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1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党小组最新章节!
1
彭定邦从云阳调来重庆后不久,便给妻子谭正蓝写了一封家书。按惯例,他在信中称谭正蓝为“幺姐”。报了平安,又一再恳请谭正蓝说,幺姐,你还是放下家中生意,带上咱们的云儿,搬来重庆与我同住吧。
那些天,彭定邦每晚都会做梦,梦到一种叫做“兰草”的植物。却梦不到自己的“幺姐”。在谭正蓝居住的那个村子,四野种植的都是蓝草,家家户户,做着“制靛”的生意。
对于“制靛”的过程,彭定邦是熟悉的。因他老家的那个村子,开了数家染坊,以他家的染坊规模最大。每年秋季,年幼的彭定邦都会随了父亲,去那个叫做“兰草乡”的村子里收购蓝靛。至此认识了谭正蓝。他比谭正蓝要小几岁,嘴里抹蜜般叫她幺姐。她虽是家里唯一的女娃,却因她的上面,曾有过一个夭折的姐姐,大家都这样叫,他也便跟着这样叫了。两家大人是故交,便给他们订下“娃娃亲”。但幺姐的称谓,一直延续到婚后。
从感情上说,彭定邦是有些依赖谭正蓝的。叫她姐姐自不为过。
那时他上初小,父母相继离世。多得谭正蓝父亲相助,把他接到谭家生活。后又上了大学,直至毕业。他上大学时所穿的衣服、鞋袜,无一不是谭正蓝缝制。穿在身上,却从不觉得土气。每当想起谭正蓝在油灯下做针线的情景,彭定邦都会热泪盈眶。他没有姐姐,为他深夜里赶制衣服的人,除母亲之外,便再无他人。谭正蓝手中的针线,密密缝缀了两人之间的亲情与恋情……到了谈婚论嫁年龄,谭正蓝的父亲顺其自然,为二人操办了婚事。来贺喜的人说,你是先得儿子,后得女婿呀!谭正蓝的父亲笑得合不拢嘴,连连称是。或许因太过高兴,老人家在酒桌上患了“中风”,半月后去世。
彭定邦在家里的身份,算是儿子又算女婿。却未曾为这个家庭效过半点力。大学毕业之后,工作虽在云阳,但县城离“兰草乡”有近百里山路。偶尔回家一趟,也是匆匆忙忙。自父亲去世之后,谭正蓝便接管了家中的生意,不但要抚养儿子,还要照顾未成年的弟弟。
那“蓝靛”用兰草做原料,在靛池中浸泡一天一夜,加适量石灰水,以加快水溶液产生化学反应。再将液体注入靛缸。靛缸外侧站四人,手持“木把”,两两相对,朝缸中不同方位,有节奏地连坏击打,是为“打靛。”半个时辰过后,观察缸内靛液反应;如底部沉淀明显,上边水已变清,则需开启放水孔,把上面无用的清水陆续放出。放水要视缸内水位高低,从上至下依次开孔,既能尽量放出废水,又不放跑靛浆为准。放完废水后,取缸内成品靛少许,抹入干净瓦块上。观色验质,俗称“抄码”。颜色为灰白者属下品,发蓝发红者为上中等品相,紫色茄皮色者为上等极品,自得染坊青睐。
而蓝靛的最终归宿,则必将归于染坊。就像彭定邦时常思量起的,他和姐姐谭正蓝的生活——最终要在重庆相守一样。
他在信中之所以用“恳请”的语气,是因在他离开云阳之前,谭正蓝正自筹备着,如何将家中生意进一步扩大。战祸频仍,近几年“制靛”的生意近乎惨淡,以前行销各地的蓝靛,运不出外省,致使本地染坊压价,自己倒大赚了一笔。谭正蓝便有了自己开一家染坊的打算,成本不需考虑。至于那“扎染”手艺,想来也不成问题。从彭定邦亲戚家里,便能请来师傅。师傅并打包票说,我耐心教,你认真学,不出仨月,保你把手艺全部学到手。
