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化胡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风流相师最新章节!
这究竟是哪位高人开的玩笑?
刘衍有些茫然地看着这两个巨大的塑像,从塑像的大小来看,肯定不会是红莲寺地宫完成之后才搬运进来的,因为它们的体型之大根本没有办法从小小的甬道之中进来——横着也不行!
这就说明,当初在建造红莲寺地宫的时候,玉皇大帝塑像和弥勒佛塑像就这么伫立在了一起!
疯了,都疯了!
真正的宗教可不是过家家,说什么佛道双修,佛道合一,这些都是骗人的鬼话,宗教之间根本没有融合的可能,有的只有赤裸裸的战争和征服,要是在古代,你说一句佛道一家,直接被打死都不多——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佛道之争可不比战争来的逊色半分。
一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与死亡的问题。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那么,道教是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
所以,佛道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这涉及到了两者最根本的价值观问题。
有了这个对立的价值观,那么表现出来的现实之中的矛盾更加尖锐,包括利益,包括信仰冲突等等很多问题都让佛道两家之间充斥着血仇。
著名的小说《西游记》其中写的就有佛道之争,虽然主角一行人到了最后都是佛教中人,甚至道教的玉皇大帝还需要向如来佛祖求援,但是其中描绘的佛门贪婪与肮脏着墨甚多,不能简单的将其定性。
还有一件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可以想象出当时佛道之争的惨烈恐怖。
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踞。
佛教最初传入我国时,只有少数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
永平十一年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主两位印度高僧居住。为纪念白马负经(《四十二章经》)输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马寺。
永平十一年,摄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相传峨眉山是普贤菩萨、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奏知汉明帝。双方达成协议--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西安焚经台)。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尚未完全烧尽,他二人获得建寺的权利。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何处建寺适宜?《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有“舍利”,再加上营坊村这座山的山势奇伟,气象不凡,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三种原因,故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寺以山名--灵鹫寺。汉明帝刘庄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叫做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个文殊的法号完全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此时,五台山之名已经大量出现在北齐史籍之中了。
因为这件事情的传奇性,后世又出现了多次的焚经事件,甚至是一代雄主李世民据说也因此特地写了一首诗,诗曰:“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
根据诗中所言“吹尽当年道教灰”,可想而知,整个斗法是佛教胜出了。
从种种史料而言,可以得知,佛教和道教根本就是站在了对立面上,两者根本不可能有一丝一毫的融合性!
刘衍有些头痛地锤了锤脑袋,喘息了两口,知道自己一时半会儿是不用想要弄清楚这件事情的真相了,现在最主要的还是探索一下整个地宫,历代鬼铺主人进入地宫之中虽然能够心想事成,但是也因此而失去了记忆,说不得在地宫之中还有着特殊的机关,还是要小心为妙。
思及至此,刘衍打起了精神,开始摸索着在地宫之中探索了起来,小北倒是显得很乖,一动不动地跟着刘衍,什么话也没有,只是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不住地瞟着伫立在地宫中央的两座佛道大佬塑像。
……
刘衍忙活了半天,甚至连地上的地砖都恨不得撬开仔细检查一番,却发现这个被称之为禁地鬼门关的红莲寺地宫居然就这么大,除了甬道之外就剩下这么大的一个宫室,宫室之中除了两座塑像外也是别无他物!
“究竟是哪里有问题?”
刘衍皱着眉头,双眼不断地打量着眼前的宫室,想要从中间找出一点点的蛛丝马迹。
“叔叔……那里有人……”
冷幽幽的声音突然从刘衍的旁边传来,已经习惯了安静环境的刘衍浑身一颤,差点吓了一跳。
回过神来才发现,居然是一直一言不发,刘衍还以为是哑巴的小北说出来的话!
