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7章 运动扩大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南明大丈夫最新章节!
天阁内高义欢听说孙可望攻击东吁国,眉头皱了起来,东吁是大魏藩属,孙可望攻击东吁,便是与大魏翻脸了。
高义欢负手而立,沉声道:“孙可望这厮,还真是不消停。朕原本以为他向朕称臣后,会安份一段时间,不想居然又挑起事端。”
高义欢看向李岩问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岩道:“东吁的使者只说周军杀入东吁,兵临东吁王城,并未提供太多消息,不过臣已经让人去收集信息,云贵方面应该很快就有奏疏上来。”
高义欢微微颔首,李岩则行礼道:“陛下,若是孙可望毫无理由攻击东吁,朝廷必有所行动。臣以为朝廷内的动荡,该结束了。”
现在朝廷还在动荡中,人心不定,东南沿海与明军的交战,还没有出现转折点,东南亚的事情,高义欢确实没精力管了。
为了东吁,就派兵进入东南亚,耗费国力,似乎不值得。
那里可是出了名的泥潭,东南未静,孙可望又没攻击大魏,高义欢并不想出兵。
而且以魏国现在的状态,确实无法干涉东南亚,可是毕竟属国被人攻击,不表示又会很没面子,有损大国威严,今后小弟不好带。
高义欢一阵沉吟,“当初册封东吁王,将东吁国纳入朝贡体系,是想利用东吁围堵孙可望,封死孙可望的西面,不想现在却成了个麻烦!”
李岩沉声道:“陛下,当初的策略并没有错,东吁确实封锁了孙可望多年时间。这次如果不是大魏内部动荡,让孙可望看到机会,知道我大魏无暇顾及东吁,孙可望不可能出兵东吁!”
这话的意思,还是在劝说高义欢,尽快稳定局势,安定人心。
高义欢转过身来,注视李岩,知道他是个明白人,晓得黄宗羲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撬动大魏的朝局,真正左右局势的只有大魏皇帝,也只有大魏皇帝能够结束着场风波。
这件事情,高义欢估计李岩早就看了出来,他其实也是这场斗争中的获利者,甚至是推波助澜者和始作俑者之一。
李岩作为首辅,对朝中的事情,他不可能不清楚。
高义欢回想起来,李岩其实暗示过他几次,关于陈名夏的事情,不过每次他都没有明说,只是不时给陈名夏松点土,慢慢动摇陈名夏在高义欢心中的分量,等待矛盾爆发时,便能彻底击倒陈名夏。
在旁观中,陈名夏倒了,扬永裕走了,李建泰也下了马,内阁走了一小半,最后必定由李岩来收拾残局。
高义欢吸了口气,陈名夏倒台应该也是李岩希望看见的情况,甚至李岩还利用了他。
“先生觉得这个程度够么?”高义欢注视着李岩。
李岩后背一凉,他没有装糊涂,他行礼道:“陛下,臣以为足够了,继续下去,便会伤到国本。”
高义欢微微颔首,李岩一直旁观,此时战出来,便说明一大批结党营私的旧官僚,已经被赶出朝廷,或者贬官流放,勋贵集团也得到打击,继续下去,朝廷确实很难运转,也会影响军心。
“好吧!”高义欢摆了摆手,“朕会考虑先生之言,到时候还需要先生为朕稳定局面!”
