年早逝,自关羽开始,张飞、黄忠、马超在短短几年里先后离开了人世,看来蜀汉武运实在不佳。刘备不在成都,他们的后事都是由诸葛亮主持料理的。
刘巴一直随刘备出征,应该死在永安,他的死对诸葛亮打击不小,诸葛亮一直器重看好刘巴,把他作为自己的左右手。刘巴的去世还带来一个现实问题,由谁来接任尚书令一职。已身为丞相的诸葛亮此时兼管尚书台的事务,如果从诸葛亮自己的角度来考虑,这个人选最好是他熟悉的,以便于配合,其能力必须十分突出,又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还得有相当的资历才行。
在当时符合这些条件的也许有几个,如果马良不死,当然是最合适不过了,而要让诸葛亮去挑选,推测起来他属意的人可能会是张裔、杨洪或者杨仪,但这是个极为重要的职位,人选的确定只能取决于刘备本人。
这段时间,益州天天都笼罩在悲伤的气氛中。
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上自将军,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充满哀伤。让诸葛亮感到欣慰的是,尽管遭受到一连串打击,刘备仍然不失其英雄的本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稳定着蜀汉的大局,对刘备坚持长驻永安的做法,诸葛亮深表赞同和敬佩。
这是因为,夷陵大败的消息传到益州,除了悲伤,还造成了极大的惶恐和震动,而这时刘备仍然在前线,说明蜀国虽然打了败仗,但并未伤及根本,成为安定众人不安情绪的象征。此时如果刘备仓促回到了成都,那谣言定然无法止住,益州南方一带的郡县本来就充满了动荡,叛乱时常发生,到那时还指不定会怎么样呢。
为了让身在白帝城的刘备安心,诸葛亮派从事中郎将射援前往白帝城,汇报益州的情况,射援是汉末名将皇甫嵩的女婿。诸葛亮让射援向刘备汇报时别忘报告一下太子的情况,刘备远征,太子刘禅监国,诸葛亮不仅尽心辅助,而且关心太子的教育和成长,诸葛亮亲自为太子挑选阅读书籍,重点是《申子》《韩非子》《管子》和《六韬》等著作。为了强化太子对这些经典著作的学习,诸葛亮在百忙之中把它们亲自抄了一遍给太子。仅《韩非子》一书就有十多万字,诸葛亮日理万机,却能完整地抄一遍,可见他对这些著作的重视,也体现出他希望刘禅尽早成材的殷切之情。
诸葛亮让射援向刘备汇报,说太子的智慧和度量成长得很快,超乎了期望。刘备听到这些汇报,心情大为好转。
这时孙权突然做出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他派出使者来到白帝城向刘备请和。这的确匪夷所思,作为战胜者,孙权此时正兵强马壮,士气也正旺,而刘备是败军之将,手下能打的武将死的死、降的降,哪有力量实施反击,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怎会“甚惧”,又怎会主动求和呢?几个月前还杀得人家尸横遍野,对方的眼里现在没有别的什么,都是仇恨,可能谈和吗?但孙权就是孙权,他认为不仅完全可行,而且势在必行。
在对外事务方面孙权常有惊人之举,比如为了对付曹操他主动联合比自己弱小得多的刘备,比如为了抢夺荆州他突然放弃孙刘联盟转而与曹魏结盟,再比如他突然向曹魏称臣,这些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对局势和时机的精准把握,而每一次他都收到了奇效。
孙权认为虽然跟刘备结下了深仇大恨,但对于自己的求和刘备还得接受,这是因为从感情上说刘备当然不愿意也不能接受,但如果理智起来刘备一定会觉得接受比不接受更为有利。
