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开门三事(上)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回到明朝当太后最新章节!
汪舜华的目光扫视了一圈,看得出来,群臣面色凝重,明显带着不高兴。
废话,也不可能高兴。
汪舜华语气平稳:“皇帝年幼,我又因故不能理事,这几个月,辛苦了你们。”
众人称不敢。
陈循汇报了这几个月的工作情况。
于谦虽然是首辅,但这几个月主要是主持禁军和先皇后事、皇帝继位,确保朝廷总体稳定,一般的日常事务反倒是他在负责料理。
知道汪太后器重于谦,更兼野心勃勃,这个时候,他必须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汪舜华点头,说了句:“辛苦了。”
王直站出来:“之前先帝卧病,很多职位出缺,急需补上。”
汪舜华道:“我知道,你的奏疏我已经看了。只是我还没有理事,你推荐的那些人也还不了解,不敢轻易决定。先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说。”
朝臣心怀疑虑,自己刚刚临朝根基不稳,不能公然违背众愿,但也要彰显存在感,让满朝文武知道,决定权在谁的手里。
年号只是开始,官员的任用,才是最有分量的一件事。
群臣交换了一个眼神。
汪舜华说:“今天请你们来,确实有要事商量。”
她说的并不是奏疏里的事,而是三件出人意料的事。
“一是皇帝的事。皇帝今年毕竟才四周岁,年幼体弱,非要按照制度参加各种活动,隔三差五的跑来跑去,这天气还好,遇到高温雨雪,中暑了,风寒了怎么办?所以从今以后,到正式及冠止,所有要出宫的活动,全部遣官代替;开经筵以后,每月初一十五,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每逢三六九的常朝,等及冠了以后再说。”
群臣都接受不了——皇帝最早明年才能开经筵啊!
当时反对一片,但汪舜华还是坚持:“皇帝今年只有四岁,他即便顶风冒雪的前去参加,又能说什么,做什么?别说乱说乱动,引发群臣议论;就看看外头的风雪,万一染了风寒,甚至怎么样,我将如何向先帝交代?你们又要如何向先帝交代?”
于谦表示同意。
毕竟先帝只剩三个儿子,开不起玩笑;登基大典全过程都是心惊胆战的,但其他的事就实在不必拘泥形式。
既然这样,那就先答应了吧。
大家很清楚,即便是能见到皇帝,小孩子也做不了主,最终能在奏疏上批红的,还得是这位汪太后,既然如此,走不走这个流程也没什么要紧。
只是接下来的一件事就有点惊悚了:建文帝的家属安置问题。
“虽然建文帝的帝位是窃取的,但是子孙无辜;靖难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他的儿孙也被囚禁了这么些年。同为太祖皇帝的子孙,何况太宗皇帝与懿文太子一母同胞,同气连枝,这样对待他的家属,我心有不忍。你们派人去查一下他的子孙情况,封个镇国将军,以奉懿文太子香火。”
群臣显然没有想到汪舜华会提到这件事,都有点发愣:一是建文帝本身已经被打入另册,怎么突然提出他的子孙安置问题?二来建文帝的皇位是窃取来的,怎么说?
汪舜华成竹在胸:“太祖皇帝祖训:国家建储,礼从长嫡。懿文太子妃常氏有两个儿子,长子早丧,自当由次子上位;建文帝是庶出,根本没有争夺的资格。只是他包藏祸心,在黄子澄、方孝孺等辈拥戴下,骗取太祖皇帝信任,登上皇太孙的宝座。”
胡濙曾经在建文帝手下办事,曾经追寻了他十八年,又当了三十二年的礼部尚书,熟悉典故,何况现在大局已定,再不满汪舜华,也不会支持建文帝,于是点头:“确有此事。常妃乃开平王常遇春之女,生长子雄英、三子允熥,因难产而死。建文帝为次子,出生时,其母吕氏乃是侧妃,当为庶出。”
汪舜华点头:“方孝孺等辈饱读诗书,居然连立嫡都不懂。他们若真是毫无私心,就应该拥戴嫡子,可是没有。不过因为嫡子上位,原就是天经地义,根本没必要感激他们;这才选择了建文帝,苦心孤诣为他谋划,助他登上皇太孙的宝座。”
她冷笑了一声:“黄子澄等人机关算尽,却反算了自己的性命。建文的位置来得不正,自然要借助太祖之手铲除祸根;可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功臣杀光了,能打仗的也就没了,等到太宗皇帝从北平起兵,他能用的人也就是李景隆了。”
众人低下了头。
朱允熥不为人所知——建文帝不好意思说自己的皇位是骗来的,太宗皇帝打倒了建文,也不好意思说还有个比建文更有资格当皇帝的——你可是打的清君侧的旗号,要不你扶朱允熥上位?就像某经典反琼瑶小说说的,嫡子,说贵重也贵重,这时候当垃圾处理都嫌费事!