高义欢的意思很明显,算是答应李岩,并要求李岩来收拾残局。
……
几日后,云贵的高义成发来奏疏,详细说明了东吁之事。
奏报中提起,孙可望南征马六甲,东吁王趁机偷袭暹罗,不想中计,大将白莽被杀,被孙可望兵临城下。
这个消息让高义欢大惊,不过并非因为孙可望兵临东吁王城,几日前东吁使者到来,高义欢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他震惊之事,其实是孙可望居然还攻击了马六甲,这让高义欢十分不快,有一种自己的东西,被人抢走的感觉。
如果孙可望占据东吁,又控制了马六甲,实力必然倍增,魏国不仅会拿孙可望没有办法,甚至今后在南洋的贸易,也必然受到孙可望的影响。
这个消息,促使了高义欢下定决心,不再将案情扩大,而恰巧着时,高义欢之侄李虎,不堪弹劾,于家中自杀。
李虎曾被明军俘获,关押多年,魏军攻下南京后,才被解救出来。
他身上其实没有什么劣迹,不过有这东林基因的南党,捕风捉影的功夫,可以说相当厉害,制造各种黑材料,说他被俘期间出卖大魏,还编了各种无中生有的事情。
李虎不堪压力,选择了自尽,这让高义欢知道,运动确实扩大化,开始伤及无辜了。
这种运动一旦扩大,很难刹住车,必然伤及国本,明初朱元璋几大案,死了十多万人,太平天国的天京事变,也波及了好几万人,后来的就更加别提了。
高义欢立刻下旨,调查此事,并斥责黄宗羲掌管谏台后,纵容手下污蔑大朝廷大员,令李岩整肃朝野,严禁污蔑,并追究责任。
文风奏事,是皇帝掌握大臣的一个手段,能监督大臣干活,少犯错误,原意是督察监督。
可是,当一些没有节操的言官结党后,督察监督的作用逐渐变小,反而成为了党同伐异的手段。
反正闻风奏事,不需要提供依据,变能捏造各种事情,捕风捉影的攻击对手,将对手搞臭。
明代中后期,这种风气逐渐盛行,言官说话反正不用负责任,他们不仅攻击异己,还对朝廷国策,前线将领随意批评,指手画脚,影响国家大事,他们心中无一策,却谁上骂谁,许多大事都坏在他们的嘴上。
高义欢斥责黄宗羲,严禁污蔑,并追究责任,令谏台顿时失声。
黄宗羲连忙上书请罪,表示会好好管理谏台,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皇帝也就做个样子。
毕竟在黄宗羲看来,这些事情其实都是皇帝默许和支持的,他这么做也是顺从皇帝的心意。
可是,李虎之死,却激怒了不少勋贵,他们本不敢说话,见皇帝斥责黄宗羲,顿时纷纷上书弹劾,发起了反击。
天阁内高义欢听说孙可望攻击东吁国,眉头皱了起来,东吁是大魏藩属,孙可望攻击东吁,便是与大魏翻脸了。
高义欢负手而立,沉声道:“孙可望这厮,还真是不消停。朕原本以为他向朕称臣后,会安份一段时间,不想居然又挑起事端。”
高义欢看向李岩问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岩道:“东吁的使者只说周军杀入东吁,兵临东吁王城,并未提供太多消息,不过臣已经让人去收集信息,云贵方面应该很快就有奏疏上来。”
高义欢微微颔首,李岩则行礼道:“陛下,若是孙可望毫无理由攻击东吁,朝廷必有所行动。臣以为朝廷内的动荡,该结束了。”
现在朝廷还在动荡中,人心不定,东南沿海与明军的交战,还没有出现转折点,东南亚的事情,高义欢确实没精力管了。
为了东吁,就派兵进入东南亚,耗费国力,似乎不值得。
那里可是出了名的泥潭,东南未静,孙可望又没攻击大魏,高义欢并不想出兵。
而且以魏国现在的状态,确实无法干涉东南亚,可是毕竟属国被人攻击,不表示又会很没面子,有损大国威严,今后小弟不好带。
高义欢一阵沉吟,“当初册封东吁王,将东吁国纳入朝贡体系,是想利用东吁围堵孙可望,封死孙可望的西面,不想现在却成了个麻烦!”
李岩沉声道:“陛下,当初的策略并没有错,东吁确实封锁了孙可望多年时间。这次如果不是大魏内部动荡,让孙可望看到机会,知道我大魏无暇顾及东吁,孙可望不可能出兵东吁!”
