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故人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回到明朝当太后最新章节!
景帝回宫,很高兴的和汪舜华说到了朝上的事,看着他眉飞色舞的样子,汪舜华禁不住想到太上皇吃瘪的样子,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续资治通鉴纲目》在朝野引发广泛关注,因为景帝下旨,对相关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并命经厂刻印,颁行天下;同时下旨将御制续文全文刊载在邸报上,让军民百姓都能体会他的意思。
自然,朝野上下、京城内外都在热切的议论这本书到底说了些什么——既然是史书,肯定历史事件和脉络大家都是知道的,只是如何记述的问题。
与外头热切的氛围截然相反,南宫的气氛降至了冰点。
当然,有这样举世瞩目的事件,其他很多事情似乎可以忽略,比如京城禁军将领的调换,皇宫防务的陡然加强等等。
当然另外有件事是不能忽略的:
锦衣卫镇抚司衙门理刑门达弹劾都指挥使袁彬强抢民女,纵容岳父父亲招摇撞骗,诈人钱财罪名。
比历史上早了七年,是偶然,还是天意,没有人知道。
只是现在的门达,还没有那么嚣张,敢把袁彬抓人严刑逼供。
门达,丰润人。袭父职为锦衣卫百户。性机警沉鸷。正统末,进千户,理镇抚司刑;后来,迁指挥佥事,因故解职。景泰七年复故官,佐理卫事兼镇抚理刑。历史上,天顺改元,以夺门功,进指挥同知。旋进指挥使,专任理刑。当时他的下属逯杲深受宠幸,连着办了英国公张懋、太平侯张瑾、外戚会昌侯孙继宗兄弟并侵官田案,文武官吏、富家高门纷纷依附,亲藩郡王亦然。于是朝野上下,人人自危,他甚至诬陷宁府弋阳王奠壏母子乱伦,即便查明真相,还是坚持,英宗竟赐奠壏母子死。后来指挥使李斌谋反一案,死者二十八人。
逯杲是由石亨、曹吉祥推荐的,他竟攻讦亨致死,又奏吉祥及其侄子曹钦阴事,导致吉祥、钦大恨。后来曹钦反,斩杀逯杲,门达这才有了出头之日。他继承和发扬了逯杲的作风,党同伐异,大肆罗织罪名,以至于含冤下狱者不计其数,造成狱舍紧张。大臣们被门达搅得日夜惴惴不宁,纷纷向他行贿,以求自保。只有袁彬凭借皇帝的宠爱不搭理他。
天顺七年四月,门达得到消息,袁彬继室王氏的父亲千户王钦诓骗人钱财。门达大喜过望,跑到英宗跟前去探口风。英宗的回答是:任汝径治,但以活袁彬还我。——这位天子恐怕真是糊涂了,袁彬岳父招摇撞骗,与袁彬有多大关系,居然要他老人家声明只要袁彬活着就好?
那好,只要不弄死袁彬,就不算抗旨了。
门达马上将袁彬重打一顿,然后下狱。他专门为袁彬开辟了一间冬则奇寒、夏则闷热的小号,墙壁厚重无比,无论如何喊叫,声音都无法传出。袁彬夫人来看望,却不许入内,只在隔日被审讯时,跪在堂下三米多远的地方,大致望几眼。这之后,就再也不准探访。
门达把各种酷刑都研究一遍,耐心地为袁彬量身定制了一套刑罚,用刑方式采取由弱渐强式。
首先,门达命人取一根削成近两米长的杨榆条,照实抽打。杨榆条的枝节处削尖,锋锐如匕,用刑完毕,袁彬的下半身鲜血淋漓。然后又把杨木制成的夹棍安缚在袁彬脚上,然后,抄起一根两米多长的大杠子,狠敲袁彬的足胫。袁彬的脚血涌如流。
接着,按照门达的设计,校尉们对袁彬进行弹琵琶——用锋利的锐物,剔袁彬的肋骨。袁彬百骨尽脱,屡陷昏迷。——当时的袁彬,已经是六十四岁的老人。
直到有一个名叫杨埙的人,为袁彬讼冤,皇帝才命三法司重审袁彬一案。杨埙是史上著名的髹漆画匠,曾留学日本,名气很大。袁彬在装修私宅期间,杨埙正任军匠,了解官木的来龙去脉,他慨然作证,说袁彬从未私纳官木。可是,尽管三法司也明知袁彬是冤枉的,却畏于门达而不敢有所表示,在向皇帝做报告时,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英宗下旨,命袁彬家属向门达交纳一大笔钱财,保释袁彬出狱;然后,把杨埙关大牢去,任由门达发落;解除袁彬的锦衣卫指挥使一职,由门达担任;着袁彬离开北京,前往南京的锦衣卫衙署任职,但只是挂名,按月领薪水而已。
——这就是所谓的好人朱祁镇!
