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于谦薨逝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回到明朝当太后最新章节!
这样重要的事,身为首席重臣兼未来岳祖父的于谦却只露了一面,并没有参加随后的大宴,直到谒太庙的时候才再次出现,但此后旌忠祠和栖梧阁都没有出现;甚至谒见帝王庙的时候也缺席了。
所有人心里都有数:安国公的身体不好了。
二月初六,皇帝前往先农坛主持亲耕大礼,这是他第一次主持这样的大典,汪舜华免不了要多叮嘱几句。
回来的时候,皇帝很是高兴的向汪舜华汇报了整个过程,其实都是写在典章制度里的,照着做就行;但毕竟是第一次主持这样高规格的典礼,皇帝颇是兴奋。
汪舜华免不了想起当年景帝面有得色的向她展示甚至炫耀亲耕的过程;笑道:“这几天你也累了,早些回宫休息,往后还要听政呢。”
皇帝称是。
二月二十三日,汪舜华带着皇帝前往安国公府探病;此前太医院的脉案已经呈上来,安国公的身体大不好,已经到了药石无功的地步。
那天加冠的时候,汪舜华没有到外朝,但是前去探病的刘金等人回来都抹眼泪,说安国公是强撑着入朝的,刚出宫就躺下了。
于谦的身体确实已经很不好,这一年多以来一直都在卧病;甚至可以说,这口气他是一直撑着。
于谦接受景帝托孤的时候就已经年近六十,按照政治家来说不算太晚,然而多年宦海沉浮,尤其土木之后劳心劳力,使他心力交瘁,未老先衰;而后参与改革,里里外外的事情都需要他打理,更是呕心沥血,劳心费神,自从建极十年后,就长期卧病,汪舜华不仅派了一个太医长期住在国公府,还到处搜罗名医,用最好的药材,不惜代价为他诊治。
于谦也确实不放心,努力撑着一口气,撑到皇帝及冠,这样他见了景帝才好交代。
和皇帝前往安国公府的时候,汪舜华是很难过的,自古“君不入臣门”,今天去看了于谦,可能就是永别了。
走进安国公府,就如同太监汇报的一样简单,于冕率领府中上上下下跪着,没有人敢抬头,也没有人敢说话。
汪舜华拉过于冕的长子承恩,才十岁。这回于冕夫妇没有被分别发配,倒是生了个儿子承恩;此外,恭人张氏也生下两个儿子承业、承勋。
承恩兄弟年幼,但是爷爷病成这样,多少有点不安;尤其现在全家上下有这样,自然感受到了不同,低垂着脸,泫然欲泪。
汪舜华摸了摸他的脸:“爷爷在哪里?”
承恩就带着他们去了。
于谦躺在床上,头发已经全白了,脸上已经看不见血色了,眼睛也完全凹陷下去,身边陪着个女孩儿,是孙女锦鸾,未来的皇后。于谦患病,汪舜华准她回家服侍;看得出她这些日子用了心,身形消瘦,形容憔悴。
皇帝知道长辈的意思——这是他父亲定下来的,养在母亲身边,不知道才怪;以往也时常见到锦鸾,她在一众佳丽中不算顶突出,加上母亲强势,难免很有些想法,现在看她风鬟雾鬓,倒是生出些怜惜。
汪舜华只看了一眼锦鸾,又看着于谦,想到当年景帝宾天,不由掉下泪来。
于谦似乎感觉到什么,努力想睁开眼,锦鸾悄悄唤道:“爷爷,太后和圣上来看您了。”
于谦挣扎着伸出手来,汪舜华顾不得男女有别,赶紧握住:“于先生,我来看你了。”
似乎觉察到不对,拉过皇帝的手握在一起:“皇帝来看你了,你睁眼看看他,已经及冠了,成人了。”
于谦果然用力睁开眼,眼前事模模糊糊的一片,他努力摸着皇帝,发出感叹:“圣上已经长大,臣终于可以见先帝于泉下了。”
汪舜华坠下泪来:“这些年,辛苦了于先生。”
于谦努力张开嘴:“臣受先帝太后厚恩,无以为报,唯有勤奋恭俭,兢兢业业。”
虽然都是说老的话,但此刻汪舜华只想流泪;皇帝同样泪如雨下。
他是听着于谦的故事长大的,就算有再多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难免受到感染。
于谦挣扎着,转过头来看汪舜华,似乎用尽了所有的力气:“臣辅佐太后皇帝一十三年,有句话一直没有说出口,如今天命已绝,斗胆请问太后。”
汪舜华泣道:“于先生有什么话,尽管请问,我一定如实相告。”
于谦定定的看着汪舜华:“你会是第二个武后吗?”