“人?这个宫室之中除了我们还能有什么人?”刘衍眉头一锁,顺着小北小手所指的方向,看去……
没有强光手电的照射,刘衍惊讶的发现,在两座塑像的下面居然出现了一些简单的荧光色线条,这些线条勾勒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人形,仿佛是一个长长的画卷。
刘衍仔细打量着这些用特殊颜料画出来的绘画,绘画之中描述的内容很简单也很奇怪。
一个身穿道家法袍模样的人形勾勒,不断地变化着身形,先是身上的法袍变了模样,然后又是头上的头发渐渐变短,随着画卷的进行,这个道士模样的人形勾勒居然缓缓变成了和尚模样。
由道变佛的过程占了玉皇大帝和弥勒佛所在圆台侧壁的一半左右,另外一半的圆台侧壁上则是刚刚完全相反的过程,描绘的是一个和尚模样的样逐渐变回道士。
僧变道,道变僧,仿佛就会一个天道轮回一般,两者的身份在不断地循环变化着。
“这是什么意思?”刘衍有些不解,和尚变道士,道士又变成和尚,如此往复,这不禁让刘衍想起了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人或者说一个传说——老子化胡!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道教徒们神话老子,大致始自创教时的东汉。那时五斗米教的张陵(公元4一l56年)在《老子想尔注》里就称老子为太上老君。他的谋士们则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借用佛经关于释迦牟尼出生的神话也说什么老子生下来就有九龙吐水灌洗其身,化为九井;说老子也是生下来即能行走,同样是一步生一朵莲花,共有九朵;又说老子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宣告: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些神妙传说,明显是照搬佛经而以尔之矛攻尔之盾。《西升经》针对佛教又说了些什么呢?主要不外张扬教主老子的学说,称“自然者,道之根本也”,“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云云。道即老子,老子当是宇宙最大的了。对佛教徒来说,最为紧要的还是《西升经》卷首的一句话:“老君西升,开道竺乾”。竺乾就是天竺,说老子自函谷关西升以后,沿着丝绸之路西去开化天竺国去了。
令佛教徒最为伤心的是《老子化胡经》。那里借用老子的话说:“我令尹喜,乘彼月精,降中天竺国,入乎白净夫人口生,托阴而生,号为悉达,舍太子位,入山修道,成无上道,号为佛陀……”这样一来,释迦牟尼就成了尹喜的后身,又是老子的徒弟。
《西升经》、《化胡经》的蓝本是《史记·老子传》,那里面有一句话说老子西游。至函谷关著“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西升经》、《化胡经》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大肆发挥,矛头直指向初来乍到而人生地不熟的佛教,直令佛教尴尬万分,却又不得不忍气吞声。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里刻划说:“佛教徒心怀愤恨,但在东汉瑰佛教势力薄弱时期,只好默认这种侮辱,并且还可能默认佛是尹喜后身而减轻传教的阻力。”
不过,老子化胡的故事并不自《西升经》、《化胡经》始,早在东汉末期,就有襄楷等人提出来了,只是极为简略。前举汉桓带延熹九年襄楷向皇帝上书:“……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襄楷还未明确讲到老子到天竺去教化胡人。到三国时,即出现了老子到西方教化胡人的说法,甚至说老子是佛的师父。鱼豢的《魏略·西戎传》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生教胡。浮屠属老子弟子,别号合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未完待续)
这究竟是哪位高人开的玩笑?
刘衍有些茫然地看着这两个巨大的塑像,从塑像的大小来看,肯定不会是红莲寺地宫完成之后才搬运进来的,因为它们的体型之大根本没有办法从小小的甬道之中进来——横着也不行!
这就说明,当初在建造红莲寺地宫的时候,玉皇大帝塑像和弥勒佛塑像就这么伫立在了一起!
疯了,都疯了!
真正的宗教可不是过家家,说什么佛道双修,佛道合一,这些都是骗人的鬼话,宗教之间根本没有融合的可能,有的只有赤裸裸的战争和征服,要是在古代,你说一句佛道一家,直接被打死都不多——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佛道之争可不比战争来的逊色半分。
一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与死亡的问题。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那么,道教是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
所以,佛道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这涉及到了两者最根本的价值观问题。
有了这个对立的价值观,那么表现出来的现实之中的矛盾更加尖锐,包括利益,包括信仰冲突等等很多问题都让佛道两家之间充斥着血仇。
著名的小说《西游记》其中写的就有佛道之争,虽然主角一行人到了最后都是佛教中人,甚至道教的玉皇大帝还需要向如来佛祖求援,但是其中描绘的佛门贪婪与肮脏着墨甚多,不能简单的将其定性。
还有一件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可以想象出当时佛道之争的惨烈恐怖。
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踞。
佛教最初传入我国时,只有少数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
永平十一年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主两位印度高僧居住。为纪念白马负经(《四十二章经》)输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马寺。
永平十一年,摄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相传峨眉山是普贤菩萨、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奏知汉明帝。双方达成协议--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西安焚经台)。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尚未完全烧尽,他二人获得建寺的权利。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何处建寺适宜?《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有“舍利”,再加上营坊村这座山的山势奇伟,气象不凡,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三种原因,故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寺以山名--灵鹫寺。汉明帝刘庄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叫做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个文殊的法号完全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此时,五台山之名已经大量出现在北齐史籍之中了。
因为这件事情的传奇性,后世又出现了多次的焚经事件,甚至是一代雄主李世民据说也因此特地写了一首诗,诗曰:“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
根据诗中所言“吹尽当年道教灰”,可想而知,整个斗法是佛教胜出了。
从种种史料而言,可以得知,佛教和道教根本就是站在了对立面上,两者根本不可能有一丝一毫的融合性!
