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三章 储位之争始今日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唐朝败家子最新章节!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貌似在主战和主和的问题上,谢逸是第一个做出肯定答复,并给出相对完整应对之策的人。
朝堂衮衮诸公多少有点佩服谢逸的勇气,先前那些主战之人大都是因为涉及自身利益,或者“意气用事”。发言的也都是些不那么紧要角色,言辞也都比较宽泛,转圜的余地很大,大人们则完全是推脱之言。
但谢逸却说法如此明确,如此言之凿凿,多少有点另类。也有人觉得谢逸过于草率,宰相们都慎之又慎的大事,如此轻率真的好吗?
不过李世民却很满意,帝王与企业老板一样,他不希望员工给出各种可行不可行的说辞,他需要的是策略,是执行方案,仓皇之间,谢逸的做法让他很满意。
李二陛下的表情略微松动,问道:“谢逸,你以为出兵讨伐胜算几成?”
“大唐天威赫赫,大军至则高昌乱平。”这是史书上写明白的事情,谢逸自然不含糊,想也不想说出口后,心里顿时生出些许忐忑来,自己是个异数,蝴蝶效应已经出现,这万一……
胜败乃兵家常事,战场瞬息万变,就一定能……
所以他很谨慎地补充道:“前提是必须要做好准备,另需一名骁勇将领统率兵马。”
“你可有推荐的人选?”
谢逸没想到李世民会这么问,问的如此直接,虽说明知道侯君集最为合适,却万万不敢说出口。
作臣子的可以针对某个问题给出方案策略,但涉及用人,尤其是和武将人选有关之事,是万万不敢多嘴了。此间越俎代庖,乃是为臣大忌,更是取死之道。
谢逸心如明镜,连忙道:“臣不知兵,此等大事更不敢妄议,请陛下圣裁。”
“嗯!”李世民淡淡应了一声。便不再说话。
再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出兵讨伐高昌的事情便定了下来,显然在领土问题上,李世民不会轻易有任何让步。
只是先前有人反对。他为帝王不好先明确表态罢了。此时则不同,有侯君集和谢逸先后赞同,舆情则完全不同。
众臣也不得不默认这个事实,但对出兵一事,仍旧有些忐忑。毕竟数千里劳师远征。还要穿过戈壁沙漠,天时地利人和几乎没占到一样,想要成功似乎有些困难。
万一战败了,领兵前去的那位将领恐怕要担责问罪,此等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也不知道谁会成为这个冤大头。
再者,便是这位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的谢学士了,毕竟是他首先明确建议,并给出策略的人。到时候恐怕也难逃问责吧,至少言官们已经记在心上的。
一时间,众人看谢逸的眼神也都比较古怪。
至于领兵出征的人选,一时间也难以确定,估计需要李二陛下和宰相与一众老将们仔细商议,才能有个结果。
不过谢逸仍旧看好侯君集,满朝上下,除了这位骁勇老将,谁能胜任这个艰巨任务?
此战必然会成就侯君集,但不出意外。也正是此战让他生出骄纵之心,最终走上不归路。
今日不过是讨论高昌之乱的应对之策,但谢逸有种感觉,这会是大唐储位之乱最初的开端。
李世民算是始作俑者吧。而自己也在其中推波助澜,最终的结果后怎样,谁能准确料定?
出征之事暂无定论,但谢逸提出的先派使臣前往高昌申斥鞠文的建议被采纳了。群臣对此也乐见其成,毕竟如果能和平解决最好不过,劳师远征动刀枪实在不值得。再者。先礼后兵一直是汉家王朝的一大原则。
很不幸,那位最初赞成主和的虞部郎中李道裕摊上了这个苦差事,不得不领命,谢逸总觉为李郎中看向自己的时候,目光是那般不友好,大抵是在埋怨自己的提议吧!
