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严酷的筛选4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浴血荣光最新章节!
41.毛泽东作好了去与苏联接近的地方求生存的准备
1935年6月是张国焘人生的顶峰,张国焘在香港写回忆录,把一、四方面军会合的场面记得非常清楚。
当年,张国焘骑一匹白色骏马,在10余位警卫的簇拥之下,飞驰两河口。
当年,毛泽东率领政治局全体委员走出三里路,立于蒙蒙细雨中恭候他。
毛泽东同志什么时候出门欢迎过党内同志?为数甚少。毛泽东这一次之所以这么做,充分考虑到了张主席的地位。张主席在中共中央高层长期任职,能力、威望和实力都非常强。
会师的场面对张国焘没有震动吗?张国焘震动很大,当时很感动。
张国焘在回忆录里写道,他骑马过来,看见政治局诸位委员站在雨中恭候他。张国焘翻身下马,冲上前去和众位委员一一紧紧拥抱。当然,激动之余就发现问题了,一方面军怎么搞成了这样,人数怎么这么少?
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松岗卓木碉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宣布另立“临时中央”、“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自封为“主席”,并通过了“组织决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应撤销工作,开除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缉。杨尚昆、叶剑英应免职查办”。“撤销”、“开除”、“通缉”、“查办”,张国焘的自信和气焰由此可见一斑了。
毛泽东讲张国焘是实力派。一、四方面军的分裂,表面看是因为战略方针的问题,到底是北上,还是南下,实际则是张国焘的作用。张国焘要求在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革军委都体现实力,中央红军指挥也应该体现实力。张国焘最终被他手中所掌握的实力害了。
一、四方面军分裂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最严重的事件。
张国焘率领四方面军南下,走向失败,走向黑暗。
毛泽东率领一方面军一路北上,走向胜利,走向光明。
现在看是这样,可在当时历史场景中,这是何其艰难的一步。
张国焘率领83000余红军南下。
毛泽东仅率领7000红军北上,这是中央红军当时最为严重的局面。
毛泽东率领7000红军北上,在北上途中,1935年9月,召开俄界会议,会议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最严重的估计,7000人能搞多大的局面呢?毛泽东在俄界会议作出了被敌人打散的最坏设想,到与苏联接近的地方求生存。毛泽东当时甚至作了队伍一旦被打散就去做白区地下工作的准备。
那是中国革命最严重的危急时刻。
9月27日,政治局在榜罗镇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改变俄界会议确定的“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的方针,改到陕北去,在陕北保卫与扩大革命根据地,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1934年10月10日长征开始,战略目标由最初的湘西,到黎平会议的川黔边、遵义会议的川西北、扎西会议的云贵边、两河口会议的川陕甘、俄界会议的“与苏联接近的地方”,一直到榜罗镇会议,终于确定为陕北。
一年来无数牺牲和奋斗,不尽实践与探索,战略目标的选择最终完成。
脱离根据地一年、长途跋涉两万余里的中央红军,终于找到了落脚点。
这个过程可以用邓小平所讲的“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
10月,陕甘支队过岷山,毛泽东心情豁然开朗,作《七律?长征》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最黑暗的时候过去,前面是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了。
俄界会议的决议在榜罗镇会议上很快被翻了过来。它的关键点在哪里?榜罗镇会议最终确定了陕北为我们最终的根据地,那么这又是怎么选定的呢?
42.陕北根据地最终是怎么选定的
中央因为在俄界会议上对形势作出了非常严重的估计,甚至到了要去与苏联接近的地方求生存了,直到榜罗镇会议,总算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在榜罗镇会议上,最终确定了到陕北建立陕北根据地。
1934年9月,红军打下榜罗镇,缴获了榜罗镇邮局的报纸。
毛泽东召见侦察连连长梁兴初、指导员曹德连,要他们到哈达铺找些“精神食粮”,只要是近期和比较近期的报纸杂志都找来。
侦察连从当地邮局搞到了这样的报纸,主要是七八月间的天津《大公报》。上面登载着阎锡山的讲话:“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完全赤化者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现在共党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能扩大区域威势。”报纸还进一步披露了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的一些情况:刘志丹的红二十六军控制了大块陕北苏区根据地,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已北出终南山口,威逼西安。
阎锡山为共产党做了一回好的情报员。毛泽东、张闻天、博古读到后,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兴奋心情无法用言语形容。陕北不但有红军、有游击队,而且发展迅速,颇似1931年的江西苏区。毛泽东在俄界会议作出的被敌人打散的最坏设想不但可以避免,而且中国革命有望依托这块新的根据地获得更大发展!