——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信乎不谬。
因为关系到袁彬,景帝没有让锦衣卫抓人,而是把这件事通报给太上皇。
太上皇的脸色变了变,过了这么些年,尤其袁彬和哈铭凭借《北征事迹》升官以后,他对这两人的感情也变得复杂起来。
窗户纸已经捅开了,想瞒是瞒不住的,尽管袁彬添加了一些神迹,但毕竟景帝当国,他也不敢太过分;何况就算写了,也没什么意义——先被弄去叫门,失败后被剃了头改了名配了丫头,直到北京保卫战后才得到礼遇,这时候你说是老天爷保佑你,是来搞笑吗?
袁彬不好做,太上皇更是难堪,好一段时间不想出门见人,总觉得这两人就是景帝派来监视自己的。因此,现在景帝一说起这事,他首先想到的是,景帝要调换他的心腹,随后想到的是景帝要败坏他的形象,他身边的人招摇撞骗,欺男霸女,那他会是好人吗?宠幸他的自己又会是好人吗?他想到当年汪舜华的父亲侵占民田,她居然夺了父亲的爵位,换来满朝赞誉;如今,他一定不能比汪后差!
因此,他还是说了那句话:“任汝径治,但以活袁彬还我。”
景帝呆了,下面的群臣也呆了。其实言官风闻议事,锦衣卫揭发隐私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家谁没挨过两刀?包括于谦,因为实在太得宠信,遭人耳目,弹劾他的奏疏一大摞,因为他的人品实在太高洁,所以罪名集中在他独揽大权之类上面,历史上景帝虽然敬重于谦,但后来因为废立太子的事,心里有了嫌隙,因此曾经拿着石亨的奏疏敲打了于谦,还不顾于谦的反对提拔石亨来对抗于谦;不过这次,因为废立太子的事没有正面提出来,加上汪舜华在旁,景帝对于谦倒是一如既往,任用有嘉;石亨等即便是侯爵,也要听从于谦号令。
景帝打量着哥哥,确信他不是脑子糊涂了在说胡话,心里不能不承认:他哥,其实是个天性凉薄的人。
他本来以为,太上皇会极力为袁彬辩白,至少说:“先查清楚再说,如果是袁彬参与,我不护短;如果他没有,你们也要还他清白。”
就这样,定下了袁彬的罪,只是死罪可免而已;跟当年唐高宗逼死舅舅长孙无忌,还哭着说“我舅舅怎么能这样做”,却死活不肯召见长孙无忌,甚至派人调查有什么区别?
是啊,即便袁彬死了,有这个圣旨在前面,罪也是门达的,皇帝还是英明仁厚的。
这样的人,如果夺回了皇位,会怎么对付当年拥戴自己上位的人?会怎么对付当年将他拒之门外奋勇杀敌的忠臣?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妻子儿女?
景帝闭上了眼睛,握紧了拳头;下面的于谦、王文等人同样垂下了眼帘。
毕竟是体面人,景帝很快回过神来:“现在只是门达在弹劾,还没有查证。我这就派人调查清楚,如果是诬告,一定还袁彬一个清白;如果他确实有罪,国法无情,恐怕该问罪还得问罪,不过当年他跟着皇兄在北方吃了苦,这些年又兢兢业业,该关照的小弟自然会关照。”
太上皇冷冷的回了句:“不必了,国法无情,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皇后的父亲都不例外,南宫的人更不能例外。”
——皇后的父亲只是夺爵,你这是要命的节奏!
