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 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 > 第126章 罢建中都
第126章 罢建中都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最新章节!
“就这么办吧。至于派谁去,可得仔细斟酌。”对朱标的意见,朱元璋表示肯定。
“派刘先生去?是非曲直,定能清清楚楚。”朱标提议。
“刘夫子?既然你笃定是下面人干的,派他去岂不是大材小用。再说他已经致仕,让他去临濠,不见得是好事。”
朱标稍一寻思,亦觉如此,“父皇明察,儿臣愚钝。”
“此事就交由你来办。确定了人选,带来让咱见见,然后就可以出发了。要快,不可拖沓。”
“儿臣遵旨。父皇,关于那首花鼓词,儿臣还有话说。可这话有点儿不好听,还请父亲莫动气呀!”
听朱标这么说,原本怒气消了大半的朱元璋,脸色又难看了起来。在他看来,朱标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非要戳他的软肋,真没眼力见。但经过这几年,他对太子的意见越来越看重,觉得有时候他说的歪理,仔细琢磨之下,还真不错。
“说吧。”朱元璋走到一片狼藉的书案之后坐了下来。
“儿臣以为,朱来财所讲的花鼓词,可能是有些夸大了。天下初定,朝廷颁布了诸多安养民力的法令,对帝乡百姓更是关爱有加。可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民谣小调呢?”朱标开启了惯常的循循善诱模式。
“这与父皇对家乡的看重有关系。”
“啥?咱照顾乡邻,蠲免钱粮,还有错了?”朱元璋奇道。
“不,儿臣所说的并不是这方面,而是父皇对家乡的建设。临濠是我朱家龙兴之地,是为帝乡,意义非同一般,父皇钦定为中都,营建城池宫阙。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非数年之功而不可得。前番儿臣与二弟前往中都祭拜皇陵,也见识了工程之浩大。”
“按照父皇的规划,中都城周长四十五里,有街二,曰顺城、子民;有坊十六,每街各八;各公侯宅邸,共计三十三座。”
“如此规模,所耗之多,实难想象,为此父皇连京师宫城的营建都停了下来。而参与建设的人,除了自愿应征的以外,为了保证进度,恐怕也会有强征,不可能做到与民无犯。这与父皇先前所说的‘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怕是难以相符。”朱标停顿了一下,观察便宜老爹的表情,见其没有反驳,于是接着说。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附焉。开国功臣中很多都是父皇的同乡,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也是人之常情。父皇敕建中都,高起楼阁、广造殿宇,那些公侯叔伯们的府邸,定然也是琼楼玉宇,亭台水榭,不一而足。”
“这些用的都是百姓血汗,耗的都是天下民力。先不说中都城,就说如今的临濠,城内看上去热闹非凡,一片繁华的景象,可离城不远的农家,依旧是粗布衣、茅草屋,吃糠咽菜,未见有多少改善。”
“况且,如儿臣前番所说,就算是中都落成,父皇也不会常住,后世之君更是如此。中都称谓,繁华临濠,不过是朝廷的面子,做给外人看的,其实难符。倒不如给百姓些实惠,夯实朝廷的里子,更为重要。”
朱元璋突然站起身来,盯着朱标问道:“说了这么多,你到底啥意思?有话直说吧。”
朱标忽地双膝跪地,双目直视,说:“儿臣斗胆,请求父皇罢建中都,以息民力。”言罢,俯身不起。朱家父子二人,一站一跪,沉默了大概十分钟的时间,朱标跪得膝盖都有点儿疼了,心想:赶快同意得了,反正过不了几年,你自己也会下旨停建。
“天下是咱朱家的天下,咱们不珍惜,谁还会珍惜呢!”朱元璋伸手扶住太子的胳膊,想拉他起来,于是朱标顺势站起身来。
“咱是农民出身,深知民间疾苦。今日你之所言,切中要害。天下初定,百姓思安,民力不可废,民心不可欺。明日咱就下诏,停止中都营建。”
“父皇圣明,儿臣代天下百姓,叩谢父皇圣恩。”朱标又要下跪,被朱元璋一把拉住。
