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行记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笛韵如水文集最新章节!
(六)2003年8月24日 晴 青城山
清晨如约起来,在嘉木家门口等待板筋和板嫂,不一会儿板筋的白色轿车到达,我们一行5人直奔青城山而去,途中遇上一场雨,心里有点悬,还好到青城山时虽然天气还湿漉漉的,但总算没有落雨了。
蜀中山水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雄,三峡天下险”之著称,这四景之中我只去过峨眉两次,如今站在青城山下,放眼望去,即刻被山上的植被所倾倒了!只见山上层峦叠嶂,古树参天,灰色的天幕在墨绿的古树晕染下,只觉得越发的遮天蔽日,虽是上午却不见晨光明媚,眼前呈现的分明是偌大的一幅水墨山水画!整个世界此时只剩下了浓厚的青黛和碧绿,空气中的湿度把色彩的界限抹开,浑然在一起的青绿影影绰绰把个“幽”字烘托得淋漓尽致!
川黔的山水果真迷人!在高海拔的云南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因为离天很近,在低海拔的江浙一带可以看到小桥流水,因为离水很近,在中海拔的川黔才是真正看山水的最佳境地,这里的环境太适合山川风化,水木衍生了。山之雄伟在于包容的浩瀚,在川黔的大山里,你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植物共存,而每一种植物又有自己的生存自然,这些植物随着自己的适应性构筑了大山的层次,使巴山的胸襟广博而厚实;水之渊博在于映照的碧透,在川黔的流水中,有滔滔轰鸣的江水夹带泥沙俱下,其声势活脱脱就是川人的泼辣,也有依傍青山的河流,倒映蓝天碧树,画舟载两岸翠啼,是骚人墨客的情趣,还有一条白涟自山的顶峰飞溅而下,水汽升腾,溪流到处,春暖花开,温泉怡人,令游客流连忘返。水的善变使蜀水显得更精灵清澈。山中听水声,观树木,参庙观,胸中空空荡荡,思绪飘飘渺渺,红尘迷迷茫茫,确实隐逸山水,回归自然的心思便油然而生。
青城山的名人足迹实在太多了。我们乘缆车上了山顶,在上清宫首先看到的是蒋介石先生亲笔题词,在总裁“上清宫”的墨宝下,板哥带大家用大家用川音念着“蒋总裁”拍了一张合影,也算对蒋先生的瞻仰。在上清宫门对面,横有一照壁,上书道家思想经典“大道无为”道家崇尚自然,讲究顺其自然,竟然在道观之中我们还尝到了青城山老腊肉,没有佛家的自律,没有佛家那种明黄大红的宗教浓彩,在一片清幽青翠的山林中,我觉得我有点被道家的清新点拨了。
上清宫里有位壮年在卖埙,板哥早就想买一个,我们一行人都去试了一下,却怎么也不能把那埙乐吹奏出来,这个形体像鸡蛋一样的乐器在肚子上有几个眼,类似笛子,用气在顶部,可是吹奏很难,我们不是吹得只剩气音本声,就是吹得像鬼哭狼嚎,只有板哥还略略吹出一点埙音,那卖埙的壮汉实在看不下去,做了示范,他说吹埙要面带微笑,上唇下唇微圆,气从丹田而出,心静气自然静,平缓舒坦。他吹得是古曲,气流推出音律,一阵幽怨的类似箫笛的音律在宫中荡漾开来,呜呜咽咽似乎道出了道家追寻淡泊和清凉的意境。
上清宫还因为国画大师张大千居住了两年而更负盛名。我曾看过一本张大千传记,书中说大师在青城山居住了约两年,两年中大师在此画了1000余幅山水、花卉水墨画,书中评说,大师自青城山之后,其艺术生涯进入了他盛年创作高峰。青城山青翠欲滴,高树密林,暮鼓晨钟,道观清凉的景观和大师的长须飘拂,一袭黑袍,青鞋布袜,清风道骨的形象真有些合二为一呢。上清宫内的“麻姑池”和“鸳鸯井”题词就是大师所书。
我们在上清宫吃了午饭,当然点了“青城山老腊肉”非常可口。这1600米海拔的山顶实在太湿润了,餐桌餐椅表面竟是细蒙蒙一片水渍,屋檐、树枝下也在滴着水滴,我们几个凡夫俗子很惊讶居士、隐士们能这样湿凉的居住环境里生活。在殿上和大师居住过的几间房屋里挂了许多水墨画,据也是俗人的一位卖画人报价,有上至几千元,下至100多元的花卉动物山水水墨画,不知是谁的作品,板哥在一幅小鸡图前流连了许久,最终还是没有下手,那卖画人起先热情倍至,给予优待,让我们观看了大师的碑刻,后又推出另一幅不好看的小鸡图,说前者小鸡图要4000多元,而后者只要200多元,便宜。看我们迟迟不掏钱,他热情便瞬间荡然无存了。在“天下幽”的道观中遇此卖画人,实在败兴!