空气安静了。
于冕等人跪在地上,不敢仰视;皇帝看着于谦,也说不出话来。
汪舜华愣了一下,当年不是已经告诉过于谦了吗?
他为什么不放心?
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然而还是忍住满心的委屈、痛楚和无奈,给了他一个明确的回复:“不会,我是世宗的皇后,皇帝的母亲。”
于谦闭上眼睛,连着说了三个好,从袖中取出一纸诗笺,是当年汪舜华亲政前夕,派人送给于谦的。
汪舜华哽咽着,一字一句的吟诵。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
于谦似乎提了口气,却已经说不出话来,手就垂了下来。
安国公府内哭声一片。
汪舜华捂住脸,尽量不让自己哭的太难看;皇帝也忍不住落泪。
比历史上晚十三年又一个月,于谦逝世,享年七十三岁。
回宫的路格外漫长。
汪舜华靠在凤辇上,从正统十四年到如今,将近21年,一幕幕都浮上心头。
这天晚上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汪舜华辍朝七日,以示哀悼,远远超过公侯三日、文臣一日的惯例,也超过当年成国公朱能辍朝五日的待遇。
辍朝当然不是不理国事,而是不集中举行正式朝仪。然而这么多年以来,汪舜华第一次心不在焉,甚至拿着阁臣已经拟好的处理意见无法下笔,倒是眼泪潸然流了下来。
她不能不去想,当年如果没有于谦力排众议,土木之变之后的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于谦倾心辅佐,景帝将如何应对当时内外的困境;如果不是于谦这么些年来披肝沥胆,自己的改革大业能否持续推进——宗藩是那么好削得?文臣集团是那么好得罪的?土地清理是那么进行的?更别说江南地区、西南地区叛乱的平定,辽东地区的进剿乃至去年红盐池大捷,背后无不是他在苦心经营。
如今,巨星陨落,未来漫长的岁月,遍布荆棘的路途,谁能辅佐自己一路前行?
汪舜华不自觉的走过曾经和于谦一起走过的地方。
却顾来时路,苍苍横翠微。
汪舜华的失落和难过,群臣看在眼里,有欣慰,有感动,或许还有窃喜。
皇帝劝她宜节哀珍重;武英殿大学士李贤也进言:“人死不能复生,于公已矣,更望太后振奋精神,勤勉国事,庶不负先帝托孤之重,臣民仰望之殷。”
汪舜华闭了眼:“我岂不知,然而…”
她哽咽着:“事业久而可定,何处更得斯人?”
群臣都是叹息。
但于谦的后事还得料理。
于谦身前已是国公,按照祖制,去世以后可以追封郡王,双谥。
礼部呈上了一堆谥号,排名第一的是忠武。
章纶奏:“按照惯例,必须翰林出身,或衔带翰林者,才能追谥文。于谦不是翰林院出身,照例不能谥文。他虽然只直接指挥了北京保卫战一战,但封了国公,宜追谥武。”
如果说自范仲淹之后,文臣最高的谥号是文正;那么从诸葛亮开始,武将最高的谥号就是忠武。前秦丞相王猛、大唐中兴名将汾阳王郭子仪都追谥忠武,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都拿到了这个谥号,当然岳飞最初是武穆,后来韩侂胄尽力争取才荣升忠武。开国元勋常遇春谥号忠武,超过了中山王徐达的武宁,他的女儿是太子妃,徐达的女儿则是燕王妃;靖难第一功臣张玉的谥号最初是忠显,洪熙年间改谥忠武。
章纶等称颂于谦“危身奉上、险不辞难,克定祸乱、保大定功。忠为令德,武谓止戈,宜谥忠武。”
汪舜华点头,她知道这是武勋的最高荣誉了,能和诸葛亮、郭子仪等、岳飞享有同样的谥号,于谦在天之灵,应该瞑目。
于谦被追封为永昌王,陪葬德陵,配飨世宗庙庭;同时,在他的家乡杭州建立祠庙,四时祭享。