孙权派来的人是太中大夫郑泉,对于此次出使史书上还有另外的说法,据说在郑泉出使之前是刘备先给孙权写的信,信中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要求复好,刘备在信中还对自己称汉中王之事进行了解释。这个说法似乎也得到了其他史料记载的印证,有一部史书曾记载说刘备当初在汉中称王时曾写信给孙权,请孙权给予承认和支持,但孙权没有回信,刘备现在再次写信谈及此事,目的是想赢得孙权的支持。
但孙权没有把刘备的信拿给大家看,只是口头上说了说,并说现在汉帝已经不存在,刘备称王可以接受。不过,刘备现在早已不是汉中王,而是蜀汉的皇帝,在孙吴面临敌军全面压境的情况下,说他主动写信要求复和可能性似乎不大,刘备来信一事,也有可能是孙权捏造出来的,毕竟与蜀汉复和一下子还让很多人转不过来弯儿,需要有个台阶。
不过这些都不影响郑泉顺利出使并在白帝城见到刘备,刘备在白帝城接见了郑泉,见面后不提双方如何复和,而先提旧事。刘备问郑泉:“吴王当初为何不给我回信,是不是认为我不配称汉中王?”对此问题想必郑特使已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地回答:“曹操父子侵凌汉室,最终夺取了大位。殿下既然身为宗室,有维城之责,没有率先在海内兴兵讨伐乱子,反而自己称王,有违天下舆论,所以我们吴王才没有回复。”话虽不中听,却击中了刘备的要害,要面子的人容易脸红,刘备居然被郑泉问得满脸愧容。
郑泉出使还是很成功的,刘备经过反思,认同了孙权关于吴蜀复和的看法,派太中大夫宗玮回访。完成了这件重要任务的郑泉,其他事迹史书再无记载,只是说临死前曾对好友说:“我死了一定要葬在制陶窑场的旁边,希望百岁之后能化成泥土,最好被做成酒壶,那就让我心满意足了!”
孙权为什么在此时求和呢?原因是他跟曹丕闹翻了。孙权向曹丕称臣后,曹丕多次让他把儿子送到洛阳当人质,孙权不愿意,一直拖着不办,等打败了刘备,曹丕又派人来催,孙权干脆不理,曹丕大怒,认为自己上当了。一气之下曹丕决定讨伐孙权,刘晔知道后赶紧来劝,认为现在时机已过,孙吴刚刚获得大胜,上下一心,无法仓促之间将其制服,但曹丕不信。
曹魏黄初三年(222)9月,曹丕派征东大将军曹休出洞口、大将军曹仁出濡须口、上军大将军曹真包围南郡,三路大军齐发,孙权的压力巨大。孙权一面组织力量反击,一面向刘备求和,希望刘备不要乘人之危,从背后再给自己一刀。
别说一刀,就是捅他三刀五刀都不解刘备心中的恶气,但是刘备无奈,因为他现在实在没那个力气了。
这年冬天,刘备病倒了。
刘备已经62岁了,在那个时候这个年龄已属“烈士暮年”。一生戎马,几起几伏,备受磨砺,晚年遭受一生中最大的挫折,对刘备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刘备是忧思成疾的,看样子短时间内成都更回不去了。随着病情的加重刘备有了不好的预感。过了年,到了章武三年(223)的2月,刘备派人去成都,请诸葛亮来永安一趟。
接到刘备的命令,诸葛亮即刻动身,不敢有半点耽误。但是,有一件事让他放心不下,最近一段时间汉嘉郡太守黄元表现得很异常,有情报显示此人可能会发生叛乱。
但白帝城那边更为紧要,诸葛亮只好把此事交代给了益州治中从事杨洪。杨洪在诸葛亮的推荐下已继法正之后担任了蜀郡太守,他出色的行政才干得到诸葛亮的赏识,所以又把他调任为益州治中从事,协助自己处理益州的日常事务。
诸葛亮刚走,黄元那边果然扯起了反叛的大旗。黄元认为诸葛亮一向不看中自己,现在刘备有病,万一刘备不在了,诸葛亮势必掌握大权,到那时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举郡造反。汉嘉郡是刘备划出蜀郡和蜀郡属国的汉嘉、徙、严道、旄牛等县新设的一个郡,位于成都的南面,距成都很近。黄元纵兵向北攻击,放火焚烧临邛城,此地在成都的西南方,距成都不足百里,情况十分危急。
