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为众生、也是为了自己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我在日本打工的三年最新章节!
依然是散文之章,有读者朋友在急切地敦促我续写白胡老人的故事,但是我想把前述73章引申的问题说透之后,再继续小说的叙事环节。
接下来说的是善良和修身立德,与上一章有紧密的衔接性。
我认为:做人不一定非要成就大事,也不一定非要顶天立地或者轰轰烈烈,但善良和真诚还是不能够缺少的。你给别人带来了帮助和温暖,别人才会给你施以真心与和善。
即使没人感谢和称赞你的善良,你依然要选择做一个内心善良的人,善良是道德的最基本特征。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是为了自己,不是因为别人。毕竟,天地之神从来没有亏待过善良的有德之人。
当代社会的很多问题,特别是商家“诚信”的缺失、少数官僚的贪污腐化,社会的暴力犯罪,坑蒙拐骗等等的恶风劣气,说到底与缺乏坚定不移、心悦诚服的道德信念不无关系。人们常常用“无法无天”来形容为非作歹之徒,殊不知“无天”岂能有“法”?道德追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不仅在于他有一个物质的躯壳,更在于他那超越于物质世界的崇高灵魂。生命因为有了“道德”的要求,才能获得真正意义,只有真正充满道德感的人,才能切实地感觉到生命的自信、人格的尊严和个体自我的独特价值。而科学越是进步,社会越是富有,人们对道德信仰的需要也就越强烈。
个人如此,一个国家和民族同样如此。与经济和军事的自强相比,今天的社会更需要道德领域里的自强。历史上的华夏曾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教化之国,今天的炎黄子孙更应自觉地肩负起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让我们的国家以富强、民主、进步的清新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家庭教育一直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阵地,每个父母都非常重视对自己孩子的道德教育,没有哪个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失去道德的底线去干为非作歹的事!德育是教育的核心,而且这种教育是终身的。少儿学做人,中青年要会做人,老了要教育后人,特别是以身作则。长期以来,家庭的德育教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从思想意识到行为规范,从幼儿到耋耄之年,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事不规。
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人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根本不想加强自身修养;家庭教育缺乏操作性,有的因是独生子女而过于溺爱,有的因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有的因不懂教育而无法尽责;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缺乏有效性,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针对性不足,有的思政课教师又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多,加上应试教育作祟,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大打折扣;社会教育缺乏客观性,习惯于假、大、空的社会宣传教育难以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
“天地良心”是人们与生俱来固有的本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物欲的引诱,人们天然的本性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就需要“修身立德”,使自己的心灵不断得到净化,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
修身立德讲究六戒:一是戒生气。生气是人类负面情绪中的一种,一个人如果经常生气,就会使身心受到损害;二是戒自卑。自卑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和奋发图强的勇气。但是,如果能从自卑中让自己自强,当然也会让人崛起;三是戒嫉妒。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一些实事,力争使自己有奋起直追的勇气和能量;五是戒小人。小人不但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毫无帮助,反而会成为一块在关键时刻让你跌倒的绊脚石。小人之心往往会让人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以至于违背道德和良心,把精力和心思花在整人上,这样做当然也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和进步;五是戒诱惑。我们要力戒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品质,同时保持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态;六是戒暴怒。暴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一颗平和心。
静坐当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敬君子方显有德,避小人不算无能。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修身立德之要义可以概括如下: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有事斩然,无事修然;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思之坦然,为之善然。
以下词句是平时积累的,不知出自何人之笔,填写在本章中,可以成为很好的借鉴:
一身浩然气,二袖清白风,
三分傲霜骨,四时读写勤,
五谷吃得香,六神常安定,
七情有节制,八方广结缘,
九有凌云志,十足和善心。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说“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自古以来,国人都将修心立德放在首位。
先哲们认为,天人合一的本质是“疾敬德“,正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家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即“明德、亲民、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伦理,成为中华传统美德核心价值观,与“忠孝廉耻勇“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德体系。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
孟子要求受教育者将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加以扩充,发展成为仁、义、礼、智等内心道德。理学家认为“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理会此。“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很多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林则徐有十条格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不为百姓,做官无益。“陶行知认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很多谚语、俗话、顺口溜也蕴含着心灵修炼的哲理,如“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看海听涛增度量,寻梅赏竹长精神。清正公慎勤为官,温良恭俭让处世。人生三修炼: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在比如“德高望重“、“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等向来为人们所称道并践行。
今天我们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阶段,“和谐”社会的理念,不仅包括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应包括文化领域里“现代”与“传统”的和谐。如果每一位中国老百姓都能恪守“天地良心”的道德信念,在心底构筑起一座坚守道德底线的堡垒,那对整个国家与民族,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依然是散文之章,有读者朋友在急切地敦促我续写白胡老人的故事,但是我想把前述73章引申的问题说透之后,再继续小说的叙事环节。
