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第 96 章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谋妻入局:总裁深夜来、尸姐、金钢进化、暗夜超神、尸灯鬼话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综]母仪天下最新章节!
刘彻过世, 他这次可没什么武帝的谥号,主要是他在位时间太短,真正亲政时间也不长,而这个时候呢,谥法还是比较严格的,不像是后世, 宋钦宗没做多久皇帝,还能得到一个钦字的谥号。
人死为大, 就算刘彻有的时候奢侈了一些,也有一些人疑心刘彻跟刘陵之间的关系,但是呢,在其他方面, 刘彻也没犯下过什么错误,舒云也不想回头自个盖棺论定,也跟着刘彻用个比较糟糕的谥号,因此,她据理力争, 最后给刘彻定了一个“敬”字,虽说这在帝王的谥号里头只能说是平谥了, 这也算是不错了。
果不其然, 刘彻这边还没有将棺椁送到茂陵,那边王太后就跳出来了,表示自己作为先帝生母,理所应当应该摄政。
那边, 舒云直接拿出了第一道诏书,王太后一看,她才不相信这是自个丈夫留下来的呢,毕竟那时候,她头上还有一个婆婆呢,因此,她当即认定,这是矫诏。矫诏这种东西,在汉室再平常不过了,但凡是没有在石渠阁备案的,那都是矫诏。甚至有的时候,皇帝自个也是玩这一套的高手。
汉室矫诏的大臣其实不少,如果做的事情合乎皇帝的心意,那么皇帝那边肯定是罚酒三杯,然后这事也就默认了,遇上心情好的时候,还会额外增加一个手续,将这事手续给补齐了。但是呢,刘家的皇帝,最擅长的就是,嘴上答应你一件事,甚至诏书也给了你,但是除了你之外,没人知道,你到时候真的按照这诏书做事,那么,你就完蛋了!薄昭怎么死的,罪名之中就有一个是矫诏。
在另外一条时间线上,窦婴也是因为这破事死的,为了让窦婴坐实了矫诏的罪名,田蚡直接防火烧掉了半个石渠阁,这下子算是死无对证了!
王太后认准了这张诏书就是矫诏,顿时感觉自己拿住了舒云的把柄,真要是先帝尸骨未寒,舒云这个先帝遗孀就矫诏想要限制先帝生母,这样的话,完全可以将舒云这个儿媳妇踢出局啊!
甚至,王太后琢磨着,即将登基的太子年纪不小了,肯定是养不熟了,干脆看看让皇次子上位好了。
可惜的是,王太后的如意算盘很快就落空了,她这边刚刚喊着皇后矫诏,那边舒云就淡淡地说道:“既然太后认为是矫诏,那就去石渠阁调取存档吧!”
见舒云言辞这般笃定,王太后就有些不确定起来,但是,她还是坚信,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诏书,因此就安心坐在那里等待。
结果没过多久,就有诏书送过来了,不光是舒云手上这一卷代表了孝景皇帝的诏书,居然还有之前太皇太后窦氏的诏书,诏书上非常明确,那就是王氏德薄,不足托社稷。
德是一件很重要的东西,王太后自己立身不正,当年一听说太子宫中要选美,立马将前夫踹了,连同女儿都丢在前夫那里,然后包袱款款,就去参加选秀了。
在寻常百姓人家,这种行为尚且要被人戳脊梁骨,皇家呢,甭管内里怎么样,外表都要表现出相应的道德标准。你连自己的丈夫,孩子都不爱,百姓凭什么相信你会爱这个天下呢?
孝景皇帝嘛,当年也没想过这个在自己面前非常恭顺的女人居然会有这么旺盛的权力欲望,虽说他知道王氏当年入宫的时候并非处子,但是具体怎么回事,他其实懒得去管,最多以为王氏当年新寡罢了!老刘家不在乎这个,像是当年的薄太后,其实原本也是别人的姬妾。所以后来孝文皇帝登基,还有人质疑过孝文皇帝的身世呢!
但是,刘彻却是不同,当年韩嫣惹了王太后的不喜,为了给王太后赔罪,结果就辗转查出了王太后当年的事情,他不敢擅专,只好先告诉了刘彻。
刘彻呢,他还曾经亲自去看过自己那个同母异父的姐姐,老实说,那一位看起来其实有些糟糕,金家不是什么殷实人家,毕竟王太后当年出身也不怎么样。王氏进宫之后,王家这边就搬走了,为了防止金家攀附上来,甚至对这个前亲家有意打压。
金家呢,金王孙没了一个媳妇,家资也不算丰裕,想要再娶也不容易,娶一个媳妇,是一件比较费钱的事情,别人家倒是不知道金家以前的媳妇踹了自家丈夫去哪儿了,但是想想也知道,应该是攀上什么高枝了。能让已经生了孩子的媳妇都跑了的,难免有人疑心金王孙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比如说家暴,喝酒,不能挣钱之类的。
而别人不知道怎么回事,金王孙能不知道嘛,他又不是什么傻子。他不过就是个普通百姓,原本心中还有些期盼,但是长安这边百姓消息也灵通,哪怕王家搬走了,但是孝景皇帝登基之后,宫里有两个王夫人,还是姐妹,这种事情他还是能打听得出来的。
金王孙之后便一蹶不振,后来没多久便因病过世了。金王孙死后,金俗呢,不得不跟着宗族里的长辈过日子,等到了该出嫁的年纪,就随便找了个人嫁了,偏偏没多久丈夫就死了,又没有孩子,后来便一直守寡,日子颇为艰难。
刘彻在打听清楚了情况之后,一方面觉得耻辱,毕竟这个看起来愚昧软弱的女人居然跟自己流着一半相同的血脉,另一方面,又觉得怜悯,因此,他虽说没有露面,却也叫人按照照顾金俗这个同母姐姐。但是心里头呢,却是对王太后更是少了几分信任,王太后这样的冷心薄情,能对他这个儿子又有多少感情呢?这才是刘彻果断炮制了那几分诏书的缘故。
王太后终究没做过皇帝,或者说是没真的当家作主过,对于皇帝来说,只要他愿意,诏书这种东西,真的能变成假的,假的也能变成真的。尤其,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诏书这种东西的材质,要么是竹简,要么是帛书,这些都是非常容易造假的。别的不说,石渠阁里头空白的竹简还是有许多的,这里头原本当年就堆积了许多当年萧何没能整理出来的陈年竹简,想要收拾出来,简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想要在当年的档案里头增加或者是删减一笔,那真的是再容易不过了,最简单的办法,将当年的记载全部抽出来就可以了。
王太后对于权力很感兴趣,对于石渠阁里头的那些东西素来兴趣不大,这也让她压根不知道石渠阁中的管理漏洞,何况,皇帝做事,就跟家里的主人拿着钥匙偷自家的钱一样,简直是再简单不过了!
王氏被自己的无知弄了个措手不及,既然孝景皇帝,还有孝文皇后都觉得她德薄不贤了,能让她保留太后的位置,都已经是占了她是孝敬皇帝生母的便宜了,还想要对朝政指手画脚,想也别想。
如今朝堂上头的生力军根本就是占了田蚡退下去的光,这才得以出头,如今哪里还肯让自己头上再多一个指手画脚还贪得无厌的货色,因此,几个大臣见王太后面色不好,却是直接上前一步,肃然道:“还请太后移驾修德殿!”
