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 陈传龙文集 > 感受六安

感受六安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陈传龙文集最新章节!

    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  六安,一座独具特色的城市,仅从名字来看,就不落窠臼。简简单单的“六”字,没有人不认识,但是,如果不知内情,不加注脚,又有多少人能读正确呢?一旦弄懂了,便深深印在脑海里,再难忘记。六安,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曾是皋陶的封地,也曾诞生过三国名将周瑜。在中国,周瑜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周瑜的家乡在六安,六安也没有因为周瑜的鼎鼎大名而名扬天下。六安,为外界所知,大多是从中国革命史中了解的,为了共和国的革命事业,30万六安儿女为国捐躯,诞生了108位共和国将军,这是六安人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六安人的骄傲。六安,很早以前本人就相当熟悉了,但又是陌生的,如月下观花,可视而不可明辨。过去的十几年间里,数次途经六安,毕竟没有融入进去,没有切身感受这座城市,所以,如隔着一层半透明的纸,不捅破,一直有着强大吸引力。羊年夏初,因公务到六安,小住三天,终了心愿,公务之余,不辞劳顿,徒步遍游六安城,感慨颇多。论说,笔者只是一名匆匆过客,对于六安的厚重历史本没有发言权,不过,短短几天的所见所闻,切身感受,令人终生难忘,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六安真正有魅力有情趣的地方,不在新城,而在老城。

    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到一地,偏不去看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地方,总要去看看名胜古迹,附庸风雅。古迹是城市的根,最具传统性,最能摸清城市发展的脉络。六安既然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必定文物古迹众多,不亲往瞻仰,便不能算做真正了解这座城市。

    不用说,古迹一定坐落于老城。

    漫步街头,蓦然发现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魁星阁,眼睛为之一亮,不愧是古城,古物随处可见。高大的城门楼上,建有重檐古屋,便兴趣盎然,满怀兴致去攀登了。入门,城门下是家具城,桌椅床柜杂乱堆放,拥挤不堪,找不到登梯处,几经问询,左转右拐,方寻得楼梯口,于是,便没有了好印象。才登至顶,还没缓过神,一服务小姐便堵在了楼梯口,身穿鲜艳旗袍,肩披大红授带,朝我鞠了一躬,笑殷殷地说,欢迎光临本茶座。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结结实实把我吓了一跳,以为入了“狐仙”禁地,心中不觉陡然一沉,这古老的魁星阁,配上现代化茶座,加上时尚服务小姐,显得不伦不类,未免玷污了古建筑。绕城楼巡视一周,北墙上嵌有一石,上刊文字,阅之,恍然大悟,道貌岸然的魁星阁,空有一副仿古貌,不过“假洋鬼子”罢了,不足一游,不值一观。即重建,就要修旧如旧,重现古楼风貌,昔日胜景,今被浓重商业气息包围,何必耗费巨资造就这般模样?不若建一座现代化楼房更直观,更实惠,有愚人之嫌,有穿老棉布对襟褂打领带之滑稽。

    步出魁星阁,对六安再没有了好印象。

    经人指点,方知老城内有两座货真价实的古塔,遂满怀虔诚去寻访了。

    真正感受六安的非凡魅力,是从寻访古塔开始的。

    进入老城如入迷宫,街道纵横,曲折狭窄,民居错落,杂乱无序。心中暗暗忖度,南门塔一定高高玉立于矮陋旧房之上,如出水芙蓉,如美女立于秽草,众人瞩目。然而,莽莽撞撞转了一会儿,竟至于不辨东西了,哪里有美女的踪影,遂小心谨慎问于卖菜老婆婆。凭经验,老年人总比年轻人厚道,不会糊弄人。走上前,言辞极尽恭敬,唯恐不当,吃个闭门羹,或者被耍弄了,这是不得不考虑的事情,是走南闯北得来的教训。老婆婆漠然,不知是听不懂我的话,还是不知南门塔为何物?遂取出地图指示之,不识字,恰在此时,有一年轻人凑上前,观毕,一扬手,说,哦“南门锥”嘛,在那儿,引我走了一程,临分手,再三交代怎么走,有什么标记,走哪里拐弯,不厌其烦,热情得叫人生疑,是不是有所图?