从南宫出来,景帝看了一眼群臣,都不约而同的发出一声叹息;王文奏道:“圣上,这件事还是好好的查吧。”
景帝点头,命锦衣卫指挥使朱骥调查核实。
朱骥是于谦的女婿。
于谦娶翰林庶吉士永丰知县董镛之女,柔惠静专,克谨内助,上奉公婆,下睦邻里;庭无闲言,家道雍睦。夫妻感情甚笃,可惜天不永年,先其十一年去世,于谦有《悼内诗》十一首,每逢时节有祭;当时于谦年未五十,遂不娶,亦无媵侍,人皆义之。
于谦有一子一女,子即于冕,字景瞻,好学知礼,谨慎勤恪,善处兴废,既构家难,放徙穷边,而能闭门自扫,以读书纂言为事,故虽罹忧患疾疢,而声问不聩;后起谪籍,自副千户改受兵部员外郎,进礼部郎中、南京太仆少卿、应天府尹,所在以修谨称,居官有干才,收集出版了父亲的遗稿《节庵存稿》;女琼英,嫁锦衣卫千户朱骥,英宗复位,戍边比宥,还,累官都指挥使、掌锦衣卫事。
于冕娶妻邵淑正,仁和人,锦衣卫副千户敏之女,端庄持重,虽家人未尝闻嬉笑声;既归于氏,育有两女,爱而能劳,待众妾庶女严而有恩,馈遗姻亲,周恤邻里。于冕发配龙门,她则发配山海关,成化二年赦还,卒于成化二十年,享年六十二;于冕则于弘治十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五。
历史上,于冕有六女,长女先嫁吏科给事中张晟,旋卒;次女嫁给工部员外郎倪阜,即倪谦次子,倪岳的弟弟;三女又嫁张晟,成化二十一年,张晟奉命出使,道卒江西,于氏已怀张晟遗腹,本欲死节,经劝,不再言死,从此不服华饰,不食膏腴,谨抚遗孤成就学问,嘉靖三年予以旌表;三个幼女则分别嫁给益都知县孙武卿、德清县学生徐九万、杭州府学生沈继荣。
于冕无子,晚年上书今年七十四岁,既无同胞兄弟,又乏嫡庶子,息恂恂老独,四顾无依;孝宗怜惜,准许以族子允忠为后,世袭杭州卫副千户,奉祠。
当然,这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有种说法是,朱骥在左顺门血案之后,凭借岳父的关系成为锦衣卫指挥使。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否则凭借锦衣卫的无孔不入,不至于对徐有贞等人的行为毫无察觉。事实上,朱骥在整个景泰年间一直是五品千户,真正的锦衣卫指挥使是卢忠,也就是金刀案的直接指挥,英宗夺门复辟后被剐了。不过朱骥确实是在成化年间做到了锦衣卫指挥。
这回有点不一样,金刀案之后,卢忠被杀,职位也就空出来了。因为在迎接太上皇回朝的问题上没有嫌隙,景帝自然对于谦信赖有嘉,知道朱骥在锦衣卫,就准备提拔他为锦衣卫指挥使。
作为岳父的于谦当然不同意,说:“孩子还小,当不起这样的大任。”
不过景帝主意已定,他还特别召见了朱骥,觉得人不错,就敲定了;还对于谦说:“古人用人,外不避仇,内不避亲。爱卿何必自谦?”