长乐宫的主殿王太后是不能住了,她这种被丈夫和婆母盖棺论定了德薄的,连同亲儿子,也就是先帝去世之前都不放心,将这个大杀器留给了自己的皇后,自然不能继续住在长乐宫的主殿,只能住到修德殿去提升自己的德行了!而长乐宫的主殿将会成为舒云这个皇后的寝殿,在刘衍亲政之前,汉室的政治中心也会移到长乐宫,而不再是未央宫了!
大势已去,王太后看着舒云沉静的眼神,最终也没放什么狠话,到了这个时候,除非田蚡如今还是丞相,否则的话,这一局她就是彻底翻不了盘了!与其这会儿浪费力气放话,不如回头再去想点别的办法。
送走了王太后,接下来就是正事了!刘衍这个皇太子灵前继位,刘彻遇刺之后,还是拖了十几天的,因此,刘衍其实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只是等到事到临头的时候,刘衍又有些惶恐起来。做儿子的,一般对父亲都会有一种孺慕崇敬的心态,但是呢,架不住刘衍有个比较能狠得下心,不会有什么善意地隐瞒的亲妈。舒云直接将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跟刘衍说了,还讥讽了一句,刘彻这大概也算得上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了!
对于自家生母的讥讽,刘衍有些不自在,但是很显然,脑子里刘彻那个高大的身影差点没当场崩溃。但是等到他自己做皇帝,他心中不免就有些犹疑,自己真的能做好吗?
刘衍心中有些惴惴不安,而对于舒云来说,挑战也才真正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她担任的都是幕后工作者的角色,如今,她却要走上前台了,不免就有些紧张起来了。
不过这个时候,一动不如一静,她要是现在就大刀阔斧,那么只怕很快就要引起反弹,因此,舒云只是将刘衍带在身边,先听丞相,御史大夫,还有其他那些公卿列侯先说朝中的事情。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大臣对舒云其实也有些不放心,新鲜上任的陈太后虽说之前有些贤名,但是呢,陈家似乎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才能,陈午庸碌,陈须陈蟜兄弟两个也不像是有什么政治才能的,因此对于陈太后执政都有些不确定。
好在如今陈皇后能静下心来先了解朝廷的运作,而不是一开始就想要搞出个什么大新闻出来,这就让朝堂上一干大臣都放心了许多。
而舒云呢,却是已经发现了汉室如今存在的许多问题。虽说某种意义上来说,汉代是个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但实际上,朝廷真正能够管到的也就是关中这一亩三分地而已,对于关东还有其他那些地方,因为这个时代,交通和信息传递非常不方便,所谓天高皇帝远,就算是有什么问题,朝廷也不知道,也不怎么好管。
相比较起来,反而是那些诸侯王好办一些。
正好这次淮南国搞出了这样的事情,舒云准备自己上位之后那三把火,第一把就直接烧到那些诸侯身上好了。
因此,等到了解了如今朝廷的运作机制,舒云就直接说道:“先帝尸骨未寒,不知罪人刘安那里如何了?”虽说那边刘安还没有认罪,但是在朝廷这边,已经将刘安的爵位给削了,这会儿舒云也不叫什么王叔了,直接就是以罪人相称。
丞相韩安国当即上前一步,说道:“罪人刘安果然狼子野心,听得朝廷诏令,不思己过,自缚双手,赤身请罪,却悍然斩杀淮南国相等一干大臣,直接起兵谋逆,如今大军已经出了寿春!”
舒云这边刚刚皱眉,那边,韩安国一个大喘气,继续说道:“罪人刘安倒行逆施,天下无不愤慨,因此,刘安大军走出不到五十里,就为附近郡兵所阻,军中又出现哗变,有义士烧毁了刘安军中粮草,刺杀了军中将官,刘安大军已然溃败,刘安吞金自尽!嫡子刘迁意图逃亡,却为刘安庶子刘建斩杀,后刘建自刎而死!”
韩安国寥寥几句就将事情平平淡淡说清楚了,在他看来,刘安本来就是找死,自从吴楚等七国叛乱之后,朝廷对于那些诸侯王可是一直没省了监视。刘安能在长安放死士,那么,刘安身边自然也有朝廷派出去的间者死士。
刘安自以为自己将朝廷派来的跟他不是一条心的官员都干掉了,这也是吸收了当年的教训,他当年是想要起兵响应刘濞的,结果这边才跟国相一说,那边国相就将他手里的虎符哄了过去,然后将他软禁起来了。结果呢,那些什么国相,王傅什么的,都是明面上的,真正比较要紧的,反而是暗地里头那些人手,他们在淮南国不过就是低级的官员,甚至就在淮南王宫里头做事。
这些人平时不起眼,但是等到真的动起来的时候,那造成的破坏可就大了。
像是军粮起火的事情,不过就是因为负责这事的人偷偷摸摸往粮仓里头倒了几桶油,所谓粮草,自然是有粮食还有专门用来喂养牛马的干草,都是易燃物,然后几个火把扔进去,军粮自然也就完蛋了。
而军中那些生乱的所谓义士,自然也多半是这些人,等到哗变了,顿时一些聪明人就想着拨乱反正,赶紧换个立场,免得回头自个跟着倒霉。因此,跟着反水的人也非常不少。
刘安那好不容易才养起来的所谓二十万大军,就这么一夜之间完全崩溃了。刘安原本年纪就大了,差点没当时就气急攻心,眼看着无力回天,他才不想如同当年自己的父王一般被长安的皇帝折辱,因此,他直接自尽了。
至于刘迁跟刘建这兄弟两个的事情,那还是刘安的锅。在刘安这里,嫡出的儿子是宝,庶出的就是草,不光不理会,还任由嫡子和王后欺辱,刘建早就受不了了,如今逮着机会,哪能让这个兄长跑了。
因此,他在暗中一瞧刘迁逮着几个心腹就想要逃亡,当时就直接抄起手里的弓箭射了过去。刘建别看不得刘安喜欢,但是却颇有几分武勇,论起箭术,虽说不至于百发百中,却也相差不多了,因此,一壶箭射完,刘迁的随从就尽数身亡,至于刘迁呢,却是直接被两箭射中了腿部,如今想跑也跑不了了。
刘建快意地跑过去,抄起手里的长剑,就对着刘迁一通乱刺,直接将刘迁变成了渔网一般,到处都是窟窿,等到刘迁没气了,他也知道自己没有幸理,因此,干脆横剑自刎,免得回头还要遭受活罪。
总之,在一干诸侯王中,封国比较大,还比较富庶的淮南王彻底完蛋了,至于淮南王的那几个兄弟或者说是侄子倒还算是乖觉,几乎是第一时间就上书请罪,然后表示与这等大逆不道,目无君父的混账势不两立,朝廷这边刚刚传出了诏令,他们几个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将手里的兵马交了出来,交给廷尉节制,然后让他们松了一口气的是,刘安果然是不堪一击,不过起兵一日的工夫,就直接完蛋了。几个人都是长松了一口气,对自己的选择极为庆幸。
朝廷那边呢,对于这等能够拨乱反正的诸侯王,自然是要有奖励的,但是呢,他们作为刘安血脉最近的亲人,封国也离得不远,如果说他们真的对淮南那边的事情一无所知,那傻子都不相信,所以,最终,朝廷还是削了几个诸侯王一点封国,但是一般也就是一两个,算是意思意思了!
