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归来话狮城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独立康桥文集最新章节!
新加坡古称淡马锡。传说在公元公元11世纪时,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的王子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只头黑胸白﹑身体红色﹑行动敏捷的怪兽。当地人告诉王子这是一只狮子,王子听了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地方,便决定留下来,就把淡马锡改名为新加坡——狮城。
凌晨十二点半,飞机像一只夜行的鸟,一个潇洒的俯冲,把赴新加坡参加培训的我们轻轻地送入面积六百多平方公里的美丽岛国的怀抱里。
此时的狮城,还没入睡,高楼大厦上灯光璀璨,犹如满天星斗挂满了夜空。大巴车在夜幕中穿行,一盏盏灯扑进车窗,拥进我的怀抱。在此后的日子里,这一盏盏灯不仅照亮了我们的行程,亦照亮了隐身在繁花、绿树、高楼、车辆、国人之后的一系列让人思考的问题。
一、绿意流淌满城春
如果要为花园城市新加坡做一幅画,用得最多的颜色,大概就是绿色了。栽满大街小巷、楼前屋后的茂密树木,或枝干挺拔入云,或树冠如伞蔽日,或果实累累,或满树繁花。深深浅浅的绿意肆意地在城市流淌,把生命、希望、激情、诗意印满了狮城的胸膛。
早在六十年代中期,新加坡政府就提出要把国家建设成为“花园城市”为了这个目标,成立了一个由跨部门的高层公务员组成的“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来拟定花园城市的政策方针,并负责统筹、协调及指导等任务。为了提高花园城市的建设水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六十年代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七十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空间(灯柱、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等)的绿化和停车场绿化等;八十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引进更多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种类;九十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加强人行道的遮荫树的种植等。为了实现这些发展目标,政府制定了完善的法律规章,要求任何部门都要承担绿化的责任,没有绿化规划,任何工程不得开工;建设新房时,建筑物只能占计划用地的35%,其余的65%都要用来绿化;任何人不得随意砍树,包括自家土地上的老树;住宅小区的绿化必须达到总用地的30%~40%。此外,政府每年都拨出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用于城市园林建设,1977年投资1100万新元,1980年增加到3000多万新元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新加坡已经绿化人行道四十多公里,铺草坪两千四百多公顷,种活乔木四百五十多万株,灌木三百多万株,全国人均拥有一点五株树木。
在新加坡学习的日子里,学习之余,我常常会在如一江春水滚滚而来的满城绿意中徜徉,走累了,就在绿树环绕、绿草簇拥的石凳上坐下来,沐浴着轻风,倾听着鸟鸣,感受着绿色带来的清凉慰藉,轻松怡然的情绪慢慢装满了心灵天平的一端,悄悄沉了下去,另一端则沉重无奈地抬了起来。
凝视着抬起的那一端,我看到了多年前响应团中央的号召,与很多共青团员翻山越岭采集的棕色树种;看到了每年植树节电视中播出的各级领导带领大家挖坑种树的画面;看到了交钱认领树木后发给的绿色证书;看到了报纸上刊登的在“保护母亲河行动中”参加义务植树的青少年达到120万人次,植树1300万株,青少年人均植树5株以上的报道;看到了面对被砍杀露出森森白骨的树桩,守林员欲哭无泪的面孔;看到了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报告中的一组数字:全国林木年均净生长量3。99亿立方米,年实际消耗量3。44亿立方米,人均木材消耗量o。12立方米;看到了一行刺的眼睛要流泪的黑色大字:来自于蒙古和河北的沙尘暴,最近的距北京只有78公里!
不能说我们不重视绿化,不能说我们没有采取过行动,但缺乏长远眼光,缺少综合规划,缺乏可持续的发展观,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资金、管理、养护跟不上,导致了我国至今还有那么多的荒山秃岭,导致了我们栽树而不见林,导致了我们的森林在逐渐减少,导致了沙尘暴一次又一次地在城市狰狞横行!