离开上清宫,板嫂建议:不坐缆车了,坚决步行下山!我们大家肯定附和了。
一行人走出上清宫大门,再回头望望,门柱上一对联曰:“境入上清,半点红尘飞不到;坛关无垢,满天花雨洒香来。”果真“半点红尘飞不到”吗?如今,游人如炽,哪里还有“飞不到”之地?到是“满天花雨”还是四时如约而至,道家的“大道无为”也是各人心中不同的领略罢了,还是应了“心静自然凉”“心远地自偏”吧!此时,板哥也来了一句总结:“无钱不来青城山,有钱还来青城山。”大约我们是有小钱来了青城山,我想,倘若我有大钱,确实也要再来青城山的,悟道之事无穷无尽啊。板哥的总结获得十分赞同,我们哈哈大笑,沿着山道一路下山了。
据说,青城山景区内有36峰,72洞,108景,前两个数字皆是9的倍数,后一个数字是天干地支搭配的数字,这又是玄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实在感叹我辈学问的荒芜。我们只有半天时间了,不可能峰峰洞洞景景齐观,只能顺着主要山道见观即拜谒,不能再去看“旁门左道”了。
走路的游人真不少,老老少少,三五成群,坐滑竿的反倒是小姐、年轻太太和年轻先生居多。我从高原来,昆明海拔和青城山差不多,我感到脚力轻松极了,只是这密林深处毕竟还在成都的湿闷气候之下,加之虽然是下山,却也有些七高八低的阶梯小道,一路走着,依然汗水不断,混合着空气中的湿润,头发、衣领全是湿的,凉风习习,顿生清凉,又在满山的碧绿、油绿、墨绿中行走,透过树枝观一点青灰的天空和山峰,我又置身在偌大的水墨画中了,心境的舒坦自不必说。
道家崇尚自然,道观经常是依山而建,依洞而生的建筑,我们中途歇脚的一个地点就是建在一个大山洞里的道观,再往山下走就到了天师洞,沿途围绕名人的古迹真不少,有道家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的降魔挪笔槽、试剑石、手植银杏树有唐玄宗手诏碑、唐雕三皇石像还有军阀吴佩孚等人的题字一座青城山真是留存了了古往今来名人志士,骚人墨客,伟人枭雄的种种遗迹,各类情操以山为证。一路上道人也络绎不绝,我觉得比在娥眉山看见的和尚多,我脑海里老想着金大侠那些对“牛鼻子老道”的描写,那令人厌烦的“牛鼻子”没有看见,到在天师洞遇见几个“高鼻子”的洋道人,也不知他们信奉道教是真是假?一个个青衣黑背心,头发也盘在顶上,还背着道家挎包,在一个水帘下,小笛韵还去看他们在水中打坐。在天师洞我们看见一个非常俊俏的道姑,宽大的道袍越发陪衬了她的俏丽,盘在头上的发鬏让我看出了妩媚,唉!我到底还是凡夫俗子,在山水中似乎摆脱了尘垢,看到人,我又生出尘念了。
一日的青城山之旅不能忘怀,有钱,我还返青城山,也许那时要多住些日子了,青城山丰富的人文景观非一日能游览尽兴,何况爬这类地海拔山非常的适合于我。
回到成都,板哥带我们到大蓉和瓦缸酒楼美餐,又“fb”了!这里真是名声在外,餐厅外排队等候,餐厅里桌桌满席。这回板哥给每人点了一根筒子骨,那菜单上的广告是:“骨折志不折,傲然而立,敲骨吸髓,自尊享受。”哈哈,我觉得这个“fb”理由好笑极了,我们带着一次性的薄膜手套,含着一根吸管,感到味道不如“架势”好,其实我们家里也经常“敲骨吸髓”小笛韵和她父亲是主力,这种家常吃法一经上了宴席,味道自然就多了人工添料的香浓,到不如家里熬出来的汤那么鲜甜滋润了。后来我回到昆明一个月,听说成都大蓉和到昆明来开分店了,我想起成都大蓉和餐厅的爆满,不知道在昆明会怎样?昆明人的生活习性和成都人相似:懒散悠闲好吃。昆明人也会喜欢大蓉和的。
辞别了板哥板嫂,看到板嫂疲乏的样子,心中实在不忍,想着嘉木也是多次去过青城山,由衷的感谢“川帮”各位主人盛情相陪。明天是星期一了,主人们不能再陪我们玩耍,我和小笛韵安排了去三星堆博物馆游览。
(七)2003年8月25日 晴 三星堆
来到蓉城已经第五天了,按照往返计划,明天就要“打道回府”今天做了紧凑安排,上午我和小笛韵到三星堆博物馆,晚上我借花献佛,在顺兴茶馆操办一个答谢“宴会”请蓉城网友陪我看川剧表演。