先帝过世,新帝登基,自然大多数诸侯王都得跟着进京,至于不能进京的,意思就是这些诸侯王是被边缘化了,可以对他们敬而远之了。
这些诸侯王一个个进京的时候,多半都有些心中惴惴,毕竟,刘安搞出这种事情,诸侯王的权力必定会再次缩水。就像是当年吴楚之乱之后,孝景皇帝就在用各种手段剥夺了诸侯国的许多权力。别的不说,以前的诸侯王是有资格任命两千石的官员的,可现在呢,想也别想。
如今再有这样的事情,只怕朝廷那边定然也有定论。
这些诸侯王近的已经到了长安,远的呢,还在路上,而朝堂上头,已经开始询问,如何对待这些诸侯王了!
事实上,对于中央来说,各地的诸侯王都是一个隐患,或者说,作为官僚阶层,大家都更喜欢搞中央集权,因此,削弱诸侯国的实力,对于朝堂上的这些官员来说,其实算得上是政治正确了!
韩安国呢,虽说当年是刘武提拔起来的,但是在刘武那里,他是真没得到多少好处。刘武这个人,更喜欢亲近那些能吟诗作赋的文人,对于韩安国这样能做事,会做事的并不上心。另外,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就算他日后落到被贬谪到某个诸侯国做国相的地步,自然也是诸侯王实力不强,他才有施展的余地。
因此,对于削藩这种事情,韩安国是非常赞成的。
只是,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削,削到什么程度,要是引发了那些诸侯王的反弹,那该怎么办?新君年幼,北边还在面临着匈奴人的攻击,朝廷是抽调不出太多的力量来镇压国内的。大家都记得秦代的教训,当年义军四起,秦二世他们就下旨命令原本驻守长城的军团返回中原平定叛乱,结果,秦军放弃了河套之地,最终匈奴人却抓住了机会发展装大了起来,然后击败了东胡人,如今成为了汉朝的心腹大患。
如今要是再折腾一次,真要是让匈奴人入了关,回头大家真的是死了也没有脸面去见历代先帝以及祖宗了。
韩安国在朝议上头提出了这个问题,又说到了其中的为难之处,原本以为太后也没什么想法,然后就听舒云说道:“既是如此,不如推恩?”
韩安国一愣,问道:“敢问太后,如何推恩?”
舒云直接说道:“便如当年淮南厉王与梁孝王之事,王薨逝,诸子皆可推恩为王,或为列侯!”
舒云不过就是起了个头,下面一帮大臣顿时就情不自禁竖起了汗毛,这分明是温水煮青蛙,兵不血刃啊!对于那些诸侯王来说,除非真的有问题,否则的话,儿子没个三五个都不好意思出来跟人打招呼。像是中山王刘胜这种,婚生的私生的,光是儿子就一百多,可以说,等他死后,他那些儿子,就算是嫡长子,也只能做最寒碜的诸侯王了,其他的,只怕食邑还不够分的,估计到时候,说不定最寒碜的,食邑都不如关内侯。
但是这事又是非常可行的,谁家没几个爱妃,没几个宠爱的小儿子,谁就真的甘心自己死后,嫡长子通吃一切,心爱的小妾还有小儿子最后却落得如同平民一般?绝大多数人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都是宁可短视一点的,横竖自己在世的时候没什么问题,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呢!何况,封国稍微大一点的,不还能封几个诸侯王,剩下的,也能捞个列侯做一做吗?至于孙辈会如何?呵呵,我能顾着自己儿子就算不错了,还去管什么孙子啊!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舒云不过就是说了这个主意,顿时朝堂上这些大臣就不敢真的当舒云就是个普通的妇道人家了,这位的手腕成熟得很呐!甚至,一些人有些不恭敬地想道,要是先帝也有这般圆融的手段,只怕也不会落到英年早逝的地步。
不管怎么说,朝议上头大家一商议,觉得推恩令非常可行,接下来,就得在宗室那边通过了,总不能朝堂这边自说自话,就将事情定下来了吧!
因此,等到大多数诸侯王都到了长安之后,舒云就以太后的名义,在长乐宫请这些诸侯王议事了。
大家按照惯例,先讨伐了一番大逆不道的刘安,然后呢,就有人盯上了淮南国!那里是个好地方,气候好,物产也丰富,商业也还算是比较发达的,刘安能搞什么《淮南子》,炼制仙丹,还能够养起一支规模不小的大军出来,就知道那里有多富庶,有多挣钱了!所以呢,好几个封国比较偏僻,每年的收入都比较磕碜的诸侯王眼珠子都要绿了。这里头就有几个,是刘彻的兄弟。
比起孝文皇帝来,孝景皇帝十几个儿子,自然不可能封的都是好地方。列侯可能封在关中,这些诸侯王的封地可不能留在关中,既然如此,那么,是齐鲁,是北地,还是东南或者是西南,那里头差别就很大了。
齐鲁就是好地方,那里商业发达,每年光是商人的孝敬就能收到一大笔,而要是不幸被封在了北地或者是南方一些地方,那就比较痛苦了。一方面是气候问题,夏天湿热,冬天湿冷,难以适应,尤其是南方长江流域,那里如今呢,一直饱受各种蚊虫还有寄生虫之类的滋扰,这些可都是比较要命的东西。再往南一点,就是西南那些小国的地盘了,那些人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不过呢,对于下面这些诸侯王的讨好与若有若无的打探,舒云只是熟练地打起了太极,这让在场那些原本与年少时候的舒云比较相熟的几个诸侯王顿时都有些纳闷,以前的那位阿娇表姐(表妹)不是这么有城府的人啊,还是长乐宫这么能磨练人,直接将一个恋爱脑变成了女强人?
闲扯了一阵子,舒云终于说到了正题,问道:“诸位都是一国之主,不知百年之后,宗庙托与何人?”
大家一愣,然后老老实实地表示,朝廷自有规矩,自然是由王太子继承。
舒云叹道:“如此这般,待其他王子也太不公了一些!”舒云就说起了刘迁与刘建的事情,表示,虽说这样的事情只是个例,但是呢,各个诸侯之家,嫡长子奉宗庙,继承王位,其他王子呢,父亲活着的时候还能锦衣玉食,父亲一死,能多分到一点家产的还好,分不到的,只怕到了民间,连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当年惠帝继位,哪怕高祖将爱子封为赵王,惠帝又与赵王一起起居,但是,最终怎么着?惠帝更衣的工夫,刘如意就被一杯毒酒送去见自己父皇了。
所以,万一自己百年之后,太子记恨自己当年偏袒小儿子,直接对小儿子下手,那该怎么办呢?这般一想,一些平时行事,不是那么公正的诸侯王,顿时有些坐立不安起来。
然后,就有人开始做捧哏了,直接出席,开口问道:“不知太后何以教我?”
舒云笑吟吟地说道:“既然都是刘家的子孙,所以,为何不推恩诸子,个个为王呢?”
这般可谓是图穷匕见,但是,一帮诸侯王一时间却是没话可说了,听起来这是个好主意,但是这分明就是一颗包裹了糖衣的毒药,真要是吞下去,那么自己的封国三代之后,就差不多支离破碎了。别指望因为这个,这些诸侯王就能管住自己的裤腰带不生了,这年头可没有什么计划生育,大家都讲究多子多福。可如今,多子那就不算多福了,倒不是养不起,根本就是将来家产分不起啊!