那么中央红军到陕北时发现的是什么呢?就是红二十五军实际上已经把陕北完全掌控了。红二十五军是从鄂豫皖苏区直接打到陕北的部队。从战斗序列上来说,红二十五军是四方面军的部队,也就是在张国焘领导之下的部队。
红二十五军的主要指挥者是徐海东,徐海东与毛泽东从未谋面。
徐海东可以说是四方面军的一员战将,而且是张国焘的老部下。
毛泽东心里打鼓了。
徐海东能不能服从中央红军的领导?
张国焘当时已经另立中央了,徐海东到底是听中央的还是听张国焘的?
如果徐海东听张国焘的,中央红军在陕北的处境也是极其困难的。
当时毛泽东内心确实没有把握,他试探性地给徐海东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上讲了中央红军的极度困难,向红二十五军借一千大洋。当然,这封借钱信,一方面是中央红军确实需要帮助,另一方面则是一种试探。
徐海东接到毛泽东的信后,没有考虑,立即把供给部部长找来,说不是借,而是给中央红军五千大洋。同时复信说,红二十五军完全服从中央红军的领导。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拿到五千大洋和徐海东的信后,一块儿落泪。
从这段历史来看,这是我们中国革命史上最艰难曲折的一段。我们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不仅仅是因为有正确的主义,正确的路线,正确的方针和纲领,我们还有一大批像徐海东这样忠于主义、忠于信仰的战将。
徐海东与毛泽东素未谋面,而且指挥序列还不是中央红军的。但是中央来了之后,他坚决服从中央的领导,忠于主义、忠于信仰,我觉得这是我们革命能够胜利的一个重大原因。这样一批人的存在,与我们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一样,对中国革命至关重要。
所以后来,毛泽东同志反复说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东同志到了抗日战争后期,因为伤病无法再指挥作战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徐海东都是在大连养伤度过的,没有参加解放战争。
1955年授衔的时候,当徐海东说鉴于自己没有参加解放战争,长期没有进行军事指挥,不评衔都可以。毛泽东却直接指示,徐海东不但要评大将,而且大将里面要排第二,仅次于粟裕,这充分体现了对徐海东作用和地位的高度评价,尤其是体现了对当年中央红军所处的绝境中徐海东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
41.毛泽东作好了去与苏联接近的地方求生存的准备
1935年6月是张国焘人生的顶峰,张国焘在香港写回忆录,把一、四方面军会合的场面记得非常清楚。
当年,张国焘骑一匹白色骏马,在10余位警卫的簇拥之下,飞驰两河口。
当年,毛泽东率领政治局全体委员走出三里路,立于蒙蒙细雨中恭候他。
毛泽东同志什么时候出门欢迎过党内同志?为数甚少。毛泽东这一次之所以这么做,充分考虑到了张主席的地位。张主席在中共中央高层长期任职,能力、威望和实力都非常强。
会师的场面对张国焘没有震动吗?张国焘震动很大,当时很感动。
张国焘在回忆录里写道,他骑马过来,看见政治局诸位委员站在雨中恭候他。张国焘翻身下马,冲上前去和众位委员一一紧紧拥抱。当然,激动之余就发现问题了,一方面军怎么搞成了这样,人数怎么这么少?
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松岗卓木碉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宣布另立“临时中央”、“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自封为“主席”,并通过了“组织决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应撤销工作,开除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缉。杨尚昆、叶剑英应免职查办”。“撤销”、“开除”、“通缉”、“查办”,张国焘的自信和气焰由此可见一斑了。
毛泽东讲张国焘是实力派。一、四方面军的分裂,表面看是因为战略方针的问题,到底是北上,还是南下,实际则是张国焘的作用。张国焘要求在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革军委都体现实力,中央红军指挥也应该体现实力。张国焘最终被他手中所掌握的实力害了。
一、四方面军分裂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最严重的事件。
张国焘率领四方面军南下,走向失败,走向黑暗。
毛泽东率领一方面军一路北上,走向胜利,走向光明。
现在看是这样,可在当时历史场景中,这是何其艰难的一步。
张国焘率领83000余红军南下。
毛泽东仅率领7000红军北上,这是中央红军当时最为严重的局面。
毛泽东率领7000红军北上,在北上途中,1935年9月,召开俄界会议,会议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最严重的估计,7000人能搞多大的局面呢?毛泽东在俄界会议作出了被敌人打散的最坏设想,到与苏联接近的地方求生存。毛泽东当时甚至作了队伍一旦被打散就去做白区地下工作的准备。
那是中国革命最严重的危急时刻。
9月27日,政治局在榜罗镇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改变俄界会议确定的“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的方针,改到陕北去,在陕北保卫与扩大革命根据地,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1934年10月10日长征开始,战略目标由最初的湘西,到黎平会议的川黔边、遵义会议的川西北、扎西会议的云贵边、两河口会议的川陕甘、俄界会议的“与苏联接近的地方”,一直到榜罗镇会议,终于确定为陕北。
一年来无数牺牲和奋斗,不尽实践与探索,战略目标的选择最终完成。
脱离根据地一年、长途跋涉两万余里的中央红军,终于找到了落脚点。
这个过程可以用邓小平所讲的“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
10月,陕甘支队过岷山,毛泽东心情豁然开朗,作《七律?长征》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最黑暗的时候过去,前面是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了。
俄界会议的决议在榜罗镇会议上很快被翻了过来。它的关键点在哪里?榜罗镇会议最终确定了陕北为我们最终的根据地,那么这又是怎么选定的呢?
