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现代诗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崔哲男文集最新章节!
现代诗与现代歌,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诗是诗,歌是歌,两种事物,两种概念,且分属完全不同的创作手法。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记不住现代诗,也记不住很多现代歌的歌词,相反,我倒是记住了曾经唱过的很多歌曲的旋律部分,且能哼出来。
音乐的旋律,属于感性部分,容易记住,只要是好的音乐,然而歌词却总容易忘记,现代诗也一样:很多优秀的现代诗,只在品读的时候,才能产生共鸣,而文字内容,则大多读完就忘。
曾经很喜欢品读汪国真的现代诗,之所以喜欢,在于汪的诗中,包含着很多令人无法解析的清澈与透明的质感,犹如山间的清泉,甘冽而富含对人类精神有益的各种矿物质。
然而,我现在却记不得汪诗的任何一句诗之内容,哪怕题目,若要拿来探讨,除非在网上搜寻汪国真的诗作。
现代诗是用来细心品味的,而现代歌的歌词则大多是用来传唱的,两者的欣赏方式不同,要求的创作手法则完全不同:现代诗更讲究自由奔放的意境挥发,在表现形式上完全可以不拘一格;现代歌则不同,一首现代歌,能否被作曲家采用,能否得以被广泛的传唱,及能否被人喜闻乐记,则关键在于现代歌的创作者是否能牢牢地把握住听众的受听心理,而不在于是否能抓住读者的品读心理。
受听心理与品读心理究竟有何不同?
受听心理的前提在于有音乐伴奏,品读心理则大多属于读者的纯粹心灵感应,也就是说,受听心理的前提,是听在前,读在后,而品读心理的前提则是阅读在前,心理感应在后。
受听心理的固定特点,要求着现代歌的创作,必须符合琅琅上口且容易记忆的基本要求,而在我国,像这种琅琅上口容易记忆的特性,当属格律诗词及押韵的现代歌词为主。
古代的词曲及民歌等,最初大多是为了配合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胡乐而传唱的诗歌体裁,传到后来胡乐没了,而诗词曲的文学体裁却作为文学一脉得以传承下来,于是不少现代人就荒唐地认为古代的诗词曲原本就是纯文学体裁,而不是为了配合音乐而写的文字,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诗经本身就是古人进行配乐并传唱的文字。
然而,不论是古代的诗词曲,抑或是现代诗,能流传并发展到现在这个时代,其传唱功能已经愈来愈淡薄,而其文学特性,则明显越来越强且越来越丰富:古典的诗词曲及当代的现代诗,已经不能再用是否利于传唱的因素去要求诗人的创作手法及具体的表现形式了,因为都早已融入了纯文学的领域,而非在市面上能得以到处传唱的歌词。
如果抛开音乐的伴奏因素,如果我们用品读现代诗的立场去重新审视一下很多被我们传唱很久的歌词,我们就会在突然间发现很多问题:很多流行音乐的歌词,很多被无数人传唱了很久的歌词,竟然毫无诗意,甚至毫无诗境的内涵可言:大多数歌词不过流于生活口语化,且任谁都马上就能听得懂也看得明白,且容易记忆,因为绝大多数歌词都是押韵的,所以很琅琅上口。
但,绝大多数歌词,却难能作为现代诗并用纯文学的角度去赏析,因为歌词属于视听艺术,因为歌词必须要经过音乐的伴奏才能得以流传,如果没有了音乐的伴奏旋律这个最主要的传播因素,那么绝大多数歌词,都难能在文学一苑中占据一席之地:因为扣除了视听因素的大多数流行歌曲的歌词,几乎毫不具备文学美感及优美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内涵。
所以如果要创作歌词,则不但要讲究琅琅上口且容易记忆的基本要求,还必须要符合创作歌词所必需的其他要求。而这些要求也意味着:歌词内容必须符合绝大多数老百姓之生活用语的习惯,必须要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押韵,必须要做到段落清晰,且每段的行数及不同的段落之间相同的行之字数也要做到大同小异,且还要为歌曲旋律部分的反复部分留下可供反复重唱的重点歌词段落。
也就是说,歌词的创作,必须尊重实际的视听效果才能进行创作,而现代诗的创作,则可以自由挥发,因为现代诗不属于传唱音乐,而仅仅不过是纯文学体裁之一。
品味现代诗与传唱现代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用眼睛读用心灵去体会,后者用耳朵听用直觉去感受,或许最主要的也许还是感受音乐的旋律部分而不是歌词部分。
品味现代诗,是很微妙的美好体验,很多深藏于现代诗中之意向的东西几乎无法言传但却分明能深刻地体会得到。
很多很优秀的现代诗,虽然其作者也许名不见经传,但未必不是好的或经典的作品。
在网络上,很多现代诗其实写得都很好很精到也很耐品,虽然其作者可能从不为人所知,也从不为霉体所推崇——向来的霉体所最喜欢去竭力关注并推崇的无非就是娱乐和八卦类的花边新闻,又何曾真正地关注过纯文艺?