对于开染坊一事,彭定邦起初是支持谭正蓝的。并亲自回老家给她请了师傅。没想到组织上的调令这样令人措手不及,况且出发去重庆之前,他对那里的生活毫无了解。想让谭正蓝放弃生意,随他前往,显然并不现实。他现在心里最为烦恼的,是怕染坊已开张营业,骑虎难下。谭正蓝自然不能前来。那样的话,他们分居两地的生活,不知何时才会结束。
云阳的“蓝印花布”很有名气。对于那种别致的色彩,彭定邦心有体会。从他刚出生时,每天便浸泡在那蓝色里。他家人的衣服,被褥,以及父母终日操劳的手上,无不涂染了这种颜色。随着父母离世,随着夫妻间的离别;那蓝色,会给彭定邦带来一些感伤的情愫。
那蓝色出于蓝,却近乎于青,有一种更为优雅的称谓——靛蓝。他从古籍中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蓝印花布,乃中华传统印染工艺之一种。最早见于汉代。从明朝中叶进入鼎盛时期。它从制版、印花乃至染色,全部采用手工操作。以皮纸积背如板,以其布幅阔狭为度。花样其上。每印时以板覆布,用豆面等药物如糊刷之,候干入蓝缸浸染成色,出缸再曝,晒干拂去原药而斑斓,布碧花白。
当彭定邦的家信,几经辗转,寄达“兰草乡”时,他家的院落里,飘扬着在阳光里凉曝的蓝印花布。那狭长布匹挑在数米高的凉杆上,缠绕姿态犹如挥毫泼墨,在云阳蓝色天空衬托下,令人目眩神迷。谭正蓝挽着发髻,露出饱满光洁的额头。她身穿一件浅灰色对襟长褂,正在院子里由蓝色布匹形成的迷宫里穿梭。不时会停下来,抬起胳膊,那裸露的小臂上蘸了星星点点的靛蓝。葱管似的手指捏住花布一角,抬起手掌,用掌心摩挲着布匹上白色的花纹,在脸上贴一贴,不禁露出欣慰笑容。
当谭正林用他变声期的嗓音,读出“幺姐”二字时,谭正蓝光洁脸上不禁露出羞赧的笑意。斑驳光影映在她脸上,水波一样荡漾。那是微风掀动布匹,折射出的效果。她的眉头渐渐微蹙,却不由暗自里叹了口气,转身去收拢晾晒好的花布。背着书包的谭正林跟在姐姐身后,将信折叠好,塞进姐姐衣兜。他知道姐姐虽不识字,但定邦哥以前的每封来信,都会被她收藏起来。
你会去重庆找定邦哥吗?谭正林问。
我要去了重庆,谁来照顾你?
谭正蓝怀抱浆好的蓝布,几乎遮没她的脸。将蓝布放在宽大平台上,由谭正林搭手,将蓝布抻展,四四方方折叠起来。
那就不去了?谭正林喜形于色说。
不去……谭正蓝的话听起来有些负气,说完转身回屋。
谭正林不禁又忧心忡忡起来,追在姐姐身后,说,幺姐,你还是去吧。我还有半年就毕业了,我准备报考的学校就是重庆。到时候,我去那里找你们。这剩下的半年时间,我在学校里怎么都能凑合。
谭正蓝没有理他。不能前往重庆的原因,也实在和少不更事的弟弟难以说清。
入夜时分,谭正林坐在油灯下,依照姐姐口述,给彭定邦写回信。以前他代姐姐写信时,总是用他少年心思,将姐姐的意思简单复述出来。而今,他在学校里已有了心仪的女同学,晓得了男女间的情事,便再不会写那样一种简单而愚蠢的家书了。虽用的是谭正蓝的语气,却演化成自己的情感。那家书读起来,便有了一种情深意切的效果。
定邦:
分别日久,甚是想念。恨不能长出一双翅膀,飞临到你的身边。但云儿生病,出了疹子,况且染坊刚刚开张,欠下不少借债。正林上学,又多破费……
当他读到这里,正给儿子喂水的谭正蓝忽然将他打断,有些嗔怪说,家里借债,你咋晓得?