只是这能怪谁呢?如果不是他自己最初跳出来主和,讲什么大道理,兴许这事最终也不会落到他身上。
何况不就是走一遭高昌嘛,虽说看似凶险,但有道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鞠文泰应该不至于将他怎样。
当然了,如果鞠文泰狠心将他斩杀祭旗的话,大唐上下一定会义愤填膺,斗士昂扬地出兵讨伐高昌。
最终的结果无论是生是死,他李道裕都会得到大唐的奖励,区别只是到底会做功臣还是烈士。
应该是前者吧,只要他活着回来,等侯君集讨伐高昌成功,论功行赏肯定不会少了他那一份。那倒是,他是不是该向自己道歉,然后道谢呢?
下朝路上,谢逸正如此腹诽之时,无意瞧见魏王李泰正看向自己,眼神里暗示意味明显。好似是告诉谢逸,你今日能在朝堂上露面出彩是拜我所赐。
好像事实上是这么回事,但实际上他李泰最初能料到如此局面?这时候不过是想要和自己套近乎罢了!
不得不说,最近的日子里,李泰对自己的态度完全变了,明显是有意拉拢,为此没少费心思。
但谢逸还是比较谨慎,为了避免彻底得罪魏王府,没有直接完全拒绝,而是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毕竟他不想过早牵涉到皇位争夺中去,他有自己的考量和打算。
不过显然其他人不是这么想的,今日李世民绕过吴王李恪,对李泰的那一问在朝臣们看来是一种极为明显、强烈的讯号,魏王殿下在皇帝陛下心中的分量不断上升,在他们心里的价值和期望上升了不少。
是以下朝的时候,有不少人围绕在魏王殿下身边,或交谈,或恭维,至少也要混个脸熟。
一瘸一拐走在另一旁的太子李承乾见到此情此景,脸色别提有多阴沉了。
在他看来,今日父皇的举动又是明着打压自己,抬举老四李泰,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看看现在,有见风使舵的墙头草围在李泰身边巴结,好似已经将其视为未来的储君,大唐天子一般。
但他们都忘了,自己才是太子,是未来大唐的主人。
然而……
一想起下朝之时,父皇特意叮嘱李泰,择日要幸延康坊魏王府,李承乾的心里边不由自主有些发慌,越发的不安……(未完待续。)
求书,找书,请发站内短信给管理员,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貌似在主战和主和的问题上,谢逸是第一个做出肯定答复,并给出相对完整应对之策的人。
朝堂衮衮诸公多少有点佩服谢逸的勇气,先前那些主战之人大都是因为涉及自身利益,或者“意气用事”。发言的也都是些不那么紧要角色,言辞也都比较宽泛,转圜的余地很大,大人们则完全是推脱之言。
但谢逸却说法如此明确,如此言之凿凿,多少有点另类。也有人觉得谢逸过于草率,宰相们都慎之又慎的大事,如此轻率真的好吗?
不过李世民却很满意,帝王与企业老板一样,他不希望员工给出各种可行不可行的说辞,他需要的是策略,是执行方案,仓皇之间,谢逸的做法让他很满意。
李二陛下的表情略微松动,问道:“谢逸,你以为出兵讨伐胜算几成?”
“大唐天威赫赫,大军至则高昌乱平。”这是史书上写明白的事情,谢逸自然不含糊,想也不想说出口后,心里顿时生出些许忐忑来,自己是个异数,蝴蝶效应已经出现,这万一……
胜败乃兵家常事,战场瞬息万变,就一定能……
所以他很谨慎地补充道:“前提是必须要做好准备,另需一名骁勇将领统率兵马。”
“你可有推荐的人选?”