但汪舜华还是觉得不够,她想到这些年来于谦兢兢业业,身体力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用雍正祭奠怡亲王的典故,赐匾“公直敬诚勤慎廉明”,冠于谥前。
章纶等认为这已经超过了典制,汪舜华闭了眼:“于谦历事六朝,忧国忘家,计安宗社,功同再造。当年史官评价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贬’。而于谦两袖清风,忠心义烈,更堪与日月争光。”
她看着群臣,传谕:“自我临朝以来,于先生克殚忠诚、实心办理,而朝廷委任甚重。他公而忘私,视国事如家事,这是他的公;直言无隐,表里如一,这是他的直;小心兢业,无纤毫之怠忽,这是他的敬;精白一心,无欺无伪,这是他的诚;勤勉奉公,即便身抱疴疾,仍然抱病坚持,这是他的勤;一举未尝放逸,一语未尝宣露,这是他的慎;清洁之操,一尘不染,这是他的廉;见理透彻,莅事精详,利弊周知,贤愚立辨,这是他的明。所以我特书八字赐之。若有一字不确,这就不是嘉奖,而是讥讽。尔等如果认为有一字未当,可以现在就站出来陈奏。我观尔等在朝诸臣,能做到公、勤、慎、明、敬、廉的并不少,但能做到诚直两字的,却并不多,以后更当奋勉砥砺,以副我望。”
话说到这份上,诸臣只能同奏:“安国公忠诚体国,德备才全。太后御书八字褒奖,字字确切,安国公实当之不愧。臣等皆当奋勉砥砺,以安国公为法。”
此前宗室群臣以次赴宅吊哭,凶丧所须,均有官给。
发引当日,汪舜华和皇帝出阜成门送别,百僚陪位陨泣。汪舜华扶棺饮泣,皇帝也是神情肃穆,群臣无不感激。
汪舜华知道,于谦去世时,让于锦鸾呈上了一封写给皇帝的奏疏,回顾了他受宣宗知遇之恩、世宗托付之重的过程,也回顾了辅佐汪太后改革的历程,指出了国家还存在的问题,希望皇帝能够继承列祖列宗遗志,孝顺母亲,光大祖业,泽及四海,恩披草木。
皇帝大为感动,但是他不知道,汪舜华也收到一封密奏,是希望她能尽早还政皇帝,至少在改革进行到一定时候,让皇帝参与其中,既为了母子之情,也为了改革大业延续下去。
汪舜华潸然。
她突然明白,那天于谦要当着皇帝问她那句话,并不是为他自己问的,因为他了解自己是什么人;而是为皇帝、为宗室朝臣问的,他们需要一个答案。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小剧场:
于谦:先帝,o(╥﹏╥)o
景帝:于先生,o(╥﹏╥)o
于谦:臣总算见到您了。
景帝:这些年辛苦你了。
于谦:幸不辱命。
景帝:快随我见过祖宗。
太祖:你就是于谦?干得好啊!多亏有你,我大明朝没有变成南明!
太宗:确实是我大明朝的功臣,o(* ̄︶ ̄*)o
仁宗:真是国家栋梁啊。
宣宗:朕当年没有看错你。
于谦:宣宗皇帝啊,臣(?_?)
隐帝:╭(╯^╰)╮
于谦:╮(╯▽╰)╭
景帝:于先生,你告诉他们,德音不会谋朝篡位,是不是?
于谦:不会。
景帝:???
隐帝:你凭什么这么肯定?你们之前是什么关系?
于谦:君臣相知关系。汪太后志存高远,所谋甚大,需要几代君主坚持下去,才能将蓝图变成现实。她绝不会授人以柄,给旁人可趁之机。
景帝:!!!
太祖:这话说得好大,她在谋什么?
于谦:一个花团锦簇的太平盛世,一个能使天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尽其通的时代,一个耕者有其田,种地不纳粮,种粮有补贴的时代。
太祖:你会相信会有这样的时代?这是大同世界!
于谦:我相信会有这一天,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这个蓝图就不会只是海市蜃楼,而早晚会成为现实。
仁宗:你就这么相信她?