接下来说的是善良和修身立德,与上一章有紧密的衔接性。
我认为:做人不一定非要成就大事,也不一定非要顶天立地或者轰轰烈烈,但善良和真诚还是不能够缺少的。你给别人带来了帮助和温暖,别人才会给你施以真心与和善。
即使没人感谢和称赞你的善良,你依然要选择做一个内心善良的人,善良是道德的最基本特征。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是为了自己,不是因为别人。毕竟,天地之神从来没有亏待过善良的有德之人。
当代社会的很多问题,特别是商家“诚信”的缺失、少数官僚的贪污腐化,社会的暴力犯罪,坑蒙拐骗等等的恶风劣气,说到底与缺乏坚定不移、心悦诚服的道德信念不无关系。人们常常用“无法无天”来形容为非作歹之徒,殊不知“无天”岂能有“法”?道德追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不仅在于他有一个物质的躯壳,更在于他那超越于物质世界的崇高灵魂。生命因为有了“道德”的要求,才能获得真正意义,只有真正充满道德感的人,才能切实地感觉到生命的自信、人格的尊严和个体自我的独特价值。而科学越是进步,社会越是富有,人们对道德信仰的需要也就越强烈。
个人如此,一个国家和民族同样如此。与经济和军事的自强相比,今天的社会更需要道德领域里的自强。历史上的华夏曾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教化之国,今天的炎黄子孙更应自觉地肩负起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让我们的国家以富强、民主、进步的清新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家庭教育一直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阵地,每个父母都非常重视对自己孩子的道德教育,没有哪个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失去道德的底线去干为非作歹的事!德育是教育的核心,而且这种教育是终身的。少儿学做人,中青年要会做人,老了要教育后人,特别是以身作则。长期以来,家庭的德育教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从思想意识到行为规范,从幼儿到耋耄之年,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事不规。
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人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根本不想加强自身修养;家庭教育缺乏操作性,有的因是独生子女而过于溺爱,有的因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有的因不懂教育而无法尽责;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缺乏有效性,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针对性不足,有的思政课教师又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多,加上应试教育作祟,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大打折扣;社会教育缺乏客观性,习惯于假、大、空的社会宣传教育难以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
“天地良心”是人们与生俱来固有的本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物欲的引诱,人们天然的本性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就需要“修身立德”,使自己的心灵不断得到净化,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
修身立德讲究六戒:一是戒生气。生气是人类负面情绪中的一种,一个人如果经常生气,就会使身心受到损害;二是戒自卑。自卑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和奋发图强的勇气。但是,如果能从自卑中让自己自强,当然也会让人崛起;三是戒嫉妒。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一些实事,力争使自己有奋起直追的勇气和能量;五是戒小人。小人不但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毫无帮助,反而会成为一块在关键时刻让你跌倒的绊脚石。小人之心往往会让人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以至于违背道德和良心,把精力和心思花在整人上,这样做当然也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和进步;五是戒诱惑。我们要力戒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品质,同时保持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态;六是戒暴怒。暴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一颗平和心。
静坐当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敬君子方显有德,避小人不算无能。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修身立德之要义可以概括如下: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有事斩然,无事修然;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思之坦然,为之善然。
以下词句是平时积累的,不知出自何人之笔,填写在本章中,可以成为很好的借鉴:
一身浩然气,二袖清白风,
三分傲霜骨,四时读写勤,
五谷吃得香,六神常安定,
七情有节制,八方广结缘,
九有凌云志,十足和善心。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说“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自古以来,国人都将修心立德放在首位。
先哲们认为,天人合一的本质是“疾敬德“,正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家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即“明德、亲民、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伦理,成为中华传统美德核心价值观,与“忠孝廉耻勇“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德体系。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
孟子要求受教育者将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加以扩充,发展成为仁、义、礼、智等内心道德。理学家认为“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理会此。“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很多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林则徐有十条格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不为百姓,做官无益。“陶行知认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很多谚语、俗话、顺口溜也蕴含着心灵修炼的哲理,如“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看海听涛增度量,寻梅赏竹长精神。清正公慎勤为官,温良恭俭让处世。人生三修炼: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在比如“德高望重“、“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等向来为人们所称道并践行。
今天我们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阶段,“和谐”社会的理念,不仅包括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应包括文化领域里“现代”与“传统”的和谐。如果每一位中国老百姓都能恪守“天地良心”的道德信念,在心底构筑起一座坚守道德底线的堡垒,那对整个国家与民族,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