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三人坟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cxg891文集最新章节!
一个外省的儒学专家来修文参加阳明文化节学术讨论会前打电话给我,问说这次会议能去三人坟吗?我当时并不知道领导是否同意在会议期间安排去三人坟,但我在电话里很坚决的回答他:“行,即使会议不安排我也带你去!”
同样的电话我还接了好几个。
三人坟在中国文化人的心里是有一席之地的。
王阳明在修文三年,著作甚丰,写居夷诗132首,写记8篇,序8篇,杂著2篇,祭文1篇,学规1篇,书信5封,还著有五经臆说残篇13条,这些著作中瘗旅文和象祠记是被选进古文观止的。而三人坟呢,正是阳明瘗旅的地方。地因文传,三人坟怎么能不在读书人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且看当年那个做过修文知县的王肯谷,来修文上任,屁股没坐热火,便要去寻三人坟凭吊,究其原因,他留下的那块碑石上说得极其明白:“余幼时读文成集至瘗旅一篇,其一种至诚恻怛之意洋溢于字轴间,真千古不可研磨之文也。”王肯谷离开修文后去那里做官,查不到记载,但他在乾隆十年为三人坟撰写的碑文,却是被载入贵州通志的。据王肯谷的碑文记述,同他一起去寻访三人坟的还有一个自称东鲁孙谔的名士,他是留了一首诗在三人坟的,这诗写得很悲怆,不妨抄录于此:
主仆扶男来瘴地,可怜同日葬幽冥。
史书遗载三人姓,驿路犹存一尺坟。
魂叫青风天欲暮,骨缠白草昼常曛。
蜈蚣坡上伤无限,痛哭当年瘗旅文。
因读阳明的瘗旅文而前来修文寻访三人坟的例子还可以找出一两个,但举例子终究不是我这篇短文的主要目的,就此打住,还是去看看三人坟吧。
从修文县城出发,约莫一二十里路,就到了一个叫蜈蚣坡的地方,现在属谷堡乡的场坝村,三人坟就在那里。
如果作为赏玩风景,三人坟简直是不可一看,不过三尺黄土罢了,这样的坟堆在修文随处可见,比它修葺得好的也有的是。我对阳明文化尚不了解的时候,就是这般想的,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开始接触阳明文化,我才知道我当初的想法是多么可笑。三人坟已经不是一个坟堆,它是历史、生命、思想的融合,它孤独地面对着四面青山,一年又一年,倔犟地讲述着一个凄凉的故事,固执地见证着一个王朝的悲哀,真实地炫耀着一个思想的伟大。
关于那堆黄土下的三具枯骨,阳明的瘗旅文已是满纸悲感凄怆,不说也罢,而导致他们主仆三人远涉荒域,长途苦旅,最后暴尸荒野的罪魁祸手又是谁呢?朱远怀蜈蚣坡三人坟诗写道:
道旁累累冢三堆,千里只因五斗米。
当日肯如彭泽宰,蜈蚣路过谁人哀?
这真是一语道破。三人中的一位,原来是被放了一个小官――吏目,为了这小小的一任,他携子带仆离开了繁华的江南,还没有走到他要赴的任上,就路毙于蜈蚣坡。为五斗米折腰、丧命,实在不值呀!难怪这位还没有走到任上的吏目几百年后还要遭到别人的嘲弄。
但我在三人坟前凭吊五百年前的亡魂时,却产生了另外一种想法:阳明在这里瘗埋的或许是一个崇高的灵魂。想想吧,蛮荒之地的官也是需要人来做的,从繁华到蛮荒,也该是米箩里掉糠箩里吧,但他来了,还带来了他的儿子,真是义无反顾呀!他或许就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好吏呢?只可惜他还没有来得及施展他的抱负,还没有来得及做下一点丰功伟绩就被龙场的瘴气夺去了他的生命,这真是极大的悲哀,如果没有阳明先生那一篇瘗旅文,又有谁会来凭吊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吏目呢?我说三人坟见证了一个王朝的悲哀,其因就在于此,明武宗的羸弱,使得奸佞当道,致使象阳明先生这样的学儒,这样的思想者要来忍受三年瘴气折磨,让那个永远也不能知道他姓名的吏目暴尸荒野。武宗的时代,我们民族还不十分的沉闷,思想界也还算是活跃的,却为什么偏偏就容不下一个王守仁呢?