很多网络上的现代诗精品,不但不因循守旧,不但不押韵,反倒常常喜欢破格,这自然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谁有资格说从事文艺创作就必须要遵循什么条条框框才能搞出好作品?难道他想做一个现代版的独裁主义分子吗?
文艺的生命力,恰恰在于不因循守旧,恰恰在于不断创新,恰恰在于勇于迎接新事物新时代的挑战精神,现代诗创作,自然也不会例外。
但现代诗不论如何创新和发展,其精神内涵却不可少,而其文学性及可品读性也不可丢,否则,还真就会变成大多数内容空洞且苍白无力的歌词了。
我为无数在现代诗坛上默默耕耘着的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诗人们鼓掌致敬,也为现代诗坛出了像赵丽华及下半身诗人群体这样的丑陋现象而深感遗憾:真正的文艺创作历来如此,只有默默耕耘并无私奉献着的人们才是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而成天喜欢在霉体上哗众取宠的赵丽华及hanhan之流,当不属于我们的同类,更与真正的文艺无关——他们只不过都是一些由霉体所打造出来的跳瘙,除了喜欢传播瘟疫之外,不学无术也一无所能!
品读现代诗,是一种超然而极致的精神享受,尤其是在品读很多优秀之作时,更会产生惬意非凡的心理感应——虽然很多很优秀的现代诗之作者很名不见经传,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喜欢品读现代诗的热情,尤其不会阻碍我们欣赏其诗作的热情!
现代诗与现代歌,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诗是诗,歌是歌,两种事物,两种概念,且分属完全不同的创作手法。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记不住现代诗,也记不住很多现代歌的歌词,相反,我倒是记住了曾经唱过的很多歌曲的旋律部分,且能哼出来。
音乐的旋律,属于感性部分,容易记住,只要是好的音乐,然而歌词却总容易忘记,现代诗也一样:很多优秀的现代诗,只在品读的时候,才能产生共鸣,而文字内容,则大多读完就忘。
曾经很喜欢品读汪国真的现代诗,之所以喜欢,在于汪的诗中,包含着很多令人无法解析的清澈与透明的质感,犹如山间的清泉,甘冽而富含对人类精神有益的各种矿物质。
然而,我现在却记不得汪诗的任何一句诗之内容,哪怕题目,若要拿来探讨,除非在网上搜寻汪国真的诗作。
现代诗是用来细心品味的,而现代歌的歌词则大多是用来传唱的,两者的欣赏方式不同,要求的创作手法则完全不同:现代诗更讲究自由奔放的意境挥发,在表现形式上完全可以不拘一格;现代歌则不同,一首现代歌,能否被作曲家采用,能否得以被广泛的传唱,及能否被人喜闻乐记,则关键在于现代歌的创作者是否能牢牢地把握住听众的受听心理,而不在于是否能抓住读者的品读心理。
受听心理与品读心理究竟有何不同?