虽说这年头算是封建大家长制度,但是就算是大家长,也得考虑家里人的意见。显而易见,推恩令一下,除了嫡长子不满之外,其他人只怕一个个都要弹冠相庆。就算是王后,也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因为正常情况下,王后不可能只有一个儿子,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长子继承封国,其他儿子只能继承一点私房钱吧!
做家长的,一般都会有一种平均主义思想,哪个儿子混得比较好了,就希望他提携混得不好的孩子。而如今呢,推恩令一出,大家似乎都能得到想要的了,至于自己的子孙后代变成什么样子,管他呢!我自己过得快活就好了!
这些诸侯王最终只得怀着复杂的心情,捏着鼻子对着舒云,对着摆出一副一本正经模样的刘衍连声恭维,表示还是太后与陛□□恤我等,我等感激涕零云云。
谁也不敢多说什么额外的话,真要是想要反对,只怕回去之后就要家宅不宁了!
推恩令算是在诸多诸侯王那里通过了,只等着之后大朝议的时候,正式发布,然后传诏天下。
诸侯王这边以后就再也算不上什么问题了,唯一让舒云觉得烦心的就是,那些大臣已经鼓噪着让刘循封王,然后去封国了!开玩笑,刘循如今才多大,真要是送到封国去,谁知道能不能顺利长大啊,所以,封王可以,但是,去封国那就算了。不过呢,舒云私心里头并不想让自己的小儿子留在中原做一个注定会被不断削去权柄的诸侯王,要知道,如今现在很多地方,那都是无主之地呢!
当然,这些话现在是不能说的,毕竟,现在大汉最大的敌人其实是匈奴人,跟匈奴人相比,其他的事情都得靠边站。
如今边境上头情况一直非常紧张,匈奴人那边消息也是很灵通的,汉人这边死了一个皇帝,匈奴人就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了,可惜的是,北地那边,一点也没有因为国丧而出现什么变动,相反,辎重粮草还在源源不断地送入北地。
这年头,皇帝下葬,陪葬品是很多的,主要是金器,玉器,还有其他各类冥器,可以说,刘彻下葬之后,半个国库都跟着陪葬进去了。好在皇帝下葬,一般是不会陪葬多少五铢钱的,而如今通用的货币如今还是刘彻之前搞出来的五铢钱,黄金什么的,只是在上层流通而已,不会影响到军饷。
少府不缺钱,不缺粮食,不缺军械,可以说,军队的供应不成问题,最重要的是,北地那边的军队跟匈奴人早就仇深似海,压根不可能让匈奴人再次越过边境。马邑那边呢,原本就处在长城之外,因此,那里简直变成了绞肉机一般,针对马邑的争夺战一直没有停止过,少府光是派过去修理□□,大黄弩的工匠就已经近千人了。
汉朝这边底子厚,如今还撑得住,横竖以前的时候,就没怎么指望过北地的赋税,但是匈奴那边有些撑不住了。
游牧民族的经济可比农耕民族脆弱得多。匈奴人光是靠着自己牧马放羊,那是养不活自己的,因为草原上总有各种各样的意外。
说白了,草原上民族的兴起都跟气候有关系,从战国的时候开始,中国整体气候就开始转冷,如今算是小冰河时代的开端,草原上三五不时地就有雪灾,有的时候还会有蝗灾,每一次的灾难,都会给匈奴人带来很大的打击。
匈奴人西征的话,西域那些小国都是一些软柿子,很容易就能抢到足够的粮食,牲畜,奴隶,还有其他的财富,能够让匈奴人过得比较滋润。
可是如今对汉朝作战,长城之外已经是坚壁清野,他们根本什么都抢不到不说,损失还很大,尤其匈奴人的大军出征,就得带着足够的牛羊作为军粮,而这些牛羊也是要吃草的,长城外头那点草场,用不了多久就要被啃得干干净净。
虽说现在的人不懂什么叫做可持续发展,但是本能还是让他们继续这么做,就像是猎人打猎不会捕捉怀孕的母兽还有幼崽,山林里头砍伐也得注意节制一般。说是先王德政,实际上这就是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匈奴人也是一样,他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可能彻底破坏草场的,草场退化,对他们来说,就是比雪灾,火灾更可怕的灾难,这意味着他们无法再在这些地方放牧,甚至得绕着走才行。而如今这般,显然已经超出了他们的心理底线。
因此,汉人这边大家积极出战,匈奴那边,诸多贵族已经开始喊着要回去了!
匈奴人虽然也讲面子,就像是他们送到汉朝的国书总是要比汉人的国书宽一寸一样,但是他们更重视的还是利益,在听说汉人国内有一个国王叛乱,结果一天就平定了之后,顿时,一些贵族愈发开始鼓噪起来。
匈奴人打仗,那恨不得是倾族出动,当然,后方也会留几个部落,免得其他一些游牧民族,比如说什么丁零人,小月氏人,还有什么鲜卑人,乌桓人什么的冒出来偷偷摸摸占领他们的草场,然后发展起来。
如今呢,为了报复之前汉人撕毁了和亲条约,匈奴人在长城这边已经丢下了不少人命,虽说许多是奴隶,但是,匈奴各个部族也是有所损伤的。
如今一听,汉人在国内还保持了相当的兵力,回头要是也抽调出来,压上边境,回头匈奴人还不知道要损伤多少呢!
军臣呢,这会儿也是生出了退缩之心。匈奴人对于单于的要求就是要能带着他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当年冒顿单于呢,最大的功劳是战胜了东胡人,称霸了草原,而之后的老上单于却是将目光看向了西方,通过对西域的掠夺,保持了匈奴人一直以来的优势地位。
而军臣单于其实原本并不受老上单于喜爱,但是呢,匈奴那边往往近亲结婚,这也导致了老上单于几十个孩子,但是真正活下来的根本没几个,小一点的压根不是军臣单于的对手,伊稚斜当年倒是挺受老上单于的喜欢,但是年纪毕竟小了点,要不是伊稚斜受到了王廷那边母阏氏的保护,手里头也有足够的人马,军臣单于早就找个借口,将伊稚斜干掉了。
最主要的是,军臣同样没什么孩子,如今活下来的就一个儿子于单,而且还不知道能不能顺利长大,因此,万一于单活不下来,伊稚斜就是确认无疑的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同样讲究血统的匈奴贵族们,无论如何是不能让伊稚斜被军臣干掉了。
军臣呢,这会儿已经是骑虎难下,不过,他很快有了祸水东引的心思,干脆直接表示,右贤王伊稚斜不是一直掌控幕南吗?所以,由伊稚斜留在幕南继续教训汉人,而军臣呢,就打算带着本部人马还有其他一些部族准备准备,然后去西征了!
军臣这完全是将伊稚斜当做傻瓜,但是呢,伊稚斜还只能认了。这些年军臣对他严防死守,一直想要抓住他的把柄,好削去他的势力,伊稚斜已经憋屈得很了。幕南这边,伊稚斜还是有些旧部的,如今正可以抓住时机,恢复实力。至于跟汉人对抗的事情,呵呵,那就意思意思好了!