谭正林没有回答,而是将信继续读下去。
家中事不用你挂牵,你只要照顾好自己。等过段时间,我再去重庆,一家人团聚……
谭正蓝似乎想安慰弟弟。说,家里没借多少债,有个一年半载,本钱也就收回来了。你操的什么心,好好读书就是了,还写什么“正林上学,又多破费”。
当家信寄达彭定邦手中,一切皆不是原来的样子。
重庆,这座楔入嘉陵江和长江的悬崖峭壁间的城市;这座不分季节,常年鲜花盛开,又常年被迷雾笼罩的城市;这座踞守天险,对外报道中称为“国民党人指挥抗战长达六年之久”的内陆城市,已开始遭到日本人的轮番轰炸。
日子被割裂。千疮百孔中似乎再无宁日。人们在苦捱中感觉时间过得非常缓慢,却倏忽间很快又是一年。当进入到这一年的七月时,身为中共重庆市委第一委员的彭定邦,刚刚从位于化龙桥附近的红岩嘴回到单位,结束了“整风学习班”的学习。
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之后,党中央决定利用局势比较稳定的有利条件,在各地开展“整风运动”。彭定邦带回了一份极其重要的学习文件。依据南方局的部署,他将组织与自己有直接联系的所有地下党员,贯彻“整风”精神,认真阅读文件。联系实际,写出思想、工作、生活上的三方面总结。
当时彭定邦的公开身份,是中央信托局的中级职员,但因身边没有家眷,只能同十几个人住在集体宿舍。这对他工作的开展,显得极为不利。
此时恰逢轰炸进入尾声。中央信托局刚刚修好了职工宿舍。因此组织上决定,要彭定邦以家属要来的理由,向单位申请住房。作为信托局内部的业务骨干,又兼给领导送了些礼,彭定邦的申请,很快便批复下来——他随心所愿地分到了一套新的住房。
正当彭定邦准备给谭正蓝写信,再次催促她来重庆团聚时,组织上却否决了他的这一看上去极其正当的做法。
否决的原因,正是以前他所收到的,那些由谭正蓝寄给他的家书。
组织上的担心和警惕,看上去虽显得不近人情,却非空穴来风——因彭定邦公开场合下的身份,自称中央大学的毕业生,又在北平银行做过职员。如果他与云阳老家的通讯被当局邮检发现,顺藤摸瓜,追查到云阳,他的身份定会暴露。而在当时,由于地下报刊《挺进报》被发现,当局正加强邮检,守候邮筒,搜查红色书刊。甚至每一份报刊,每一家书店,都成了监视对象——而现在,这秘密的工作,虽需家庭做掩护,但考虑到他的工作性质,所做每一件事,无不涉及到组织的核心机密。特别是“整风”期间,有大量文字工作和联络工作需要处理。一名普通村妇,显然起不到辅助作用;尽管彭定邦在云阳从事地下工作期间,谭正蓝也曾为他做过掩护;但她既不是党员,又不识字,更不具备从事秘密工作的经验。因此组织上指出:能够掩护彭定邦工作的,应是一位稳健而有学识,既能应对各种复杂环境,又兼备丰富斗争经验的党内女同志。
重庆市委随即做出以下提议——
彭定邦必须立即中断与下川东的一切联络,包括与他妻子的通信。并迅速选调一名得力女助手,以“假夫妻”的身份,和彭定邦在一起“生活”。(未完待续)
1
彭定邦从云阳调来重庆后不久,便给妻子谭正蓝写了一封家书。按惯例,他在信中称谭正蓝为“幺姐”。报了平安,又一再恳请谭正蓝说,幺姐,你还是放下家中生意,带上咱们的云儿,搬来重庆与我同住吧。
那些天,彭定邦每晚都会做梦,梦到一种叫做“兰草”的植物。却梦不到自己的“幺姐”。在谭正蓝居住的那个村子,四野种植的都是蓝草,家家户户,做着“制靛”的生意。
对于“制靛”的过程,彭定邦是熟悉的。因他老家的那个村子,开了数家染坊,以他家的染坊规模最大。每年秋季,年幼的彭定邦都会随了父亲,去那个叫做“兰草乡”的村子里收购蓝靛。至此认识了谭正蓝。他比谭正蓝要小几岁,嘴里抹蜜般叫她幺姐。她虽是家里唯一的女娃,却因她的上面,曾有过一个夭折的姐姐,大家都这样叫,他也便跟着这样叫了。两家大人是故交,便给他们订下“娃娃亲”。但幺姐的称谓,一直延续到婚后。
