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长平之战(3)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秦朝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公元前260年八月,秦赵两军换帅后的第一次交锋打响了。
赵括显示出了熟读兵法的指挥能力,他命令一部分军队佯攻沁水,给空虚的秦国本土造成威胁。然后又率军猛攻白起,准备让秦军首尾不能兼顾。几个回合的交锋下来,秦国果然节节败退。
赵括站在自己的指挥车上,感觉太痛快了。自己年纪轻轻,就指挥着几十万的军队上阵杀敌。这样的成就,连自己死去的名将老爸都没有过。一个伟大的父亲,就如同压在自己成功道路上的大山,如今他终于迈过去了。
赵军势如破竹,一直把秦军赶到沁水边。面对这样的情况,赵括的心里还有点悲伤。因为他心目中的另一个军神形象破灭了,“廉老将军真的是老了,秦军如此容易对付,他居然躲起来不敢打。”看来战况进行得非常轻松,赵括还有时间想自己的心事。
赵国的将士们却都有点纳闷,秦军一向作风顽强,战斗硬朗,可是今天怎么没打两下就鬼叫着往后跑?可惜,他们的这种怀疑,并没有传到赵括的耳朵里。
赵国太需要一场大胜,来打击秦国的霸权主义了。赵括顾不得“穷寇莫追”的兵法思想,不断的下达着前进的命令。士兵们心想:反正秦国一直在跑,没什么打斗的危险,领导让冲就冲吧。
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赵国战旗迎风飘扬,赵国人民发奋图强,勤恳建设锦绣河山,誓把祖国变成天堂。
一路高歌猛进的赵军,顺利的钻进了白起布置好的圈套。原本背水的秦军开始向两翼分散,跟沁水一起形成了一个三面的包围圈。一直追到了河边的赵括才明白中了白起的计,于是跑了半天的大军又开始回撤。
野兽掉进了猎人的陷阱,还能轻易被放出来么?回撤的赵军发现他们的后路上,不知什么时候多出了一只数量庞大的秦军。这是秦昭王从野王发来的援军,目的在于切断赵括的退路和粮道。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赵括一肚子兵法都还没来得及用,就被秦军完全围困住了。包围就意味着失去了后勤保障,他们现在成了一只四十多万人的孤军。没有吃,没有喝,敌人也不给他们送。
这场赵军的“上甘岭”持续了四十多天,他们割死尸,宰战马,杀伤兵为食,人心浮动,濒临绝境。饥饿不堪的他们,甚至把几乎所有的地表和地下植物都用来果腹了,这里成了一片不毛之地,可邯郸的援军还没有赶到。
如果再过两天,赵军恐怕连拿起刀枪的力气都没有了。迫于无奈,赵括只好组织最后的突围行动。
白起看到时机已到,指挥秦军给了赵国以毁灭性的打击。赵括虽然能力不怎么样,但是没有做孬种,赤膊上阵,跟秦军展开了英勇的搏杀,最后光荣就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赵括用生命的代价,才知道兵法不是谈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可惜他再也没有实践的机会了。
赵国的主帅死了,饿的头晕眼花的赵兵无心恋战,四十万大军投降了白起,想赶快混顿饱饭吃。
白起在长平之战里,充分展示了他超越时代的作战思想,这是他能够胜利的关键。
一,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这就是现代军事提倡的歼灭战思想,白起善于野战进攻,这是他最为突出的特点。
二,是重视野战防御工事,先诱敌军进入自己的防御工事包围圈,防止突围。用切断粮草的方式,打持久消耗战,这也是发前人所未有。
长平之战能够名传千古,除了它代表的政治意义外。白起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做法,也是让人们刻骨不忘的关键。
安邦不怕伤天理,定国何惧绝子孙。
面对四十万赵国战俘,白起用了一个最残忍的处理手段,全部坑杀,这可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白起也是人,白起不是神。造这么大的孽,想想都要做恶梦,白起之所以冒着失眠的危险这么做,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理由有三个。
一,40万战士,几乎相当于赵国所有的军事力量。杀了这些人,赵国就废了,秦国争霸天下的道路上将不再有障碍。
二,秦国四处征战,已经让老百姓不堪重负,也实在没有能力多养活这40万张嘴。白起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干脆让40万赵兵彻底下岗,跟阎王爷混饭吃去了。
三,赵国士兵为了活命,不得已而降秦,其实人心皆思赵。白起不相信这些人会为秦国效力,这些人也不会为秦国效力。留下人数众多的敌军在身边,一旦有变,秦军将无法控制。放不能放,用不能用,只有尽屠之。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心狠手辣是白起成功的重要因素。不过,像历史上众多的良将一样,他的危险举动也遭受了君王的猜忌。(未完待续)