这话的意思,还是在劝说高义欢,尽快稳定局势,安定人心。
高义欢转过身来,注视李岩,知道他是个明白人,晓得黄宗羲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撬动大魏的朝局,真正左右局势的只有大魏皇帝,也只有大魏皇帝能够结束着场风波。
这件事情,高义欢估计李岩早就看了出来,他其实也是这场斗争中的获利者,甚至是推波助澜者和始作俑者之一。
李岩作为首辅,对朝中的事情,他不可能不清楚。
高义欢回想起来,李岩其实暗示过他几次,关于陈名夏的事情,不过每次他都没有明说,只是不时给陈名夏松点土,慢慢动摇陈名夏在高义欢心中的分量,等待矛盾爆发时,便能彻底击倒陈名夏。
在旁观中,陈名夏倒了,扬永裕走了,李建泰也下了马,内阁走了一小半,最后必定由李岩来收拾残局。
高义欢吸了口气,陈名夏倒台应该也是李岩希望看见的情况,甚至李岩还利用了他。
“先生觉得这个程度够么?”高义欢注视着李岩。
李岩后背一凉,他没有装糊涂,他行礼道:“陛下,臣以为足够了,继续下去,便会伤到国本。”
高义欢微微颔首,李岩一直旁观,此时战出来,便说明一大批结党营私的旧官僚,已经被赶出朝廷,或者贬官流放,勋贵集团也得到打击,继续下去,朝廷确实很难运转,也会影响军心。
“好吧!”高义欢摆了摆手,“朕会考虑先生之言,到时候还需要先生为朕稳定局面!”
高义欢的意思很明显,算是答应李岩,并要求李岩来收拾残局。
……
几日后,云贵的高义成发来奏疏,详细说明了东吁之事。
奏报中提起,孙可望南征马六甲,东吁王趁机偷袭暹罗,不想中计,大将白莽被杀,被孙可望兵临城下。
这个消息让高义欢大惊,不过并非因为孙可望兵临东吁王城,几日前东吁使者到来,高义欢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他震惊之事,其实是孙可望居然还攻击了马六甲,这让高义欢十分不快,有一种自己的东西,被人抢走的感觉。
如果孙可望占据东吁,又控制了马六甲,实力必然倍增,魏国不仅会拿孙可望没有办法,甚至今后在南洋的贸易,也必然受到孙可望的影响。
这个消息,促使了高义欢下定决心,不再将案情扩大,而恰巧着时,高义欢之侄李虎,不堪弹劾,于家中自杀。
李虎曾被明军俘获,关押多年,魏军攻下南京后,才被解救出来。
他身上其实没有什么劣迹,不过有这东林基因的南党,捕风捉影的功夫,可以说相当厉害,制造各种黑材料,说他被俘期间出卖大魏,还编了各种无中生有的事情。
李虎不堪压力,选择了自尽,这让高义欢知道,运动确实扩大化,开始伤及无辜了。
这种运动一旦扩大,很难刹住车,必然伤及国本,明初朱元璋几大案,死了十多万人,太平天国的天京事变,也波及了好几万人,后来的就更加别提了。
高义欢立刻下旨,调查此事,并斥责黄宗羲掌管谏台后,纵容手下污蔑大朝廷大员,令李岩整肃朝野,严禁污蔑,并追究责任。
文风奏事,是皇帝掌握大臣的一个手段,能监督大臣干活,少犯错误,原意是督察监督。
可是,当一些没有节操的言官结党后,督察监督的作用逐渐变小,反而成为了党同伐异的手段。
反正闻风奏事,不需要提供依据,变能捏造各种事情,捕风捉影的攻击对手,将对手搞臭。
明代中后期,这种风气逐渐盛行,言官说话反正不用负责任,他们不仅攻击异己,还对朝廷国策,前线将领随意批评,指手画脚,影响国家大事,他们心中无一策,却谁上骂谁,许多大事都坏在他们的嘴上。
高义欢斥责黄宗羲,严禁污蔑,并追究责任,令谏台顿时失声。
黄宗羲连忙上书请罪,表示会好好管理谏台,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皇帝也就做个样子。
毕竟在黄宗羲看来,这些事情其实都是皇帝默许和支持的,他这么做也是顺从皇帝的心意。
可是,李虎之死,却激怒了不少勋贵,他们本不敢说话,见皇帝斥责黄宗羲,顿时纷纷上书弹劾,发起了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