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从末世到1973最新章节!
第103章
先经过罗婶家,姚海波在外面喊了一嗓子人就出来了。
罗婶一看到这四人顿时欢喜起来,抓住袁珊珊的手直夸又俊了:“我就不叫你们进家里了,我等下去你郑大奶奶那边找你们说话,快去吧。”
袁珊珊四人跟罗婶挥挥手,踩上自行车到了郑大奶奶家前面,先是看到大黑一路叫唤着冲出来,后面郑学军追着出来了,看到袁珊珊愣了一下,紧接着就欢喜叫起来:“珊珊姐!我去叫奶奶,奶奶这几天总念叨珊珊姐。”丢下话就往回跑,少有的少年心性一路叫唤,“奶奶,珊珊姐和许大哥他们来了。”
姚海波和唐芸以为大黑是冲许言森来的,因为袁珊珊离开的时间比许言森长得多了,而许言森后来常往这里跑,给郑学军复习功课,可没想到大黑冲到四人身边,直冲袁珊珊摇头摆尾,用脑袋蹭蹭她,还蜷着两条前腿高高地立起,两只大眼湿漉漉的。
“不会吧,大黑还认得你啊,我也常来啊,它怎么不欢迎欢迎我?”姚海波不服气地伸手过来拍大黑脑袋。
袁珊珊见到大黑这副模样也挺欣喜,摸摸大黑脑袋,这小家伙是真记得自己的,用精神力安抚了它一下,大黑显得更加温驯了,还特别依赖她,袁珊珊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反而对许言森没表现出太大的热情。
“珊珊丫头!”郑大奶奶步伐稳健地从屋子里出来,看到院子里走进来的袁珊珊,高兴道,“真是珊珊丫头,奶奶差点以为军军哄我老婆子呢。”
“郑奶奶,这回我又要过来住几天了。”袁珊珊几步走过去,搀扶住郑大奶奶。
郑大奶奶笑得合不拢嘴:“住!尽管住!你们的屋子奶奶都留着呢,住多久都没关系,奶奶就盼着你们常住呢。外面太阳大,走,屋里说话,军军给你珊珊姐他们倒茶。”
看到郑大奶奶的身体情况比当初刚来坡头村时好,袁珊珊也很高兴,老人家如今也算苦尽甘来,郑学军爸妈得到了平反,郑学军又考上了京城的大学,这两件事让祖孙俩在郑家和坡头村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欺负的了,所以现在郑大奶奶整个人也比以前豁达了不少。
郑学军提了水瓶和烫好的茶缸过来,给珊珊姐他们倒茶:“珊珊姐,彬彬怎么没来?珊珊姐也没提前跟我说。”
袁珊珊接过茶缸,笑道:“他倒是想来,不过被他钟伯伯下了令,跟着训练去了,下回军军你要有兴趣,跟着一起过去锻炼一阵子。”
姚海波和唐芸不清楚钟伯伯是什么人,郑学军和郑大奶奶都知道,郑大奶奶看孙子流露出向往之色,说:“去锻炼锻炼也好,如果彬彬去,军军他乐意就跟过去吧,不必特别为他费事。”
“郑奶奶放心吧,要去他们肯定一起去,这回也有一个小家伙一起去的,就是当初农场上的小家伙。”袁珊珊解释道。
“这就好,这就好。”
说了会儿话,家里就来了好些人,罗晓桐也跟阵风似地跑进来,而且声音先至:“珊珊姐听说你来了,我还不敢相信呢,珊珊姐你也不去叫我一声。”
唐芸打趣道:“叫你做什么?上次我来的时候你都不在家,谁知道你这次在不在。”
罗晓桐捶了唐芸一记,如今她在省大,离家近,看上去人也变得更加开朗,当然也更好看了。
因为人多了,留在村里的知青都过来了,因而袁珊珊和许言森便分开了,男人一堆,女人一堆,罗晓桐看许言森不时看过来的目光就觉得不对劲了,低声问袁珊珊:“你们在一块儿了?”