匈奴这边勾心斗角,长安那里,舒云已经命令少府制作出了一批高桥马鞍还有马蹄铁,先将羽林卫装备上了。
刘彻过世, 他这次可没什么武帝的谥号,主要是他在位时间太短,真正亲政时间也不长,而这个时候呢,谥法还是比较严格的,不像是后世, 宋钦宗没做多久皇帝,还能得到一个钦字的谥号。
人死为大, 就算刘彻有的时候奢侈了一些,也有一些人疑心刘彻跟刘陵之间的关系,但是呢,在其他方面, 刘彻也没犯下过什么错误,舒云也不想回头自个盖棺论定,也跟着刘彻用个比较糟糕的谥号,因此,她据理力争, 最后给刘彻定了一个“敬”字,虽说这在帝王的谥号里头只能说是平谥了, 这也算是不错了。
果不其然, 刘彻这边还没有将棺椁送到茂陵,那边王太后就跳出来了,表示自己作为先帝生母,理所应当应该摄政。
那边, 舒云直接拿出了第一道诏书,王太后一看,她才不相信这是自个丈夫留下来的呢,毕竟那时候,她头上还有一个婆婆呢,因此,她当即认定,这是矫诏。矫诏这种东西,在汉室再平常不过了,但凡是没有在石渠阁备案的,那都是矫诏。甚至有的时候,皇帝自个也是玩这一套的高手。
汉室矫诏的大臣其实不少,如果做的事情合乎皇帝的心意,那么皇帝那边肯定是罚酒三杯,然后这事也就默认了,遇上心情好的时候,还会额外增加一个手续,将这事手续给补齐了。但是呢,刘家的皇帝,最擅长的就是,嘴上答应你一件事,甚至诏书也给了你,但是除了你之外,没人知道,你到时候真的按照这诏书做事,那么,你就完蛋了!薄昭怎么死的,罪名之中就有一个是矫诏。
在另外一条时间线上,窦婴也是因为这破事死的,为了让窦婴坐实了矫诏的罪名,田蚡直接防火烧掉了半个石渠阁,这下子算是死无对证了!
王太后认准了这张诏书就是矫诏,顿时感觉自己拿住了舒云的把柄,真要是先帝尸骨未寒,舒云这个先帝遗孀就矫诏想要限制先帝生母,这样的话,完全可以将舒云这个儿媳妇踢出局啊!
甚至,王太后琢磨着,即将登基的太子年纪不小了,肯定是养不熟了,干脆看看让皇次子上位好了。
可惜的是,王太后的如意算盘很快就落空了,她这边刚刚喊着皇后矫诏,那边舒云就淡淡地说道:“既然太后认为是矫诏,那就去石渠阁调取存档吧!”
见舒云言辞这般笃定,王太后就有些不确定起来,但是,她还是坚信,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诏书,因此就安心坐在那里等待。
结果没过多久,就有诏书送过来了,不光是舒云手上这一卷代表了孝景皇帝的诏书,居然还有之前太皇太后窦氏的诏书,诏书上非常明确,那就是王氏德薄,不足托社稷。
德是一件很重要的东西,王太后自己立身不正,当年一听说太子宫中要选美,立马将前夫踹了,连同女儿都丢在前夫那里,然后包袱款款,就去参加选秀了。
在寻常百姓人家,这种行为尚且要被人戳脊梁骨,皇家呢,甭管内里怎么样,外表都要表现出相应的道德标准。你连自己的丈夫,孩子都不爱,百姓凭什么相信你会爱这个天下呢?
孝景皇帝嘛,当年也没想过这个在自己面前非常恭顺的女人居然会有这么旺盛的权力欲望,虽说他知道王氏当年入宫的时候并非处子,但是具体怎么回事,他其实懒得去管,最多以为王氏当年新寡罢了!老刘家不在乎这个,像是当年的薄太后,其实原本也是别人的姬妾。所以后来孝文皇帝登基,还有人质疑过孝文皇帝的身世呢!
但是,刘彻却是不同,当年韩嫣惹了王太后的不喜,为了给王太后赔罪,结果就辗转查出了王太后当年的事情,他不敢擅专,只好先告诉了刘彻。
刘彻呢,他还曾经亲自去看过自己那个同母异父的姐姐,老实说,那一位看起来其实有些糟糕,金家不是什么殷实人家,毕竟王太后当年出身也不怎么样。王氏进宫之后,王家这边就搬走了,为了防止金家攀附上来,甚至对这个前亲家有意打压。
金家呢,金王孙没了一个媳妇,家资也不算丰裕,想要再娶也不容易,娶一个媳妇,是一件比较费钱的事情,别人家倒是不知道金家以前的媳妇踹了自家丈夫去哪儿了,但是想想也知道,应该是攀上什么高枝了。能让已经生了孩子的媳妇都跑了的,难免有人疑心金王孙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比如说家暴,喝酒,不能挣钱之类的。
而别人不知道怎么回事,金王孙能不知道嘛,他又不是什么傻子。他不过就是个普通百姓,原本心中还有些期盼,但是长安这边百姓消息也灵通,哪怕王家搬走了,但是孝景皇帝登基之后,宫里有两个王夫人,还是姐妹,这种事情他还是能打听得出来的。
金王孙之后便一蹶不振,后来没多久便因病过世了。金王孙死后,金俗呢,不得不跟着宗族里的长辈过日子,等到了该出嫁的年纪,就随便找了个人嫁了,偏偏没多久丈夫就死了,又没有孩子,后来便一直守寡,日子颇为艰难。
刘彻在打听清楚了情况之后,一方面觉得耻辱,毕竟这个看起来愚昧软弱的女人居然跟自己流着一半相同的血脉,另一方面,又觉得怜悯,因此,他虽说没有露面,却也叫人按照照顾金俗这个同母姐姐。但是心里头呢,却是对王太后更是少了几分信任,王太后这样的冷心薄情,能对他这个儿子又有多少感情呢?这才是刘彻果断炮制了那几分诏书的缘故。
王太后终究没做过皇帝,或者说是没真的当家作主过,对于皇帝来说,只要他愿意,诏书这种东西,真的能变成假的,假的也能变成真的。尤其,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诏书这种东西的材质,要么是竹简,要么是帛书,这些都是非常容易造假的。别的不说,石渠阁里头空白的竹简还是有许多的,这里头原本当年就堆积了许多当年萧何没能整理出来的陈年竹简,想要收拾出来,简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想要在当年的档案里头增加或者是删减一笔,那真的是再容易不过了,最简单的办法,将当年的记载全部抽出来就可以了。
王太后对于权力很感兴趣,对于石渠阁里头的那些东西素来兴趣不大,这也让她压根不知道石渠阁中的管理漏洞,何况,皇帝做事,就跟家里的主人拿着钥匙偷自家的钱一样,简直是再简单不过了!
王氏被自己的无知弄了个措手不及,既然孝景皇帝,还有孝文皇后都觉得她德薄不贤了,能让她保留太后的位置,都已经是占了她是孝敬皇帝生母的便宜了,还想要对朝政指手画脚,想也别想。
如今朝堂上头的生力军根本就是占了田蚡退下去的光,这才得以出头,如今哪里还肯让自己头上再多一个指手画脚还贪得无厌的货色,因此,几个大臣见王太后面色不好,却是直接上前一步,肃然道:“还请太后移驾修德殿!”