    年轻人的善举,让我对六安人稍稍改变了看法。不过,哪里没有好人呢,幸许只是偶尔碰到一位热心肠口吧。

    然而,我大大的错了,这仅仅是开始,后边的热心肠更多,更能体现六安人的诚实朴素,也正是在老城游历,让我真正体会到六安人的不同寻常,弥久难忘。这也正是促使我拿起笔写一写六安人的真正原因。对六安人的感情,纯系真情实感流露,绝无谀美奉承之嫌。

    六安人把南门塔,北门塔叫做“南门锥”“北门锥”确实直截了当,更形象,更具体,乃其性使然吧?耸立的塔,上小下大,恰似一根直指苍穹的巨大锥子,想象力也真够丰富的了。

    在狭窄胡同里穿梭,弯弯曲曲,反反复复,如坠迷雾,宽处不过三四米,窄处仅一米许,对面来人,须贴墙慢慢挪动脚步方可通过。两墙夹出的胡同偏僻冷清,有些瘮人,有时,眼看进入居民的院子里,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继续深入下去,猛然一转身,豁然开朗。能得以前行,全归功于学生们的指点,倒也生动有趣。时值下午放学,学生流如开闸的水,顺小巷幽径四处流淌,每问之必答之,小学生也如刚才那年轻人一样热心肠,据此,方才走出困境。

    我知道,我已深入到六安的心脏,这里最能体现六安人的精神面貌,道德水准。从小胡同里钻出来时,我对六安人已完全消除了戒心,不再设防,我几乎忘记了我是外省外地人,像在本地游荡一样,坦然处之了。

    “南门锥”的形象与想象中的风采,简直天壤之别,其惨状不忍卒观。塔身呈黑褐色,那砖有了年头,上边长了苔藓,长了草,长了小树,小树的生命力异常旺盛,扎根于塔中,与塔融为一体了,让人不得不慨叹生命的顽强。“南门锥”笨拙厚实的外貌,俨然不是玉树临风的美女,更像是粗陋黑壮的汉子。塔被民居围裹得严严实实,甚至于塔的一面墙竟是一民居的后墙呢。绕塔寻门欲登顶,却寻到了一居民院中,恶犬狂吠,惊慌出逃,遇一中年人,询问之,回答,这塔是实心的。实心自然无法登顶。

    我曾去过西安的大雁塔,开封铁塔,登封嵩岳寺塔等,国内名塔及许多不太知名的塔,惟没见过此塔之艰难困境,与邻居亲近得没了距离,竟至于“粉身碎骨全不顾”了。实心也算作其独特之处吧。不能谛视,亦不能登顶,只好悻悻而返,百般惆怅。

    走出百米,回望古塔,可见全貌,孤零零的样子,似被困于沙漠中的蛟龙,而且顶端一角坍塌了,露出了里面的泥土,自然不似尖锥。一座楼房正拔地而起,等待塔的命运一定是凶多吉少了,悲矣。

    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拜访“北门锥”了。

    在老城里穿梭,六安人的古道热肠,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寻找“北门锥”是艰苦而情趣盎然的历程。

    向北,向北“北门锥”一直招引着我。

    一老年人推车走来,迎上前打探路径。正巧,老人也是朝那个方向去,带领我走了一程。路上,忍不住寻问“南门锥”“北门锥”是你们这里叫法,是不是看做刺向天空的锥子?老人答,不是。天,自古以来受人崇拜,人怎么能造了锥去刺天呢?传说六安古城是一条船,南北两锥是六安城的两根桅杆。细想,是这样,南北二锥在老城的两端,二锥之间的老城不正是一条船吗?船两边是淠河,水上涨,也淹不了老城,淹了老城也淹不了桅杆,那是六安古城的标志,古城人的寄托。这传说富有诗意,比我的猜测更富想象力更有趣,不禁暗暗叹服。谈话间,到了岔路口,临分手,老人给我指了路。

