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一章 低调的商人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天帝最新章节!
第七个,是为了反驳“犹太人兴华说”。
“犹太人兴华说”大概是这样的,说在北宋的时候,已经有约1000余犹太人定居于北宋首都汴京,到南宋的时候,犹太人已有约5000人定居在中国,与国人杂居、通婚,并为两宋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传北宋的交子就是在犹太人的建议下发行使用的,犹太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划时代的,然后话锋一转谈到现世,继续世界政府和世界货币的那一套。
“犹太人兴华说”这一谬论的逻辑是这样的:列举大家熟知的历史→对历史进行做出积极评价→对犹太人做出积极评价→对犹太人的所作所为做出积极的评价→对现世犹太人想要做的事情做出积极的评价。
该谬论的核心逻辑链在第一个“→”处就可以打住了,因为其逻辑不成立。
北宋的时候,确实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定居在汴京,据开封市通明弘治二年《重修清真寺碑记》中记载,北宋时期的犹太人相当活跃,因为犹太人“进贡西洋布于宋”,获宋帝下旨“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这道圣旨相当于是犹太人安身立命之本,从此,犹太人在中国开始了幸福而快乐的生活。
这是《史学月刊》1997年第02期《中国古代犹太人姓氏变化考》的内容,那么,这些真实的历史是否能得出“犹太人兴华说”的一系列结论呢?
1,犹太人为什么要来中国?
这就要追溯到上古时期了,犹太人本就是来自东方的民族,所以,在犹太人的文化传承中也必然知道他们来自遥远的东方。
与普通西方人的世界观不同,犹太人所知道的东方不局限在印度,而是中原,中原才应该是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的祖先——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家乡。
所以,犹太人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就有找到“东方”的可能性。
北宋时期的欧洲,正是黑暗的中世纪,政教合一,对于异教徒的迫害十分严重,在中东,犹太人也不受待见,所以,与其在以西世界寄人篱下,受尽迫害,为何不沿着祖先的足迹,寻找那遥远美丽的东方?
换句话说,来到中国,是犹太人在迫害无助的生存环境下的一种选择。
2,犹太人是怎么来到中国的?
现在史学家认为,犹太人绝大部分是沿着丝绸之路到达中国的,也有从海路到达中国的,这样的结论是靠谱的。
从风险和路程上来说,如果犹太人走陆路的话,丝绸之路是千百年来东西方商人必走之路,熟悉情况,不像走海路那样的气候风险,但沿途会路过太多的国家和地区,走陆路自然存在人为的因素风险,如果遇到宗教极端匪徒,可能还没到中国就已经被迫害之死了。
从海路过来也是存在可能性的,犹太人不一定非要从欧洲出发,如果犹太人从相对和平的红海和波斯湾沿线出发,或者直接从也门进入印度洋,都是非常快捷和方便的。
从走海路的可能性上来说,教会肯定有很多与世界地理吻合的地图,只不过当时雅利安人不相信罢了,犹太人相信东方要比印度远,所以他们会相信并采用相关地图作为航海的指引,导航上是没有问题的。
从技术层面来讲,中世纪的船一般都是帆船,若从阿拉伯半岛出发,根本不用怎么导航,沿着洋流即可漂流岛马来群岛,然后渡过马六甲海峡,沿海岸线即可到达中国。
3,北宋犹太人在中国的生活状况如何?
从《重修清真寺碑记》的记载可以看出,北宋犹太人的生活可以说是幸福和快乐的,在中国,犹太人不再受到宗教迫害,也没有地域歧视和民族歧视,更有皇帝圣旨护体,不仅能够开心的做生意,还修建起了“以色列清真寺”,生活无忧的同时宗教信仰也得到了尊重。
4,犹太人对华夏文化的态度如何?是接受还是排斥?