于谦无奈,只能谢恩。
朱骥能做于谦的女婿,自然是有过人之处的。他字尚德,世袭锦衣卫副千户,性格纯善,办事公允,刚直果敢。
当时的锦衣卫,是马顺和卢忠留下来的烂摊子。朱骥担任锦衣卫指挥使后,首先把那些违纪枉法的锦衣卫的小头头们惩治了一番,情节严重的甚至直接下狱;接着颁发了一系列的法规,并且公开奖罚制度,凡是违反规定的都被施以重刑。
朱骥掌管锦衣卫初期的主要工作,第一是要肃清与王振有来往的余孽,第二就是要把那些收受过瓦剌贿赂的间谍都挖出来,第三就是要把那些散播京城危亡消息的不安分分子控制起来。与从前的锦衣卫更注重监控外廷不同,由于处于特殊时期,朱骥时期的锦衣卫所负责的工作更类似于后代的国家情报机构。
此外,朱骥革了锦衣卫的刑具。与其他的锦衣卫指挥使发挥想象力将刑具不断推向残忍的巅峰不同,朱骥去除一些过于残忍和变态的刑具。之前锦衣卫所使用的刑杖,大多又粗又重,有的刑杖还是金属制作的,所以很犯人根本受不了几下就归西了。朱骥认为刑杖只是逼供的手段,而不是用来杀人的,所以缩小了刑杖的规格。
在严格治狱的同时,朱骥也很注意对锦衣卫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凡是选拔进入锦衣卫的,几乎都是清正廉明的人。他觉得这样才能达到上行下效的效果。
既然是天生搞刑狱的好手,查这种案子自然不需要怎么费力,袁彬去锦衣卫接受了问话就回去了,只是他听到太上皇的表态时,心里是有点发冷的:
您怎么就不相信我呢?
相不相信的并不重要,袁彬的岳父确实诈骗,那就问罪;袁彬强抢民女之类的纯属诬告,他本人也没有参与诈骗活动,景帝也没有为难他,仍就让他回去当值,还特意跟太上皇说明,诬告的门达已经被他下狱问罪了。
只是袁彬有点难过,上书说自己病了,恳求回家养病。
景帝准了。
但不管是太上皇,还是群臣,甚至于谦翁婿,都意识到,这是景帝要向太上皇下手的征兆。
景帝也没想到横插进这样的一杠子,但是他也知道没有退路了,看着身边的娇妻幼子,握了握拳头,那就干吧。
景帝回宫,很高兴的和汪舜华说到了朝上的事,看着他眉飞色舞的样子,汪舜华禁不住想到太上皇吃瘪的样子,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续资治通鉴纲目》在朝野引发广泛关注,因为景帝下旨,对相关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并命经厂刻印,颁行天下;同时下旨将御制续文全文刊载在邸报上,让军民百姓都能体会他的意思。
自然,朝野上下、京城内外都在热切的议论这本书到底说了些什么——既然是史书,肯定历史事件和脉络大家都是知道的,只是如何记述的问题。
与外头热切的氛围截然相反,南宫的气氛降至了冰点。
当然,有这样举世瞩目的事件,其他很多事情似乎可以忽略,比如京城禁军将领的调换,皇宫防务的陡然加强等等。
当然另外有件事是不能忽略的:
锦衣卫镇抚司衙门理刑门达弹劾都指挥使袁彬强抢民女,纵容岳父父亲招摇撞骗,诈人钱财罪名。
比历史上早了七年,是偶然,还是天意,没有人知道。
只是现在的门达,还没有那么嚣张,敢把袁彬抓人严刑逼供。
门达,丰润人。袭父职为锦衣卫百户。性机警沉鸷。正统末,进千户,理镇抚司刑;后来,迁指挥佥事,因故解职。景泰七年复故官,佐理卫事兼镇抚理刑。历史上,天顺改元,以夺门功,进指挥同知。旋进指挥使,专任理刑。当时他的下属逯杲深受宠幸,连着办了英国公张懋、太平侯张瑾、外戚会昌侯孙继宗兄弟并侵官田案,文武官吏、富家高门纷纷依附,亲藩郡王亦然。于是朝野上下,人人自危,他甚至诬陷宁府弋阳王奠壏母子乱伦,即便查明真相,还是坚持,英宗竟赐奠壏母子死。后来指挥使李斌谋反一案,死者二十八人。
逯杲是由石亨、曹吉祥推荐的,他竟攻讦亨致死,又奏吉祥及其侄子曹钦阴事,导致吉祥、钦大恨。后来曹钦反,斩杀逯杲,门达这才有了出头之日。他继承和发扬了逯杲的作风,党同伐异,大肆罗织罪名,以至于含冤下狱者不计其数,造成狱舍紧张。大臣们被门达搅得日夜惴惴不宁,纷纷向他行贿,以求自保。只有袁彬凭借皇帝的宠爱不搭理他。
天顺七年四月,门达得到消息,袁彬继室王氏的父亲千户王钦诓骗人钱财。门达大喜过望,跑到英宗跟前去探口风。英宗的回答是:任汝径治,但以活袁彬还我。——这位天子恐怕真是糊涂了,袁彬岳父招摇撞骗,与袁彬有多大关系,居然要他老人家声明只要袁彬活着就好?