    老城属典型的古民居,许多民居保存得相当完整,任其自生自灭,没有开发利用,着实可惜。

    街面弯弯扭扭,起起伏伏,深不可测,站在这头,不能看到那头,路面式样多姿多彩,为水泥路,为水泥方砖路,更有那石子路,石板路,踏上去,顿觉如时光倒流,仿佛回到了遥远的过去。街道两边房门皆面街而开,街道不宽,偶尔一辆轿车驶来,小心翼翼,古朴中透着现代,相映成趣。临街而开的门,成了最好的门面,足不出户,能经商,能兼顾家务,一举两得。街道虽幽,并不冷清,行人也不少。门面都是小本生意,规模不大,一间半间房而已,然而,众多生意汇聚起来,便蔚为大观了,有百货,副食;有面条铺,卤肉店,面包房,小吃店;有缝纫店,理发店,制鞋店,书店等等,市面上有的这里也有,方便别人,也方便了自己。

    民居多为瓦房,偶尔也有草房,两层小楼,式样基本上保持着原来的风格,房子随路面升而升,降而降,于是,出现了诸多有趣现象,站在这里望前面,屋顶不及脚高,或者头顶不及屋底高,那房子高低错落,连绵不断,如巍巍群山,无边无际,颇为壮观。

    夕阳西下,缕缕斜阳穿巷越房而过,洒落到街面上,更增添了老城的古朴厚重。漫步巷陌,不时见到一些老人,或白发苍苍,或长髯垂胸,端坐门前,满面沧桑,神情怡然,静静地遥望着深深巷道,或追忆逝去的岁月吧,他们是老城变化的见证人。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恬淡祥和,意趣悠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样的场景以后不会太多了。

    在街道穿梭,行不多远就要打探一次,走得久了,问得多了,知道他们都热情好客,有问必有答,被问者有老人,学生,男人,女人,莫不详细指点,从不欺我外地口音,也没有恶作剧者,故意指错,在这样环境中游历,身心俱感畅快,纯朴的民风,让一个外地人感到了温暖,终生难忘。偶尔,一个念头闪现于脑海里,能居于这里,该多好哇。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北门锥”横空现于眼前。“北门锥”虽高高耸立,然被房子的山包围着,不能朗视,若不经指明,几乎错过。“北门锥”立于多宝庵内,推门而入,一老尼与一老太太正讲经论道,谈古说今,硕大香炉内烟雾燎绕,如入仙境,几乎让人产生错觉,不是在喧闹市里,而是在深山古寺里寻幽了。

    经历过老城之旅,购物时便不再心存忧虑了,刚入店门,主人已先含笑招呼了;询问价格,耐心回答;想看看货色,可以,恭敬奉上;看足了,问够了,不想要,尽管走,不会欺侮你是外地人;店主一视同仁,童叟无欺,内外无欺。这仅仅是六安人品德的一个缩影。

    走南闯北十几年,说实在话,这样的城市这样的人,不多见,或许得益于纯朴民风吧。

    来六安,皋陶墓是不敢不去的。同六安城一样,对于皋陶墓也是很早以前就有所了解的,一直无暇亲临,实为憾事。没有修环城公路以前,312国道从墓边穿过,路边有一指示牌,每每乘车过往,总要伸头凝视。至于皋陶,我了解不多,不敢妄言,只知他是远古时期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为中华民族走向文明,做出过突出贡献。不了解并不妨碍对他的崇拜。

    皋陶墓的存在,足以证明六安的历史源远流长。六安又名皋城,原来是从这里得来的。

    皋陶墓在六安东郊,虽经重修,亦掩饰不住荒凉景象,墓前香炉里香灰已经板结,很久没人上香了,四周杂草丛生,齐腰深,两只叫不出名的石兽,忠实地守卫着。紧临墓东是皋陶研究会,几间房子,破旧不堪,门窗不全,连门前的牌子也残缺不全了。隔窗而视,几件破桌烂椅而已。和许多地方的文化研究机构一样,不景气。

