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 最大与最小 > 明天会更好(中)

明天会更好(中)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最大与最小最新章节!

    二.全球化的陷阱

    1.全球化陷阱的真正原因

    我有一本多年前在国内地摊上买的书,叫《全球化的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是德国人汉斯-彼得.马丁与哈拉尔特.舒曼合著于1996年左右的,一直没有时间阅读。直到为了写这篇文章时,才抽空匆匆地浏览了一遍。

    在那本书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论述全球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挑战。在十多年后,我再度阅读这本书时,不由得对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深为佩服。

    那本书的第一章的题目为“20:80的社会”。为了达到开门见山、出语惊人的效果,该书用一个让人忘文生畏的数据作为开场白: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在21世纪,启用有劳动能力居民的20%就足以维持世界经济的繁荣。至于剩下的80%的人呢?作者大胆地预言道:人类将截然地分解为一个处于20%的充满阳光的精英富裕层,和一个处于80%的生活在黑暗中的被淘汰的失落阶层。

    整本书在这样一个基调上展开,像一个孤独高傲的提琴手,拉开了以“美国经济模式和好莱坞文化”为代表的全球化的黑色的旋律。在这首黑色的旋律的进程中,世界的前途充满了阴暗。以庞大坚实的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建立在民主、自由和福利社会基础上的西方文明将在这种充满“咒诅”的全球化浪潮下,被击打得支离破碎。

    限于篇幅,我不想详细重复该书中的各种论调。在十多年后的今天,那本书中的很多预言都变成了现实,有的还提前变成了现实。整个人类似乎是中了一个可怕的诅咒,一个以苏联解体,东欧脱离斯大林式**,全球市场的形成而开始的,隐藏在迅速繁荣下的巨大的诅咒。

    这本书写得很早,也造成了一时的轰动。但最终世界经济学家的主流们并没有相信这个诅咒会发生。原因很简单,20:80的比例似乎可以用各种经济杠杆和社会手段破解。这些破解的手段集中地表现为无限制地推广美国的超前消费的生活方式,为企业提供不断扩大的消费市场,以填补因全球化而不断地削弱的就业市场。即便在金融海啸中的今天,尽管我们看到了这本书所描述的各种恶劣后果,却根本没有出现该书所预言的80%的人失去工作的现象。这就像马寅初的人口论,虽然正确地预言了中国人口膨胀的趋势,却使用了人口膨胀将会带来饥荒和战争的错误的前提。

    站在一种公正的角度,我们必须承认全球化为人类带来的巨大福祉。中国经济和整个亚洲经济近30年奇迹般的腾飞,就是全球化趋势带来的福祉的最有力的证明。相比起来,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收益要很多。作为一个享受到这种变化的巨大收益的中国人,我心中是存有深厚的感恩的。不仅感激我们勤劳的人民,感激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感激上帝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感激因为上帝的教导,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大多数都带着一种欣慰的心情,而不是嫉妒的心态,看待中国今日的成就。

    但为什么伴随着这种巨大福祉的,却还有全球经济危机这样最不和谐的现象呢?有的经济学家将全球经济危机归罪于全球化的供应链的慢速反应――在美国的终极消费市场的疲软,要通过各种臃肿的计划渠道,经过很长的调整时间,才逐步反映到亚洲生产商。而一贯以高调拉动股指的华尔街,又以各种持之以恒的吹泡沫的手段,靠五光十色的商业化舆论控制,掩盖了全球化供需的严重失衡。

    供需失衡又是怎样造成的呢?随着中国户籍制度的放松,农民们大量地涌入劳动力市场,全球的制造业不断地往中国迁移。美国的失业率已经在暗中不断地攀升。而这种攀升,在歌舞升平的年代,被那些实际上已经处于亏空,却又为了在华尔街头玩“冲浪”而不断扩大规模的大公司掩盖了。美国的“消费”,已经在透支未来。而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忧患意识,却又使得中国人大量积攒资金,并没有在国内形成一个健康的消费市场。中国的节约,潜伏着一种“扼杀未来”的趋势。我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将中国人的平均存款能力和美国人的平均存款能力进行了比较。这篇文章引用的统计数据明,中国人平均能将年收入的25%变成存款积余下来。而美国人在进入经济危机前,每年的平均透支约为年收入的3%。在经济危机期间,才勉强达到相对于年收入4%的平均存款率。当然,我不敢确定这篇文章引用的数据是否来源于科学的统计,但我相信它描述的趋势是准确的。

    但我想的,并不是供应链问题,也不是供需失衡,甚至不是全球资源危机,不是华尔街对金融工具的亵渎等等。那些“学富五车”的人类经济学家们总结出的任何一个问题,若被及时地解决了,也许可以延缓经济危机的爆发,却不可能阻止这场经济危机的最终爆发。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我们人类社会屈服于全球化这样一种为我们带来了巨大利益的经济手段的时候,我们把一种成功的模式绝对化了。按照《圣经》的经义,我们拜了“人造”的偶像,我们必然触发神的愤怒。就这么简单。