“得感谢你。当初咱提出中都营建计划的时候,刘先生就提出过反对意见,不过淮西文武都极力赞同,就这么定下来了。没想到,时到今日,又被进士老爷给料中了。”朱元璋不禁感慨。
“父皇,虽然中都工程停了,但仍可为家乡,为京师做贡献。先前为营建中都,朝廷广集天下良材。儿臣以为,中都建筑,凡不足一半者均拆除,并所存余材,其一可用于扩建龙兴寺,让百姓烧香礼拜,有所寄托,不至于为人所惑。”
“其二扩建皇陵,以慰祖宗在天之灵,以彰父皇仁孝之心。而各地已经征集或在途的资材,则全数运至京师,以便在农闲时候,招募工匠扩建京师和皇城。”
朱标说这番话,主要是为了给便宜老爹找个台阶下,提议停建中都终究是拂了他的意,总要给些补偿。可这下把朱元璋给搞懵了,笑问:“老大,你听听自己说的话,先前才说劳民伤财,现在不还是大兴土木嘛,自相矛盾了吧。”
朱标回答:“儿臣以为并不矛盾。扩建龙兴寺和皇陵,工程量相比营建中都,如九牛一毛,时间拉长一些也无妨。至于京师嘛,朝廷的脸面,天下荟萃之地,不可轻忽,必要宏伟壮阔,以显天朝之繁荣昌盛,而皇城就更是如此啦。”
“另外,儿臣以为中都皇城的布局和规制很不错,特别是增设武英、文华二殿,非常有必要,京师可以借鉴。请父皇放心,京畿重地,天子脚下,圣威当头,只要监察得力,定不会重蹈中都的覆辙。”
“嗯嗯,是这么个理儿。不过,为何非要增设武英、文华二殿?”
“奉天大殿,皇城的核心所在,犹如父皇之于大明,武英、文华二殿,犹如文武百官,人君居中,人臣护持,天下正理。此外,父皇处理朝政、召见臣民也多了个去处。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太过庄重,乾清宫御书房毕竟已属后宫,不太方便,而武英、文华二殿正合适。”
朱元璋笑着说,“你小子,倒是挺会做人,算你还有些良心。那就这么办,你去找工部和户部商量。”他发现,朱标每次说出逆耳忠言之后,都会再说些称意的话,让人恨不起来,反而感觉还挺贴心。
朱元璋又说起徐达等人已顺利撤军至北边重镇,就地镇守。徐达、李文忠、冯宗异三人以及京师诸卫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他让朱标交代礼部做好迎接准备,并由朱标出城郊迎,朱标没有异议,一一应承下来。
“就这么办吧。至于派谁去,可得仔细斟酌。”对朱标的意见,朱元璋表示肯定。
“派刘先生去?是非曲直,定能清清楚楚。”朱标提议。
“刘夫子?既然你笃定是下面人干的,派他去岂不是大材小用。再说他已经致仕,让他去临濠,不见得是好事。”
朱标稍一寻思,亦觉如此,“父皇明察,儿臣愚钝。”
“此事就交由你来办。确定了人选,带来让咱见见,然后就可以出发了。要快,不可拖沓。”
“儿臣遵旨。父皇,关于那首花鼓词,儿臣还有话说。可这话有点儿不好听,还请父亲莫动气呀!”
听朱标这么说,原本怒气消了大半的朱元璋,脸色又难看了起来。在他看来,朱标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非要戳他的软肋,真没眼力见。但经过这几年,他对太子的意见越来越看重,觉得有时候他说的歪理,仔细琢磨之下,还真不错。
“说吧。”朱元璋走到一片狼藉的书案之后坐了下来。
“儿臣以为,朱来财所讲的花鼓词,可能是有些夸大了。天下初定,朝廷颁布了诸多安养民力的法令,对帝乡百姓更是关爱有加。可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民谣小调呢?”朱标开启了惯常的循循善诱模式。
“这与父皇对家乡的看重有关系。”
“啥?咱照顾乡邻,蠲免钱粮,还有错了?”朱元璋奇道。
“不,儿臣所说的并不是这方面,而是父皇对家乡的建设。临濠是我朱家龙兴之地,是为帝乡,意义非同一般,父皇钦定为中都,营建城池宫阙。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非数年之功而不可得。前番儿臣与二弟前往中都祭拜皇陵,也见识了工程之浩大。”
“按照父皇的规划,中都城周长四十五里,有街二,曰顺城、子民;有坊十六,每街各八;各公侯宅邸,共计三十三座。”