站在三人坟前,我的思想已经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一忽儿,林涛风语也仿佛是阳明先生当年那悲怆的声音:“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还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唯天则同;异域殊同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一忽儿,婆娑树影幻化成代代学子,他们伫立三人坟前,凭吊久之,倾酒遥祭,吟诗作文,再一忽儿,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在,我看见,那位来自韩国的哲学博士金吉洛虔诚的站在三人坟前,右手抚心,深深三鞠躬
看来,三人坟已经跨跃了时空,跨跃了国界,成为永恒。一个坟堆又岂能有如此的生命力,那是一个思想在永恒,那个思想世世代代撞击着我们的心扉,规范着我们的道德行为,从孔子、韩愈、朱熹,到五百年前的王阳明,一代代的思想者都在试图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来来阐释这个思想,来让世人了解这个思想,这个思想便是“仁”三人坟在那荒野之中,数百年来乡人樵牧其间,而没有被夷为平地,且世代有人捐资修葺勒碑纪铭,自然不会是“吏目”有幸,是阳明瘗旅文体现的“仁爱”思想超越时空,可以让人不远万里会聚在这堆荒冢之前。
而三人坟呢,毕竟还是荒冢一堆,虽然也有文物保护部门在一定的时候会来为他修葺一番,虽然也有研究文化的专家学者会来这里满足研究的兴趣,但这毕竟是少数人,它对大众似乎已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一次,我极力的把一群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怂恿来到三人坟,尽管他们当中也有欣喜若狂者,但他们感兴趣的只是三人坟的故事,至于瘗旅文,竟无一人读过。他们玩累了,坐在草坪上休息闲聊,倚着三人坟的石碑拍照留影,三人坟那沉重的故事在他们的嘻笑声中,也只是一缕春风,缓缓拂过,须臾便消失在蓝天白云间。
阳明先生在这里隐退了“仁爱”思想在这里只是残花败叶。三人坟注定只能承载一个沉重的故事,因为王阳明离现在的人们的确很遥远了。
两百多年前那位来自东鲁的孙谔先生,把一首诗留在三人坟,他那时是多么的自信,满以为后来的人们都会“当呤吾诗于青枫落日间”那位立碑的王肯谷县令也坚定的认为三人坟会“且将与阳明书院不朽矣”如果他们看到那一块斑剥的石碑只成了拍照留影的衬物,他们会作何想呢?
我们又作何想呢?三人坟还是在那荒野之中,明天,一个外国的朝圣者要来,后天,又要举办什么节了,于是有了人来修路,有了人来修坟,外国人走了,节办过了,一切都归于平静,没有激动,没有深沉。
但愿三人坟不只是一个悲怆而沉重的故事。
一个外省的儒学专家来修文参加阳明文化节学术讨论会前打电话给我,问说这次会议能去三人坟吗?我当时并不知道领导是否同意在会议期间安排去三人坟,但我在电话里很坚决的回答他:“行,即使会议不安排我也带你去!”
同样的电话我还接了好几个。
三人坟在中国文化人的心里是有一席之地的。
王阳明在修文三年,著作甚丰,写居夷诗132首,写记8篇,序8篇,杂著2篇,祭文1篇,学规1篇,书信5封,还著有五经臆说残篇13条,这些著作中瘗旅文和象祠记是被选进古文观止的。而三人坟呢,正是阳明瘗旅的地方。地因文传,三人坟怎么能不在读书人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且看当年那个做过修文知县的王肯谷,来修文上任,屁股没坐热火,便要去寻三人坟凭吊,究其原因,他留下的那块碑石上说得极其明白:“余幼时读文成集至瘗旅一篇,其一种至诚恻怛之意洋溢于字轴间,真千古不可研磨之文也。”王肯谷离开修文后去那里做官,查不到记载,但他在乾隆十年为三人坟撰写的碑文,却是被载入贵州通志的。据王肯谷的碑文记述,同他一起去寻访三人坟的还有一个自称东鲁孙谔的名士,他是留了一首诗在三人坟的,这诗写得很悲怆,不妨抄录于此:
主仆扶男来瘴地,可怜同日葬幽冥。
史书遗载三人姓,驿路犹存一尺坟。
魂叫青风天欲暮,骨缠白草昼常曛。
蜈蚣坡上伤无限,痛哭当年瘗旅文。
因读阳明的瘗旅文而前来修文寻访三人坟的例子还可以找出一两个,但举例子终究不是我这篇短文的主要目的,就此打住,还是去看看三人坟吧。
从修文县城出发,约莫一二十里路,就到了一个叫蜈蚣坡的地方,现在属谷堡乡的场坝村,三人坟就在那里。
如果作为赏玩风景,三人坟简直是不可一看,不过三尺黄土罢了,这样的坟堆在修文随处可见,比它修葺得好的也有的是。我对阳明文化尚不了解的时候,就是这般想的,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开始接触阳明文化,我才知道我当初的想法是多么可笑。三人坟已经不是一个坟堆,它是历史、生命、思想的融合,它孤独地面对着四面青山,一年又一年,倔犟地讲述着一个凄凉的故事,固执地见证着一个王朝的悲哀,真实地炫耀着一个思想的伟大。
关于那堆黄土下的三具枯骨,阳明的瘗旅文已是满纸悲感凄怆,不说也罢,而导致他们主仆三人远涉荒域,长途苦旅,最后暴尸荒野的罪魁祸手又是谁呢?朱远怀蜈蚣坡三人坟诗写道:
道旁累累冢三堆,千里只因五斗米。
当日肯如彭泽宰,蜈蚣路过谁人哀?
