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高丽监工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封神隋唐最新章节!
【明天应该会上三江,所以准备更新两章,大概是上午一章,晚上11点50一章,0点过后开始加精,只要是在评论区留言的一律精华.本周还有47个精华没加,要的赶紧在明天晚上12点前留言.】
刘大官人连忙道:“那姓朴的是金大人派来协助小人处理天台山草药和高丽人参鹿茸的交易事项的,当然这只是明面里的说法,实际上他就是来监视小人的罢了。”
萧逸风怔了一怔,问了句:“高丽?”
“是啊,高丽。哦,那金大人和这个姓朴的都是高丽人。”刘大官人巴巴地道。
“高丽人不是一贯向北朝称臣么?什么时候跟南……跟咱们陈国关系这么好了,亲密到如此重要的药材产地居然靠一个高丽番奴来监工的程度了?哼!,岂有此理”萧逸风学着他老爹和杨广都会的一手来了个“拍案大怒”。
刘大官人心里乐开了花,只要这为小王爷高兴了,自己的手脚就再也不会被绑着了。就算日后还是要派监工来,但只要不是高丽人,大家都是陈人,事情不就好商量了么?那么这其中的油水至少要丰厚三成啊,实在是……啧啧。
“是呀,小人也这么想,但是那些高丽人压施大人压得紧,施大人迫不得已只好让他们派个人过来催催工,不过……”他顿了顿,看了下萧逸风的脸色,没发现什么不正常,才继续接着道:“他来这里好象还有其他目的。”
果然萧逸风被他勾起兴趣,反问道:“他还有什么目的?”
刘大官人有一点为难,面色尴尬地道:“这个……具体小人也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要么是找东西,要么是找人。”
萧逸风皱了皱眉头,盯着他问:“找东西找人?一个高丽番奴,在我大陈境内找什么人,找什么东西?嗯……你有这样的怀疑,总有些理由吧?你的理由是什么?说说看。”
刘大官人点头哈腰地应了一声,见萧逸风刚才那杯茶已经喝了小半杯了,连忙叫下人再端来一杯,然后亲自为萧逸风奉上,才说道:“那姓朴的刚来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那时候他就喜欢经常没事往山上乱窜,小人原本以为他是去看药材的情况,也就没多在意。后来没多久,他就写信让金大人再派了两个下人过来伺候他。当时小人就奇怪了,咱们天台县城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找几个机灵点的下人总归是不成问题,要是他不会汉话那也就罢了,那还能说是语言不通,不好伺候。可其实他的汉话说得简直和平常汉人一模一样,那他还要金大人给他派下人就很可疑了,从那时候起,小人就开始注意他了。”这位刘大官人说起来这事来好象是他自己行事谨慎一般,其实不然,他当时倒真是怀疑过那朴先生,但理由并不是觉得他有其他目的,只是以为他跟自己不对头,不愿意接受自己的馈赠。当然刘大官人也不会无缘无故的馈赠于他,自然是有所图谋的,他图谋的是什么,当然也就是这药材交易中的油水,这一点实在无需赘述。
萧逸风沉着脸,并不说话。刘大官人喝了口茶,继续道:“后来小人发现,他那两个下人身手都很好,而且来到天台县以后,很少呆在庄里伺候那姓朴的,反而大部分时间都往山上跑,就跟那姓朴的之前一样,小人实在怀疑得很,后来就派了几个经常在天台山采药的远远地跟着他们,发现他们每次出去,既不是监察采药,也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很有目的地探寻什么,只是……似乎到目前为止他们都还没有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但是请小……呃陈公子一定要相信小人的判断,他们一定有什么图谋!”
萧逸风听完沉默了,几个高丽人,在陈国找什么呢?或者说,在天台山找什么呢?高丽这个边陲小国,什么时候竟然开始关心中土的事情来了?或许是萧逸风出身为皇室现在又贵为皇亲的关系,对于边陲小国觊觎中土天朝的情况特别敏感。特别是,在大隋即将发动灭陈的战役之前发现高丽竟然与南陈关系如此密切,更让他感觉到一些不平常,他不由得要仔细思考一番,究竟该怎么看待高丽呢?
