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壶水读《论语》五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蝶衣文集最新章节!
苏格拉底曾说:“你们都以为我很有学问吗?真是笑话,我什么学问也没有!”
无独有偶,孔子也有类似的话:“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意思是说,我有学问吗?我哪有什么学问?若有人求教于我,我也是什么都不知道,不过是尽力帮他分析了方方面面的情况,找到一个解决办法而已。
过去没有明白话中含义,仅以为是圣贤们谦逊的说法。其实不然。
几天前参加一个读书沙龙活动,在座有一位在大学里教授写作的老师,她说其实写作是不可教的。有同学问她有没有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她也只能够笼统地以多读多写来敷衍两句。我很同意她的话,岂止写作,任何学问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不可教的。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老师只能教你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则,真正融会贯通全凭自己的悟性。没到那个层次,跟你说了也是白说。所以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教导一个学生,没到他想弄明白却又不能弄明白,想表达却又讲不清楚的时候,绝不去提醒他。这就是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假如一个学生,若只会死记硬背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则不会有什么作为了。禅宗有一句偈语:“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在纸上求妙法,笔尖蘸干洞庭湖。”人生有涯,学海无涯,世间的知识那么多,岂是我们凡夫俗子所能学得完的?我手指着天上的月亮,告诉你,那是月亮。你却错将我的手指当成了月亮。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开启智慧,然而知识并不等于智慧。可悲的是,现实生活中,却有太多人错把手指当成了月亮。例如当今社会的唯文凭论。
论语里还有一段孔子和他的天才学生子贡的对话。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赐,是子贡的名。孔子问他,你以为我的学问是靠博闻强记,一点一点累积而来的吗?子贡说:“对呀。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孔子告诉他:“非也!予一以贯之。”所谓“一以贯之”就是一通百通,懂了一样,什么都懂了。
在论语里,孔子两次提到“一以贯之”一次是和曾参,一次是和子贡。何为“一”?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理解了。曾子把“一”理解为一个“恕”字“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这是孔子思想的立足点。也可以将“一”理解为“仁”“仁”字拆开,就是“二人”“儒”字拆开,就是“人需”也就是说,儒家的学说,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学说,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是“以人为本”的中庸之道。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中华文化的三大思想除了儒家,还有“佛”“道”两家。“佛”字拆开,就“不是人”了,也就是对人生的否定和超越。因此佛家学说,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出世”的学说。道家讲求成仙得道“仙”者“山人”也。因而道家多隐士,小隐于山林,大隐于市朝。“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该进则进,该退即退,无所谓“出世”还是“入世”然而无论儒、佛、道,在某些道理上却是相通的。孔子是个非常博学的人,他却说自己自己“空空如也”正如老子所言的“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空空如也”了。空空如也,就是抛掉任何已有的执著和成见,虚怀若谷,明心见性,以达自在清明,大智大慧的境界,而这也是修正佛法之基本原则。
这样理解“一”字,实在深奥了。不妨简化一点“一以贯之”的“一”就是“方法”假如一个人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无论多么艰深的学问对他来讲都不过是小菜一碟了。
苏格拉底曾说:“你们都以为我很有学问吗?真是笑话,我什么学问也没有!”
无独有偶,孔子也有类似的话:“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意思是说,我有学问吗?我哪有什么学问?若有人求教于我,我也是什么都不知道,不过是尽力帮他分析了方方面面的情况,找到一个解决办法而已。
过去没有明白话中含义,仅以为是圣贤们谦逊的说法。其实不然。
几天前参加一个读书沙龙活动,在座有一位在大学里教授写作的老师,她说其实写作是不可教的。有同学问她有没有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她也只能够笼统地以多读多写来敷衍两句。我很同意她的话,岂止写作,任何学问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不可教的。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老师只能教你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则,真正融会贯通全凭自己的悟性。没到那个层次,跟你说了也是白说。所以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教导一个学生,没到他想弄明白却又不能弄明白,想表达却又讲不清楚的时候,绝不去提醒他。这就是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假如一个学生,若只会死记硬背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则不会有什么作为了。禅宗有一句偈语:“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在纸上求妙法,笔尖蘸干洞庭湖。”人生有涯,学海无涯,世间的知识那么多,岂是我们凡夫俗子所能学得完的?我手指着天上的月亮,告诉你,那是月亮。你却错将我的手指当成了月亮。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开启智慧,然而知识并不等于智慧。可悲的是,现实生活中,却有太多人错把手指当成了月亮。例如当今社会的唯文凭论。
论语里还有一段孔子和他的天才学生子贡的对话。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赐,是子贡的名。孔子问他,你以为我的学问是靠博闻强记,一点一点累积而来的吗?子贡说:“对呀。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孔子告诉他:“非也!予一以贯之。”所谓“一以贯之”就是一通百通,懂了一样,什么都懂了。
在论语里,孔子两次提到“一以贯之”一次是和曾参,一次是和子贡。何为“一”?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理解了。曾子把“一”理解为一个“恕”字“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这是孔子思想的立足点。也可以将“一”理解为“仁”“仁”字拆开,就是“二人”“儒”字拆开,就是“人需”也就是说,儒家的学说,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学说,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是“以人为本”的中庸之道。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中华文化的三大思想除了儒家,还有“佛”“道”两家。“佛”字拆开,就“不是人”了,也就是对人生的否定和超越。因此佛家学说,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出世”的学说。道家讲求成仙得道“仙”者“山人”也。因而道家多隐士,小隐于山林,大隐于市朝。“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该进则进,该退即退,无所谓“出世”还是“入世”然而无论儒、佛、道,在某些道理上却是相通的。孔子是个非常博学的人,他却说自己自己“空空如也”正如老子所言的“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空空如也”了。空空如也,就是抛掉任何已有的执著和成见,虚怀若谷,明心见性,以达自在清明,大智大慧的境界,而这也是修正佛法之基本原则。
这样理解“一”字,实在深奥了。不妨简化一点“一以贯之”的“一”就是“方法”假如一个人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无论多么艰深的学问对他来讲都不过是小菜一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