袁珊珊看了一眼许言森,冲罗晓桐笑着点了点头,罗晓桐夸张地惊呼了一声,郑大奶奶则一直笑眯眯地,这件事她老人家可早知道了,罗婶也耳尖地听到了,难怪两人一起来坡头村,拍拍袁珊珊的手说:“小许人不错,是个好好过日子的男人,你们两个以后要好好的。”老一辈人就希望小一辈能和和顺顺一辈子。
郑大奶奶跟袁珊珊说了会儿话,就让他们小年轻玩闹去了,罗晓桐碰上袁珊珊跟唐芸有说不完的话,新的大学生活对大家来说都很新鲜,说完了自己学校情况又问京大和京师大,郑大奶奶家一下午也来了好几波人,有的村民只是想蹭蹭喜气,最叫人忍俊不禁的是,有的家长将自家小孩带过来了,耳提面令地让小孩以后要好好向袁珊珊和许言森学习,用功念书,将来达不到他们的程度,也要争取考上大学,跳出农门。
罗婶告诉袁珊珊他们,自从村里考出去几个大学生,特别是袁珊珊和许言森这样考上最好大学,还有郑学军和罗晓桐这样的本村的考出去的人,给坡头村带来的影响挺大的,考上大学,不仅仅是变成了城里人,将来可是国家包分配,那工作绝对不会差的,村里有阵子都在讨论像袁珊珊和罗晓桐这样的大学生,以后会分配到什么样的单位,引得许多人羡慕,所以不少人家都对家里孩子读书的事情重视起来。
村民觉得,袁珊珊和许言森这样的相当于过去的状元了,蹭蹭状元的喜气,说不定自家孩子也能变得聪明起来,以后读书也能上进了,有些人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质朴。
上工的时候人散去一批,到了下晚又散去一批,郑大奶奶家才清静了许多,从这也可以看出来,袁珊珊在坡头村的人气有多高了,当然这也跟她住在村民家里而非知青院有不小的关系。
村里人都散去了,袁珊珊将知青留下来一起吃顿晚饭,看苏凤林一直兴致不高,她讶异问道:“你这次考得怎样?有没有把握?”
苏凤林手指绕了绕:“我也不知道,要是这次又考不中怎么办?再考一次?要是你们都走了,那就我一人留在这里?”想想这样的情景她要哭了。
袁珊珊哭笑不得,以前和这苏凤林关系处得可没其他女知青好,不过她性子虽不讨人喜欢,可相处下来也要比普通人多出几分感情:“你打算在这里成家?不成家的话,没有拖累,肯定会有回城的机会,再说成绩还没下来,现在说什么都是空的。”
“你说是真的?”苏凤林抓住袁珊珊说的“肯定有回城机会”这句话,也引起了其他知青的注意,而两个成了家的知青面色就有些不好看。
许言森听了一耳朵,接过袁珊珊的话说:“国家肯定会有安排的,现在局势都在转好,所以不用着急。”
袁珊珊冲许言森笑了笑,不用特地为她解难,她会说这番话也是因为知道今后的发展,像苏凤林这样的单身知青,等到政策下来就能回城,难办的是那些成了家特别是生了孩子的知青,所以有些知青舍不得放弃回城的机会,选择抛夫(妻)弃子,也有知青选择留在了当地。
这话却安慰了苏凤林,袁珊珊看她松了口气的安心模样,也觉得这人很有意思,平时做的一些事很惹人反感,但在坡头村这些年却也就这么耗着,不是没机会谈对象,却一直单着,可有不少男知青都没能坚持住。
一起吃了晚饭,知青们回去,袁珊珊他们四人就留在这里,正好两个房间。
饭后,袁珊珊和许言森去了郑常有和罗长树家里,一是感谢前几年坡头村大队对他们姐弟的照顾,之前离开的时候太过匆忙,没正经道个别,第二就是为了许言森的任务了。
听明许言森的来意后,罗长树干脆带着两人一起到郑常有那里,坐下来详谈,他们两个大队干部对农村目前的状况也很头疼,许言森在农村待了这些年再熟悉不过,如今又专门作这方面的考察与研究,罗长树觉得很有必要听听这个高材生的看法,而且两人在京城读书,对上面的政策和动向比他们更加了解。