想着这些问题,一丝焦虑、几许企盼在心头悄然而生。
二、形形色色狮城人
去年到新加坡旅游,女儿把我带到了坐落在高楼大厦之中的观音庙参观。红墙黄瓦的观音庙不大,但香火很旺,上香的人虔诚的从悬挂着“寻声救苦大地遍作渡人舟,随处现身一念诚祈咸感应”对联的庙门口鱼贯而入,香烟袅袅缭绕,让人感到了一种虚无。
参观过后,我想与女儿在观音庙前合张影,于是,就客气地请一迎面而来的年轻女士帮忙。女士听完我们的请求,抬起手臂,看了一下手腕上的手表,把一句“对不起,我还有事”扔在身后就走了。女儿看出我不快,忙说,人家忙嘛。一边说着一边走向一个五十多岁的女士,请她帮忙,没想到又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我不会。当女儿拿着相机走向第三个人的时候,我拦住了她,因为,我怕再遭到拒绝,我宁可不照这张相,也不想在可能发生的第三次拒绝中,对新加坡人种下冷漠的印象。
与一个移居新加坡十多年的朋友聚会的时候,说到了这件事,然后问他在新加坡居住多年,对新加坡人有什么感受。他笑着说,近年来,新加坡政府通过法律和奖励倡导家庭价值观和家庭归属感,提倡人人为家庭作出贡献。在这样的环境中,新加坡人的家庭观念都牢牢地树立了起来,关心自己,关心家人,关心家庭蔚然成风。与此同时,关起门来朝天过,不管他人瓦上霜也成为一种越来越多的现象。助人为乐的大有人在,自私冷漠的也不乏其人。
无独有偶,一个教授在给我们讲授东南亚金融风波问题时,对韩国人在国家面临危机关头纷纷献出金银珠宝,帮助国家渡过难关的爱国精神赞叹不已。他自问道,如果新加坡面临危机或者灾难,新加坡人会献出自己的金银珠宝吗?沉思片刻后,他说:“我想,不会。”之后,他引用了一句中国的成语“居安思危”说,国家越是发展得好,老百姓的日子越是过得好,越要看到潜在的危机。富足安逸的生活,往往会弱化了对国家的责任,淡化了对他人的爱心。他笑着说,也许,来一场灾难对新加坡人不是坏事。
新加坡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是,要确保新加坡继续成功,只靠正确的经济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提高国民的素质,凝聚国民的力量。要让每一个狮城人,静静地思考一下,在幸福安逸的生活中,自己忘记了什么,丢掉了什么。思考之后,知道不仅应该为自己,为家庭,也应该为别人,为国家做点儿什么。
三、儒家文化在狮城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华人所占的比例达到76%。一直以来,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儒家文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副总理王鼎昌指出: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修养,是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重要条件。资政李光耀在谈到儒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时强调:亚洲“四小龙”的发展证明,儒家的一些基本精神有助于工业化的发展。为此,他们采取了各种政策和措施,弘扬儒家文化。
1982年,教育部宣布从1984年开始,中学三、四年级学生都必须选读儒家伦理或宗教知识课程,在儒家伦理、佛学、圣经等六门课程中选读一门。1984年1月,开始在15所选定的中学试教。同年11月,儒家伦理教材正式出版。从而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写成课本,在学校里进行道德教育的国家。
1989年,由于一些宗教知识科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并生产了不良影响,政府宣布不再设置宗教知识和儒家伦理课程,改为设置道德教育课程。在道德教育课程中,仍保留了很多儒家伦理的内容。但是,对一些儒家的伦理观念有所扬弃。如摒弃“三纲”继承“五伦”当时任总理的李光耀亲自倡导“恪守五伦,孝敬父母”并强调灌输儒家思想,他指出:“在我们的孩子还未定型,而且还可以薰陶时,把这些价值观念灌输给他们,以便这些处世待人的态度能够在他们长大后根深蒂固、终生不忘”
政府除了从理论上对国民灌输儒家思想,还采取了一些措施弘扬尊老敬贤等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了鼓励子女赡养老人,实行了减免供养父母者个人所得税的政策,对三世、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在购买房屋方面实行优先照顾的政策,还规定,凡子女购买靠近父母住屋的建屋局楼房,将获得3万元补助。
在新加坡,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儒家文化中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已经深入到老百姓的骨髓之中,并以此构筑了他们的道德准则,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对是非的判断标准。