现世国内是没有自称犹太人的了,已经说明了那时来中国的犹太人已经被同化了,并与当地人通婚,完全融入了华夏文明。
通婚也证明了那时犹太人的相貌是可以让人接受的,从古人对“赤髯碧眼老鲜卑”、“黄发鲜卑奴”,以及民间传说的“碧眼金发的妖怪”等类似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雅利安人是无法接受的,所以,民间基本上不可能接受与雅利安人通婚。
古代的审美观与现在是不一样的,婚姻更在乎门第,门第说的不是权力,不是地位,不是金钱,而是血统。
另外,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犹太人对于宋朝上下、对于中国人是感恩的,《重修清真寺碑记》记载说“宋孝龙兴元年,癸未,列微伍思达领长其教,俺都拉始建寺焉”,可知,原清真寺是始建于宋孝龙兴元年,而这个年代开封已经被女真族的金王朝所占领。
在明代重修的清真寺的碑记中,仍然以宋朝的纪年法来描述当年的时间,足以见得犹太人及其后裔对宋朝的认同感,以及对华夏文明的归属感。
5,犹太人对于宋朝的经济影响究竟有多大?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犹太人对于宋朝的经济影响远没有“犹太人兴华说”那样夸张。
《宋史》中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犹太人的篇章,在其它文学作品中也没有有关犹太人的专门介绍,这一现象可以说明,犹太人即使对宋朝经济有影响,也属于不入流的层面。
如果犹太人的经商活动规模庞大,甚至对国家政策、社会走向都造成了影响,那一定会出现在史书中,亦或者其它文学作品中,因为犹太人在中原毕竟属于少数民族,如果一个少数民族取得了重大成就能不引起大家注意吗?所以说,犹太人是属于闷头挣大钱的那种商人。
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富甲一方的巨贾,要对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的商人,必然是赚钱的商人,赚钱的商人,要么是富甲一方的巨贾,靠垄断本地商品供应、与官家业务频繁来维持赚大钱的状态;要么是在不同地区之间倒腾,互通有无,来赚取巨额差价。
前者的赚钱方式可谓是“摇钱树”模式,赚钱轻松,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同时会经常与官家打交道;后者的模式虽然也很赚钱,但是很辛苦,社会地位不高。
犹太人的经商模式绝不可能不如富甲一方的行列。
犹太人通过向宋帝进贡新鲜、上乘的西洋布,而获得了“护身符”,我们做一个逆向假设,假设犹太人通过倒腾商品而暴富,然后建立广泛业务渠道,并打造一个商业基地,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巨贾,正所谓“树大招风”,成为巨贾的犹太人必然成为引起官家关注的对象。
官家设宴邀请辖区有头有脸的人物,当大家在开怀畅饮的时候,只见犹太人纹丝不动,不饮、不食、不互动,就很失礼节啊,因为犹太人也不吃猪肉啊,严格的犹太教也是不允许饮酒的啊,这让犹太人怎么下手?
可是,这样就没有礼节啊,万一遇到心眼小的官家,一看这情况,心里很不爽,以后你犹太商人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还能指望官家能给帮助?
犹太人作为外来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同,信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纵使有皇帝的“护身符”,也不能避免与本地人产生分歧。
如果当地人不待见你,即使有“护身符”也别想活的舒心,所以,我们看到犹太人在定居中原之后,努力学习汉文化,还参加科举考试,积极地融入当地,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是尽量与人为善,不可能太招摇。
如果犹太人凭借财富在当地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盖起大宅院,“木高于林,风必摧之”,所以,在宋朝犹太人的生存策略应该是“夹着尾巴做人”,如果说再去做影响国家政策等出格的活动,那就是作死。(未完待续)
第七个,是为了反驳“犹太人兴华说”。
“犹太人兴华说”大概是这样的,说在北宋的时候,已经有约1000余犹太人定居于北宋首都汴京,到南宋的时候,犹太人已有约5000人定居在中国,与国人杂居、通婚,并为两宋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传北宋的交子就是在犹太人的建议下发行使用的,犹太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划时代的,然后话锋一转谈到现世,继续世界政府和世界货币的那一套。
“犹太人兴华说”这一谬论的逻辑是这样的:列举大家熟知的历史→对历史进行做出积极评价→对犹太人做出积极评价→对犹太人的所作所为做出积极的评价→对现世犹太人想要做的事情做出积极的评价。
该谬论的核心逻辑链在第一个“→”处就可以打住了,因为其逻辑不成立。
北宋的时候,确实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定居在汴京,据开封市通明弘治二年《重修清真寺碑记》中记载,北宋时期的犹太人相当活跃,因为犹太人“进贡西洋布于宋”,获宋帝下旨“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这道圣旨相当于是犹太人安身立命之本,从此,犹太人在中国开始了幸福而快乐的生活。
这是《史学月刊》1997年第02期《中国古代犹太人姓氏变化考》的内容,那么,这些真实的历史是否能得出“犹太人兴华说”的一系列结论呢?
1,犹太人为什么要来中国?
这就要追溯到上古时期了,犹太人本就是来自东方的民族,所以,在犹太人的文化传承中也必然知道他们来自遥远的东方。
与普通西方人的世界观不同,犹太人所知道的东方不局限在印度,而是中原,中原才应该是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的祖先——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家乡。
所以,犹太人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就有找到“东方”的可能性。
北宋时期的欧洲,正是黑暗的中世纪,政教合一,对于异教徒的迫害十分严重,在中东,犹太人也不受待见,所以,与其在以西世界寄人篱下,受尽迫害,为何不沿着祖先的足迹,寻找那遥远美丽的东方?
换句话说,来到中国,是犹太人在迫害无助的生存环境下的一种选择。
2,犹太人是怎么来到中国的?