长乐宫的主殿王太后是不能住了,她这种被丈夫和婆母盖棺论定了德薄的,连同亲儿子,也就是先帝去世之前都不放心,将这个大杀器留给了自己的皇后,自然不能继续住在长乐宫的主殿,只能住到修德殿去提升自己的德行了!而长乐宫的主殿将会成为舒云这个皇后的寝殿,在刘衍亲政之前,汉室的政治中心也会移到长乐宫,而不再是未央宫了!
大势已去,王太后看着舒云沉静的眼神,最终也没放什么狠话,到了这个时候,除非田蚡如今还是丞相,否则的话,这一局她就是彻底翻不了盘了!与其这会儿浪费力气放话,不如回头再去想点别的办法。
送走了王太后,接下来就是正事了!刘衍这个皇太子灵前继位,刘彻遇刺之后,还是拖了十几天的,因此,刘衍其实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只是等到事到临头的时候,刘衍又有些惶恐起来。做儿子的,一般对父亲都会有一种孺慕崇敬的心态,但是呢,架不住刘衍有个比较能狠得下心,不会有什么善意地隐瞒的亲妈。舒云直接将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跟刘衍说了,还讥讽了一句,刘彻这大概也算得上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了!
对于自家生母的讥讽,刘衍有些不自在,但是很显然,脑子里刘彻那个高大的身影差点没当场崩溃。但是等到他自己做皇帝,他心中不免就有些犹疑,自己真的能做好吗?
刘衍心中有些惴惴不安,而对于舒云来说,挑战也才真正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她担任的都是幕后工作者的角色,如今,她却要走上前台了,不免就有些紧张起来了。
不过这个时候,一动不如一静,她要是现在就大刀阔斧,那么只怕很快就要引起反弹,因此,舒云只是将刘衍带在身边,先听丞相,御史大夫,还有其他那些公卿列侯先说朝中的事情。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大臣对舒云其实也有些不放心,新鲜上任的陈太后虽说之前有些贤名,但是呢,陈家似乎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才能,陈午庸碌,陈须陈蟜兄弟两个也不像是有什么政治才能的,因此对于陈太后执政都有些不确定。
好在如今陈皇后能静下心来先了解朝廷的运作,而不是一开始就想要搞出个什么大新闻出来,这就让朝堂上一干大臣都放心了许多。
而舒云呢,却是已经发现了汉室如今存在的许多问题。虽说某种意义上来说,汉代是个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但实际上,朝廷真正能够管到的也就是关中这一亩三分地而已,对于关东还有其他那些地方,因为这个时代,交通和信息传递非常不方便,所谓天高皇帝远,就算是有什么问题,朝廷也不知道,也不怎么好管。
相比较起来,反而是那些诸侯王好办一些。
正好这次淮南国搞出了这样的事情,舒云准备自己上位之后那三把火,第一把就直接烧到那些诸侯身上好了。
因此,等到了解了如今朝廷的运作机制,舒云就直接说道:“先帝尸骨未寒,不知罪人刘安那里如何了?”虽说那边刘安还没有认罪,但是在朝廷这边,已经将刘安的爵位给削了,这会儿舒云也不叫什么王叔了,直接就是以罪人相称。
丞相韩安国当即上前一步,说道:“罪人刘安果然狼子野心,听得朝廷诏令,不思己过,自缚双手,赤身请罪,却悍然斩杀淮南国相等一干大臣,直接起兵谋逆,如今大军已经出了寿春!”
舒云这边刚刚皱眉,那边,韩安国一个大喘气,继续说道:“罪人刘安倒行逆施,天下无不愤慨,因此,刘安大军走出不到五十里,就为附近郡兵所阻,军中又出现哗变,有义士烧毁了刘安军中粮草,刺杀了军中将官,刘安大军已然溃败,刘安吞金自尽!嫡子刘迁意图逃亡,却为刘安庶子刘建斩杀,后刘建自刎而死!”
韩安国寥寥几句就将事情平平淡淡说清楚了,在他看来,刘安本来就是找死,自从吴楚等七国叛乱之后,朝廷对于那些诸侯王可是一直没省了监视。刘安能在长安放死士,那么,刘安身边自然也有朝廷派出去的间者死士。
刘安自以为自己将朝廷派来的跟他不是一条心的官员都干掉了,这也是吸收了当年的教训,他当年是想要起兵响应刘濞的,结果这边才跟国相一说,那边国相就将他手里的虎符哄了过去,然后将他软禁起来了。结果呢,那些什么国相,王傅什么的,都是明面上的,真正比较要紧的,反而是暗地里头那些人手,他们在淮南国不过就是低级的官员,甚至就在淮南王宫里头做事。
这些人平时不起眼,但是等到真的动起来的时候,那造成的破坏可就大了。
像是军粮起火的事情,不过就是因为负责这事的人偷偷摸摸往粮仓里头倒了几桶油,所谓粮草,自然是有粮食还有专门用来喂养牛马的干草,都是易燃物,然后几个火把扔进去,军粮自然也就完蛋了。
而军中那些生乱的所谓义士,自然也多半是这些人,等到哗变了,顿时一些聪明人就想着拨乱反正,赶紧换个立场,免得回头自个跟着倒霉。因此,跟着反水的人也非常不少。
刘安那好不容易才养起来的所谓二十万大军,就这么一夜之间完全崩溃了。刘安原本年纪就大了,差点没当时就气急攻心,眼看着无力回天,他才不想如同当年自己的父王一般被长安的皇帝折辱,因此,他直接自尽了。
至于刘迁跟刘建这兄弟两个的事情,那还是刘安的锅。在刘安这里,嫡出的儿子是宝,庶出的就是草,不光不理会,还任由嫡子和王后欺辱,刘建早就受不了了,如今逮着机会,哪能让这个兄长跑了。
因此,他在暗中一瞧刘迁逮着几个心腹就想要逃亡,当时就直接抄起手里的弓箭射了过去。刘建别看不得刘安喜欢,但是却颇有几分武勇,论起箭术,虽说不至于百发百中,却也相差不多了,因此,一壶箭射完,刘迁的随从就尽数身亡,至于刘迁呢,却是直接被两箭射中了腿部,如今想跑也跑不了了。
刘建快意地跑过去,抄起手里的长剑,就对着刘迁一通乱刺,直接将刘迁变成了渔网一般,到处都是窟窿,等到刘迁没气了,他也知道自己没有幸理,因此,干脆横剑自刎,免得回头还要遭受活罪。
总之,在一干诸侯王中,封国比较大,还比较富庶的淮南王彻底完蛋了,至于淮南王的那几个兄弟或者说是侄子倒还算是乖觉,几乎是第一时间就上书请罪,然后表示与这等大逆不道,目无君父的混账势不两立,朝廷这边刚刚传出了诏令,他们几个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将手里的兵马交了出来,交给廷尉节制,然后让他们松了一口气的是,刘安果然是不堪一击,不过起兵一日的工夫,就直接完蛋了。几个人都是长松了一口气,对自己的选择极为庆幸。
朝廷那边呢,对于这等能够拨乱反正的诸侯王,自然是要有奖励的,但是呢,他们作为刘安血脉最近的亲人,封国也离得不远,如果说他们真的对淮南那边的事情一无所知,那傻子都不相信,所以,最终,朝廷还是削了几个诸侯王一点封国,但是一般也就是一两个,算是意思意思了!