一个教授在讲授儒家文化时候,讲到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个反对党的议员正在选举集会中发表演说,一眼看到总理吴作栋从会场外面走过,于是,用手指着吴作栋大声喊道:吴作栋!你敢进来跟我辩论吗?!这一情景在电视上播出后,老百姓纷纷斥责该议员“张牙舞爪,没大没小”认为这样的人如果从政,会带坏下一代,故而在选举中,拒绝投反对党的票,使反对党尝到了惨败的滋味。
课堂上,教授还展示了一张为某种牛奶做广告的图片。图片上,一个头戴棒球帽的小男孩儿挥舞着拳头,旁边一行字写着:老爸,如果你一个星期打三次高尔夫,我就天天喝这种牛奶!广告登出后,遭到了公众的一致反对,认为这是教唆下一代采取不正当的挑战方式满足个人需求。很快,广告被撤下。
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但与新加坡相比,儒家文化却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和发展。长期以来,以“和”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中一些落后消极的东西被片面夸大,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归咎于受儒家文化中“忍让、妥协和退避”等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和”对于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文化上的优势。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不能妄自菲薄,对孔孟之学全盘否定,又不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儒家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使其展现出超时代的价值,是我们应该面对、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正写着这段文字的时候,电视上一个广告画面一闪而过,一个漂亮女孩儿大声宣称:只可以我甩你,你不可以甩我!换了一个频道,又传来了婆媳两人互不相让、针锋相对的声音:中药好!西药快!中药好!西药快!
我们与新加坡的距离仅仅表现在经济上吗?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差距有时是很难用数字表现出来的。
新加坡古称淡马锡。传说在公元公元11世纪时,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的王子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只头黑胸白﹑身体红色﹑行动敏捷的怪兽。当地人告诉王子这是一只狮子,王子听了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地方,便决定留下来,就把淡马锡改名为新加坡——狮城。
凌晨十二点半,飞机像一只夜行的鸟,一个潇洒的俯冲,把赴新加坡参加培训的我们轻轻地送入面积六百多平方公里的美丽岛国的怀抱里。
此时的狮城,还没入睡,高楼大厦上灯光璀璨,犹如满天星斗挂满了夜空。大巴车在夜幕中穿行,一盏盏灯扑进车窗,拥进我的怀抱。在此后的日子里,这一盏盏灯不仅照亮了我们的行程,亦照亮了隐身在繁花、绿树、高楼、车辆、国人之后的一系列让人思考的问题。
一、绿意流淌满城春
如果要为花园城市新加坡做一幅画,用得最多的颜色,大概就是绿色了。栽满大街小巷、楼前屋后的茂密树木,或枝干挺拔入云,或树冠如伞蔽日,或果实累累,或满树繁花。深深浅浅的绿意肆意地在城市流淌,把生命、希望、激情、诗意印满了狮城的胸膛。
早在六十年代中期,新加坡政府就提出要把国家建设成为“花园城市”为了这个目标,成立了一个由跨部门的高层公务员组成的“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来拟定花园城市的政策方针,并负责统筹、协调及指导等任务。为了提高花园城市的建设水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六十年代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七十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空间(灯柱、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等)的绿化和停车场绿化等;八十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引进更多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种类;九十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加强人行道的遮荫树的种植等。