杨洪立即启奏太子刘禅,之前诸葛亮在成都南北郊建有两座兵营,储备了一定人马,所以平叛有了基础。得到刘禅的同意,杨洪便按照诸葛亮临行前的嘱咐,派将军陈曶、郑绰等出兵讨伐黄元,使成都的局势很快得到了控制。
大家认为黄元如果无法攻取成都,一定会由越巂郡到南中去,杨洪认为黄元这个人生性凶暴,在南中并无恩信,他不敢去。黄元现在可能会乘水东下,到永安面见皇上,求得免死,如果不行,也能投奔孙吴求得活命。杨洪于是请太子敕命陈曶、郑绰率兵驻扎于南安峡口,等黄元到来。果然,如杨洪所言,在此将黄元擒获,送至成都,太子下令将其处斩。
诸葛亮到达白帝城,看到刘备病得很严重。
刘备开始是得了痢疾,后来越来越严重,引发了其他疾病,一世英雄现在竟然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大概是因为没有见到诸葛亮,他不放心,所以一直顽强地坚持着。
刘备见到诸葛亮,向他安排后事:“你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必能安邦定国,可以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那块料,你可以自取。”诸葛亮闻言涕泣不已,立即向刘备表明心迹:“我一定竭尽全力,忠心辅佐,至死不变!”刘备于是宣布诏令,托孤于诸葛亮,以李严为副。不久前刘备还发布过一道诏令,任命李严接替刘巴为朝廷尚书令。
太子远在成都,刘备给太子颁布了一份遗诏,在这份遗诏里刘备首先说了自己的病情,说明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让他们兄弟不要悲伤。接着说射援来后,报告了刘禅的情况,他十分高兴。刘备还说,你父亲德行浅薄,不要效仿他,平时要多读一些书,诏令中除了提到诸葛亮为刘禅手抄过的四部书外,还增加了《汉书》《礼记》和《商君书》三部,刘备要求刘禅多读。
在这份不太长的遗诏里,刘备留下了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办完这些事,刘备稍觉安心,本来他已命若游丝,现在精神却有所好转。刘备临终前与诸葛亮还有过一些谈论,其中一次谈到了马谡,刘备知道诸葛亮与马谡、马良兄弟二人感情很好,但他对马谡不放心。
刘备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说得多,实际才能达不到,不能委以重用,你要明察!”但是,刘备的病情已无力回天,精神好转只是回光返照,刘备终于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
刘备在弥留之际把鲁王刘永叫到床前,对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把丞相当作父亲一样看待,你们和丞相只是共事而已。”鲁王刘永和梁王刘理此时都在永安宫,刘备只叫来刘永而没有叫刘理,可能是刘理年纪太小。老来得子舐犊之情更重,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刘备心里一定十分难过,江山社稷、复兴汉室的大业固然重要,但亲情恐怕更是他割舍不下的东西。
刘备给太子刘禅颁布了另外一份诏令,让他今后要好好地和丞相诸葛亮一块共事,要待诸葛亮像父亲一样。刘备在留给儿子们的遗言中,一再强调他们以后跟诸葛亮的关系是共事、从事,这在帝王的遗嘱中是少见的。刘备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他对儿子们的了解,知道靠他们的才能不足以延续蜀汉的基业,同时刘备更了解诸葛亮,深知他的才能和人品,说这样的话正是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安排完这些事,刘备终于闭上了眼睛。
这一天,是蜀汉章武三年(223)4月24日。