高丽实际上应该称之为高句丽。高句丽与中土正统王朝的关系,或许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带过,结合旧有的历史来看,高句丽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楚的。当初高句丽建国之始,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夫余,东边有沃沮。因此,除了对周边小邦和夫余、沃沮进行吞并、打击外,对历代中原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强大时就采取称臣纳贡的恭顺态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国家分裂,即乘机入寇侵掠,以收渔人之利。中间虽几经反复,有几次还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报复性讨伐而几乎亡国,但在五世纪初还是完全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上述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辽河,东、北已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接壤。其后鉴于北魏已兴,向中原内地进取的可能性不大,后来高句丽长寿王从丸都城迁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以打击百济、新罗为主;对中原王朝则以辽河为界,采取守势。
因为帝室皇族都要读史,所以具体一点的情况萧逸风也有了解,比方说高句丽与汉朝是打打停停的。那时候高句丽刚刚立国,主要精力在于吞并周边小国以及应付象夫余这样的大国,还没有力量敢向天朝叫板。高句丽建国称王后,西汉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也承认其高句丽王号,并令玄菟郡管理。
但这个事情后来从王莽同志那里开始就搞糟了,这位王皇帝一来比较讲究礼仪规矩,象高句丽这样的小国怎么好僭越称王?于是降一级为侯;这位老兄还有给别人改名字的喜好,比如“匈奴单于”改作“降奴服于”等等。待匈奴反了,就集三十万大军准备讨击,并征发高句丽人助攻。高句丽人不愿和匈奴打仗,派去的兵纷纷逃亡塞外为盗寇,还打死了辽西大尹田谭——这还了得?于是王皇帝派大将严尤来讨,严尤摆了个鸿门宴,斩了高句丽边将延丕,大获全胜。王皇帝大悦,又发挥了一下自己的嗜好:下旨贬高句丽为“下句丽”,高句丽王为“下句丽侯”。王皇帝虽然搞爽了、痛快了、舒畅了,但是高句丽从此以后就成为东北的一大边患。后来(注一下吧:具体是公元14年)高句丽人占领了属于玄菟郡的高句丽县〔再注一句:高句丽既是族国名,也是县名〕,这是第一次攻陷了汉家的郡县。
边陲小国竟然敢攻打天朝圣土,这岂是天朝所能忍受的?于是十四年后,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大武神王高无恤坚壁清野,退入国都附近的丸都山城据守。汉军围困了三个月,高句丽人粮食将尽,大武神王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派人给辽东太守送去了酒和捉到的鲤鱼。太守以为城里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了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四年后,汉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册封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但高句丽并未因此而停止对东汉的侵扰,九年后,大武神王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再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以南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属高句丽统领。从此时起,高句丽的触角开始伸入了朝鲜半岛。
此后高句丽与东汉中间维持了六十余年的和平,高句丽太祖王高宫在这六十多年的和平期之后一直频频出击,周边小国陆续纳入其麾下。待周围统一,内部的王权经整合而大大增强后,又重新寇边中原。太祖王之后,次大王、新大王、故国川王三代,对东汉采取了顺服的态度,除偶尔小冲突外,基本上罢兵休战,大概和平了五十多年。