    2.懂得失败的人在拯救这个世界

    针对全球化陷阱这种“大到不能失败”(too-big-to-fail)的“恐龙”现象,有一个听起来很好的解决方案――区域经济多元化。

    所谓的区域经济多元化,就是减少全球运输,缩短供应链,竖立地方品牌,加强地方服务,建立地方消费信心,活跃地方化市场。这种“进化”,就好像自然界中的庞大冷血的恐龙,被灵活快速的、适应能力强的热血恒温哺乳动物所代替。

    有趣的是,纵观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似乎又是中国最能适应这种新的带动区域经济,或者我们常的“拉动内需”的模式。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格局已经成型,很难快速转型。中东地区,除了以色列外,只有单一的石油经济和战争经济。请原谅我用了“战争经济”这个词。从某种角度看,在中东的某些战争,已经成为了一种很恶劣的“经济模式”――过多的失业人口唯一的生存方式。非洲地区还比较原始,很多地区还处于绝对的贫穷或战乱之中。澳大利亚、巴西和俄罗斯都有靠自然资源经济为主的特。

    但我想的,并不是是否应该进行区域经济多元化的问题,而是如何进行区域经济多元化的问题。要进行区域经济多元化,必须建立区域型品牌。建立区域型品牌,又必须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对待竞争和竞争中的失败。实在话,作者本人曾经在国内电脑届亲身参与过一个叫“金长城”的国产品牌的商业策划和推广过程。最终这个品牌只是昙花一现,为现在风云全球的“联想”品牌当陪练了。对那次惨痛的失败,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去年看过一部电影,叫“City-of-the-Ember”。在那部电影中,处于资源缺乏的地下人在苦苦地寻求出路,而一批信徒却在无所事事地等待着创造他们那个地下世界的造物主的救赎。显然,编写这部影片的人,希望借此激励人类主动为未来寻求出路,同时也在讽刺某些基督教派中的一些“消极主义”倾向。

    我是一个对人生惯于采取积极态度的人。我看了那部影片后,有好长一段时间,都不由自主地认为传统的基督教信仰未免太保守了。

    直到最近,在美国看了一部介绍日本高中棒球队的影片,才真正地有所感悟。在那部影片中,那些日本球员积极参与训练,有一种日本人特有的顽强与执着的精神。那是一种混合着激情、眼泪,以及少许《最大与最》中“日本皇军大练斗鸡眼”的近乎愚鲁的精神。当然,我自己在心理上对日本人有看法(作为一个基督徒,这种看法是不应该的,请上帝原谅),并没有因为观看那部影片激动起来。

    然而是那位美国解员特殊的解,使得我震惊。这位解员在赞赏了日本球员的执着精神与参与感后,意味深长地道:“日本棒球运动最大的收益,是使得参与的人学会了怎样对待失败!”。

    是的,现代体育运动使得人类学习到了很多东西。1920年代,中国的某位名人在观看了篮球比赛后,:“这种活是苦哈哈干的。”“为什么十个人争一个球呢?干嘛不每人发一个球让他们玩玩。”

    1950年代,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开始学习用体育运动让国人走出“东亚病夫”的阴影。国际上,人们开始用体育运动传播有秩序地竞争的精神,以及世界和平的愿望。

    当然,体育运动中,人类的罪性也被暴露出来。在世界杯足球赛上,那个号称有“上帝之手”的球员,最终耻辱地成为了一个毒品受害者。在另外一届在亚洲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上,有一个亚洲球队靠第12球员――裁判,进入了准决赛。

    但最近,我看到的一篇关于体育运动的笑话,将我们人类的这种“新偶像”造成的失衡暴露得彻底无疑。这个笑话,看足球比赛,是一种“数万严重缺乏锻炼的人,在一个巨大的竞技场上,看22名过度疲劳的运动员进行你死我活的竞争的娱乐。”

    还好,那位美国解员,再次为体育运动赋予了一个新的内涵:“让人类学会了怎样对待失败。”在日本的数千个高中棒球队中,最终能够夺取冠军的球队只有一个,其他的球队都成为了这一个成功球队的陪练。当那些日本球员以最充满激情的方式参与比赛后,他们中绝大多数收获的,是失败的耻辱和眼泪。

    其实看这个世界,若成功就能代表一切的话,这个世界真的只需要启动20%,甚至更少的劳动力。我们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那些所谓的成功变得更好。“成功”是人的另外一种偶像。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是那些积极参与,却又懂得失败的人在拯救这个世界。世界并不需要绝对的成功,世界需要人们为他人让出生存的空间,世界需要宽容和爱。用我们国人的话:“退一步海阔天空”。