刘衍有些头痛地锤了锤脑袋,喘息了两口,知道自己一时半会儿是不用想要弄清楚这件事情的真相了,现在最主要的还是探索一下整个地宫,历代鬼铺主人进入地宫之中虽然能够心想事成,但是也因此而失去了记忆,说不得在地宫之中还有着特殊的机关,还是要小心为妙。
思及至此,刘衍打起了精神,开始摸索着在地宫之中探索了起来,小北倒是显得很乖,一动不动地跟着刘衍,什么话也没有,只是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不住地瞟着伫立在地宫中央的两座佛道大佬塑像。
……
刘衍忙活了半天,甚至连地上的地砖都恨不得撬开仔细检查一番,却发现这个被称之为禁地鬼门关的红莲寺地宫居然就这么大,除了甬道之外就剩下这么大的一个宫室,宫室之中除了两座塑像外也是别无他物!
“究竟是哪里有问题?”
刘衍皱着眉头,双眼不断地打量着眼前的宫室,想要从中间找出一点点的蛛丝马迹。
“叔叔……那里有人……”
冷幽幽的声音突然从刘衍的旁边传来,已经习惯了安静环境的刘衍浑身一颤,差点吓了一跳。
回过神来才发现,居然是一直一言不发,刘衍还以为是哑巴的小北说出来的话!
“人?这个宫室之中除了我们还能有什么人?”刘衍眉头一锁,顺着小北小手所指的方向,看去……
没有强光手电的照射,刘衍惊讶的发现,在两座塑像的下面居然出现了一些简单的荧光色线条,这些线条勾勒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人形,仿佛是一个长长的画卷。
刘衍仔细打量着这些用特殊颜料画出来的绘画,绘画之中描述的内容很简单也很奇怪。
一个身穿道家法袍模样的人形勾勒,不断地变化着身形,先是身上的法袍变了模样,然后又是头上的头发渐渐变短,随着画卷的进行,这个道士模样的人形勾勒居然缓缓变成了和尚模样。
由道变佛的过程占了玉皇大帝和弥勒佛所在圆台侧壁的一半左右,另外一半的圆台侧壁上则是刚刚完全相反的过程,描绘的是一个和尚模样的样逐渐变回道士。
僧变道,道变僧,仿佛就会一个天道轮回一般,两者的身份在不断地循环变化着。
“这是什么意思?”刘衍有些不解,和尚变道士,道士又变成和尚,如此往复,这不禁让刘衍想起了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人或者说一个传说——老子化胡!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道教徒们神话老子,大致始自创教时的东汉。那时五斗米教的张陵(公元4一l56年)在《老子想尔注》里就称老子为太上老君。他的谋士们则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借用佛经关于释迦牟尼出生的神话也说什么老子生下来就有九龙吐水灌洗其身,化为九井;说老子也是生下来即能行走,同样是一步生一朵莲花,共有九朵;又说老子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宣告: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些神妙传说,明显是照搬佛经而以尔之矛攻尔之盾。《西升经》针对佛教又说了些什么呢?主要不外张扬教主老子的学说,称“自然者,道之根本也”,“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云云。道即老子,老子当是宇宙最大的了。对佛教徒来说,最为紧要的还是《西升经》卷首的一句话:“老君西升,开道竺乾”。竺乾就是天竺,说老子自函谷关西升以后,沿着丝绸之路西去开化天竺国去了。
令佛教徒最为伤心的是《老子化胡经》。那里借用老子的话说:“我令尹喜,乘彼月精,降中天竺国,入乎白净夫人口生,托阴而生,号为悉达,舍太子位,入山修道,成无上道,号为佛陀……”这样一来,释迦牟尼就成了尹喜的后身,又是老子的徒弟。
《西升经》、《化胡经》的蓝本是《史记·老子传》,那里面有一句话说老子西游。至函谷关著“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西升经》、《化胡经》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大肆发挥,矛头直指向初来乍到而人生地不熟的佛教,直令佛教尴尬万分,却又不得不忍气吞声。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里刻划说:“佛教徒心怀愤恨,但在东汉瑰佛教势力薄弱时期,只好默认这种侮辱,并且还可能默认佛是尹喜后身而减轻传教的阻力。”
不过,老子化胡的故事并不自《西升经》、《化胡经》始,早在东汉末期,就有襄楷等人提出来了,只是极为简略。前举汉桓带延熹九年襄楷向皇帝上书:“……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襄楷还未明确讲到老子到天竺去教化胡人。到三国时,即出现了老子到西方教化胡人的说法,甚至说老子是佛的师父。鱼豢的《魏略·西戎传》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生教胡。浮屠属老子弟子,别号合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