四人谈了很长时间,主要是许言森和两位干部,袁珊珊偶尔才插上一句,她清楚以后的发展,所以反而不好多发表意见,但郑常有和罗长树已经在思考坡头村的出路,有想法却不敢放手去干,许言森则看得更远了,这其中未尝没有袁珊珊不经意间说过的一些话。
袁珊珊不记得承包到户是从哪里从哪年率先开始实行的,反正肯定不是坡头村了,但也不认为许言森所做的一切会影响整个大局,时代大的走势是不会变的,只会在某个节点上出现一些影响不到大局的变化。
最后袁珊珊和许言森先离开了,两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许言森叹道:“要跨出那一步不容易,可现在农村里这种计工分的大锅饭体制曝露出来的弊端越来越大了,效率低,还浪费劳动力,在这里生活了这么长时间,我也希望能这里作些改变。”
袁珊珊转头看他:“我觉得郑大队长和罗支书已经很心动了,我也觉得将工分和田里出产的产量相结合的办法很好,不再一味地平均主义,干得多的得到的应该也相对多点,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那些混工分偷懒的人得到一些教训。”
许言森提出的是很慎重的办法,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地过渡,变革向来是最艰难的。表面上仍是计工分,但会将田地进行一定的分割,由几户或是一个小组专门负责一片地,那么最后出产多的话,这些人家最后分得的粮食也会比出产少的人家多,只是这其中怎么分配也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只是他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让这样的改变少受些冲击。
第103章
先经过罗婶家,姚海波在外面喊了一嗓子人就出来了。
罗婶一看到这四人顿时欢喜起来,抓住袁珊珊的手直夸又俊了:“我就不叫你们进家里了,我等下去你郑大奶奶那边找你们说话,快去吧。”
袁珊珊四人跟罗婶挥挥手,踩上自行车到了郑大奶奶家前面,先是看到大黑一路叫唤着冲出来,后面郑学军追着出来了,看到袁珊珊愣了一下,紧接着就欢喜叫起来:“珊珊姐!我去叫奶奶,奶奶这几天总念叨珊珊姐。”丢下话就往回跑,少有的少年心性一路叫唤,“奶奶,珊珊姐和许大哥他们来了。”
姚海波和唐芸以为大黑是冲许言森来的,因为袁珊珊离开的时间比许言森长得多了,而许言森后来常往这里跑,给郑学军复习功课,可没想到大黑冲到四人身边,直冲袁珊珊摇头摆尾,用脑袋蹭蹭她,还蜷着两条前腿高高地立起,两只大眼湿漉漉的。
“不会吧,大黑还认得你啊,我也常来啊,它怎么不欢迎欢迎我?”姚海波不服气地伸手过来拍大黑脑袋。
袁珊珊见到大黑这副模样也挺欣喜,摸摸大黑脑袋,这小家伙是真记得自己的,用精神力安抚了它一下,大黑显得更加温驯了,还特别依赖她,袁珊珊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反而对许言森没表现出太大的热情。
“珊珊丫头!”郑大奶奶步伐稳健地从屋子里出来,看到院子里走进来的袁珊珊,高兴道,“真是珊珊丫头,奶奶差点以为军军哄我老婆子呢。”
“郑奶奶,这回我又要过来住几天了。”袁珊珊几步走过去,搀扶住郑大奶奶。