今天乘船游览三峡,在最西边的瞿塘峡口的北侧有一座小山,此山被称为白帝山,山上有城,称白帝城。
三峡水库没蓄水前,白帝山看起来比现在高大得多。白帝城原名子阳城,王莽篡位后派公孙述任蜀郡太守,王莽后来失败了,公孙述在益州割据。据说,公孙述有一次骑马来到瞿塘峡口,见此地形势险要,便扩修城垒,屯兵严防,他听说山上的城里有口白鹤井,井中常有白色雾气冒出,宛如白龙,深信谶纬之术的公孙述认为这是他登基成龙的征兆,于是宣布当了皇帝,自称白帝,就建都于子阳城,改名为白帝城。
现在刘备退至白帝山上的白帝城,吴将李异、刘阿等率部跟踪而至,前锋已达白帝城外的南山。刘备在白帝城给陆逊写了封信,信中说:“听说曹魏大军已经进逼江陵,而我也要重新东进,将军认为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呢?”陆逊接到刘备的来信,知道他的用意,回复道:“贵军刚刚大败,元气大伤,现在请求和好是为自己考虑,哪还能再勉强用兵?如果还有其他打算,定会全军覆没,一个都跑不了。”
这时孙权也亲自赶到了夷陵前线,见到陆逊,孙权了解到在战事的关键时刻有人不大听指挥,问陆逊:“当初怎么没有听你报告过这些事?”陆逊回答:“我受主上器重,担任了超过我才能的职务。各位将领要么是朝廷的亲信,要么是有功之臣,都是国家的栋梁,我才能虽然低劣,也知道古时有蔺相如、寇恂等人相互谦让、以国家大事为重的道理。”
孙权十分高兴,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兼任荆州牧,改封为江陵侯。吴将徐盛、潘璋、宋谦等纷纷向孙权建议,认为一鼓作气猛攻白帝城,定可将刘备活捉。孙权就此征询陆逊的意见,陆逊认为刘备已败,当务之急是防备曹魏背后突袭,主力应迅速回防,不宜再追击刘备,朱然、骆统等人支持陆逊的意见。
而正在此时,留守在江州的翊军将军赵云星夜驰援,率大部人马赶到了白帝城,刘备不担心了。孙权见状,命李异、刘阿等从白帝城外撤回,将前锋驻扎于秭归。为了继续对蜀汉保持主动出击的态势,孙权请出一个人来,让他住在秭归,专门对付刘备,此人就是前益州牧刘璋。
刘备夺取益州,以振威将军的名义迁刘璋于公安,让关羽对其进行监视。关羽被杀,刘璋就到了孙权手里,孙权于是重新表奏刘璋为益州牧,让他移住于秭归,与在白帝城的刘备对峙。这一招实际效果有限,但可以充分地恶心人,因为刘璋的存在可以时刻对刘备进行提醒和鞭挞,告诉他你满嘴的仁义其实是假的。
孙权希望刘备赶紧走人,彻底退回成都,但刘备不理。白帝城是鱼复县的治所,鱼复这个名字有点别扭,有点像“鱼腹”。刘备下诏,改鱼复县为永安县,并在白帝城建行宫,打算在此长驻下去。
刘备兵败夷陵的消息传到成都,诸葛亮在震惊之余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危机正在悄悄降临。
客观地说,诸葛亮并不认为此次出兵孙吴一定会遭到失败,所以他没有坚决地阻拦。大军行动后,他协助太子留守后方,昼夜不停地组织后援工作,给前方提供保障。战争的胜负有必然也有意外,此次夷陵交锋的结果,恐怕意外的成分更多一些,至少败得如此迅疾,是谁也没有料到的。大批蜀将战死沙场,让诸葛亮更加痛心不已,他知道这使刚刚立国不久的蜀汉元气大伤。
在殉难的将领中最让诸葛亮痛心的是马良,他是诸葛亮引为知己的朋友,他们二人经常在一起论事,可以知无不言,情同手足。因为这层原因,诸葛亮看到马良的弟弟马谡时便觉得格外的亲切,而马谡的才干也让诸葛亮感到满意。
不幸的消息还没有结束,就在章武二年(223)一年里蜀国又接连损失了三位重量级人物:一个是司徒许靖,一个是骠骑将军马超,一个是尚书令刘巴。
许靖去世时已70多岁,在那时算是高寿了。马超去世时仅47岁,可谓英年早逝,自关羽开始,张飞、黄忠、马超在短短几年里先后离开了人世,看来蜀汉武运实在不佳。刘备不在成都,他们的后事都是由诸葛亮主持料理的。