先帝过世,新帝登基,自然大多数诸侯王都得跟着进京,至于不能进京的,意思就是这些诸侯王是被边缘化了,可以对他们敬而远之了。
这些诸侯王一个个进京的时候,多半都有些心中惴惴,毕竟,刘安搞出这种事情,诸侯王的权力必定会再次缩水。就像是当年吴楚之乱之后,孝景皇帝就在用各种手段剥夺了诸侯国的许多权力。别的不说,以前的诸侯王是有资格任命两千石的官员的,可现在呢,想也别想。
如今再有这样的事情,只怕朝廷那边定然也有定论。
这些诸侯王近的已经到了长安,远的呢,还在路上,而朝堂上头,已经开始询问,如何对待这些诸侯王了!
事实上,对于中央来说,各地的诸侯王都是一个隐患,或者说,作为官僚阶层,大家都更喜欢搞中央集权,因此,削弱诸侯国的实力,对于朝堂上的这些官员来说,其实算得上是政治正确了!
韩安国呢,虽说当年是刘武提拔起来的,但是在刘武那里,他是真没得到多少好处。刘武这个人,更喜欢亲近那些能吟诗作赋的文人,对于韩安国这样能做事,会做事的并不上心。另外,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就算他日后落到被贬谪到某个诸侯国做国相的地步,自然也是诸侯王实力不强,他才有施展的余地。
因此,对于削藩这种事情,韩安国是非常赞成的。
只是,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削,削到什么程度,要是引发了那些诸侯王的反弹,那该怎么办?新君年幼,北边还在面临着匈奴人的攻击,朝廷是抽调不出太多的力量来镇压国内的。大家都记得秦代的教训,当年义军四起,秦二世他们就下旨命令原本驻守长城的军团返回中原平定叛乱,结果,秦军放弃了河套之地,最终匈奴人却抓住了机会发展装大了起来,然后击败了东胡人,如今成为了汉朝的心腹大患。
如今要是再折腾一次,真要是让匈奴人入了关,回头大家真的是死了也没有脸面去见历代先帝以及祖宗了。
韩安国在朝议上头提出了这个问题,又说到了其中的为难之处,原本以为太后也没什么想法,然后就听舒云说道:“既是如此,不如推恩?”
韩安国一愣,问道:“敢问太后,如何推恩?”
舒云直接说道:“便如当年淮南厉王与梁孝王之事,王薨逝,诸子皆可推恩为王,或为列侯!”
舒云不过就是起了个头,下面一帮大臣顿时就情不自禁竖起了汗毛,这分明是温水煮青蛙,兵不血刃啊!对于那些诸侯王来说,除非真的有问题,否则的话,儿子没个三五个都不好意思出来跟人打招呼。像是中山王刘胜这种,婚生的私生的,光是儿子就一百多,可以说,等他死后,他那些儿子,就算是嫡长子,也只能做最寒碜的诸侯王了,其他的,只怕食邑还不够分的,估计到时候,说不定最寒碜的,食邑都不如关内侯。
但是这事又是非常可行的,谁家没几个爱妃,没几个宠爱的小儿子,谁就真的甘心自己死后,嫡长子通吃一切,心爱的小妾还有小儿子最后却落得如同平民一般?绝大多数人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都是宁可短视一点的,横竖自己在世的时候没什么问题,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呢!何况,封国稍微大一点的,不还能封几个诸侯王,剩下的,也能捞个列侯做一做吗?至于孙辈会如何?呵呵,我能顾着自己儿子就算不错了,还去管什么孙子啊!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舒云不过就是说了这个主意,顿时朝堂上这些大臣就不敢真的当舒云就是个普通的妇道人家了,这位的手腕成熟得很呐!甚至,一些人有些不恭敬地想道,要是先帝也有这般圆融的手段,只怕也不会落到英年早逝的地步。
不管怎么说,朝议上头大家一商议,觉得推恩令非常可行,接下来,就得在宗室那边通过了,总不能朝堂这边自说自话,就将事情定下来了吧!
因此,等到大多数诸侯王都到了长安之后,舒云就以太后的名义,在长乐宫请这些诸侯王议事了。
大家按照惯例,先讨伐了一番大逆不道的刘安,然后呢,就有人盯上了淮南国!那里是个好地方,气候好,物产也丰富,商业也还算是比较发达的,刘安能搞什么《淮南子》,炼制仙丹,还能够养起一支规模不小的大军出来,就知道那里有多富庶,有多挣钱了!所以呢,好几个封国比较偏僻,每年的收入都比较磕碜的诸侯王眼珠子都要绿了。这里头就有几个,是刘彻的兄弟。
比起孝文皇帝来,孝景皇帝十几个儿子,自然不可能封的都是好地方。列侯可能封在关中,这些诸侯王的封地可不能留在关中,既然如此,那么,是齐鲁,是北地,还是东南或者是西南,那里头差别就很大了。
齐鲁就是好地方,那里商业发达,每年光是商人的孝敬就能收到一大笔,而要是不幸被封在了北地或者是南方一些地方,那就比较痛苦了。一方面是气候问题,夏天湿热,冬天湿冷,难以适应,尤其是南方长江流域,那里如今呢,一直饱受各种蚊虫还有寄生虫之类的滋扰,这些可都是比较要命的东西。再往南一点,就是西南那些小国的地盘了,那些人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不过呢,对于下面这些诸侯王的讨好与若有若无的打探,舒云只是熟练地打起了太极,这让在场那些原本与年少时候的舒云比较相熟的几个诸侯王顿时都有些纳闷,以前的那位阿娇表姐(表妹)不是这么有城府的人啊,还是长乐宫这么能磨练人,直接将一个恋爱脑变成了女强人?
闲扯了一阵子,舒云终于说到了正题,问道:“诸位都是一国之主,不知百年之后,宗庙托与何人?”
大家一愣,然后老老实实地表示,朝廷自有规矩,自然是由王太子继承。
舒云叹道:“如此这般,待其他王子也太不公了一些!”舒云就说起了刘迁与刘建的事情,表示,虽说这样的事情只是个例,但是呢,各个诸侯之家,嫡长子奉宗庙,继承王位,其他王子呢,父亲活着的时候还能锦衣玉食,父亲一死,能多分到一点家产的还好,分不到的,只怕到了民间,连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当年惠帝继位,哪怕高祖将爱子封为赵王,惠帝又与赵王一起起居,但是,最终怎么着?惠帝更衣的工夫,刘如意就被一杯毒酒送去见自己父皇了。
所以,万一自己百年之后,太子记恨自己当年偏袒小儿子,直接对小儿子下手,那该怎么办呢?这般一想,一些平时行事,不是那么公正的诸侯王,顿时有些坐立不安起来。
然后,就有人开始做捧哏了,直接出席,开口问道:“不知太后何以教我?”
舒云笑吟吟地说道:“既然都是刘家的子孙,所以,为何不推恩诸子,个个为王呢?”
这般可谓是图穷匕见,但是,一帮诸侯王一时间却是没话可说了,听起来这是个好主意,但是这分明就是一颗包裹了糖衣的毒药,真要是吞下去,那么自己的封国三代之后,就差不多支离破碎了。别指望因为这个,这些诸侯王就能管住自己的裤腰带不生了,这年头可没有什么计划生育,大家都讲究多子多福。可如今,多子那就不算多福了,倒不是养不起,根本就是将来家产分不起啊!