受听心理的前提在于有音乐伴奏,品读心理则大多属于读者的纯粹心灵感应,也就是说,受听心理的前提,是听在前,读在后,而品读心理的前提则是阅读在前,心理感应在后。
受听心理的固定特点,要求着现代歌的创作,必须符合琅琅上口且容易记忆的基本要求,而在我国,像这种琅琅上口容易记忆的特性,当属格律诗词及押韵的现代歌词为主。
古代的词曲及民歌等,最初大多是为了配合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胡乐而传唱的诗歌体裁,传到后来胡乐没了,而诗词曲的文学体裁却作为文学一脉得以传承下来,于是不少现代人就荒唐地认为古代的诗词曲原本就是纯文学体裁,而不是为了配合音乐而写的文字,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诗经本身就是古人进行配乐并传唱的文字。
然而,不论是古代的诗词曲,抑或是现代诗,能流传并发展到现在这个时代,其传唱功能已经愈来愈淡薄,而其文学特性,则明显越来越强且越来越丰富:古典的诗词曲及当代的现代诗,已经不能再用是否利于传唱的因素去要求诗人的创作手法及具体的表现形式了,因为都早已融入了纯文学的领域,而非在市面上能得以到处传唱的歌词。
如果抛开音乐的伴奏因素,如果我们用品读现代诗的立场去重新审视一下很多被我们传唱很久的歌词,我们就会在突然间发现很多问题:很多流行音乐的歌词,很多被无数人传唱了很久的歌词,竟然毫无诗意,甚至毫无诗境的内涵可言:大多数歌词不过流于生活口语化,且任谁都马上就能听得懂也看得明白,且容易记忆,因为绝大多数歌词都是押韵的,所以很琅琅上口。
但,绝大多数歌词,却难能作为现代诗并用纯文学的角度去赏析,因为歌词属于视听艺术,因为歌词必须要经过音乐的伴奏才能得以流传,如果没有了音乐的伴奏旋律这个最主要的传播因素,那么绝大多数歌词,都难能在文学一苑中占据一席之地:因为扣除了视听因素的大多数流行歌曲的歌词,几乎毫不具备文学美感及优美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内涵。
所以如果要创作歌词,则不但要讲究琅琅上口且容易记忆的基本要求,还必须要符合创作歌词所必需的其他要求。而这些要求也意味着:歌词内容必须符合绝大多数老百姓之生活用语的习惯,必须要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押韵,必须要做到段落清晰,且每段的行数及不同的段落之间相同的行之字数也要做到大同小异,且还要为歌曲旋律部分的反复部分留下可供反复重唱的重点歌词段落。
也就是说,歌词的创作,必须尊重实际的视听效果才能进行创作,而现代诗的创作,则可以自由挥发,因为现代诗不属于传唱音乐,而仅仅不过是纯文学体裁之一。
品味现代诗与传唱现代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用眼睛读用心灵去体会,后者用耳朵听用直觉去感受,或许最主要的也许还是感受音乐的旋律部分而不是歌词部分。
品味现代诗,是很微妙的美好体验,很多深藏于现代诗中之意向的东西几乎无法言传但却分明能深刻地体会得到。
很多很优秀的现代诗,虽然其作者也许名不见经传,但未必不是好的或经典的作品。
在网络上,很多现代诗其实写得都很好很精到也很耐品,虽然其作者可能从不为人所知,也从不为霉体所推崇——向来的霉体所最喜欢去竭力关注并推崇的无非就是娱乐和八卦类的花边新闻,又何曾真正地关注过纯文艺?
很多网络上的现代诗精品,不但不因循守旧,不但不押韵,反倒常常喜欢破格,这自然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谁有资格说从事文艺创作就必须要遵循什么条条框框才能搞出好作品?难道他想做一个现代版的独裁主义分子吗?
文艺的生命力,恰恰在于不因循守旧,恰恰在于不断创新,恰恰在于勇于迎接新事物新时代的挑战精神,现代诗创作,自然也不会例外。
但现代诗不论如何创新和发展,其精神内涵却不可少,而其文学性及可品读性也不可丢,否则,还真就会变成大多数内容空洞且苍白无力的歌词了。
我为无数在现代诗坛上默默耕耘着的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诗人们鼓掌致敬,也为现代诗坛出了像赵丽华及下半身诗人群体这样的丑陋现象而深感遗憾:真正的文艺创作历来如此,只有默默耕耘并无私奉献着的人们才是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而成天喜欢在霉体上哗众取宠的赵丽华及hanhan之流,当不属于我们的同类,更与真正的文艺无关——他们只不过都是一些由霉体所打造出来的跳瘙,除了喜欢传播瘟疫之外,不学无术也一无所能!
品读现代诗,是一种超然而极致的精神享受,尤其是在品读很多优秀之作时,更会产生惬意非凡的心理感应——虽然很多很优秀的现代诗之作者很名不见经传,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喜欢品读现代诗的热情,尤其不会阻碍我们欣赏其诗作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