刘巴一直随刘备出征,应该死在永安,他的死对诸葛亮打击不小,诸葛亮一直器重看好刘巴,把他作为自己的左右手。刘巴的去世还带来一个现实问题,由谁来接任尚书令一职。已身为丞相的诸葛亮此时兼管尚书台的事务,如果从诸葛亮自己的角度来考虑,这个人选最好是他熟悉的,以便于配合,其能力必须十分突出,又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还得有相当的资历才行。
在当时符合这些条件的也许有几个,如果马良不死,当然是最合适不过了,而要让诸葛亮去挑选,推测起来他属意的人可能会是张裔、杨洪或者杨仪,但这是个极为重要的职位,人选的确定只能取决于刘备本人。
这段时间,益州天天都笼罩在悲伤的气氛中。
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上自将军,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充满哀伤。让诸葛亮感到欣慰的是,尽管遭受到一连串打击,刘备仍然不失其英雄的本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稳定着蜀汉的大局,对刘备坚持长驻永安的做法,诸葛亮深表赞同和敬佩。
这是因为,夷陵大败的消息传到益州,除了悲伤,还造成了极大的惶恐和震动,而这时刘备仍然在前线,说明蜀国虽然打了败仗,但并未伤及根本,成为安定众人不安情绪的象征。此时如果刘备仓促回到了成都,那谣言定然无法止住,益州南方一带的郡县本来就充满了动荡,叛乱时常发生,到那时还指不定会怎么样呢。
为了让身在白帝城的刘备安心,诸葛亮派从事中郎将射援前往白帝城,汇报益州的情况,射援是汉末名将皇甫嵩的女婿。诸葛亮让射援向刘备汇报时别忘报告一下太子的情况,刘备远征,太子刘禅监国,诸葛亮不仅尽心辅助,而且关心太子的教育和成长,诸葛亮亲自为太子挑选阅读书籍,重点是《申子》《韩非子》《管子》和《六韬》等著作。为了强化太子对这些经典著作的学习,诸葛亮在百忙之中把它们亲自抄了一遍给太子。仅《韩非子》一书就有十多万字,诸葛亮日理万机,却能完整地抄一遍,可见他对这些著作的重视,也体现出他希望刘禅尽早成材的殷切之情。
诸葛亮让射援向刘备汇报,说太子的智慧和度量成长得很快,超乎了期望。刘备听到这些汇报,心情大为好转。
这时孙权突然做出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他派出使者来到白帝城向刘备请和。这的确匪夷所思,作为战胜者,孙权此时正兵强马壮,士气也正旺,而刘备是败军之将,手下能打的武将死的死、降的降,哪有力量实施反击,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怎会“甚惧”,又怎会主动求和呢?几个月前还杀得人家尸横遍野,对方的眼里现在没有别的什么,都是仇恨,可能谈和吗?但孙权就是孙权,他认为不仅完全可行,而且势在必行。
在对外事务方面孙权常有惊人之举,比如为了对付曹操他主动联合比自己弱小得多的刘备,比如为了抢夺荆州他突然放弃孙刘联盟转而与曹魏结盟,再比如他突然向曹魏称臣,这些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对局势和时机的精准把握,而每一次他都收到了奇效。
孙权认为虽然跟刘备结下了深仇大恨,但对于自己的求和刘备还得接受,这是因为从感情上说刘备当然不愿意也不能接受,但如果理智起来刘备一定会觉得接受比不接受更为有利。
孙权派来的人是太中大夫郑泉,对于此次出使史书上还有另外的说法,据说在郑泉出使之前是刘备先给孙权写的信,信中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要求复好,刘备在信中还对自己称汉中王之事进行了解释。这个说法似乎也得到了其他史料记载的印证,有一部史书曾记载说刘备当初在汉中称王时曾写信给孙权,请孙权给予承认和支持,但孙权没有回信,刘备现在再次写信谈及此事,目的是想赢得孙权的支持。