虽说这年头算是封建大家长制度,但是就算是大家长,也得考虑家里人的意见。显而易见,推恩令一下,除了嫡长子不满之外,其他人只怕一个个都要弹冠相庆。就算是王后,也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因为正常情况下,王后不可能只有一个儿子,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长子继承封国,其他儿子只能继承一点私房钱吧!
做家长的,一般都会有一种平均主义思想,哪个儿子混得比较好了,就希望他提携混得不好的孩子。而如今呢,推恩令一出,大家似乎都能得到想要的了,至于自己的子孙后代变成什么样子,管他呢!我自己过得快活就好了!
这些诸侯王最终只得怀着复杂的心情,捏着鼻子对着舒云,对着摆出一副一本正经模样的刘衍连声恭维,表示还是太后与陛□□恤我等,我等感激涕零云云。
谁也不敢多说什么额外的话,真要是想要反对,只怕回去之后就要家宅不宁了!
推恩令算是在诸多诸侯王那里通过了,只等着之后大朝议的时候,正式发布,然后传诏天下。
诸侯王这边以后就再也算不上什么问题了,唯一让舒云觉得烦心的就是,那些大臣已经鼓噪着让刘循封王,然后去封国了!开玩笑,刘循如今才多大,真要是送到封国去,谁知道能不能顺利长大啊,所以,封王可以,但是,去封国那就算了。不过呢,舒云私心里头并不想让自己的小儿子留在中原做一个注定会被不断削去权柄的诸侯王,要知道,如今现在很多地方,那都是无主之地呢!
当然,这些话现在是不能说的,毕竟,现在大汉最大的敌人其实是匈奴人,跟匈奴人相比,其他的事情都得靠边站。
如今边境上头情况一直非常紧张,匈奴人那边消息也是很灵通的,汉人这边死了一个皇帝,匈奴人就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了,可惜的是,北地那边,一点也没有因为国丧而出现什么变动,相反,辎重粮草还在源源不断地送入北地。
这年头,皇帝下葬,陪葬品是很多的,主要是金器,玉器,还有其他各类冥器,可以说,刘彻下葬之后,半个国库都跟着陪葬进去了。好在皇帝下葬,一般是不会陪葬多少五铢钱的,而如今通用的货币如今还是刘彻之前搞出来的五铢钱,黄金什么的,只是在上层流通而已,不会影响到军饷。
少府不缺钱,不缺粮食,不缺军械,可以说,军队的供应不成问题,最重要的是,北地那边的军队跟匈奴人早就仇深似海,压根不可能让匈奴人再次越过边境。马邑那边呢,原本就处在长城之外,因此,那里简直变成了绞肉机一般,针对马邑的争夺战一直没有停止过,少府光是派过去修理□□,大黄弩的工匠就已经近千人了。
汉朝这边底子厚,如今还撑得住,横竖以前的时候,就没怎么指望过北地的赋税,但是匈奴那边有些撑不住了。
游牧民族的经济可比农耕民族脆弱得多。匈奴人光是靠着自己牧马放羊,那是养不活自己的,因为草原上总有各种各样的意外。
说白了,草原上民族的兴起都跟气候有关系,从战国的时候开始,中国整体气候就开始转冷,如今算是小冰河时代的开端,草原上三五不时地就有雪灾,有的时候还会有蝗灾,每一次的灾难,都会给匈奴人带来很大的打击。
匈奴人西征的话,西域那些小国都是一些软柿子,很容易就能抢到足够的粮食,牲畜,奴隶,还有其他的财富,能够让匈奴人过得比较滋润。
可是如今对汉朝作战,长城之外已经是坚壁清野,他们根本什么都抢不到不说,损失还很大,尤其匈奴人的大军出征,就得带着足够的牛羊作为军粮,而这些牛羊也是要吃草的,长城外头那点草场,用不了多久就要被啃得干干净净。
虽说现在的人不懂什么叫做可持续发展,但是本能还是让他们继续这么做,就像是猎人打猎不会捕捉怀孕的母兽还有幼崽,山林里头砍伐也得注意节制一般。说是先王德政,实际上这就是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匈奴人也是一样,他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可能彻底破坏草场的,草场退化,对他们来说,就是比雪灾,火灾更可怕的灾难,这意味着他们无法再在这些地方放牧,甚至得绕着走才行。而如今这般,显然已经超出了他们的心理底线。
因此,汉人这边大家积极出战,匈奴那边,诸多贵族已经开始喊着要回去了!
匈奴人虽然也讲面子,就像是他们送到汉朝的国书总是要比汉人的国书宽一寸一样,但是他们更重视的还是利益,在听说汉人国内有一个国王叛乱,结果一天就平定了之后,顿时,一些贵族愈发开始鼓噪起来。
匈奴人打仗,那恨不得是倾族出动,当然,后方也会留几个部落,免得其他一些游牧民族,比如说什么丁零人,小月氏人,还有什么鲜卑人,乌桓人什么的冒出来偷偷摸摸占领他们的草场,然后发展起来。
如今呢,为了报复之前汉人撕毁了和亲条约,匈奴人在长城这边已经丢下了不少人命,虽说许多是奴隶,但是,匈奴各个部族也是有所损伤的。
如今一听,汉人在国内还保持了相当的兵力,回头要是也抽调出来,压上边境,回头匈奴人还不知道要损伤多少呢!
军臣呢,这会儿也是生出了退缩之心。匈奴人对于单于的要求就是要能带着他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当年冒顿单于呢,最大的功劳是战胜了东胡人,称霸了草原,而之后的老上单于却是将目光看向了西方,通过对西域的掠夺,保持了匈奴人一直以来的优势地位。
而军臣单于其实原本并不受老上单于喜爱,但是呢,匈奴那边往往近亲结婚,这也导致了老上单于几十个孩子,但是真正活下来的根本没几个,小一点的压根不是军臣单于的对手,伊稚斜当年倒是挺受老上单于的喜欢,但是年纪毕竟小了点,要不是伊稚斜受到了王廷那边母阏氏的保护,手里头也有足够的人马,军臣单于早就找个借口,将伊稚斜干掉了。
最主要的是,军臣同样没什么孩子,如今活下来的就一个儿子于单,而且还不知道能不能顺利长大,因此,万一于单活不下来,伊稚斜就是确认无疑的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同样讲究血统的匈奴贵族们,无论如何是不能让伊稚斜被军臣干掉了。
军臣呢,这会儿已经是骑虎难下,不过,他很快有了祸水东引的心思,干脆直接表示,右贤王伊稚斜不是一直掌控幕南吗?所以,由伊稚斜留在幕南继续教训汉人,而军臣呢,就打算带着本部人马还有其他一些部族准备准备,然后去西征了!
军臣这完全是将伊稚斜当做傻瓜,但是呢,伊稚斜还只能认了。这些年军臣对他严防死守,一直想要抓住他的把柄,好削去他的势力,伊稚斜已经憋屈得很了。幕南这边,伊稚斜还是有些旧部的,如今正可以抓住时机,恢复实力。至于跟汉人对抗的事情,呵呵,那就意思意思好了!
匈奴这边勾心斗角,长安那里,舒云已经命令少府制作出了一批高桥马鞍还有马蹄铁,先将羽林卫装备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