    复回身,立于墓前,恭恭敬敬,三鞠躬,以表敬仰,怅然而去。

    了解了过去,还要看看六安的现在。六安同许多城市一样,是一座正处于变革发展中的城市。行于街头,处处可见改革给六安带来的新变化。

    在六安,有一个怪现象。当地特产,传统名茶六安瓜片,闻名遐迩,饮誉南北,但在这里,并不像想象中有那么大名声。

    第一次听说六安茶,是多年前阅读红楼梦知道的,可见其历史悠久了。而今到了名茶的原产地,很想带一些正宗六安茶回去,然而,事与愿违,转了几处才发现,卖茶的店铺并不多,即使偶有一二,也不成规模,不上档次,包装简陋,质量没有保证,让人不敢相信,生怕上当受骗,犹豫再三,终没敢买。担心之余,反复寻思,不得其解。有人为了获取利益,不惜花费巨资,把本不属于自己或出处不详细的东西拉到自己名下,如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梁祝故事发生地之争,花木兰故乡之争,鲁迅笔下的“茴香豆”等等,不胜枚举,而以六安命名的茶,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货真价实,不存在任何分歧,但是,在本地却不声不响,难觅踪影,使慕名而来者莫名其妙。不知不觉间,倒让人怀疑了,六安茶是不是真的那么好,是不是名不副实?不然的话,为什么在原产地不热乎呢。也许是我没有寻到出售六安茶的市场,妄加指责,也许我的见识浅陋,不足为训,仅当茶余饭后之谈,可发一笑。

    还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六安人不尚吃,六安的吃食最没有特色。

    三天里,遍游大街小巷,竟没搜寻到一家属于六安特色的传统小吃,所见吃食太普通太大众化了,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自己的特点。六安人不尚吃,高级饭店酒楼自然不会遍街林立,随处可见了。当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吃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凡城市繁华街道,皆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酒店林立,食客济济,惟六安例外,不尚吃,不善吃。晚上,逛小吃夜市,更坚信了即定观点。小吃夜市规模不大,十几二十几个摊位,已称得上不小的规模了。夜市小吃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最能反映城市的特点,大凡传统名吃,特色菜点,都能在夜市上占有一席之地,然巡视多处,一直未能发现属于六安的传统小吃,这似乎与有着悠久历史的六安城不相符,开封小笼包,天津狗不理,北京烤鸭,道口烧鸡,饮誉全国,哪一样名吃不是悠久历史的结晶?不能想象,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六安城,竟没能培育出属于自己的名吃?不惟如此,新疆羊肉串从西北边陲发端,一路攻城略地,占据城乡,遍及南北,所过处,皆烟雾滚滚,浓浓的孜然味充溢大街小巷,唯独到了六安,止步不前,经营者了了,几无踪影。

    当然,六安小吃也不是没有一点儿特色,或多或少还是烙上了当地烙印的。比如大虾,吃法各种各样,独六安人的吃法独特,去头,囫囵个绕,至于虾钳,虾皮,虾腿,让食者大权在握,自己做主,想吃就吃,想吮就吮,随心所欲,不想吃不想吮尽可弃之。又比如花生,做为常见下酒菜,脱了壳,可以做出多种花样,水煮者有之,油炸者有之,裹了面炒者有之,方法众多,不一而足。在这里,却别具一格,不脱壳,囫囵个煮,加入各种调料,一定是炆火慢慢地煮,味道隔外皮渗透进去,咸,香,辣,麻,五味俱全,食之,回味无穷。一盘五香煮花生,一瓶老酒,一边慢慢地剥皮,一边悠悠地品尝,岂不快哉?更能防止掺假制假,鱼目混珠,糊弄人。

    我想,这种做法,摆在饭店里固然不雅观,然正反映了六安人的厚道质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六安的吃最没特色,也是最有特色的。

    三天来,一直沉醉于彼此信任中,迟迟未能自拔,以至于险些弄出事端。归来时,坐在路口一烟酒摊候车,想去方便时,便将包摞给摊主,说,请照看一下。摊主是一女子,惊得目瞪口呆,你不怕丢吗?不怕,我笑笑。女子问,你就这样相信我吗?我点点头。女子以为我编设了什么圈套,不敢做主了,硬塞给我带上。

    事后,倒有些后怕呢,那包里有不少现金,若女子真的昧下来,我又有何证据讨还呢?当时,只有我们俩人,我又不是本地人。

    不过,我相信六安人,不会那样做。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编者按 感受一个小城,从名字、到历史、到文化、到人文小城一直就那么地古朴着。不浮燥、不奢华,风景如此,人亦如此。感动由此而生,仿佛找回了失去的久远。

本站推荐:重生之老子是皇帝医妃惊世采红回到宋朝当暴君回到明朝当王爷嫡长孙四季锦史上最强帝后清穿之四爷宠妃毒妃在上,邪王在下

陈传龙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奇书网只为原作者陈传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陈传龙并收藏陈传龙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