才到蓉城的第一天嘉木就问我们去不去三星堆?对于这个博物馆我居然孤陋寡闻,嘉木笑了:“卖书的居然不知道三星堆?”我羞惭了,后来在聊天室大骝又重点指示要去三星堆,我这才觉得我非去不可了。细心好客的嘉木给我们写了线路图,我们按图索骥来到著名的三星堆博物馆,在历史的展示中又得到一次震撼,观古思今,感慨万千。
三星堆博物馆是建在广汉三星堆遗址上的一个展览青铜器、玉石器、金器以及陶器、骨器的现代博物馆,对于这个博物馆的更多资料则是在我回昆明之后查阅到的,恰巧在国庆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关于三星堆文化的猜测节目又使我丰富了三星堆印象,对历史的敬仰更让我对三星堆记忆深邃了。
资料上介绍:“1929年广汉农民燕道诚在车水溉田时无意 碰醒了沉睡3000年的三星堆文明,随着一大批精美、奇绝、神秘的国宝级珍稀文物横空出世,一连串惊天之谜接踵而来。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发掘,引起了海内外的震惊和轰动,神秘的古蜀国也从此揭开了它谜一样的面纱。‘世界第九大奇观’三星堆文物所散发出的宗教神秘魅力,不但改写了中国古代文化史,而且改写了古蜀国的历史。”
在三星堆遗址上于1992年奠基建立博物馆,1997年10月开放,馆区占地30公顷,由展厅、祭祀台、人造湖山、广场几部分组成,主馆内展厅分了7个部分,馆内外建筑和布局显示了地貌、史迹、文物造型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观感上比一般展览馆更具光彩。
厅内的展出的文物很漂亮,不像我以前看到的类似展览,尤其看到青铜面具时,那份更接近现代人的英俊使我一扫以往对周口店人、元谋猿人的不良印象,觉得这才应该是我们的祖先呢。这使我联想起早在娥眉和乐山见到的大佛,那时就很欣赏蜀国人的艺术眼光,他们总是把菩萨塑得和现代审美眼光很接近,男菩萨一个个天庭饱满,地角方圆,肤色白皙,眉清目秀;女菩萨又是身材婀娜,长袖飘飘,露着的小腹微微凸出,腰非杨柳而丰腴。真让人仰慕不已。三星堆的面具真奇怪,有两类:一类是“有眼无珠”--眼睛里没有瞳孔;一类又是眼长如柱--眼球竟然是两跟大圆柱,并且望眼镜似的伸向前方!出土的参天的神树让人敬仰感叹。历史的陌生以及历史文化留下的思索突破了展馆的局限,叫人余味无穷。
然而,看出土文物的感受并非是现代人或者同代人的共识。小笛韵在一旁早就不耐烦了,嘴里嘀咕着“花100多元来这里,是这次成都之旅最不值的。”对孩子的浅显我只能摇头,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内疚,因为我也是到了成都才知道三星堆的辉煌的。遥想我在孩子那么大的年纪,许多的知识来源于父亲很随意的茶余饭后或是边吃边谈,边走边说,那时父亲有知识可以熏陶我。我的知识令人羞愧的少,客观的文化断裂以及自己耽误的时机,使我们的无知让自己的孩子减少了知识获取的途径,我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知识介绍,在旅游的千千万万母女中能在名胜古迹面前给孩子导游一点历史文化知识的母亲有多少?但愿孩子以后做母亲的时候,能给她的孩子边走边说,文化不要再发生断裂了。
是因为今天是星期一,而且也不是节假日吗?走出主馆大厅,我们去看了古蜀乐演奏的厅堂,居然没有人等候,再走过馆厅前面约500米大道,道路两边各种出售旅游纪念品、胶卷和小吃的摊位上居然游人也寥寥无几,想起在主馆里我们也只遇见了两三起团队旅游,像我们这样自己来看展览的散客几乎没有,从成都到三星堆没有直达车,必须从成都乘长途汽车到广汉,再从广汉换成中巴车途径三星堆,在这样著名的景点周围,竟然没有一个显著的汽车站!这一片冷寂的场面叫人诧异,大概凡是文化深奥的景点都只是专业研究的专利。成都距三星堆仅35公里,且博物馆还濒临西鸭子河畔,气候怡人,为何这个世界著名的景点就这样尴尬?是历史遗忘我们?还是我们要遗忘历史?我相信,即使遗忘或者不感兴趣也是因为我们没有学识和能力来认识这段辉煌的历史,知识的局限使我们观赏不出这些文物的灿烂华光,我想,国民素质的提高果然任重而道远!