42.陕北根据地最终是怎么选定的
中央因为在俄界会议上对形势作出了非常严重的估计,甚至到了要去与苏联接近的地方求生存了,直到榜罗镇会议,总算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在榜罗镇会议上,最终确定了到陕北建立陕北根据地。
1934年9月,红军打下榜罗镇,缴获了榜罗镇邮局的报纸。
毛泽东召见侦察连连长梁兴初、指导员曹德连,要他们到哈达铺找些“精神食粮”,只要是近期和比较近期的报纸杂志都找来。
侦察连从当地邮局搞到了这样的报纸,主要是七八月间的天津《大公报》。上面登载着阎锡山的讲话:“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完全赤化者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现在共党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能扩大区域威势。”报纸还进一步披露了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的一些情况:刘志丹的红二十六军控制了大块陕北苏区根据地,徐海东的红二十五军已北出终南山口,威逼西安。
阎锡山为共产党做了一回好的情报员。毛泽东、张闻天、博古读到后,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兴奋心情无法用言语形容。陕北不但有红军、有游击队,而且发展迅速,颇似1931年的江西苏区。毛泽东在俄界会议作出的被敌人打散的最坏设想不但可以避免,而且中国革命有望依托这块新的根据地获得更大发展!
那么中央红军到陕北时发现的是什么呢?就是红二十五军实际上已经把陕北完全掌控了。红二十五军是从鄂豫皖苏区直接打到陕北的部队。从战斗序列上来说,红二十五军是四方面军的部队,也就是在张国焘领导之下的部队。
红二十五军的主要指挥者是徐海东,徐海东与毛泽东从未谋面。
徐海东可以说是四方面军的一员战将,而且是张国焘的老部下。
毛泽东心里打鼓了。
徐海东能不能服从中央红军的领导?
张国焘当时已经另立中央了,徐海东到底是听中央的还是听张国焘的?
如果徐海东听张国焘的,中央红军在陕北的处境也是极其困难的。
当时毛泽东内心确实没有把握,他试探性地给徐海东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上讲了中央红军的极度困难,向红二十五军借一千大洋。当然,这封借钱信,一方面是中央红军确实需要帮助,另一方面则是一种试探。
徐海东接到毛泽东的信后,没有考虑,立即把供给部部长找来,说不是借,而是给中央红军五千大洋。同时复信说,红二十五军完全服从中央红军的领导。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拿到五千大洋和徐海东的信后,一块儿落泪。
从这段历史来看,这是我们中国革命史上最艰难曲折的一段。我们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不仅仅是因为有正确的主义,正确的路线,正确的方针和纲领,我们还有一大批像徐海东这样忠于主义、忠于信仰的战将。
徐海东与毛泽东素未谋面,而且指挥序列还不是中央红军的。但是中央来了之后,他坚决服从中央的领导,忠于主义、忠于信仰,我觉得这是我们革命能够胜利的一个重大原因。这样一批人的存在,与我们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一样,对中国革命至关重要。
所以后来,毛泽东同志反复说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东同志到了抗日战争后期,因为伤病无法再指挥作战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徐海东都是在大连养伤度过的,没有参加解放战争。
1955年授衔的时候,当徐海东说鉴于自己没有参加解放战争,长期没有进行军事指挥,不评衔都可以。毛泽东却直接指示,徐海东不但要评大将,而且大将里面要排第二,仅次于粟裕,这充分体现了对徐海东作用和地位的高度评价,尤其是体现了对当年中央红军所处的绝境中徐海东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