那好,只要不弄死袁彬,就不算抗旨了。
门达马上将袁彬重打一顿,然后下狱。他专门为袁彬开辟了一间冬则奇寒、夏则闷热的小号,墙壁厚重无比,无论如何喊叫,声音都无法传出。袁彬夫人来看望,却不许入内,只在隔日被审讯时,跪在堂下三米多远的地方,大致望几眼。这之后,就再也不准探访。
门达把各种酷刑都研究一遍,耐心地为袁彬量身定制了一套刑罚,用刑方式采取由弱渐强式。
首先,门达命人取一根削成近两米长的杨榆条,照实抽打。杨榆条的枝节处削尖,锋锐如匕,用刑完毕,袁彬的下半身鲜血淋漓。然后又把杨木制成的夹棍安缚在袁彬脚上,然后,抄起一根两米多长的大杠子,狠敲袁彬的足胫。袁彬的脚血涌如流。
接着,按照门达的设计,校尉们对袁彬进行弹琵琶——用锋利的锐物,剔袁彬的肋骨。袁彬百骨尽脱,屡陷昏迷。——当时的袁彬,已经是六十四岁的老人。
直到有一个名叫杨埙的人,为袁彬讼冤,皇帝才命三法司重审袁彬一案。杨埙是史上著名的髹漆画匠,曾留学日本,名气很大。袁彬在装修私宅期间,杨埙正任军匠,了解官木的来龙去脉,他慨然作证,说袁彬从未私纳官木。可是,尽管三法司也明知袁彬是冤枉的,却畏于门达而不敢有所表示,在向皇帝做报告时,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英宗下旨,命袁彬家属向门达交纳一大笔钱财,保释袁彬出狱;然后,把杨埙关大牢去,任由门达发落;解除袁彬的锦衣卫指挥使一职,由门达担任;着袁彬离开北京,前往南京的锦衣卫衙署任职,但只是挂名,按月领薪水而已。
——这就是所谓的好人朱祁镇!
——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信乎不谬。
因为关系到袁彬,景帝没有让锦衣卫抓人,而是把这件事通报给太上皇。
太上皇的脸色变了变,过了这么些年,尤其袁彬和哈铭凭借《北征事迹》升官以后,他对这两人的感情也变得复杂起来。
窗户纸已经捅开了,想瞒是瞒不住的,尽管袁彬添加了一些神迹,但毕竟景帝当国,他也不敢太过分;何况就算写了,也没什么意义——先被弄去叫门,失败后被剃了头改了名配了丫头,直到北京保卫战后才得到礼遇,这时候你说是老天爷保佑你,是来搞笑吗?
袁彬不好做,太上皇更是难堪,好一段时间不想出门见人,总觉得这两人就是景帝派来监视自己的。因此,现在景帝一说起这事,他首先想到的是,景帝要调换他的心腹,随后想到的是景帝要败坏他的形象,他身边的人招摇撞骗,欺男霸女,那他会是好人吗?宠幸他的自己又会是好人吗?他想到当年汪舜华的父亲侵占民田,她居然夺了父亲的爵位,换来满朝赞誉;如今,他一定不能比汪后差!