东汉末年(纷乱的三国时代),公孙氏雄踞辽东,远近戎夷咸服。高句丽与公孙氏的关系初时较和睦,还曾出兵帮助其剿灭山贼。但高句丽新大王初即位时,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孙度之助,起兵争位,旋败死。从此高句丽与公孙氏就结下了梁子。公孙氏欲入中原争锋,必须要先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高句丽要想实现独霸辽东的预想,也必须要排除掉公孙氏这个障碍。二者都心怀鬼胎,互相提防。但高句丽毕竟力弱,主要采取保境安民的守势,待机而动。公孙康时曾给高句丽以重击,并焚毁其国都国内城,高句丽被迫迁都山城丸都。
高句丽在外交上对待公孙氏的一招就是远交近攻,分别与吴、魏建立了关系。东吴曾派使者出使辽东公孙渊处,后来公孙渊反目,杀死为首的两使者。使者团中有几个逃亡到高句丽,假称奉孙权之命而来。从此高句丽与东吴一度打得火热,东吴还赐予高句丽东川王为“单于”的称号。但好景不长,曹魏当然不愿看到这种关系继续发展下去,频频派人出使高句丽,促其与东吴断交。几年后高句丽迫于魏国压力,与吴绝交,斩吴使胡卫等,送首级与幽州。三国时代的形势发展很快,随着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国西南战线压力减轻,开始腾出手来收拾桀骜不训的公孙渊。于是,司马懿率四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出征辽东,并要求高句丽出兵相助。高句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派出主簿大加率数千精兵帮助魏军作战。几个月后,襄平城破,公孙渊走死于梁水,公孙氏在辽东的势力土崩瓦解。魏军随即潜军浮海,又收乐浪、带方二郡。魏在原公孙氏所辖地区设平州,辖辽东、昌黎、玄菟、乐浪、带方五郡,并置东夷校尉于襄平以统管之。
公孙氏败亡后,辽东诸郡尽入魏手。当时魏正忙于与吴、蜀的战争,内部司马氏与曹氏又斗得正欢,无暇回顾。高句丽故态复萌,东川王又开始频频入寇,攻打辽东几个小城,获得一些小胜,便自以为兵强马壮,大吹大擂。有大臣沛者得来绝食死谏,劝国王不要惹恼大魏,招来亡国之运,可那时的东川王哪里听得进去。
果然,不久吴蜀方面战事稍息,魏国派毋丘俭东征,以报高句丽侵寇之仇。毋丘俭带领魏军步骑万人,东出玄菟郡,向高句丽进发。高句丽东川王亲自率领步骑2万余人迎敌至沸流水,战魏军于梁口。两军对阵,以死相搏,魏军以方阵迎敌。东川王被打得大败,魏军斩首数千级。东川王率少数残军狼狈逃回,据守坚固的丸都城。毋丘俭围城后,见山城的西北面山体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采用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偷袭的战法,选派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带着兵器长绳,偷偷地顺着山崖爬上去,先杀死上面的守兵,“束马悬车”,攻破了丸都山城。据《三国志》所载,魏兵“屠丸都”,采取了烧光杀光的策略,唯独对当初劝说国王不要侵犯魏国的沛者得来一家网开一面,“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不久后,毋丘俭再征高句丽,东川王奔买沟。毋丘俭派玄菟太守王颀紧追东川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而还。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这里说一下:据《三国史记》载,高句丽以诈降计刺杀王颀,打败魏追兵。但此事不见于任何中国史籍,应为其吹嘘之语,大家鄙视一下棒子吧。〕魏军两次征讨,每次均俘获高句丽人口数千,将他们迁入内地。
毋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秽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斗转星移,到了西晋末年,国内狼烟四起,高句丽也欲借中原衰微之机东山再起,并先后蚕食吞并了朝鲜半岛上的乐浪和带方二郡。不料,一个强大的对手——汉化的鲜卑慕容氏政权在辽西崛起了。慕容氏本为东部鲜卑三大部之一,时其首领慕容廆受晋封为“持节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平州牧,封辽东郡公”。使慕容氏取得统辖辽西、辽东、玄菟、乐浪、带方五郡的合法权力。慕容廆死后,第三子慕容皝继立,称燕王,正式建立前燕政权。