(八)2003年8月25日晚 顺兴茶馆
从三星堆回来后,小笛韵实现了她的第三个蓉城旅游愿望--吃了一顿龙抄手。孩子的旅游目的简单而可爱,对景点的好恶也是真挚而坦率。
晚上,我借花献佛,请了慢半拍、板哥夫妇,嘉木夫妇在顺兴茶馆举行个“道别宴会”衷心感谢“川帮”对我的盛情接待。
从三星堆走进顺兴茶馆,仿佛从蛮荒的远古走近了市俗的现代,顺兴茶馆的宾客满座和三星堆的冷寂孤僻形成了强烈反差,对于旅途中的我,这样的反差恰巧成了巧合,我从自然的青城山走来,领略盘古开天地的风化,走在都江堰堤上,感叹鬼斧神工的巨人力量,在浑厚的三星堆中蜀乐中冥想历史的辉煌,再回到营营众生的乡俚民俗之中。我还是我,却经历了一次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洗礼,这一趟蓉城之旅--值!
顺兴茶馆具有浓郁的成都民俗文化,这里有成都小吃,有老式的厅房建筑,外走廊的墙上有形象逼真的浮雕,餐厅里有戏台。每晚这里都上演颇具特色的川剧、小品、皮影以及绝活变脸。有穿长衫的男人,手里摇着叮当作响的掏耳朵的一串工具穿梭在席间,请求惠顾,还有倒茶的小伙子,给他一点小费,他即刻为你抖擞精神,十分卖弄地来个“苏秦背剑”式的到水,滚烫的水顺着铜壶长长的嘴自后脖、后背流下,客人自然一片啧啧声。
我们边吃边看戏台,台上正演出一个川剧小品,一个俊俏的小媳妇在变着招数让自己似傻非傻的丈夫吹灯,那灯可是一盏油灯,只见那傻哥哥一会儿把灯顶在头上,一会儿含在嘴里,一会儿顶着灯翻身,一会儿顶着灯钻桌椅,任媳妇怎样的出其不意点亮灯或者吹灭灯,他都能反其道而行之,夫妻间的幽默、风趣、逗乐尽显其中,夫妻间的亲昵恩爱又在地道诙谐的成都方言中,似骂似嗲的表演中透彻出灵秀。那个小媳妇是成都女儿的概括,肤色白皙,相貌清丽,身材玲珑娇小,刀子嘴,豆腐心,心思灵巧,手脚麻利,看她的表演就像一幅成都女儿的速写。
我第一次看到了实地演出的皮影戏。压轴的戏是喷火和变脸,带着鼻套的大鼻子花脸一出口,夹着松香的火苗就窜出一米远,技艺惊人。担任变脸绝技表演的是两男一女,变脸就在一转头之间,既神速又怪诞,最后回到“庐山真面目“时,茶馆情绪掀到了高潮,台下观众报以热烈掌声,演出到此结束。
我的蓉城之行也降下了帷幕,第二天,在朋友们的送别下,我和小笛韵踏上了东去的列车,回到了昆明。
短暂的7天,这一线的旅游在我一生的旅游中也算是经典之游了。成都就像中国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有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有厚重敦实的文物古迹,有以食为天的灿烂文化,有松散闲适的生活节奏,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守着富饶的地理资源,依赖平庸的思想精神,一代一代,在“知足长乐”的思想境界中繁衍生息着,历史的沿革和沧桑的变化悄悄的在人们身边溜过,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的文化却不能走出成都的山山水水,人文习俗在这里依然固若金汤。
听说四川人“麻将瘾”惊人“冲壳子”惊人,这也是中国特色,各自为战的“长城”游戏和议论别人长短的聊天是人们不变的根种,渺小的人物和博大的山川共存,清秀的景致和嘈杂的人声形成反差。 地太广了,人太多了,所以我们有着别人没有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有多少年难以解救的贫瘠。活着的就是幸福的,幸福的就是富有的,富有就是安居乐业。
成都,真正的中国水墨画!能与雄峻的山川并列,跳出画面的只能是大佛,在一片泼墨草书的文化中,人,只是一芥末,常常不如一条渔舟显眼,也许在人们的眼里,自始至终仍在敬畏自然,什么时候人们的能力足以使山河造福人类时,李冰父子的“疏导”就显灵了,我们不再依赖,我们不再懒惰,我们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那时成都将更加美丽,中国也将更加美丽!
这是蓉城之行留下的美好祝愿!