因此,他还是说了那句话:“任汝径治,但以活袁彬还我。”
景帝呆了,下面的群臣也呆了。其实言官风闻议事,锦衣卫揭发隐私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家谁没挨过两刀?包括于谦,因为实在太得宠信,遭人耳目,弹劾他的奏疏一大摞,因为他的人品实在太高洁,所以罪名集中在他独揽大权之类上面,历史上景帝虽然敬重于谦,但后来因为废立太子的事,心里有了嫌隙,因此曾经拿着石亨的奏疏敲打了于谦,还不顾于谦的反对提拔石亨来对抗于谦;不过这次,因为废立太子的事没有正面提出来,加上汪舜华在旁,景帝对于谦倒是一如既往,任用有嘉;石亨等即便是侯爵,也要听从于谦号令。
景帝打量着哥哥,确信他不是脑子糊涂了在说胡话,心里不能不承认:他哥,其实是个天性凉薄的人。
他本来以为,太上皇会极力为袁彬辩白,至少说:“先查清楚再说,如果是袁彬参与,我不护短;如果他没有,你们也要还他清白。”
就这样,定下了袁彬的罪,只是死罪可免而已;跟当年唐高宗逼死舅舅长孙无忌,还哭着说“我舅舅怎么能这样做”,却死活不肯召见长孙无忌,甚至派人调查有什么区别?
是啊,即便袁彬死了,有这个圣旨在前面,罪也是门达的,皇帝还是英明仁厚的。
这样的人,如果夺回了皇位,会怎么对付当年拥戴自己上位的人?会怎么对付当年将他拒之门外奋勇杀敌的忠臣?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妻子儿女?
景帝闭上了眼睛,握紧了拳头;下面的于谦、王文等人同样垂下了眼帘。
毕竟是体面人,景帝很快回过神来:“现在只是门达在弹劾,还没有查证。我这就派人调查清楚,如果是诬告,一定还袁彬一个清白;如果他确实有罪,国法无情,恐怕该问罪还得问罪,不过当年他跟着皇兄在北方吃了苦,这些年又兢兢业业,该关照的小弟自然会关照。”
太上皇冷冷的回了句:“不必了,国法无情,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皇后的父亲都不例外,南宫的人更不能例外。”
——皇后的父亲只是夺爵,你这是要命的节奏!
从南宫出来,景帝看了一眼群臣,都不约而同的发出一声叹息;王文奏道:“圣上,这件事还是好好的查吧。”
景帝点头,命锦衣卫指挥使朱骥调查核实。
朱骥是于谦的女婿。
于谦娶翰林庶吉士永丰知县董镛之女,柔惠静专,克谨内助,上奉公婆,下睦邻里;庭无闲言,家道雍睦。夫妻感情甚笃,可惜天不永年,先其十一年去世,于谦有《悼内诗》十一首,每逢时节有祭;当时于谦年未五十,遂不娶,亦无媵侍,人皆义之。
于谦有一子一女,子即于冕,字景瞻,好学知礼,谨慎勤恪,善处兴废,既构家难,放徙穷边,而能闭门自扫,以读书纂言为事,故虽罹忧患疾疢,而声问不聩;后起谪籍,自副千户改受兵部员外郎,进礼部郎中、南京太仆少卿、应天府尹,所在以修谨称,居官有干才,收集出版了父亲的遗稿《节庵存稿》;女琼英,嫁锦衣卫千户朱骥,英宗复位,戍边比宥,还,累官都指挥使、掌锦衣卫事。
于冕娶妻邵淑正,仁和人,锦衣卫副千户敏之女,端庄持重,虽家人未尝闻嬉笑声;既归于氏,育有两女,爱而能劳,待众妾庶女严而有恩,馈遗姻亲,周恤邻里。于冕发配龙门,她则发配山海关,成化二年赦还,卒于成化二十年,享年六十二;于冕则于弘治十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五。