慕容氏立国前后,与高句丽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高句丽先后七次入寇辽东、玄菟、乐浪、带方诸郡;慕容廆也还以颜色,两次进攻高句丽腹地,还掘了西川王的王陵。及慕容皝称燕王后,为进图中原,准备先一劳永逸地解决后方的高句丽问题。建威将军慕容翰指出:通向高句丽有南、北两道,南路险狭,北路平阔。建议佯攻北路,以精锐出南道直捣丸都。此建议为慕容皝采纳。
准备妥当之后,慕容皝先派遣长史王寓率兵一万五千人从北道大张旗鼓进发。高句丽故国原王果然中计,派王弟武帅精兵五万把守北道的关马山城,自己率部分老弱守南道。不料慕容皝亲领精兵四万,以慕容翰、慕容霸为先锋,偃旗息鼓,从南路掩杀过来。结果不言而喻,高句丽军大败,两员大将被斩。燕军一鼓作气,杀进了丸都城,故国原王落荒而逃。燕军还抓获了国王的母亲和王妃。慕容皝本准备追击,但北路的王寓因力弱战败阵亡,遂决定班师。燕军将丸都劫掠一空,虏走了高句丽百姓五万多口,还挖了国王父亲美川王的墓,带走了王父尸体。最后燕军一把火焚毁了丸都,然后班师回国。
故国原王返回后只好重建家园,这次不敢再和燕人抬杠,而是收集了各种珍宝和虎皮、人参、鹿茸等特产,派王弟到燕国称臣纳贡。慕容皝只把国王父亲的尸体还给了高句丽。过了十三年后,慕容皝看到高句丽还算俯首听命,又接到送来了大量贡品,才把国王的母亲送回了高句丽,并封故国原王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高句丽王”。
又过了十几年,前燕被前秦所灭。高句丽将逃亡而来的燕太傅慕容评执送前秦,并向苻坚称臣。
高句丽与前秦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前秦送僧人、佛像、佛经与高句丽,从此佛教传入高句丽。但后来高丽佛门与萧逸风发生许多纠葛,则是现在还年纪幼小的他完全想不到的——此乃后话,暂且别过不提。
长期以来,高句丽一直没有忘记向辽东的扩张。然而一直没有如愿,还多次遭到中原王朝和辽东地方政权的大规模讨伐,几次使其邑落残破,王都被毁,濒临灭亡。因此在那个时期,高句丽的疆域很不稳定,经常是得而复失。
曾经有一个猴子说过:风水轮流转,明天到我家。这话放在高句丽身上倒是很像那么个事。东晋末年,也就是高句丽第十九代广开土王时,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高句丽向外扩张的变化。中原地区的东晋政权已衰败不堪,早已失去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能力;各割据势力纷纷拥兵称雄;慕容氏的后燕政权也因内讧叠起,失去了对高句丽争雄的资本;北魏政权刚刚建立,其势力还达不到辽东;南面的百济政权也因天灾人祸,呈现衰败之象。此时,历史为广开土王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广开土王,又称好太王,名谈德。中原古籍中称其为高句丽王安。在高句丽历史上,广开土王以武功显赫而获得赞颂。广开土王的最大业绩,是使高句丽终于占据辽东,称雄东北。在广开土王执政的前期,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征伐百济的战争中,还腾不出力量进攻辽东,又加上当时控制辽东的慕容氏政权(后燕
【明天应该会上三江,所以准备更新两章,大概是上午一章,晚上11点50一章,0点过后开始加精,只要是在评论区留言的一律精华.本周还有47个精华没加,要的赶紧在明天晚上12点前留言.】
刘大官人连忙道:“那姓朴的是金大人派来协助小人处理天台山草药和高丽人参鹿茸的交易事项的,当然这只是明面里的说法,实际上他就是来监视小人的罢了。”
萧逸风怔了一怔,问了句:“高丽?”
“是啊,高丽。哦,那金大人和这个姓朴的都是高丽人。”刘大官人巴巴地道。
“高丽人不是一贯向北朝称臣么?什么时候跟南……跟咱们陈国关系这么好了,亲密到如此重要的药材产地居然靠一个高丽番奴来监工的程度了?哼!,岂有此理”萧逸风学着他老爹和杨广都会的一手来了个“拍案大怒”。
刘大官人心里乐开了花,只要这为小王爷高兴了,自己的手脚就再也不会被绑着了。就算日后还是要派监工来,但只要不是高丽人,大家都是陈人,事情不就好商量了么?那么这其中的油水至少要丰厚三成啊,实在是……啧啧。
“是呀,小人也这么想,但是那些高丽人压施大人压得紧,施大人迫不得已只好让他们派个人过来催催工,不过……”他顿了顿,看了下萧逸风的脸色,没发现什么不正常,才继续接着道:“他来这里好象还有其他目的。”
果然萧逸风被他勾起兴趣,反问道:“他还有什么目的?”