郑大奶奶笑得合不拢嘴:“住!尽管住!你们的屋子奶奶都留着呢,住多久都没关系,奶奶就盼着你们常住呢。外面太阳大,走,屋里说话,军军给你珊珊姐他们倒茶。”
看到郑大奶奶的身体情况比当初刚来坡头村时好,袁珊珊也很高兴,老人家如今也算苦尽甘来,郑学军爸妈得到了平反,郑学军又考上了京城的大学,这两件事让祖孙俩在郑家和坡头村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欺负的了,所以现在郑大奶奶整个人也比以前豁达了不少。
郑学军提了水瓶和烫好的茶缸过来,给珊珊姐他们倒茶:“珊珊姐,彬彬怎么没来?珊珊姐也没提前跟我说。”
袁珊珊接过茶缸,笑道:“他倒是想来,不过被他钟伯伯下了令,跟着训练去了,下回军军你要有兴趣,跟着一起过去锻炼一阵子。”
姚海波和唐芸不清楚钟伯伯是什么人,郑学军和郑大奶奶都知道,郑大奶奶看孙子流露出向往之色,说:“去锻炼锻炼也好,如果彬彬去,军军他乐意就跟过去吧,不必特别为他费事。”
“郑奶奶放心吧,要去他们肯定一起去,这回也有一个小家伙一起去的,就是当初农场上的小家伙。”袁珊珊解释道。
“这就好,这就好。”
说了会儿话,家里就来了好些人,罗晓桐也跟阵风似地跑进来,而且声音先至:“珊珊姐听说你来了,我还不敢相信呢,珊珊姐你也不去叫我一声。”
唐芸打趣道:“叫你做什么?上次我来的时候你都不在家,谁知道你这次在不在。”
罗晓桐捶了唐芸一记,如今她在省大,离家近,看上去人也变得更加开朗,当然也更好看了。
因为人多了,留在村里的知青都过来了,因而袁珊珊和许言森便分开了,男人一堆,女人一堆,罗晓桐看许言森不时看过来的目光就觉得不对劲了,低声问袁珊珊:“你们在一块儿了?”
袁珊珊看了一眼许言森,冲罗晓桐笑着点了点头,罗晓桐夸张地惊呼了一声,郑大奶奶则一直笑眯眯地,这件事她老人家可早知道了,罗婶也耳尖地听到了,难怪两人一起来坡头村,拍拍袁珊珊的手说:“小许人不错,是个好好过日子的男人,你们两个以后要好好的。”老一辈人就希望小一辈能和和顺顺一辈子。
郑大奶奶跟袁珊珊说了会儿话,就让他们小年轻玩闹去了,罗晓桐碰上袁珊珊跟唐芸有说不完的话,新的大学生活对大家来说都很新鲜,说完了自己学校情况又问京大和京师大,郑大奶奶家一下午也来了好几波人,有的村民只是想蹭蹭喜气,最叫人忍俊不禁的是,有的家长将自家小孩带过来了,耳提面令地让小孩以后要好好向袁珊珊和许言森学习,用功念书,将来达不到他们的程度,也要争取考上大学,跳出农门。
罗婶告诉袁珊珊他们,自从村里考出去几个大学生,特别是袁珊珊和许言森这样考上最好大学,还有郑学军和罗晓桐这样的本村的考出去的人,给坡头村带来的影响挺大的,考上大学,不仅仅是变成了城里人,将来可是国家包分配,那工作绝对不会差的,村里有阵子都在讨论像袁珊珊和罗晓桐这样的大学生,以后会分配到什么样的单位,引得许多人羡慕,所以不少人家都对家里孩子读书的事情重视起来。
村民觉得,袁珊珊和许言森这样的相当于过去的状元了,蹭蹭状元的喜气,说不定自家孩子也能变得聪明起来,以后读书也能上进了,有些人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质朴。
上工的时候人散去一批,到了下晚又散去一批,郑大奶奶家才清静了许多,从这也可以看出来,袁珊珊在坡头村的人气有多高了,当然这也跟她住在村民家里而非知青院有不小的关系。
村里人都散去了,袁珊珊将知青留下来一起吃顿晚饭,看苏凤林一直兴致不高,她讶异问道:“你这次考得怎样?有没有把握?”