公元前260年八月,秦赵两军换帅后的第一次交锋打响了。
赵括显示出了熟读兵法的指挥能力,他命令一部分军队佯攻沁水,给空虚的秦国本土造成威胁。然后又率军猛攻白起,准备让秦军首尾不能兼顾。几个回合的交锋下来,秦国果然节节败退。
赵括站在自己的指挥车上,感觉太痛快了。自己年纪轻轻,就指挥着几十万的军队上阵杀敌。这样的成就,连自己死去的名将老爸都没有过。一个伟大的父亲,就如同压在自己成功道路上的大山,如今他终于迈过去了。
赵军势如破竹,一直把秦军赶到沁水边。面对这样的情况,赵括的心里还有点悲伤。因为他心目中的另一个军神形象破灭了,“廉老将军真的是老了,秦军如此容易对付,他居然躲起来不敢打。”看来战况进行得非常轻松,赵括还有时间想自己的心事。
赵国的将士们却都有点纳闷,秦军一向作风顽强,战斗硬朗,可是今天怎么没打两下就鬼叫着往后跑?可惜,他们的这种怀疑,并没有传到赵括的耳朵里。
赵国太需要一场大胜,来打击秦国的霸权主义了。赵括顾不得“穷寇莫追”的兵法思想,不断的下达着前进的命令。士兵们心想:反正秦国一直在跑,没什么打斗的危险,领导让冲就冲吧。
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赵国战旗迎风飘扬,赵国人民发奋图强,勤恳建设锦绣河山,誓把祖国变成天堂。
一路高歌猛进的赵军,顺利的钻进了白起布置好的圈套。原本背水的秦军开始向两翼分散,跟沁水一起形成了一个三面的包围圈。一直追到了河边的赵括才明白中了白起的计,于是跑了半天的大军又开始回撤。
野兽掉进了猎人的陷阱,还能轻易被放出来么?回撤的赵军发现他们的后路上,不知什么时候多出了一只数量庞大的秦军。这是秦昭王从野王发来的援军,目的在于切断赵括的退路和粮道。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赵括一肚子兵法都还没来得及用,就被秦军完全围困住了。包围就意味着失去了后勤保障,他们现在成了一只四十多万人的孤军。没有吃,没有喝,敌人也不给他们送。
这场赵军的“上甘岭”持续了四十多天,他们割死尸,宰战马,杀伤兵为食,人心浮动,濒临绝境。饥饿不堪的他们,甚至把几乎所有的地表和地下植物都用来果腹了,这里成了一片不毛之地,可邯郸的援军还没有赶到。
如果再过两天,赵军恐怕连拿起刀枪的力气都没有了。迫于无奈,赵括只好组织最后的突围行动。
白起看到时机已到,指挥秦军给了赵国以毁灭性的打击。赵括虽然能力不怎么样,但是没有做孬种,赤膊上阵,跟秦军展开了英勇的搏杀,最后光荣就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赵括用生命的代价,才知道兵法不是谈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可惜他再也没有实践的机会了。
赵国的主帅死了,饿的头晕眼花的赵兵无心恋战,四十万大军投降了白起,想赶快混顿饱饭吃。
白起在长平之战里,充分展示了他超越时代的作战思想,这是他能够胜利的关键。
一,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这就是现代军事提倡的歼灭战思想,白起善于野战进攻,这是他最为突出的特点。
二,是重视野战防御工事,先诱敌军进入自己的防御工事包围圈,防止突围。用切断粮草的方式,打持久消耗战,这也是发前人所未有。
长平之战能够名传千古,除了它代表的政治意义外。白起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做法,也是让人们刻骨不忘的关键。
安邦不怕伤天理,定国何惧绝子孙。
面对四十万赵国战俘,白起用了一个最残忍的处理手段,全部坑杀,这可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白起也是人,白起不是神。造这么大的孽,想想都要做恶梦,白起之所以冒着失眠的危险这么做,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理由有三个。
一,40万战士,几乎相当于赵国所有的军事力量。杀了这些人,赵国就废了,秦国争霸天下的道路上将不再有障碍。
二,秦国四处征战,已经让老百姓不堪重负,也实在没有能力多养活这40万张嘴。白起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干脆让40万赵兵彻底下岗,跟阎王爷混饭吃去了。
三,赵国士兵为了活命,不得已而降秦,其实人心皆思赵。白起不相信这些人会为秦国效力,这些人也不会为秦国效力。留下人数众多的敌军在身边,一旦有变,秦军将无法控制。放不能放,用不能用,只有尽屠之。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心狠手辣是白起成功的重要因素。不过,像历史上众多的良将一样,他的危险举动也遭受了君王的猜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