建文帝的上位史在网络上被八得干干净净,汪舜华初看时简直无法相信,说好的祖宗家法呢?嫡庶这么重大的问题居然被弄错,这绝对不是意外,是存心!
汪舜华有点咬牙切齿:“方孝孺和黄子澄真应该感谢太宗皇帝杀了他们,成全了他们节义的名声;否则,将来撰写史书,真应该把他们作为佞臣传的篇首!合谋废嫡立庶,离间天家骨肉,迂谈复古,误国误民!”
“什么士林领袖、读书种子,连秀才都考不中;也只有建文这个废物拿来当宝贝。可惜这一对活宝念了这么多年的仁义道德,不知道把书读到哪里去了,太祖崩逝不许诸王奔丧,尸骨未寒就杀人家儿子,不把人弄死不收手;太宗把护卫交还了,还把仅有的三个儿子送到南京表忠心,甚至装疯卖傻还不放过,非把人逼反!当时太宗身边也不过八百人,建文讨伐的军队从十几万到七十万,连给太祖修陵的兵士都拉上前线了,就这还输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如果来的不是太宗,真该自投长江以谢太祖,二世而亡啊!杨广好歹也干了十四年!”
众人真的不好说什么了。
不错,汪舜华就是要做好人。释放建文帝的家属,这是英宗为数不多值得点赞的政绩。反正这么些年,人都已经养废了,汪舜华自然不介意做个好人,毕竟她需要威望;但是释放建文帝的家属,必然牵涉到太宗皇帝,继而牵扯到他得位是否正当的问题。
所以汪舜华把这件事扯出来,就是要从根子上否定建文帝一系:说什么让皇帝,你让谁了?那是太宗皇帝抢的!你也别喊委屈,因为你的皇位是骗的!——刚继位屁股没坐热就忙着削藩,逼得叔叔全家自焚,太宗也是装疯才躲过一劫。又蠢又坏,该怪谁呢?
当然,在场的都不是傻子,太祖虽然疼儿孙,但不可能在关乎皇位继承的大问题上被个毛孩子耍的团团转。当时给他的选项有两个,一个是次子秦王朱樉,这位兄弟望之不似人君;加上和懿文太子的父子深情,他选择了在孙子中寻找。
但即便是孙子,首选也不应该是建文帝,而是嫡子允熥。
说到底,还是他老人家的疑心病——懿文太子死的时候,允熥还小,但太祖已经老了。虽然常遇春也死得早,但他有儿子,而且相当能干。如果允熥上位,势必要依靠母族,历史上被外戚篡权的不是没有,一个王莽一个杨坚,名气都是大大的。
为了避免朱家天下变成常家天下,太祖选择了母家没有什么权势允炆;这位皇长孙也相当会来事,把自己打扮成孝子贤孙,顺理成章的夺得了太祖的宠爱。
只是千算万算,算漏了这个朱允炆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阿斗不要紧,他只要听诸葛亮的话就能安安稳稳的做皇帝,朱元璋留给孙子的家底可是丰厚得很。只要建文不作妖也能得个仁宗之类的庙号。可这孙子不甘心当孙子,他要证明自己比爷爷厉害,可以把叔叔们一个个吊起来打,找的帮手却是方孝孺之类的迂腐书生,杀人不成被反杀,没什么可埋怨的。
汪舜华在心里吐槽,却也暗自警醒:行稳致远,一定要以建文帝为鉴,不能操之过急!