这真是一语道破。三人中的一位,原来是被放了一个小官――吏目,为了这小小的一任,他携子带仆离开了繁华的江南,还没有走到他要赴的任上,就路毙于蜈蚣坡。为五斗米折腰、丧命,实在不值呀!难怪这位还没有走到任上的吏目几百年后还要遭到别人的嘲弄。
但我在三人坟前凭吊五百年前的亡魂时,却产生了另外一种想法:阳明在这里瘗埋的或许是一个崇高的灵魂。想想吧,蛮荒之地的官也是需要人来做的,从繁华到蛮荒,也该是米箩里掉糠箩里吧,但他来了,还带来了他的儿子,真是义无反顾呀!他或许就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好吏呢?只可惜他还没有来得及施展他的抱负,还没有来得及做下一点丰功伟绩就被龙场的瘴气夺去了他的生命,这真是极大的悲哀,如果没有阳明先生那一篇瘗旅文,又有谁会来凭吊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吏目呢?我说三人坟见证了一个王朝的悲哀,其因就在于此,明武宗的羸弱,使得奸佞当道,致使象阳明先生这样的学儒,这样的思想者要来忍受三年瘴气折磨,让那个永远也不能知道他姓名的吏目暴尸荒野。武宗的时代,我们民族还不十分的沉闷,思想界也还算是活跃的,却为什么偏偏就容不下一个王守仁呢?
站在三人坟前,我的思想已经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一忽儿,林涛风语也仿佛是阳明先生当年那悲怆的声音:“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还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唯天则同;异域殊同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一忽儿,婆娑树影幻化成代代学子,他们伫立三人坟前,凭吊久之,倾酒遥祭,吟诗作文,再一忽儿,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在,我看见,那位来自韩国的哲学博士金吉洛虔诚的站在三人坟前,右手抚心,深深三鞠躬
看来,三人坟已经跨跃了时空,跨跃了国界,成为永恒。一个坟堆又岂能有如此的生命力,那是一个思想在永恒,那个思想世世代代撞击着我们的心扉,规范着我们的道德行为,从孔子、韩愈、朱熹,到五百年前的王阳明,一代代的思想者都在试图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来来阐释这个思想,来让世人了解这个思想,这个思想便是“仁”三人坟在那荒野之中,数百年来乡人樵牧其间,而没有被夷为平地,且世代有人捐资修葺勒碑纪铭,自然不会是“吏目”有幸,是阳明瘗旅文体现的“仁爱”思想超越时空,可以让人不远万里会聚在这堆荒冢之前。
而三人坟呢,毕竟还是荒冢一堆,虽然也有文物保护部门在一定的时候会来为他修葺一番,虽然也有研究文化的专家学者会来这里满足研究的兴趣,但这毕竟是少数人,它对大众似乎已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一次,我极力的把一群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怂恿来到三人坟,尽管他们当中也有欣喜若狂者,但他们感兴趣的只是三人坟的故事,至于瘗旅文,竟无一人读过。他们玩累了,坐在草坪上休息闲聊,倚着三人坟的石碑拍照留影,三人坟那沉重的故事在他们的嘻笑声中,也只是一缕春风,缓缓拂过,须臾便消失在蓝天白云间。
阳明先生在这里隐退了“仁爱”思想在这里只是残花败叶。三人坟注定只能承载一个沉重的故事,因为王阳明离现在的人们的确很遥远了。
两百多年前那位来自东鲁的孙谔先生,把一首诗留在三人坟,他那时是多么的自信,满以为后来的人们都会“当呤吾诗于青枫落日间”那位立碑的王肯谷县令也坚定的认为三人坟会“且将与阳明书院不朽矣”如果他们看到那一块斑剥的石碑只成了拍照留影的衬物,他们会作何想呢?
我们又作何想呢?三人坟还是在那荒野之中,明天,一个外国的朝圣者要来,后天,又要举办什么节了,于是有了人来修路,有了人来修坟,外国人走了,节办过了,一切都归于平静,没有激动,没有深沉。
但愿三人坟不只是一个悲怆而沉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