历史上,于冕有六女,长女先嫁吏科给事中张晟,旋卒;次女嫁给工部员外郎倪阜,即倪谦次子,倪岳的弟弟;三女又嫁张晟,成化二十一年,张晟奉命出使,道卒江西,于氏已怀张晟遗腹,本欲死节,经劝,不再言死,从此不服华饰,不食膏腴,谨抚遗孤成就学问,嘉靖三年予以旌表;三个幼女则分别嫁给益都知县孙武卿、德清县学生徐九万、杭州府学生沈继荣。
于冕无子,晚年上书今年七十四岁,既无同胞兄弟,又乏嫡庶子,息恂恂老独,四顾无依;孝宗怜惜,准许以族子允忠为后,世袭杭州卫副千户,奉祠。
当然,这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有种说法是,朱骥在左顺门血案之后,凭借岳父的关系成为锦衣卫指挥使。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否则凭借锦衣卫的无孔不入,不至于对徐有贞等人的行为毫无察觉。事实上,朱骥在整个景泰年间一直是五品千户,真正的锦衣卫指挥使是卢忠,也就是金刀案的直接指挥,英宗夺门复辟后被剐了。不过朱骥确实是在成化年间做到了锦衣卫指挥。
这回有点不一样,金刀案之后,卢忠被杀,职位也就空出来了。因为在迎接太上皇回朝的问题上没有嫌隙,景帝自然对于谦信赖有嘉,知道朱骥在锦衣卫,就准备提拔他为锦衣卫指挥使。
作为岳父的于谦当然不同意,说:“孩子还小,当不起这样的大任。”
不过景帝主意已定,他还特别召见了朱骥,觉得人不错,就敲定了;还对于谦说:“古人用人,外不避仇,内不避亲。爱卿何必自谦?”
于谦无奈,只能谢恩。
朱骥能做于谦的女婿,自然是有过人之处的。他字尚德,世袭锦衣卫副千户,性格纯善,办事公允,刚直果敢。
当时的锦衣卫,是马顺和卢忠留下来的烂摊子。朱骥担任锦衣卫指挥使后,首先把那些违纪枉法的锦衣卫的小头头们惩治了一番,情节严重的甚至直接下狱;接着颁发了一系列的法规,并且公开奖罚制度,凡是违反规定的都被施以重刑。
朱骥掌管锦衣卫初期的主要工作,第一是要肃清与王振有来往的余孽,第二就是要把那些收受过瓦剌贿赂的间谍都挖出来,第三就是要把那些散播京城危亡消息的不安分分子控制起来。与从前的锦衣卫更注重监控外廷不同,由于处于特殊时期,朱骥时期的锦衣卫所负责的工作更类似于后代的国家情报机构。
此外,朱骥革了锦衣卫的刑具。与其他的锦衣卫指挥使发挥想象力将刑具不断推向残忍的巅峰不同,朱骥去除一些过于残忍和变态的刑具。之前锦衣卫所使用的刑杖,大多又粗又重,有的刑杖还是金属制作的,所以很犯人根本受不了几下就归西了。朱骥认为刑杖只是逼供的手段,而不是用来杀人的,所以缩小了刑杖的规格。
在严格治狱的同时,朱骥也很注意对锦衣卫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凡是选拔进入锦衣卫的,几乎都是清正廉明的人。他觉得这样才能达到上行下效的效果。
既然是天生搞刑狱的好手,查这种案子自然不需要怎么费力,袁彬去锦衣卫接受了问话就回去了,只是他听到太上皇的表态时,心里是有点发冷的:
您怎么就不相信我呢?
相不相信的并不重要,袁彬的岳父确实诈骗,那就问罪;袁彬强抢民女之类的纯属诬告,他本人也没有参与诈骗活动,景帝也没有为难他,仍就让他回去当值,还特意跟太上皇说明,诬告的门达已经被他下狱问罪了。
只是袁彬有点难过,上书说自己病了,恳求回家养病。
景帝准了。
但不管是太上皇,还是群臣,甚至于谦翁婿,都意识到,这是景帝要向太上皇下手的征兆。
景帝也没想到横插进这样的一杠子,但是他也知道没有退路了,看着身边的娇妻幼子,握了握拳头,那就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