陈懋事先得了吩咐,已经查证清楚,毕竟人一直关着,也不是什么费力的事,当时奏告:“建文帝有两个儿子,都是马皇后所生,长子文奎,被立为太子,后与建文一起失踪,有说死于宫中大火;次子文圭,靖难之役后被囚禁凤阳,年仅两岁,称建庶人。”
当然,懿文太子还有四个儿子。除了早夭的嫡长子虞怀王雄英,嫡三子吴王允熥、四子衡王允熞在靖难之役后一起废为庶人,囚禁凤阳,双双暴卒;其中允熥留下了遗腹子文坤;五子徐王允熙,改封瓯宁王,奉懿文太子祀,不久,因住所失火被烧死。
此外,他还有三个女儿,不过早已归西,不提。
因此,懿文太子的血脉,如今只有建庶人文圭、吴庶人文坍,两家老小加起来,有十八口人。
果然,都这样了,群臣也就赞成释放建庶人和吴庶人,安置凤阳。文圭、文坍封辅国将军,赏赐府第,并各给银百两,于百姓之家择配;亲戚允许往来,但闲杂人等,以及宗室朝臣不许来往;如果需要衣服饮食之类的日用品,允许到街市交易买卖。
汪舜华的目光扫视了一圈,看得出来,群臣面色凝重,明显带着不高兴。
废话,也不可能高兴。
汪舜华语气平稳:“皇帝年幼,我又因故不能理事,这几个月,辛苦了你们。”
众人称不敢。
陈循汇报了这几个月的工作情况。
于谦虽然是首辅,但这几个月主要是主持禁军和先皇后事、皇帝继位,确保朝廷总体稳定,一般的日常事务反倒是他在负责料理。
知道汪太后器重于谦,更兼野心勃勃,这个时候,他必须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汪舜华点头,说了句:“辛苦了。”
王直站出来:“之前先帝卧病,很多职位出缺,急需补上。”
汪舜华道:“我知道,你的奏疏我已经看了。只是我还没有理事,你推荐的那些人也还不了解,不敢轻易决定。先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说。”
朝臣心怀疑虑,自己刚刚临朝根基不稳,不能公然违背众愿,但也要彰显存在感,让满朝文武知道,决定权在谁的手里。
年号只是开始,官员的任用,才是最有分量的一件事。
群臣交换了一个眼神。
汪舜华说:“今天请你们来,确实有要事商量。”
她说的并不是奏疏里的事,而是三件出人意料的事。
“一是皇帝的事。皇帝今年毕竟才四周岁,年幼体弱,非要按照制度参加各种活动,隔三差五的跑来跑去,这天气还好,遇到高温雨雪,中暑了,风寒了怎么办?所以从今以后,到正式及冠止,所有要出宫的活动,全部遣官代替;开经筵以后,每月初一十五,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每逢三六九的常朝,等及冠了以后再说。”
群臣都接受不了——皇帝最早明年才能开经筵啊!
当时反对一片,但汪舜华还是坚持:“皇帝今年只有四岁,他即便顶风冒雪的前去参加,又能说什么,做什么?别说乱说乱动,引发群臣议论;就看看外头的风雪,万一染了风寒,甚至怎么样,我将如何向先帝交代?你们又要如何向先帝交代?”
于谦表示同意。
毕竟先帝只剩三个儿子,开不起玩笑;登基大典全过程都是心惊胆战的,但其他的事就实在不必拘泥形式。
既然这样,那就先答应了吧。
大家很清楚,即便是能见到皇帝,小孩子也做不了主,最终能在奏疏上批红的,还得是这位汪太后,既然如此,走不走这个流程也没什么要紧。
只是接下来的一件事就有点惊悚了:建文帝的家属安置问题。
“虽然建文帝的帝位是窃取的,但是子孙无辜;靖难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他的儿孙也被囚禁了这么些年。同为太祖皇帝的子孙,何况太宗皇帝与懿文太子一母同胞,同气连枝,这样对待他的家属,我心有不忍。你们派人去查一下他的子孙情况,封个镇国将军,以奉懿文太子香火。”
群臣显然没有想到汪舜华会提到这件事,都有点发愣:一是建文帝本身已经被打入另册,怎么突然提出他的子孙安置问题?二来建文帝的皇位是窃取来的,怎么说?
汪舜华成竹在胸:“太祖皇帝祖训:国家建储,礼从长嫡。懿文太子妃常氏有两个儿子,长子早丧,自当由次子上位;建文帝是庶出,根本没有争夺的资格。只是他包藏祸心,在黄子澄、方孝孺等辈拥戴下,骗取太祖皇帝信任,登上皇太孙的宝座。”
胡濙曾经在建文帝手下办事,曾经追寻了他十八年,又当了三十二年的礼部尚书,熟悉典故,何况现在大局已定,再不满汪舜华,也不会支持建文帝,于是点头:“确有此事。常妃乃开平王常遇春之女,生长子雄英、三子允熥,因难产而死。建文帝为次子,出生时,其母吕氏乃是侧妃,当为庶出。”
汪舜华点头:“方孝孺等辈饱读诗书,居然连立嫡都不懂。他们若真是毫无私心,就应该拥戴嫡子,可是没有。不过因为嫡子上位,原就是天经地义,根本没必要感激他们;这才选择了建文帝,苦心孤诣为他谋划,助他登上皇太孙的宝座。”
她冷笑了一声:“黄子澄等人机关算尽,却反算了自己的性命。建文的位置来得不正,自然要借助太祖之手铲除祸根;可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功臣杀光了,能打仗的也就没了,等到太宗皇帝从北平起兵,他能用的人也就是李景隆了。”
众人低下了头。
朱允熥不为人所知——建文帝不好意思说自己的皇位是骗来的,太宗皇帝打倒了建文,也不好意思说还有个比建文更有资格当皇帝的——你可是打的清君侧的旗号,要不你扶朱允熥上位?就像某经典反琼瑶小说说的,嫡子,说贵重也贵重,这时候当垃圾处理都嫌费事!