刘大官人有一点为难,面色尴尬地道:“这个……具体小人也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要么是找东西,要么是找人。”
萧逸风皱了皱眉头,盯着他问:“找东西找人?一个高丽番奴,在我大陈境内找什么人,找什么东西?嗯……你有这样的怀疑,总有些理由吧?你的理由是什么?说说看。”
刘大官人点头哈腰地应了一声,见萧逸风刚才那杯茶已经喝了小半杯了,连忙叫下人再端来一杯,然后亲自为萧逸风奉上,才说道:“那姓朴的刚来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那时候他就喜欢经常没事往山上乱窜,小人原本以为他是去看药材的情况,也就没多在意。后来没多久,他就写信让金大人再派了两个下人过来伺候他。当时小人就奇怪了,咱们天台县城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找几个机灵点的下人总归是不成问题,要是他不会汉话那也就罢了,那还能说是语言不通,不好伺候。可其实他的汉话说得简直和平常汉人一模一样,那他还要金大人给他派下人就很可疑了,从那时候起,小人就开始注意他了。”这位刘大官人说起来这事来好象是他自己行事谨慎一般,其实不然,他当时倒真是怀疑过那朴先生,但理由并不是觉得他有其他目的,只是以为他跟自己不对头,不愿意接受自己的馈赠。当然刘大官人也不会无缘无故的馈赠于他,自然是有所图谋的,他图谋的是什么,当然也就是这药材交易中的油水,这一点实在无需赘述。
萧逸风沉着脸,并不说话。刘大官人喝了口茶,继续道:“后来小人发现,他那两个下人身手都很好,而且来到天台县以后,很少呆在庄里伺候那姓朴的,反而大部分时间都往山上跑,就跟那姓朴的之前一样,小人实在怀疑得很,后来就派了几个经常在天台山采药的远远地跟着他们,发现他们每次出去,既不是监察采药,也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很有目的地探寻什么,只是……似乎到目前为止他们都还没有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但是请小……呃陈公子一定要相信小人的判断,他们一定有什么图谋!”
萧逸风听完沉默了,几个高丽人,在陈国找什么呢?或者说,在天台山找什么呢?高丽这个边陲小国,什么时候竟然开始关心中土的事情来了?或许是萧逸风出身为皇室现在又贵为皇亲的关系,对于边陲小国觊觎中土天朝的情况特别敏感。特别是,在大隋即将发动灭陈的战役之前发现高丽竟然与南陈关系如此密切,更让他感觉到一些不平常,他不由得要仔细思考一番,究竟该怎么看待高丽呢?
高丽实际上应该称之为高句丽。高句丽与中土正统王朝的关系,或许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带过,结合旧有的历史来看,高句丽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楚的。当初高句丽建国之始,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夫余,东边有沃沮。因此,除了对周边小邦和夫余、沃沮进行吞并、打击外,对历代中原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强大时就采取称臣纳贡的恭顺态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国家分裂,即乘机入寇侵掠,以收渔人之利。中间虽几经反复,有几次还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报复性讨伐而几乎亡国,但在五世纪初还是完全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上述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辽河,东、北已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接壤。其后鉴于北魏已兴,向中原内地进取的可能性不大,后来高句丽长寿王从丸都城迁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以打击百济、新罗为主;对中原王朝则以辽河为界,采取守势。
因为帝室皇族都要读史,所以具体一点的情况萧逸风也有了解,比方说高句丽与汉朝是打打停停的。那时候高句丽刚刚立国,主要精力在于吞并周边小国以及应付象夫余这样的大国,还没有力量敢向天朝叫板。高句丽建国称王后,西汉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也承认其高句丽王号,并令玄菟郡管理。