“如此规模,所耗之多,实难想象,为此父皇连京师宫城的营建都停了下来。而参与建设的人,除了自愿应征的以外,为了保证进度,恐怕也会有强征,不可能做到与民无犯。这与父皇先前所说的‘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怕是难以相符。”朱标停顿了一下,观察便宜老爹的表情,见其没有反驳,于是接着说。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附焉。开国功臣中很多都是父皇的同乡,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也是人之常情。父皇敕建中都,高起楼阁、广造殿宇,那些公侯叔伯们的府邸,定然也是琼楼玉宇,亭台水榭,不一而足。”
“这些用的都是百姓血汗,耗的都是天下民力。先不说中都城,就说如今的临濠,城内看上去热闹非凡,一片繁华的景象,可离城不远的农家,依旧是粗布衣、茅草屋,吃糠咽菜,未见有多少改善。”
“况且,如儿臣前番所说,就算是中都落成,父皇也不会常住,后世之君更是如此。中都称谓,繁华临濠,不过是朝廷的面子,做给外人看的,其实难符。倒不如给百姓些实惠,夯实朝廷的里子,更为重要。”
朱元璋突然站起身来,盯着朱标问道:“说了这么多,你到底啥意思?有话直说吧。”
朱标忽地双膝跪地,双目直视,说:“儿臣斗胆,请求父皇罢建中都,以息民力。”言罢,俯身不起。朱家父子二人,一站一跪,沉默了大概十分钟的时间,朱标跪得膝盖都有点儿疼了,心想:赶快同意得了,反正过不了几年,你自己也会下旨停建。
“天下是咱朱家的天下,咱们不珍惜,谁还会珍惜呢!”朱元璋伸手扶住太子的胳膊,想拉他起来,于是朱标顺势站起身来。
“咱是农民出身,深知民间疾苦。今日你之所言,切中要害。天下初定,百姓思安,民力不可废,民心不可欺。明日咱就下诏,停止中都营建。”
“父皇圣明,儿臣代天下百姓,叩谢父皇圣恩。”朱标又要下跪,被朱元璋一把拉住。
“得感谢你。当初咱提出中都营建计划的时候,刘先生就提出过反对意见,不过淮西文武都极力赞同,就这么定下来了。没想到,时到今日,又被进士老爷给料中了。”朱元璋不禁感慨。
“父皇,虽然中都工程停了,但仍可为家乡,为京师做贡献。先前为营建中都,朝廷广集天下良材。儿臣以为,中都建筑,凡不足一半者均拆除,并所存余材,其一可用于扩建龙兴寺,让百姓烧香礼拜,有所寄托,不至于为人所惑。”
“其二扩建皇陵,以慰祖宗在天之灵,以彰父皇仁孝之心。而各地已经征集或在途的资材,则全数运至京师,以便在农闲时候,招募工匠扩建京师和皇城。”
朱标说这番话,主要是为了给便宜老爹找个台阶下,提议停建中都终究是拂了他的意,总要给些补偿。可这下把朱元璋给搞懵了,笑问:“老大,你听听自己说的话,先前才说劳民伤财,现在不还是大兴土木嘛,自相矛盾了吧。”
朱标回答:“儿臣以为并不矛盾。扩建龙兴寺和皇陵,工程量相比营建中都,如九牛一毛,时间拉长一些也无妨。至于京师嘛,朝廷的脸面,天下荟萃之地,不可轻忽,必要宏伟壮阔,以显天朝之繁荣昌盛,而皇城就更是如此啦。”
“另外,儿臣以为中都皇城的布局和规制很不错,特别是增设武英、文华二殿,非常有必要,京师可以借鉴。请父皇放心,京畿重地,天子脚下,圣威当头,只要监察得力,定不会重蹈中都的覆辙。”
“嗯嗯,是这么个理儿。不过,为何非要增设武英、文华二殿?”
“奉天大殿,皇城的核心所在,犹如父皇之于大明,武英、文华二殿,犹如文武百官,人君居中,人臣护持,天下正理。此外,父皇处理朝政、召见臣民也多了个去处。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太过庄重,乾清宫御书房毕竟已属后宫,不太方便,而武英、文华二殿正合适。”
朱元璋笑着说,“你小子,倒是挺会做人,算你还有些良心。那就这么办,你去找工部和户部商量。”他发现,朱标每次说出逆耳忠言之后,都会再说些称意的话,让人恨不起来,反而感觉还挺贴心。
朱元璋又说起徐达等人已顺利撤军至北边重镇,就地镇守。徐达、李文忠、冯宗异三人以及京师诸卫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他让朱标交代礼部做好迎接准备,并由朱标出城郊迎,朱标没有异议,一一应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