于谦:我相信。——“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一个心怀天下的人,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必然爱惜羽毛,知道孰轻孰重,知道如何权衡取舍。
景帝:(`?ω?′)
这样重要的事,身为首席重臣兼未来岳祖父的于谦却只露了一面,并没有参加随后的大宴,直到谒太庙的时候才再次出现,但此后旌忠祠和栖梧阁都没有出现;甚至谒见帝王庙的时候也缺席了。
所有人心里都有数:安国公的身体不好了。
二月初六,皇帝前往先农坛主持亲耕大礼,这是他第一次主持这样的大典,汪舜华免不了要多叮嘱几句。
回来的时候,皇帝很是高兴的向汪舜华汇报了整个过程,其实都是写在典章制度里的,照着做就行;但毕竟是第一次主持这样高规格的典礼,皇帝颇是兴奋。
汪舜华免不了想起当年景帝面有得色的向她展示甚至炫耀亲耕的过程;笑道:“这几天你也累了,早些回宫休息,往后还要听政呢。”
皇帝称是。
二月二十三日,汪舜华带着皇帝前往安国公府探病;此前太医院的脉案已经呈上来,安国公的身体大不好,已经到了药石无功的地步。
那天加冠的时候,汪舜华没有到外朝,但是前去探病的刘金等人回来都抹眼泪,说安国公是强撑着入朝的,刚出宫就躺下了。
于谦的身体确实已经很不好,这一年多以来一直都在卧病;甚至可以说,这口气他是一直撑着。
于谦接受景帝托孤的时候就已经年近六十,按照政治家来说不算太晚,然而多年宦海沉浮,尤其土木之后劳心劳力,使他心力交瘁,未老先衰;而后参与改革,里里外外的事情都需要他打理,更是呕心沥血,劳心费神,自从建极十年后,就长期卧病,汪舜华不仅派了一个太医长期住在国公府,还到处搜罗名医,用最好的药材,不惜代价为他诊治。
于谦也确实不放心,努力撑着一口气,撑到皇帝及冠,这样他见了景帝才好交代。
和皇帝前往安国公府的时候,汪舜华是很难过的,自古“君不入臣门”,今天去看了于谦,可能就是永别了。
走进安国公府,就如同太监汇报的一样简单,于冕率领府中上上下下跪着,没有人敢抬头,也没有人敢说话。
汪舜华拉过于冕的长子承恩,才十岁。这回于冕夫妇没有被分别发配,倒是生了个儿子承恩;此外,恭人张氏也生下两个儿子承业、承勋。
承恩兄弟年幼,但是爷爷病成这样,多少有点不安;尤其现在全家上下有这样,自然感受到了不同,低垂着脸,泫然欲泪。
汪舜华摸了摸他的脸:“爷爷在哪里?”
承恩就带着他们去了。
于谦躺在床上,头发已经全白了,脸上已经看不见血色了,眼睛也完全凹陷下去,身边陪着个女孩儿,是孙女锦鸾,未来的皇后。于谦患病,汪舜华准她回家服侍;看得出她这些日子用了心,身形消瘦,形容憔悴。
皇帝知道长辈的意思——这是他父亲定下来的,养在母亲身边,不知道才怪;以往也时常见到锦鸾,她在一众佳丽中不算顶突出,加上母亲强势,难免很有些想法,现在看她风鬟雾鬓,倒是生出些怜惜。
汪舜华只看了一眼锦鸾,又看着于谦,想到当年景帝宾天,不由掉下泪来。
于谦似乎感觉到什么,努力想睁开眼,锦鸾悄悄唤道:“爷爷,太后和圣上来看您了。”
于谦挣扎着伸出手来,汪舜华顾不得男女有别,赶紧握住:“于先生,我来看你了。”
似乎觉察到不对,拉过皇帝的手握在一起:“皇帝来看你了,你睁眼看看他,已经及冠了,成人了。”
于谦果然用力睁开眼,眼前事模模糊糊的一片,他努力摸着皇帝,发出感叹:“圣上已经长大,臣终于可以见先帝于泉下了。”
汪舜华坠下泪来:“这些年,辛苦了于先生。”
于谦努力张开嘴:“臣受先帝太后厚恩,无以为报,唯有勤奋恭俭,兢兢业业。”
虽然都是说老的话,但此刻汪舜华只想流泪;皇帝同样泪如雨下。
他是听着于谦的故事长大的,就算有再多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难免受到感染。
于谦挣扎着,转过头来看汪舜华,似乎用尽了所有的力气:“臣辅佐太后皇帝一十三年,有句话一直没有说出口,如今天命已绝,斗胆请问太后。”
汪舜华泣道:“于先生有什么话,尽管请问,我一定如实相告。”
于谦定定的看着汪舜华:“你会是第二个武后吗?”