现在史学家认为,犹太人绝大部分是沿着丝绸之路到达中国的,也有从海路到达中国的,这样的结论是靠谱的。
从风险和路程上来说,如果犹太人走陆路的话,丝绸之路是千百年来东西方商人必走之路,熟悉情况,不像走海路那样的气候风险,但沿途会路过太多的国家和地区,走陆路自然存在人为的因素风险,如果遇到宗教极端匪徒,可能还没到中国就已经被迫害之死了。
从海路过来也是存在可能性的,犹太人不一定非要从欧洲出发,如果犹太人从相对和平的红海和波斯湾沿线出发,或者直接从也门进入印度洋,都是非常快捷和方便的。
从走海路的可能性上来说,教会肯定有很多与世界地理吻合的地图,只不过当时雅利安人不相信罢了,犹太人相信东方要比印度远,所以他们会相信并采用相关地图作为航海的指引,导航上是没有问题的。
从技术层面来讲,中世纪的船一般都是帆船,若从阿拉伯半岛出发,根本不用怎么导航,沿着洋流即可漂流岛马来群岛,然后渡过马六甲海峡,沿海岸线即可到达中国。
3,北宋犹太人在中国的生活状况如何?
从《重修清真寺碑记》的记载可以看出,北宋犹太人的生活可以说是幸福和快乐的,在中国,犹太人不再受到宗教迫害,也没有地域歧视和民族歧视,更有皇帝圣旨护体,不仅能够开心的做生意,还修建起了“以色列清真寺”,生活无忧的同时宗教信仰也得到了尊重。
4,犹太人对华夏文化的态度如何?是接受还是排斥?
现世国内是没有自称犹太人的了,已经说明了那时来中国的犹太人已经被同化了,并与当地人通婚,完全融入了华夏文明。
通婚也证明了那时犹太人的相貌是可以让人接受的,从古人对“赤髯碧眼老鲜卑”、“黄发鲜卑奴”,以及民间传说的“碧眼金发的妖怪”等类似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雅利安人是无法接受的,所以,民间基本上不可能接受与雅利安人通婚。
古代的审美观与现在是不一样的,婚姻更在乎门第,门第说的不是权力,不是地位,不是金钱,而是血统。
另外,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犹太人对于宋朝上下、对于中国人是感恩的,《重修清真寺碑记》记载说“宋孝龙兴元年,癸未,列微伍思达领长其教,俺都拉始建寺焉”,可知,原清真寺是始建于宋孝龙兴元年,而这个年代开封已经被女真族的金王朝所占领。
在明代重修的清真寺的碑记中,仍然以宋朝的纪年法来描述当年的时间,足以见得犹太人及其后裔对宋朝的认同感,以及对华夏文明的归属感。
5,犹太人对于宋朝的经济影响究竟有多大?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犹太人对于宋朝的经济影响远没有“犹太人兴华说”那样夸张。
《宋史》中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犹太人的篇章,在其它文学作品中也没有有关犹太人的专门介绍,这一现象可以说明,犹太人即使对宋朝经济有影响,也属于不入流的层面。
如果犹太人的经商活动规模庞大,甚至对国家政策、社会走向都造成了影响,那一定会出现在史书中,亦或者其它文学作品中,因为犹太人在中原毕竟属于少数民族,如果一个少数民族取得了重大成就能不引起大家注意吗?所以说,犹太人是属于闷头挣大钱的那种商人。
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富甲一方的巨贾,要对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的商人,必然是赚钱的商人,赚钱的商人,要么是富甲一方的巨贾,靠垄断本地商品供应、与官家业务频繁来维持赚大钱的状态;要么是在不同地区之间倒腾,互通有无,来赚取巨额差价。
前者的赚钱方式可谓是“摇钱树”模式,赚钱轻松,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同时会经常与官家打交道;后者的模式虽然也很赚钱,但是很辛苦,社会地位不高。
犹太人的经商模式绝不可能不如富甲一方的行列。
犹太人通过向宋帝进贡新鲜、上乘的西洋布,而获得了“护身符”,我们做一个逆向假设,假设犹太人通过倒腾商品而暴富,然后建立广泛业务渠道,并打造一个商业基地,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巨贾,正所谓“树大招风”,成为巨贾的犹太人必然成为引起官家关注的对象。
官家设宴邀请辖区有头有脸的人物,当大家在开怀畅饮的时候,只见犹太人纹丝不动,不饮、不食、不互动,就很失礼节啊,因为犹太人也不吃猪肉啊,严格的犹太教也是不允许饮酒的啊,这让犹太人怎么下手?
可是,这样就没有礼节啊,万一遇到心眼小的官家,一看这情况,心里很不爽,以后你犹太商人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还能指望官家能给帮助?
犹太人作为外来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同,信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纵使有皇帝的“护身符”,也不能避免与本地人产生分歧。
如果当地人不待见你,即使有“护身符”也别想活的舒心,所以,我们看到犹太人在定居中原之后,努力学习汉文化,还参加科举考试,积极地融入当地,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是尽量与人为善,不可能太招摇。
如果犹太人凭借财富在当地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盖起大宅院,“木高于林,风必摧之”,所以,在宋朝犹太人的生存策略应该是“夹着尾巴做人”,如果说再去做影响国家政策等出格的活动,那就是作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