但这个事情后来从王莽同志那里开始就搞糟了,这位王皇帝一来比较讲究礼仪规矩,象高句丽这样的小国怎么好僭越称王?于是降一级为侯;这位老兄还有给别人改名字的喜好,比如“匈奴单于”改作“降奴服于”等等。待匈奴反了,就集三十万大军准备讨击,并征发高句丽人助攻。高句丽人不愿和匈奴打仗,派去的兵纷纷逃亡塞外为盗寇,还打死了辽西大尹田谭——这还了得?于是王皇帝派大将严尤来讨,严尤摆了个鸿门宴,斩了高句丽边将延丕,大获全胜。王皇帝大悦,又发挥了一下自己的嗜好:下旨贬高句丽为“下句丽”,高句丽王为“下句丽侯”。王皇帝虽然搞爽了、痛快了、舒畅了,但是高句丽从此以后就成为东北的一大边患。后来(注一下吧:具体是公元14年)高句丽人占领了属于玄菟郡的高句丽县〔再注一句:高句丽既是族国名,也是县名〕,这是第一次攻陷了汉家的郡县。
边陲小国竟然敢攻打天朝圣土,这岂是天朝所能忍受的?于是十四年后,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大武神王高无恤坚壁清野,退入国都附近的丸都山城据守。汉军围困了三个月,高句丽人粮食将尽,大武神王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派人给辽东太守送去了酒和捉到的鲤鱼。太守以为城里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了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四年后,汉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册封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但高句丽并未因此而停止对东汉的侵扰,九年后,大武神王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再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以南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属高句丽统领。从此时起,高句丽的触角开始伸入了朝鲜半岛。
此后高句丽与东汉中间维持了六十余年的和平,高句丽太祖王高宫在这六十多年的和平期之后一直频频出击,周边小国陆续纳入其麾下。待周围统一,内部的王权经整合而大大增强后,又重新寇边中原。太祖王之后,次大王、新大王、故国川王三代,对东汉采取了顺服的态度,除偶尔小冲突外,基本上罢兵休战,大概和平了五十多年。
东汉末年(纷乱的三国时代),公孙氏雄踞辽东,远近戎夷咸服。高句丽与公孙氏的关系初时较和睦,还曾出兵帮助其剿灭山贼。但高句丽新大王初即位时,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孙度之助,起兵争位,旋败死。从此高句丽与公孙氏就结下了梁子。公孙氏欲入中原争锋,必须要先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高句丽要想实现独霸辽东的预想,也必须要排除掉公孙氏这个障碍。二者都心怀鬼胎,互相提防。但高句丽毕竟力弱,主要采取保境安民的守势,待机而动。公孙康时曾给高句丽以重击,并焚毁其国都国内城,高句丽被迫迁都山城丸都。
高句丽在外交上对待公孙氏的一招就是远交近攻,分别与吴、魏建立了关系。东吴曾派使者出使辽东公孙渊处,后来公孙渊反目,杀死为首的两使者。使者团中有几个逃亡到高句丽,假称奉孙权之命而来。从此高句丽与东吴一度打得火热,东吴还赐予高句丽东川王为“单于”的称号。但好景不长,曹魏当然不愿看到这种关系继续发展下去,频频派人出使高句丽,促其与东吴断交。几年后高句丽迫于魏国压力,与吴绝交,斩吴使胡卫等,送首级与幽州。三国时代的形势发展很快,随着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国西南战线压力减轻,开始腾出手来收拾桀骜不训的公孙渊。于是,司马懿率四万大军分水陆两路出征辽东,并要求高句丽出兵相助。高句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派出主簿大加率数千精兵帮助魏军作战。几个月后,襄平城破,公孙渊走死于梁水,公孙氏在辽东的势力土崩瓦解。魏军随即潜军浮海,又收乐浪、带方二郡。魏在原公孙氏所辖地区设平州,辖辽东、昌黎、玄菟、乐浪、带方五郡,并置东夷校尉于襄平以统管之。
公孙氏败亡后,辽东诸郡尽入魏手。当时魏正忙于与吴、蜀的战争,内部司马氏与曹氏又斗得正欢,无暇回顾。高句丽故态复萌,东川王又开始频频入寇,攻打辽东几个小城,获得一些小胜,便自以为兵强马壮,大吹大擂。有大臣沛者得来绝食死谏,劝国王不要惹恼大魏,招来亡国之运,可那时的东川王哪里听得进去。