但孙权没有把刘备的信拿给大家看,只是口头上说了说,并说现在汉帝已经不存在,刘备称王可以接受。不过,刘备现在早已不是汉中王,而是蜀汉的皇帝,在孙吴面临敌军全面压境的情况下,说他主动写信要求复和可能性似乎不大,刘备来信一事,也有可能是孙权捏造出来的,毕竟与蜀汉复和一下子还让很多人转不过来弯儿,需要有个台阶。
不过这些都不影响郑泉顺利出使并在白帝城见到刘备,刘备在白帝城接见了郑泉,见面后不提双方如何复和,而先提旧事。刘备问郑泉:“吴王当初为何不给我回信,是不是认为我不配称汉中王?”对此问题想必郑特使已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地回答:“曹操父子侵凌汉室,最终夺取了大位。殿下既然身为宗室,有维城之责,没有率先在海内兴兵讨伐乱子,反而自己称王,有违天下舆论,所以我们吴王才没有回复。”话虽不中听,却击中了刘备的要害,要面子的人容易脸红,刘备居然被郑泉问得满脸愧容。
郑泉出使还是很成功的,刘备经过反思,认同了孙权关于吴蜀复和的看法,派太中大夫宗玮回访。完成了这件重要任务的郑泉,其他事迹史书再无记载,只是说临死前曾对好友说:“我死了一定要葬在制陶窑场的旁边,希望百岁之后能化成泥土,最好被做成酒壶,那就让我心满意足了!”
孙权为什么在此时求和呢?原因是他跟曹丕闹翻了。孙权向曹丕称臣后,曹丕多次让他把儿子送到洛阳当人质,孙权不愿意,一直拖着不办,等打败了刘备,曹丕又派人来催,孙权干脆不理,曹丕大怒,认为自己上当了。一气之下曹丕决定讨伐孙权,刘晔知道后赶紧来劝,认为现在时机已过,孙吴刚刚获得大胜,上下一心,无法仓促之间将其制服,但曹丕不信。
曹魏黄初三年(222)9月,曹丕派征东大将军曹休出洞口、大将军曹仁出濡须口、上军大将军曹真包围南郡,三路大军齐发,孙权的压力巨大。孙权一面组织力量反击,一面向刘备求和,希望刘备不要乘人之危,从背后再给自己一刀。
别说一刀,就是捅他三刀五刀都不解刘备心中的恶气,但是刘备无奈,因为他现在实在没那个力气了。
这年冬天,刘备病倒了。
刘备已经62岁了,在那个时候这个年龄已属“烈士暮年”。一生戎马,几起几伏,备受磨砺,晚年遭受一生中最大的挫折,对刘备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刘备是忧思成疾的,看样子短时间内成都更回不去了。随着病情的加重刘备有了不好的预感。过了年,到了章武三年(223)的2月,刘备派人去成都,请诸葛亮来永安一趟。
接到刘备的命令,诸葛亮即刻动身,不敢有半点耽误。但是,有一件事让他放心不下,最近一段时间汉嘉郡太守黄元表现得很异常,有情报显示此人可能会发生叛乱。
但白帝城那边更为紧要,诸葛亮只好把此事交代给了益州治中从事杨洪。杨洪在诸葛亮的推荐下已继法正之后担任了蜀郡太守,他出色的行政才干得到诸葛亮的赏识,所以又把他调任为益州治中从事,协助自己处理益州的日常事务。
诸葛亮刚走,黄元那边果然扯起了反叛的大旗。黄元认为诸葛亮一向不看中自己,现在刘备有病,万一刘备不在了,诸葛亮势必掌握大权,到那时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举郡造反。汉嘉郡是刘备划出蜀郡和蜀郡属国的汉嘉、徙、严道、旄牛等县新设的一个郡,位于成都的南面,距成都很近。黄元纵兵向北攻击,放火焚烧临邛城,此地在成都的西南方,距成都不足百里,情况十分危急。
杨洪立即启奏太子刘禅,之前诸葛亮在成都南北郊建有两座兵营,储备了一定人马,所以平叛有了基础。得到刘禅的同意,杨洪便按照诸葛亮临行前的嘱咐,派将军陈曶、郑绰等出兵讨伐黄元,使成都的局势很快得到了控制。