(全文完)
(六)2003年8月24日 晴 青城山
清晨如约起来,在嘉木家门口等待板筋和板嫂,不一会儿板筋的白色轿车到达,我们一行5人直奔青城山而去,途中遇上一场雨,心里有点悬,还好到青城山时虽然天气还湿漉漉的,但总算没有落雨了。
蜀中山水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雄,三峡天下险”之著称,这四景之中我只去过峨眉两次,如今站在青城山下,放眼望去,即刻被山上的植被所倾倒了!只见山上层峦叠嶂,古树参天,灰色的天幕在墨绿的古树晕染下,只觉得越发的遮天蔽日,虽是上午却不见晨光明媚,眼前呈现的分明是偌大的一幅水墨山水画!整个世界此时只剩下了浓厚的青黛和碧绿,空气中的湿度把色彩的界限抹开,浑然在一起的青绿影影绰绰把个“幽”字烘托得淋漓尽致!
川黔的山水果真迷人!在高海拔的云南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因为离天很近,在低海拔的江浙一带可以看到小桥流水,因为离水很近,在中海拔的川黔才是真正看山水的最佳境地,这里的环境太适合山川风化,水木衍生了。山之雄伟在于包容的浩瀚,在川黔的大山里,你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植物共存,而每一种植物又有自己的生存自然,这些植物随着自己的适应性构筑了大山的层次,使巴山的胸襟广博而厚实;水之渊博在于映照的碧透,在川黔的流水中,有滔滔轰鸣的江水夹带泥沙俱下,其声势活脱脱就是川人的泼辣,也有依傍青山的河流,倒映蓝天碧树,画舟载两岸翠啼,是骚人墨客的情趣,还有一条白涟自山的顶峰飞溅而下,水汽升腾,溪流到处,春暖花开,温泉怡人,令游客流连忘返。水的善变使蜀水显得更精灵清澈。山中听水声,观树木,参庙观,胸中空空荡荡,思绪飘飘渺渺,红尘迷迷茫茫,确实隐逸山水,回归自然的心思便油然而生。
青城山的名人足迹实在太多了。我们乘缆车上了山顶,在上清宫首先看到的是蒋介石先生亲笔题词,在总裁“上清宫”的墨宝下,板哥带大家用大家用川音念着“蒋总裁”拍了一张合影,也算对蒋先生的瞻仰。在上清宫门对面,横有一照壁,上书道家思想经典“大道无为”道家崇尚自然,讲究顺其自然,竟然在道观之中我们还尝到了青城山老腊肉,没有佛家的自律,没有佛家那种明黄大红的宗教浓彩,在一片清幽青翠的山林中,我觉得我有点被道家的清新点拨了。
上清宫里有位壮年在卖埙,板哥早就想买一个,我们一行人都去试了一下,却怎么也不能把那埙乐吹奏出来,这个形体像鸡蛋一样的乐器在肚子上有几个眼,类似笛子,用气在顶部,可是吹奏很难,我们不是吹得只剩气音本声,就是吹得像鬼哭狼嚎,只有板哥还略略吹出一点埙音,那卖埙的壮汉实在看不下去,做了示范,他说吹埙要面带微笑,上唇下唇微圆,气从丹田而出,心静气自然静,平缓舒坦。他吹得是古曲,气流推出音律,一阵幽怨的类似箫笛的音律在宫中荡漾开来,呜呜咽咽似乎道出了道家追寻淡泊和清凉的意境。
上清宫还因为国画大师张大千居住了两年而更负盛名。我曾看过一本张大千传记,书中说大师在青城山居住了约两年,两年中大师在此画了1000余幅山水、花卉水墨画,书中评说,大师自青城山之后,其艺术生涯进入了他盛年创作高峰。青城山青翠欲滴,高树密林,暮鼓晨钟,道观清凉的景观和大师的长须飘拂,一袭黑袍,青鞋布袜,清风道骨的形象真有些合二为一呢。上清宫内的“麻姑池”和“鸳鸯井”题词就是大师所书。
我们在上清宫吃了午饭,当然点了“青城山老腊肉”非常可口。这1600米海拔的山顶实在太湿润了,餐桌餐椅表面竟是细蒙蒙一片水渍,屋檐、树枝下也在滴着水滴,我们几个凡夫俗子很惊讶居士、隐士们能这样湿凉的居住环境里生活。在殿上和大师居住过的几间房屋里挂了许多水墨画,据也是俗人的一位卖画人报价,有上至几千元,下至100多元的花卉动物山水水墨画,不知是谁的作品,板哥在一幅小鸡图前流连了许久,最终还是没有下手,那卖画人起先热情倍至,给予优待,让我们观看了大师的碑刻,后又推出另一幅不好看的小鸡图,说前者小鸡图要4000多元,而后者只要200多元,便宜。看我们迟迟不掏钱,他热情便瞬间荡然无存了。在“天下幽”的道观中遇此卖画人,实在败兴!