果然,不久吴蜀方面战事稍息,魏国派毋丘俭东征,以报高句丽侵寇之仇。毋丘俭带领魏军步骑万人,东出玄菟郡,向高句丽进发。高句丽东川王亲自率领步骑2万余人迎敌至沸流水,战魏军于梁口。两军对阵,以死相搏,魏军以方阵迎敌。东川王被打得大败,魏军斩首数千级。东川王率少数残军狼狈逃回,据守坚固的丸都城。毋丘俭围城后,见山城的西北面山体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采用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偷袭的战法,选派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带着兵器长绳,偷偷地顺着山崖爬上去,先杀死上面的守兵,“束马悬车”,攻破了丸都山城。据《三国志》所载,魏兵“屠丸都”,采取了烧光杀光的策略,唯独对当初劝说国王不要侵犯魏国的沛者得来一家网开一面,“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不久后,毋丘俭再征高句丽,东川王奔买沟。毋丘俭派玄菟太守王颀紧追东川王,过沃沮千有余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而还。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这里说一下:据《三国史记》载,高句丽以诈降计刺杀王颀,打败魏追兵。但此事不见于任何中国史籍,应为其吹嘘之语,大家鄙视一下棒子吧。〕魏军两次征讨,每次均俘获高句丽人口数千,将他们迁入内地。
毋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秽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斗转星移,到了西晋末年,国内狼烟四起,高句丽也欲借中原衰微之机东山再起,并先后蚕食吞并了朝鲜半岛上的乐浪和带方二郡。不料,一个强大的对手——汉化的鲜卑慕容氏政权在辽西崛起了。慕容氏本为东部鲜卑三大部之一,时其首领慕容廆受晋封为“持节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平州牧,封辽东郡公”。使慕容氏取得统辖辽西、辽东、玄菟、乐浪、带方五郡的合法权力。慕容廆死后,第三子慕容皝继立,称燕王,正式建立前燕政权。
慕容氏立国前后,与高句丽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高句丽先后七次入寇辽东、玄菟、乐浪、带方诸郡;慕容廆也还以颜色,两次进攻高句丽腹地,还掘了西川王的王陵。及慕容皝称燕王后,为进图中原,准备先一劳永逸地解决后方的高句丽问题。建威将军慕容翰指出:通向高句丽有南、北两道,南路险狭,北路平阔。建议佯攻北路,以精锐出南道直捣丸都。此建议为慕容皝采纳。
准备妥当之后,慕容皝先派遣长史王寓率兵一万五千人从北道大张旗鼓进发。高句丽故国原王果然中计,派王弟武帅精兵五万把守北道的关马山城,自己率部分老弱守南道。不料慕容皝亲领精兵四万,以慕容翰、慕容霸为先锋,偃旗息鼓,从南路掩杀过来。结果不言而喻,高句丽军大败,两员大将被斩。燕军一鼓作气,杀进了丸都城,故国原王落荒而逃。燕军还抓获了国王的母亲和王妃。慕容皝本准备追击,但北路的王寓因力弱战败阵亡,遂决定班师。燕军将丸都劫掠一空,虏走了高句丽百姓五万多口,还挖了国王父亲美川王的墓,带走了王父尸体。最后燕军一把火焚毁了丸都,然后班师回国。
故国原王返回后只好重建家园,这次不敢再和燕人抬杠,而是收集了各种珍宝和虎皮、人参、鹿茸等特产,派王弟到燕国称臣纳贡。慕容皝只把国王父亲的尸体还给了高句丽。过了十三年后,慕容皝看到高句丽还算俯首听命,又接到送来了大量贡品,才把国王的母亲送回了高句丽,并封故国原王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高句丽王”。
又过了十几年,前燕被前秦所灭。高句丽将逃亡而来的燕太傅慕容评执送前秦,并向苻坚称臣。
高句丽与前秦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前秦送僧人、佛像、佛经与高句丽,从此佛教传入高句丽。但后来高丽佛门与萧逸风发生许多纠葛,则是现在还年纪幼小的他完全想不到的——此乃后话,暂且别过不提。
长期以来,高句丽一直没有忘记向辽东的扩张。然而一直没有如愿,还多次遭到中原王朝和辽东地方政权的大规模讨伐,几次使其邑落残破,王都被毁,濒临灭亡。因此在那个时期,高句丽的疆域很不稳定,经常是得而复失。
曾经有一个猴子说过:风水轮流转,明天到我家。这话放在高句丽身上倒是很像那么个事。东晋末年,也就是高句丽第十九代广开土王时,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高句丽向外扩张的变化。中原地区的东晋政权已衰败不堪,早已失去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能力;各割据势力纷纷拥兵称雄;慕容氏的后燕政权也因内讧叠起,失去了对高句丽争雄的资本;北魏政权刚刚建立,其势力还达不到辽东;南面的百济政权也因天灾人祸,呈现衰败之象。此时,历史为广开土王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广开土王,又称好太王,名谈德。中原古籍中称其为高句丽王安。在高句丽历史上,广开土王以武功显赫而获得赞颂。广开土王的最大业绩,是使高句丽终于占据辽东,称雄东北。在广开土王执政的前期,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征伐百济的战争中,还腾不出力量进攻辽东,又加上当时控制辽东的慕容氏政权(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