    所以“City-of-the-Ember”那部影片中讽刺的基督徒,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实实在在地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在拯救这个世界。上帝永远不会忘记他创造的人类。而他赐予其信徒的爱和忍耐,本身就是救治人类一切疾病的良方。

    当人们不再为商业的虚名所误导,不再盲目地追求和崇拜偶像,而真诚地关心周围的人和环境的时候,区域性的品牌自然会竖立起来,区域的经济也容易带活了。

    当然,这个世界总会产生出一个第一。让我们真诚地将这个“第一”的选择权交到上帝的手中吧。为了当“第一”而不择手段的,得到的绝不是祝福,而是诅咒。同时也希望大家不要盲目地崇拜这个第一,追捧这个第一。一个被金钱、名声捧杀的第一,得到了这个世界,却失去了上帝的爱。

    3.按需分配

    最近我身边发生了一件对我非常有启发性的事情。我的一个好朋友出了车祸。

    那一天,他正好在帮我办事情,开车跟在我的车后面。我们要上到一条大路上,路口的视野不够开阔。我在开出去的一瞬间,发现远处出现了另外一辆车。我心中有犹豫,知道自己若开出去了,他却必须等那辆车开过了才能出来。那个路口车流多,出车不太容易。我就起了贪心,将车开出去了,准备自己先上路,再在路上等他。

    但他曾经跟过我的车,知道我开车很稳健,一般都留下了他出车的空间。也就是,在大多数情形下,我已经帮他将路看好了。他当时也犹豫了一下,想决定是直接跟我的车出来,还是停下来,看好路况才走。但他也莫名其妙地起了贪心,跟了我的车出来。

    那迎面而来的车是一个年轻人开的,大概属于那种兜风不看路的类型。根本没有在路口减速的意识,大概也没有将脚放在预备刹车的地方。总之,我的朋友形容到,“一出路口,就只见一辆车迎面而来,然后就觉得车子不由自主地冲到了路外,跌进了路旁的一个水池里”。

    在我的朋友安全地从车里钻出来之前,我的心吊到了嗓子眼上。当看到他从水池中爬出来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念头是衷心地感谢上帝,人没有事情。这时候,路旁已经有热心人帮助拨了911报警电话。美国的警察和救护人员的效率真高,大约数分钟左右,就赶到了现场。我急于问他有没有受伤,只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似乎是刚刚打完911,警车和消防车(起救护作用)就到了。

    两天后,他的车被保险公司宣布全报废了,他得到了几乎相当于一辆新车的赔款。我们通电话的时候,他很感叹。他的开车技术不好。他总觉得不论是哪个保险公司承担了他的保险,那个保险公司就要倒霉。

    我开始安慰他。我的开车技术好,这么多年来,我交的保险费几乎都等于白交了。我笑着:“保险公司就是干这个的,将开车技术好的人的钱,用来支付那些开车技术差,出车祸频繁的人。”。后来某一日我在思索我当写的文章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实质上是一种“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是因为政府对汽车保险做了一系列规定。

    我的“按需分配”,是来至于《圣经》的!这个需,是必须的需要。用英文词解释,是“Needy”。我一直不相信人的觉悟会有那么高,能做到按照人的物欲需要而进行分配,因为人根深蒂固的罪性,人的物欲是无穷的。根据一位新加坡神学教授的解释,在《圣经》的《使徒行传》上,就记载着早期**的形态,那就是财物完全公有,以及按需分配。当然,那种早期**很快就失败了。

    但“按需分配”,却是《圣经》再三强调的一种分配形式。《圣经》中累累提到对孤寡的人进行施舍,对穷人进行施舍,也就是对“Needy”(有急需者)的慷慨相助。《圣经》中反复强调,救济孤寡和穷苦人,是上帝的子民们的责任。

    现代的福利社会,接济残疾、老弱和失业者,正体现了《圣经》的原则。

    现代经济的发展,对“按需分配”这种分配方式的要求相当强烈。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都不能积攒足以完全维护自身安全,抵挡一切天灾**的金钱。若大家的忧患意识过强,为了“安全感”而将收入的大部分都存入银行,整个社会的资金循环必然陷入一种停滞状态。银行存款过多,其他投资渠道堵塞,自然会造成银行的**和银行盲目投资而导致的高坏账率。

    以我个人所见,中国要拉动内需,首先要做的,就是切实地建立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体现《圣经》的“按需分配”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才有社会的稳定,政权的稳定,以及其他分配原则的进一步体现。

本站推荐:万相之王总裁的替身前妻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凌天战尊飘渺之旅风流岁月之活色生香半城风月花颜策神武战王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最大与最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奇书网只为原作者黑色的眼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黑色的眼睛并收藏最大与最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