为了实现这些发展目标,政府制定了完善的法律规章,要求任何部门都要承担绿化的责任,没有绿化规划,任何工程不得开工;建设新房时,建筑物只能占计划用地的35%,其余的65%都要用来绿化;任何人不得随意砍树,包括自家土地上的老树;住宅小区的绿化必须达到总用地的30%~40%。此外,政府每年都拨出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用于城市园林建设,1977年投资1100万新元,1980年增加到3000多万新元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新加坡已经绿化人行道四十多公里,铺草坪两千四百多公顷,种活乔木四百五十多万株,灌木三百多万株,全国人均拥有一点五株树木。
在新加坡学习的日子里,学习之余,我常常会在如一江春水滚滚而来的满城绿意中徜徉,走累了,就在绿树环绕、绿草簇拥的石凳上坐下来,沐浴着轻风,倾听着鸟鸣,感受着绿色带来的清凉慰藉,轻松怡然的情绪慢慢装满了心灵天平的一端,悄悄沉了下去,另一端则沉重无奈地抬了起来。
凝视着抬起的那一端,我看到了多年前响应团中央的号召,与很多共青团员翻山越岭采集的棕色树种;看到了每年植树节电视中播出的各级领导带领大家挖坑种树的画面;看到了交钱认领树木后发给的绿色证书;看到了报纸上刊登的在“保护母亲河行动中”参加义务植树的青少年达到120万人次,植树1300万株,青少年人均植树5株以上的报道;看到了面对被砍杀露出森森白骨的树桩,守林员欲哭无泪的面孔;看到了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报告中的一组数字:全国林木年均净生长量3。99亿立方米,年实际消耗量3。44亿立方米,人均木材消耗量o。12立方米;看到了一行刺的眼睛要流泪的黑色大字:来自于蒙古和河北的沙尘暴,最近的距北京只有78公里!
不能说我们不重视绿化,不能说我们没有采取过行动,但缺乏长远眼光,缺少综合规划,缺乏可持续的发展观,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资金、管理、养护跟不上,导致了我国至今还有那么多的荒山秃岭,导致了我们栽树而不见林,导致了我们的森林在逐渐减少,导致了沙尘暴一次又一次地在城市狰狞横行!
想着这些问题,一丝焦虑、几许企盼在心头悄然而生。
二、形形色色狮城人
去年到新加坡旅游,女儿把我带到了坐落在高楼大厦之中的观音庙参观。红墙黄瓦的观音庙不大,但香火很旺,上香的人虔诚的从悬挂着“寻声救苦大地遍作渡人舟,随处现身一念诚祈咸感应”对联的庙门口鱼贯而入,香烟袅袅缭绕,让人感到了一种虚无。
参观过后,我想与女儿在观音庙前合张影,于是,就客气地请一迎面而来的年轻女士帮忙。女士听完我们的请求,抬起手臂,看了一下手腕上的手表,把一句“对不起,我还有事”扔在身后就走了。女儿看出我不快,忙说,人家忙嘛。一边说着一边走向一个五十多岁的女士,请她帮忙,没想到又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我不会。当女儿拿着相机走向第三个人的时候,我拦住了她,因为,我怕再遭到拒绝,我宁可不照这张相,也不想在可能发生的第三次拒绝中,对新加坡人种下冷漠的印象。
与一个移居新加坡十多年的朋友聚会的时候,说到了这件事,然后问他在新加坡居住多年,对新加坡人有什么感受。他笑着说,近年来,新加坡政府通过法律和奖励倡导家庭价值观和家庭归属感,提倡人人为家庭作出贡献。在这样的环境中,新加坡人的家庭观念都牢牢地树立了起来,关心自己,关心家人,关心家庭蔚然成风。与此同时,关起门来朝天过,不管他人瓦上霜也成为一种越来越多的现象。助人为乐的大有人在,自私冷漠的也不乏其人。
无独有偶,一个教授在给我们讲授东南亚金融风波问题时,对韩国人在国家面临危机关头纷纷献出金银珠宝,帮助国家渡过难关的爱国精神赞叹不已。他自问道,如果新加坡面临危机或者灾难,新加坡人会献出自己的金银珠宝吗?沉思片刻后,他说:“我想,不会。”之后,他引用了一句中国的成语“居安思危”说,国家越是发展得好,老百姓的日子越是过得好,越要看到潜在的危机。富足安逸的生活,往往会弱化了对国家的责任,淡化了对他人的爱心。他笑着说,也许,来一场灾难对新加坡人不是坏事。
新加坡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是,要确保新加坡继续成功,只靠正确的经济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提高国民的素质,凝聚国民的力量。要让每一个狮城人,静静地思考一下,在幸福安逸的生活中,自己忘记了什么,丢掉了什么。思考之后,知道不仅应该为自己,为家庭,也应该为别人,为国家做点儿什么。
三、儒家文化在狮城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华人所占的比例达到76%。一直以来,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儒家文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副总理王鼎昌指出: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修养,是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重要条件。资政李光耀在谈到儒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时强调:亚洲“四小龙”的发展证明,儒家的一些基本精神有助于工业化的发展。为此,他们采取了各种政策和措施,弘扬儒家文化。