离开上清宫,板嫂建议:不坐缆车了,坚决步行下山!我们大家肯定附和了。
一行人走出上清宫大门,再回头望望,门柱上一对联曰:“境入上清,半点红尘飞不到;坛关无垢,满天花雨洒香来。”果真“半点红尘飞不到”吗?如今,游人如炽,哪里还有“飞不到”之地?到是“满天花雨”还是四时如约而至,道家的“大道无为”也是各人心中不同的领略罢了,还是应了“心静自然凉”“心远地自偏”吧!此时,板哥也来了一句总结:“无钱不来青城山,有钱还来青城山。”大约我们是有小钱来了青城山,我想,倘若我有大钱,确实也要再来青城山的,悟道之事无穷无尽啊。板哥的总结获得十分赞同,我们哈哈大笑,沿着山道一路下山了。
据说,青城山景区内有36峰,72洞,108景,前两个数字皆是9的倍数,后一个数字是天干地支搭配的数字,这又是玄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实在感叹我辈学问的荒芜。我们只有半天时间了,不可能峰峰洞洞景景齐观,只能顺着主要山道见观即拜谒,不能再去看“旁门左道”了。
走路的游人真不少,老老少少,三五成群,坐滑竿的反倒是小姐、年轻太太和年轻先生居多。我从高原来,昆明海拔和青城山差不多,我感到脚力轻松极了,只是这密林深处毕竟还在成都的湿闷气候之下,加之虽然是下山,却也有些七高八低的阶梯小道,一路走着,依然汗水不断,混合着空气中的湿润,头发、衣领全是湿的,凉风习习,顿生清凉,又在满山的碧绿、油绿、墨绿中行走,透过树枝观一点青灰的天空和山峰,我又置身在偌大的水墨画中了,心境的舒坦自不必说。
道家崇尚自然,道观经常是依山而建,依洞而生的建筑,我们中途歇脚的一个地点就是建在一个大山洞里的道观,再往山下走就到了天师洞,沿途围绕名人的古迹真不少,有道家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的降魔挪笔槽、试剑石、手植银杏树有唐玄宗手诏碑、唐雕三皇石像还有军阀吴佩孚等人的题字一座青城山真是留存了了古往今来名人志士,骚人墨客,伟人枭雄的种种遗迹,各类情操以山为证。一路上道人也络绎不绝,我觉得比在娥眉山看见的和尚多,我脑海里老想着金大侠那些对“牛鼻子老道”的描写,那令人厌烦的“牛鼻子”没有看见,到在天师洞遇见几个“高鼻子”的洋道人,也不知他们信奉道教是真是假?一个个青衣黑背心,头发也盘在顶上,还背着道家挎包,在一个水帘下,小笛韵还去看他们在水中打坐。在天师洞我们看见一个非常俊俏的道姑,宽大的道袍越发陪衬了她的俏丽,盘在头上的发鬏让我看出了妩媚,唉!我到底还是凡夫俗子,在山水中似乎摆脱了尘垢,看到人,我又生出尘念了。
一日的青城山之旅不能忘怀,有钱,我还返青城山,也许那时要多住些日子了,青城山丰富的人文景观非一日能游览尽兴,何况爬这类地海拔山非常的适合于我。
回到成都,板哥带我们到大蓉和瓦缸酒楼美餐,又“fb”了!这里真是名声在外,餐厅外排队等候,餐厅里桌桌满席。这回板哥给每人点了一根筒子骨,那菜单上的广告是:“骨折志不折,傲然而立,敲骨吸髓,自尊享受。”哈哈,我觉得这个“fb”理由好笑极了,我们带着一次性的薄膜手套,含着一根吸管,感到味道不如“架势”好,其实我们家里也经常“敲骨吸髓”小笛韵和她父亲是主力,这种家常吃法一经上了宴席,味道自然就多了人工添料的香浓,到不如家里熬出来的汤那么鲜甜滋润了。后来我回到昆明一个月,听说成都大蓉和到昆明来开分店了,我想起成都大蓉和餐厅的爆满,不知道在昆明会怎样?昆明人的生活习性和成都人相似:懒散悠闲好吃。昆明人也会喜欢大蓉和的。
辞别了板哥板嫂,看到板嫂疲乏的样子,心中实在不忍,想着嘉木也是多次去过青城山,由衷的感谢“川帮”各位主人盛情相陪。明天是星期一了,主人们不能再陪我们玩耍,我和小笛韵安排了去三星堆博物馆游览。
(七)2003年8月25日 晴 三星堆
来到蓉城已经第五天了,按照往返计划,明天就要“打道回府”今天做了紧凑安排,上午我和小笛韵到三星堆博物馆,晚上我借花献佛,在顺兴茶馆操办一个答谢“宴会”请蓉城网友陪我看川剧表演。