空气安静了。
于冕等人跪在地上,不敢仰视;皇帝看着于谦,也说不出话来。
汪舜华愣了一下,当年不是已经告诉过于谦了吗?
他为什么不放心?
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然而还是忍住满心的委屈、痛楚和无奈,给了他一个明确的回复:“不会,我是世宗的皇后,皇帝的母亲。”
于谦闭上眼睛,连着说了三个好,从袖中取出一纸诗笺,是当年汪舜华亲政前夕,派人送给于谦的。
汪舜华哽咽着,一字一句的吟诵。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
于谦似乎提了口气,却已经说不出话来,手就垂了下来。
安国公府内哭声一片。
汪舜华捂住脸,尽量不让自己哭的太难看;皇帝也忍不住落泪。
比历史上晚十三年又一个月,于谦逝世,享年七十三岁。
回宫的路格外漫长。
汪舜华靠在凤辇上,从正统十四年到如今,将近21年,一幕幕都浮上心头。
这天晚上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汪舜华辍朝七日,以示哀悼,远远超过公侯三日、文臣一日的惯例,也超过当年成国公朱能辍朝五日的待遇。
辍朝当然不是不理国事,而是不集中举行正式朝仪。然而这么多年以来,汪舜华第一次心不在焉,甚至拿着阁臣已经拟好的处理意见无法下笔,倒是眼泪潸然流了下来。
她不能不去想,当年如果没有于谦力排众议,土木之变之后的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于谦倾心辅佐,景帝将如何应对当时内外的困境;如果不是于谦这么些年来披肝沥胆,自己的改革大业能否持续推进——宗藩是那么好削得?文臣集团是那么好得罪的?土地清理是那么进行的?更别说江南地区、西南地区叛乱的平定,辽东地区的进剿乃至去年红盐池大捷,背后无不是他在苦心经营。
如今,巨星陨落,未来漫长的岁月,遍布荆棘的路途,谁能辅佐自己一路前行?
汪舜华不自觉的走过曾经和于谦一起走过的地方。
却顾来时路,苍苍横翠微。
汪舜华的失落和难过,群臣看在眼里,有欣慰,有感动,或许还有窃喜。
皇帝劝她宜节哀珍重;武英殿大学士李贤也进言:“人死不能复生,于公已矣,更望太后振奋精神,勤勉国事,庶不负先帝托孤之重,臣民仰望之殷。”
汪舜华闭了眼:“我岂不知,然而…”
她哽咽着:“事业久而可定,何处更得斯人?”
群臣都是叹息。
但于谦的后事还得料理。
于谦身前已是国公,按照祖制,去世以后可以追封郡王,双谥。
礼部呈上了一堆谥号,排名第一的是忠武。
章纶奏:“按照惯例,必须翰林出身,或衔带翰林者,才能追谥文。于谦不是翰林院出身,照例不能谥文。他虽然只直接指挥了北京保卫战一战,但封了国公,宜追谥武。”
如果说自范仲淹之后,文臣最高的谥号是文正;那么从诸葛亮开始,武将最高的谥号就是忠武。前秦丞相王猛、大唐中兴名将汾阳王郭子仪都追谥忠武,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都拿到了这个谥号,当然岳飞最初是武穆,后来韩侂胄尽力争取才荣升忠武。开国元勋常遇春谥号忠武,超过了中山王徐达的武宁,他的女儿是太子妃,徐达的女儿则是燕王妃;靖难第一功臣张玉的谥号最初是忠显,洪熙年间改谥忠武。
章纶等称颂于谦“危身奉上、险不辞难,克定祸乱、保大定功。忠为令德,武谓止戈,宜谥忠武。”
汪舜华点头,她知道这是武勋的最高荣誉了,能和诸葛亮、郭子仪等、岳飞享有同样的谥号,于谦在天之灵,应该瞑目。
于谦被追封为永昌王,陪葬德陵,配飨世宗庙庭;同时,在他的家乡杭州建立祠庙,四时祭享。
但汪舜华还是觉得不够,她想到这些年来于谦兢兢业业,身体力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用雍正祭奠怡亲王的典故,赐匾“公直敬诚勤慎廉明”,冠于谥前。