1982年,教育部宣布从1984年开始,中学三、四年级学生都必须选读儒家伦理或宗教知识课程,在儒家伦理、佛学、圣经等六门课程中选读一门。1984年1月,开始在15所选定的中学试教。同年11月,儒家伦理教材正式出版。从而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写成课本,在学校里进行道德教育的国家。
1989年,由于一些宗教知识科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并生产了不良影响,政府宣布不再设置宗教知识和儒家伦理课程,改为设置道德教育课程。在道德教育课程中,仍保留了很多儒家伦理的内容。但是,对一些儒家的伦理观念有所扬弃。如摒弃“三纲”继承“五伦”当时任总理的李光耀亲自倡导“恪守五伦,孝敬父母”并强调灌输儒家思想,他指出:“在我们的孩子还未定型,而且还可以薰陶时,把这些价值观念灌输给他们,以便这些处世待人的态度能够在他们长大后根深蒂固、终生不忘”
政府除了从理论上对国民灌输儒家思想,还采取了一些措施弘扬尊老敬贤等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了鼓励子女赡养老人,实行了减免供养父母者个人所得税的政策,对三世、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在购买房屋方面实行优先照顾的政策,还规定,凡子女购买靠近父母住屋的建屋局楼房,将获得3万元补助。
在新加坡,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儒家文化中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已经深入到老百姓的骨髓之中,并以此构筑了他们的道德准则,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对是非的判断标准。
一个教授在讲授儒家文化时候,讲到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个反对党的议员正在选举集会中发表演说,一眼看到总理吴作栋从会场外面走过,于是,用手指着吴作栋大声喊道:吴作栋!你敢进来跟我辩论吗?!这一情景在电视上播出后,老百姓纷纷斥责该议员“张牙舞爪,没大没小”认为这样的人如果从政,会带坏下一代,故而在选举中,拒绝投反对党的票,使反对党尝到了惨败的滋味。
课堂上,教授还展示了一张为某种牛奶做广告的图片。图片上,一个头戴棒球帽的小男孩儿挥舞着拳头,旁边一行字写着:老爸,如果你一个星期打三次高尔夫,我就天天喝这种牛奶!广告登出后,遭到了公众的一致反对,认为这是教唆下一代采取不正当的挑战方式满足个人需求。很快,广告被撤下。
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但与新加坡相比,儒家文化却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和发展。长期以来,以“和”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中一些落后消极的东西被片面夸大,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归咎于受儒家文化中“忍让、妥协和退避”等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和”对于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文化上的优势。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不能妄自菲薄,对孔孟之学全盘否定,又不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儒家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使其展现出超时代的价值,是我们应该面对、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正写着这段文字的时候,电视上一个广告画面一闪而过,一个漂亮女孩儿大声宣称:只可以我甩你,你不可以甩我!换了一个频道,又传来了婆媳两人互不相让、针锋相对的声音:中药好!西药快!中药好!西药快!
我们与新加坡的距离仅仅表现在经济上吗?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差距有时是很难用数字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