才到蓉城的第一天嘉木就问我们去不去三星堆?对于这个博物馆我居然孤陋寡闻,嘉木笑了:“卖书的居然不知道三星堆?”我羞惭了,后来在聊天室大骝又重点指示要去三星堆,我这才觉得我非去不可了。细心好客的嘉木给我们写了线路图,我们按图索骥来到著名的三星堆博物馆,在历史的展示中又得到一次震撼,观古思今,感慨万千。
三星堆博物馆是建在广汉三星堆遗址上的一个展览青铜器、玉石器、金器以及陶器、骨器的现代博物馆,对于这个博物馆的更多资料则是在我回昆明之后查阅到的,恰巧在国庆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关于三星堆文化的猜测节目又使我丰富了三星堆印象,对历史的敬仰更让我对三星堆记忆深邃了。
资料上介绍:“1929年广汉农民燕道诚在车水溉田时无意 碰醒了沉睡3000年的三星堆文明,随着一大批精美、奇绝、神秘的国宝级珍稀文物横空出世,一连串惊天之谜接踵而来。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发掘,引起了海内外的震惊和轰动,神秘的古蜀国也从此揭开了它谜一样的面纱。‘世界第九大奇观’三星堆文物所散发出的宗教神秘魅力,不但改写了中国古代文化史,而且改写了古蜀国的历史。”
在三星堆遗址上于1992年奠基建立博物馆,1997年10月开放,馆区占地30公顷,由展厅、祭祀台、人造湖山、广场几部分组成,主馆内展厅分了7个部分,馆内外建筑和布局显示了地貌、史迹、文物造型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观感上比一般展览馆更具光彩。
厅内的展出的文物很漂亮,不像我以前看到的类似展览,尤其看到青铜面具时,那份更接近现代人的英俊使我一扫以往对周口店人、元谋猿人的不良印象,觉得这才应该是我们的祖先呢。这使我联想起早在娥眉和乐山见到的大佛,那时就很欣赏蜀国人的艺术眼光,他们总是把菩萨塑得和现代审美眼光很接近,男菩萨一个个天庭饱满,地角方圆,肤色白皙,眉清目秀;女菩萨又是身材婀娜,长袖飘飘,露着的小腹微微凸出,腰非杨柳而丰腴。真让人仰慕不已。三星堆的面具真奇怪,有两类:一类是“有眼无珠”--眼睛里没有瞳孔;一类又是眼长如柱--眼球竟然是两跟大圆柱,并且望眼镜似的伸向前方!出土的参天的神树让人敬仰感叹。历史的陌生以及历史文化留下的思索突破了展馆的局限,叫人余味无穷。
然而,看出土文物的感受并非是现代人或者同代人的共识。小笛韵在一旁早就不耐烦了,嘴里嘀咕着“花100多元来这里,是这次成都之旅最不值的。”对孩子的浅显我只能摇头,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内疚,因为我也是到了成都才知道三星堆的辉煌的。遥想我在孩子那么大的年纪,许多的知识来源于父亲很随意的茶余饭后或是边吃边谈,边走边说,那时父亲有知识可以熏陶我。我的知识令人羞愧的少,客观的文化断裂以及自己耽误的时机,使我们的无知让自己的孩子减少了知识获取的途径,我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知识介绍,在旅游的千千万万母女中能在名胜古迹面前给孩子导游一点历史文化知识的母亲有多少?但愿孩子以后做母亲的时候,能给她的孩子边走边说,文化不要再发生断裂了。
是因为今天是星期一,而且也不是节假日吗?走出主馆大厅,我们去看了古蜀乐演奏的厅堂,居然没有人等候,再走过馆厅前面约500米大道,道路两边各种出售旅游纪念品、胶卷和小吃的摊位上居然游人也寥寥无几,想起在主馆里我们也只遇见了两三起团队旅游,像我们这样自己来看展览的散客几乎没有,从成都到三星堆没有直达车,必须从成都乘长途汽车到广汉,再从广汉换成中巴车途径三星堆,在这样著名的景点周围,竟然没有一个显著的汽车站!这一片冷寂的场面叫人诧异,大概凡是文化深奥的景点都只是专业研究的专利。成都距三星堆仅35公里,且博物馆还濒临西鸭子河畔,气候怡人,为何这个世界著名的景点就这样尴尬?是历史遗忘我们?还是我们要遗忘历史?我相信,即使遗忘或者不感兴趣也是因为我们没有学识和能力来认识这段辉煌的历史,知识的局限使我们观赏不出这些文物的灿烂华光,我想,国民素质的提高果然任重而道远!