建文帝的上位史在网络上被八得干干净净,汪舜华初看时简直无法相信,说好的祖宗家法呢?嫡庶这么重大的问题居然被弄错,这绝对不是意外,是存心!
汪舜华有点咬牙切齿:“方孝孺和黄子澄真应该感谢太宗皇帝杀了他们,成全了他们节义的名声;否则,将来撰写史书,真应该把他们作为佞臣传的篇首!合谋废嫡立庶,离间天家骨肉,迂谈复古,误国误民!”
“什么士林领袖、读书种子,连秀才都考不中;也只有建文这个废物拿来当宝贝。可惜这一对活宝念了这么多年的仁义道德,不知道把书读到哪里去了,太祖崩逝不许诸王奔丧,尸骨未寒就杀人家儿子,不把人弄死不收手;太宗把护卫交还了,还把仅有的三个儿子送到南京表忠心,甚至装疯卖傻还不放过,非把人逼反!当时太宗身边也不过八百人,建文讨伐的军队从十几万到七十万,连给太祖修陵的兵士都拉上前线了,就这还输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如果来的不是太宗,真该自投长江以谢太祖,二世而亡啊!杨广好歹也干了十四年!”
众人真的不好说什么了。
不错,汪舜华就是要做好人。释放建文帝的家属,这是英宗为数不多值得点赞的政绩。反正这么些年,人都已经养废了,汪舜华自然不介意做个好人,毕竟她需要威望;但是释放建文帝的家属,必然牵涉到太宗皇帝,继而牵扯到他得位是否正当的问题。
所以汪舜华把这件事扯出来,就是要从根子上否定建文帝一系:说什么让皇帝,你让谁了?那是太宗皇帝抢的!你也别喊委屈,因为你的皇位是骗的!——刚继位屁股没坐热就忙着削藩,逼得叔叔全家自焚,太宗也是装疯才躲过一劫。又蠢又坏,该怪谁呢?
当然,在场的都不是傻子,太祖虽然疼儿孙,但不可能在关乎皇位继承的大问题上被个毛孩子耍的团团转。当时给他的选项有两个,一个是次子秦王朱樉,这位兄弟望之不似人君;加上和懿文太子的父子深情,他选择了在孙子中寻找。
但即便是孙子,首选也不应该是建文帝,而是嫡子允熥。
说到底,还是他老人家的疑心病——懿文太子死的时候,允熥还小,但太祖已经老了。虽然常遇春也死得早,但他有儿子,而且相当能干。如果允熥上位,势必要依靠母族,历史上被外戚篡权的不是没有,一个王莽一个杨坚,名气都是大大的。
为了避免朱家天下变成常家天下,太祖选择了母家没有什么权势允炆;这位皇长孙也相当会来事,把自己打扮成孝子贤孙,顺理成章的夺得了太祖的宠爱。
只是千算万算,算漏了这个朱允炆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阿斗不要紧,他只要听诸葛亮的话就能安安稳稳的做皇帝,朱元璋留给孙子的家底可是丰厚得很。只要建文不作妖也能得个仁宗之类的庙号。可这孙子不甘心当孙子,他要证明自己比爷爷厉害,可以把叔叔们一个个吊起来打,找的帮手却是方孝孺之类的迂腐书生,杀人不成被反杀,没什么可埋怨的。
汪舜华在心里吐槽,却也暗自警醒:行稳致远,一定要以建文帝为鉴,不能操之过急!
陈懋事先得了吩咐,已经查证清楚,毕竟人一直关着,也不是什么费力的事,当时奏告:“建文帝有两个儿子,都是马皇后所生,长子文奎,被立为太子,后与建文一起失踪,有说死于宫中大火;次子文圭,靖难之役后被囚禁凤阳,年仅两岁,称建庶人。”
当然,懿文太子还有四个儿子。除了早夭的嫡长子虞怀王雄英,嫡三子吴王允熥、四子衡王允熞在靖难之役后一起废为庶人,囚禁凤阳,双双暴卒;其中允熥留下了遗腹子文坤;五子徐王允熙,改封瓯宁王,奉懿文太子祀,不久,因住所失火被烧死。
此外,他还有三个女儿,不过早已归西,不提。
因此,懿文太子的血脉,如今只有建庶人文圭、吴庶人文坍,两家老小加起来,有十八口人。
果然,都这样了,群臣也就赞成释放建庶人和吴庶人,安置凤阳。文圭、文坍封辅国将军,赏赐府第,并各给银百两,于百姓之家择配;亲戚允许往来,但闲杂人等,以及宗室朝臣不许来往;如果需要衣服饮食之类的日用品,允许到街市交易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