苏凤林手指绕了绕:“我也不知道,要是这次又考不中怎么办?再考一次?要是你们都走了,那就我一人留在这里?”想想这样的情景她要哭了。
袁珊珊哭笑不得,以前和这苏凤林关系处得可没其他女知青好,不过她性子虽不讨人喜欢,可相处下来也要比普通人多出几分感情:“你打算在这里成家?不成家的话,没有拖累,肯定会有回城的机会,再说成绩还没下来,现在说什么都是空的。”
“你说是真的?”苏凤林抓住袁珊珊说的“肯定有回城机会”这句话,也引起了其他知青的注意,而两个成了家的知青面色就有些不好看。
许言森听了一耳朵,接过袁珊珊的话说:“国家肯定会有安排的,现在局势都在转好,所以不用着急。”
袁珊珊冲许言森笑了笑,不用特地为她解难,她会说这番话也是因为知道今后的发展,像苏凤林这样的单身知青,等到政策下来就能回城,难办的是那些成了家特别是生了孩子的知青,所以有些知青舍不得放弃回城的机会,选择抛夫(妻)弃子,也有知青选择留在了当地。
这话却安慰了苏凤林,袁珊珊看她松了口气的安心模样,也觉得这人很有意思,平时做的一些事很惹人反感,但在坡头村这些年却也就这么耗着,不是没机会谈对象,却一直单着,可有不少男知青都没能坚持住。
一起吃了晚饭,知青们回去,袁珊珊他们四人就留在这里,正好两个房间。
饭后,袁珊珊和许言森去了郑常有和罗长树家里,一是感谢前几年坡头村大队对他们姐弟的照顾,之前离开的时候太过匆忙,没正经道个别,第二就是为了许言森的任务了。
听明许言森的来意后,罗长树干脆带着两人一起到郑常有那里,坐下来详谈,他们两个大队干部对农村目前的状况也很头疼,许言森在农村待了这些年再熟悉不过,如今又专门作这方面的考察与研究,罗长树觉得很有必要听听这个高材生的看法,而且两人在京城读书,对上面的政策和动向比他们更加了解。
四人谈了很长时间,主要是许言森和两位干部,袁珊珊偶尔才插上一句,她清楚以后的发展,所以反而不好多发表意见,但郑常有和罗长树已经在思考坡头村的出路,有想法却不敢放手去干,许言森则看得更远了,这其中未尝没有袁珊珊不经意间说过的一些话。
袁珊珊不记得承包到户是从哪里从哪年率先开始实行的,反正肯定不是坡头村了,但也不认为许言森所做的一切会影响整个大局,时代大的走势是不会变的,只会在某个节点上出现一些影响不到大局的变化。
最后袁珊珊和许言森先离开了,两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许言森叹道:“要跨出那一步不容易,可现在农村里这种计工分的大锅饭体制曝露出来的弊端越来越大了,效率低,还浪费劳动力,在这里生活了这么长时间,我也希望能这里作些改变。”
袁珊珊转头看他:“我觉得郑大队长和罗支书已经很心动了,我也觉得将工分和田里出产的产量相结合的办法很好,不再一味地平均主义,干得多的得到的应该也相对多点,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那些混工分偷懒的人得到一些教训。”
许言森提出的是很慎重的办法,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地过渡,变革向来是最艰难的。表面上仍是计工分,但会将田地进行一定的分割,由几户或是一个小组专门负责一片地,那么最后出产多的话,这些人家最后分得的粮食也会比出产少的人家多,只是这其中怎么分配也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只是他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让这样的改变少受些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