章纶等认为这已经超过了典制,汪舜华闭了眼:“于谦历事六朝,忧国忘家,计安宗社,功同再造。当年史官评价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贬’。而于谦两袖清风,忠心义烈,更堪与日月争光。”
她看着群臣,传谕:“自我临朝以来,于先生克殚忠诚、实心办理,而朝廷委任甚重。他公而忘私,视国事如家事,这是他的公;直言无隐,表里如一,这是他的直;小心兢业,无纤毫之怠忽,这是他的敬;精白一心,无欺无伪,这是他的诚;勤勉奉公,即便身抱疴疾,仍然抱病坚持,这是他的勤;一举未尝放逸,一语未尝宣露,这是他的慎;清洁之操,一尘不染,这是他的廉;见理透彻,莅事精详,利弊周知,贤愚立辨,这是他的明。所以我特书八字赐之。若有一字不确,这就不是嘉奖,而是讥讽。尔等如果认为有一字未当,可以现在就站出来陈奏。我观尔等在朝诸臣,能做到公、勤、慎、明、敬、廉的并不少,但能做到诚直两字的,却并不多,以后更当奋勉砥砺,以副我望。”
话说到这份上,诸臣只能同奏:“安国公忠诚体国,德备才全。太后御书八字褒奖,字字确切,安国公实当之不愧。臣等皆当奋勉砥砺,以安国公为法。”
此前宗室群臣以次赴宅吊哭,凶丧所须,均有官给。
发引当日,汪舜华和皇帝出阜成门送别,百僚陪位陨泣。汪舜华扶棺饮泣,皇帝也是神情肃穆,群臣无不感激。
汪舜华知道,于谦去世时,让于锦鸾呈上了一封写给皇帝的奏疏,回顾了他受宣宗知遇之恩、世宗托付之重的过程,也回顾了辅佐汪太后改革的历程,指出了国家还存在的问题,希望皇帝能够继承列祖列宗遗志,孝顺母亲,光大祖业,泽及四海,恩披草木。
皇帝大为感动,但是他不知道,汪舜华也收到一封密奏,是希望她能尽早还政皇帝,至少在改革进行到一定时候,让皇帝参与其中,既为了母子之情,也为了改革大业延续下去。
汪舜华潸然。
她突然明白,那天于谦要当着皇帝问她那句话,并不是为他自己问的,因为他了解自己是什么人;而是为皇帝、为宗室朝臣问的,他们需要一个答案。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小剧场:
于谦:先帝,o(╥﹏╥)o
景帝:于先生,o(╥﹏╥)o
于谦:臣总算见到您了。
景帝:这些年辛苦你了。
于谦:幸不辱命。
景帝:快随我见过祖宗。
太祖:你就是于谦?干得好啊!多亏有你,我大明朝没有变成南明!
太宗:确实是我大明朝的功臣,o(* ̄︶ ̄*)o
仁宗:真是国家栋梁啊。
宣宗:朕当年没有看错你。
于谦:宣宗皇帝啊,臣(?_?)
隐帝:╭(╯^╰)╮
于谦:╮(╯▽╰)╭
景帝:于先生,你告诉他们,德音不会谋朝篡位,是不是?
于谦:不会。
景帝:???
隐帝:你凭什么这么肯定?你们之前是什么关系?
于谦:君臣相知关系。汪太后志存高远,所谋甚大,需要几代君主坚持下去,才能将蓝图变成现实。她绝不会授人以柄,给旁人可趁之机。
景帝:!!!
太祖:这话说得好大,她在谋什么?
于谦:一个花团锦簇的太平盛世,一个能使天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尽其通的时代,一个耕者有其田,种地不纳粮,种粮有补贴的时代。
太祖:你会相信会有这样的时代?这是大同世界!
于谦:我相信会有这一天,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这个蓝图就不会只是海市蜃楼,而早晚会成为现实。
仁宗:你就这么相信她?
于谦:我相信。——“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一个心怀天下的人,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必然爱惜羽毛,知道孰轻孰重,知道如何权衡取舍。
景帝:(`?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