谢逸没想到李世民会这么问,问的如此直接,虽说明知道侯君集最为合适,却万万不敢说出口。
作臣子的可以针对某个问题给出方案策略,但涉及用人,尤其是和武将人选有关之事,是万万不敢多嘴了。此间越俎代庖,乃是为臣大忌,更是取死之道。
谢逸心如明镜,连忙道:“臣不知兵,此等大事更不敢妄议,请陛下圣裁。”
“嗯!”李世民淡淡应了一声。便不再说话。
再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出兵讨伐高昌的事情便定了下来,显然在领土问题上,李世民不会轻易有任何让步。
只是先前有人反对。他为帝王不好先明确表态罢了。此时则不同,有侯君集和谢逸先后赞同,舆情则完全不同。
众臣也不得不默认这个事实,但对出兵一事,仍旧有些忐忑。毕竟数千里劳师远征。还要穿过戈壁沙漠,天时地利人和几乎没占到一样,想要成功似乎有些困难。
万一战败了,领兵前去的那位将领恐怕要担责问罪,此等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也不知道谁会成为这个冤大头。
再者,便是这位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的谢学士了,毕竟是他首先明确建议,并给出策略的人。到时候恐怕也难逃问责吧,至少言官们已经记在心上的。
一时间,众人看谢逸的眼神也都比较古怪。
至于领兵出征的人选,一时间也难以确定,估计需要李二陛下和宰相与一众老将们仔细商议,才能有个结果。
不过谢逸仍旧看好侯君集,满朝上下,除了这位骁勇老将,谁能胜任这个艰巨任务?
此战必然会成就侯君集,但不出意外。也正是此战让他生出骄纵之心,最终走上不归路。
今日不过是讨论高昌之乱的应对之策,但谢逸有种感觉,这会是大唐储位之乱最初的开端。
李世民算是始作俑者吧。而自己也在其中推波助澜,最终的结果后怎样,谁能准确料定?
出征之事暂无定论,但谢逸提出的先派使臣前往高昌申斥鞠文的建议被采纳了。群臣对此也乐见其成,毕竟如果能和平解决最好不过,劳师远征动刀枪实在不值得。再者。先礼后兵一直是汉家王朝的一大原则。
很不幸,那位最初赞成主和的虞部郎中李道裕摊上了这个苦差事,不得不领命,谢逸总觉为李郎中看向自己的时候,目光是那般不友好,大抵是在埋怨自己的提议吧!
只是这能怪谁呢?如果不是他自己最初跳出来主和,讲什么大道理,兴许这事最终也不会落到他身上。
何况不就是走一遭高昌嘛,虽说看似凶险,但有道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鞠文泰应该不至于将他怎样。
当然了,如果鞠文泰狠心将他斩杀祭旗的话,大唐上下一定会义愤填膺,斗士昂扬地出兵讨伐高昌。
最终的结果无论是生是死,他李道裕都会得到大唐的奖励,区别只是到底会做功臣还是烈士。
应该是前者吧,只要他活着回来,等侯君集讨伐高昌成功,论功行赏肯定不会少了他那一份。那倒是,他是不是该向自己道歉,然后道谢呢?
下朝路上,谢逸正如此腹诽之时,无意瞧见魏王李泰正看向自己,眼神里暗示意味明显。好似是告诉谢逸,你今日能在朝堂上露面出彩是拜我所赐。
好像事实上是这么回事,但实际上他李泰最初能料到如此局面?这时候不过是想要和自己套近乎罢了!
不得不说,最近的日子里,李泰对自己的态度完全变了,明显是有意拉拢,为此没少费心思。
但谢逸还是比较谨慎,为了避免彻底得罪魏王府,没有直接完全拒绝,而是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毕竟他不想过早牵涉到皇位争夺中去,他有自己的考量和打算。
不过显然其他人不是这么想的,今日李世民绕过吴王李恪,对李泰的那一问在朝臣们看来是一种极为明显、强烈的讯号,魏王殿下在皇帝陛下心中的分量不断上升,在他们心里的价值和期望上升了不少。
是以下朝的时候,有不少人围绕在魏王殿下身边,或交谈,或恭维,至少也要混个脸熟。
一瘸一拐走在另一旁的太子李承乾见到此情此景,脸色别提有多阴沉了。
在他看来,今日父皇的举动又是明着打压自己,抬举老四李泰,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看看现在,有见风使舵的墙头草围在李泰身边巴结,好似已经将其视为未来的储君,大唐天子一般。
但他们都忘了,自己才是太子,是未来大唐的主人。
然而……
一想起下朝之时,父皇特意叮嘱李泰,择日要幸延康坊魏王府,李承乾的心里边不由自主有些发慌,越发的不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