大家认为黄元如果无法攻取成都,一定会由越巂郡到南中去,杨洪认为黄元这个人生性凶暴,在南中并无恩信,他不敢去。黄元现在可能会乘水东下,到永安面见皇上,求得免死,如果不行,也能投奔孙吴求得活命。杨洪于是请太子敕命陈曶、郑绰率兵驻扎于南安峡口,等黄元到来。果然,如杨洪所言,在此将黄元擒获,送至成都,太子下令将其处斩。
诸葛亮到达白帝城,看到刘备病得很严重。
刘备开始是得了痢疾,后来越来越严重,引发了其他疾病,一世英雄现在竟然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大概是因为没有见到诸葛亮,他不放心,所以一直顽强地坚持着。
刘备见到诸葛亮,向他安排后事:“你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必能安邦定国,可以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那块料,你可以自取。”诸葛亮闻言涕泣不已,立即向刘备表明心迹:“我一定竭尽全力,忠心辅佐,至死不变!”刘备于是宣布诏令,托孤于诸葛亮,以李严为副。不久前刘备还发布过一道诏令,任命李严接替刘巴为朝廷尚书令。
太子远在成都,刘备给太子颁布了一份遗诏,在这份遗诏里刘备首先说了自己的病情,说明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让他们兄弟不要悲伤。接着说射援来后,报告了刘禅的情况,他十分高兴。刘备还说,你父亲德行浅薄,不要效仿他,平时要多读一些书,诏令中除了提到诸葛亮为刘禅手抄过的四部书外,还增加了《汉书》《礼记》和《商君书》三部,刘备要求刘禅多读。
在这份不太长的遗诏里,刘备留下了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办完这些事,刘备稍觉安心,本来他已命若游丝,现在精神却有所好转。刘备临终前与诸葛亮还有过一些谈论,其中一次谈到了马谡,刘备知道诸葛亮与马谡、马良兄弟二人感情很好,但他对马谡不放心。
刘备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说得多,实际才能达不到,不能委以重用,你要明察!”但是,刘备的病情已无力回天,精神好转只是回光返照,刘备终于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
刘备在弥留之际把鲁王刘永叫到床前,对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把丞相当作父亲一样看待,你们和丞相只是共事而已。”鲁王刘永和梁王刘理此时都在永安宫,刘备只叫来刘永而没有叫刘理,可能是刘理年纪太小。老来得子舐犊之情更重,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刘备心里一定十分难过,江山社稷、复兴汉室的大业固然重要,但亲情恐怕更是他割舍不下的东西。
刘备给太子刘禅颁布了另外一份诏令,让他今后要好好地和丞相诸葛亮一块共事,要待诸葛亮像父亲一样。刘备在留给儿子们的遗言中,一再强调他们以后跟诸葛亮的关系是共事、从事,这在帝王的遗嘱中是少见的。刘备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他对儿子们的了解,知道靠他们的才能不足以延续蜀汉的基业,同时刘备更了解诸葛亮,深知他的才能和人品,说这样的话正是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安排完这些事,刘备终于闭上了眼睛。
这一天,是蜀汉章武三年(223)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