(八)2003年8月25日晚 顺兴茶馆
从三星堆回来后,小笛韵实现了她的第三个蓉城旅游愿望--吃了一顿龙抄手。孩子的旅游目的简单而可爱,对景点的好恶也是真挚而坦率。
晚上,我借花献佛,请了慢半拍、板哥夫妇,嘉木夫妇在顺兴茶馆举行个“道别宴会”衷心感谢“川帮”对我的盛情接待。
从三星堆走进顺兴茶馆,仿佛从蛮荒的远古走近了市俗的现代,顺兴茶馆的宾客满座和三星堆的冷寂孤僻形成了强烈反差,对于旅途中的我,这样的反差恰巧成了巧合,我从自然的青城山走来,领略盘古开天地的风化,走在都江堰堤上,感叹鬼斧神工的巨人力量,在浑厚的三星堆中蜀乐中冥想历史的辉煌,再回到营营众生的乡俚民俗之中。我还是我,却经历了一次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洗礼,这一趟蓉城之旅--值!
顺兴茶馆具有浓郁的成都民俗文化,这里有成都小吃,有老式的厅房建筑,外走廊的墙上有形象逼真的浮雕,餐厅里有戏台。每晚这里都上演颇具特色的川剧、小品、皮影以及绝活变脸。有穿长衫的男人,手里摇着叮当作响的掏耳朵的一串工具穿梭在席间,请求惠顾,还有倒茶的小伙子,给他一点小费,他即刻为你抖擞精神,十分卖弄地来个“苏秦背剑”式的到水,滚烫的水顺着铜壶长长的嘴自后脖、后背流下,客人自然一片啧啧声。
我们边吃边看戏台,台上正演出一个川剧小品,一个俊俏的小媳妇在变着招数让自己似傻非傻的丈夫吹灯,那灯可是一盏油灯,只见那傻哥哥一会儿把灯顶在头上,一会儿含在嘴里,一会儿顶着灯翻身,一会儿顶着灯钻桌椅,任媳妇怎样的出其不意点亮灯或者吹灭灯,他都能反其道而行之,夫妻间的幽默、风趣、逗乐尽显其中,夫妻间的亲昵恩爱又在地道诙谐的成都方言中,似骂似嗲的表演中透彻出灵秀。那个小媳妇是成都女儿的概括,肤色白皙,相貌清丽,身材玲珑娇小,刀子嘴,豆腐心,心思灵巧,手脚麻利,看她的表演就像一幅成都女儿的速写。
我第一次看到了实地演出的皮影戏。压轴的戏是喷火和变脸,带着鼻套的大鼻子花脸一出口,夹着松香的火苗就窜出一米远,技艺惊人。担任变脸绝技表演的是两男一女,变脸就在一转头之间,既神速又怪诞,最后回到“庐山真面目“时,茶馆情绪掀到了高潮,台下观众报以热烈掌声,演出到此结束。
我的蓉城之行也降下了帷幕,第二天,在朋友们的送别下,我和小笛韵踏上了东去的列车,回到了昆明。
短暂的7天,这一线的旅游在我一生的旅游中也算是经典之游了。成都就像中国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有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有厚重敦实的文物古迹,有以食为天的灿烂文化,有松散闲适的生活节奏,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守着富饶的地理资源,依赖平庸的思想精神,一代一代,在“知足长乐”的思想境界中繁衍生息着,历史的沿革和沧桑的变化悄悄的在人们身边溜过,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的文化却不能走出成都的山山水水,人文习俗在这里依然固若金汤。
听说四川人“麻将瘾”惊人“冲壳子”惊人,这也是中国特色,各自为战的“长城”游戏和议论别人长短的聊天是人们不变的根种,渺小的人物和博大的山川共存,清秀的景致和嘈杂的人声形成反差。 地太广了,人太多了,所以我们有着别人没有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有多少年难以解救的贫瘠。活着的就是幸福的,幸福的就是富有的,富有就是安居乐业。
成都,真正的中国水墨画!能与雄峻的山川并列,跳出画面的只能是大佛,在一片泼墨草书的文化中,人,只是一芥末,常常不如一条渔舟显眼,也许在人们的眼里,自始至终仍在敬畏自然,什么时候人们的能力足以使山河造福人类时,李冰父子的“疏导”就显灵了,我们不再依赖,我们不再懒惰,我们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那时成都将更加美丽,中国也将更加美丽!
这是蓉城之行留下的美好祝愿!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