从感情上说,彭定邦是有些依赖谭正蓝的。叫她姐姐自不为过。
那时他上初小,父母相继离世。多得谭正蓝父亲相助,把他接到谭家生活。后又上了大学,直至毕业。他上大学时所穿的衣服、鞋袜,无一不是谭正蓝缝制。穿在身上,却从不觉得土气。每当想起谭正蓝在油灯下做针线的情景,彭定邦都会热泪盈眶。他没有姐姐,为他深夜里赶制衣服的人,除母亲之外,便再无他人。谭正蓝手中的针线,密密缝缀了两人之间的亲情与恋情……到了谈婚论嫁年龄,谭正蓝的父亲顺其自然,为二人操办了婚事。来贺喜的人说,你是先得儿子,后得女婿呀!谭正蓝的父亲笑得合不拢嘴,连连称是。或许因太过高兴,老人家在酒桌上患了“中风”,半月后去世。
彭定邦在家里的身份,算是儿子又算女婿。却未曾为这个家庭效过半点力。大学毕业之后,工作虽在云阳,但县城离“兰草乡”有近百里山路。偶尔回家一趟,也是匆匆忙忙。自父亲去世之后,谭正蓝便接管了家中的生意,不但要抚养儿子,还要照顾未成年的弟弟。
那“蓝靛”用兰草做原料,在靛池中浸泡一天一夜,加适量石灰水,以加快水溶液产生化学反应。再将液体注入靛缸。靛缸外侧站四人,手持“木把”,两两相对,朝缸中不同方位,有节奏地连坏击打,是为“打靛。”半个时辰过后,观察缸内靛液反应;如底部沉淀明显,上边水已变清,则需开启放水孔,把上面无用的清水陆续放出。放水要视缸内水位高低,从上至下依次开孔,既能尽量放出废水,又不放跑靛浆为准。放完废水后,取缸内成品靛少许,抹入干净瓦块上。观色验质,俗称“抄码”。颜色为灰白者属下品,发蓝发红者为上中等品相,紫色茄皮色者为上等极品,自得染坊青睐。
而蓝靛的最终归宿,则必将归于染坊。就像彭定邦时常思量起的,他和姐姐谭正蓝的生活——最终要在重庆相守一样。
他在信中之所以用“恳请”的语气,是因在他离开云阳之前,谭正蓝正自筹备着,如何将家中生意进一步扩大。战祸频仍,近几年“制靛”的生意近乎惨淡,以前行销各地的蓝靛,运不出外省,致使本地染坊压价,自己倒大赚了一笔。谭正蓝便有了自己开一家染坊的打算,成本不需考虑。至于那“扎染”手艺,想来也不成问题。从彭定邦亲戚家里,便能请来师傅。师傅并打包票说,我耐心教,你认真学,不出仨月,保你把手艺全部学到手。
对于开染坊一事,彭定邦起初是支持谭正蓝的。并亲自回老家给她请了师傅。没想到组织上的调令这样令人措手不及,况且出发去重庆之前,他对那里的生活毫无了解。想让谭正蓝放弃生意,随他前往,显然并不现实。他现在心里最为烦恼的,是怕染坊已开张营业,骑虎难下。谭正蓝自然不能前来。那样的话,他们分居两地的生活,不知何时才会结束。
云阳的“蓝印花布”很有名气。对于那种别致的色彩,彭定邦心有体会。从他刚出生时,每天便浸泡在那蓝色里。他家人的衣服,被褥,以及父母终日操劳的手上,无不涂染了这种颜色。随着父母离世,随着夫妻间的离别;那蓝色,会给彭定邦带来一些感伤的情愫。
那蓝色出于蓝,却近乎于青,有一种更为优雅的称谓——靛蓝。他从古籍中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蓝印花布,乃中华传统印染工艺之一种。最早见于汉代。从明朝中叶进入鼎盛时期。它从制版、印花乃至染色,全部采用手工操作。以皮纸积背如板,以其布幅阔狭为度。花样其上。每印时以板覆布,用豆面等药物如糊刷之,候干入蓝缸浸染成色,出缸再曝,晒干拂去原药而斑斓,布碧花白。
当彭定邦的家信,几经辗转,寄达“兰草乡”时,他家的院落里,飘扬着在阳光里凉曝的蓝印花布。那狭长布匹挑在数米高的凉杆上,缠绕姿态犹如挥毫泼墨,在云阳蓝色天空衬托下,令人目眩神迷。谭正蓝挽着发髻,露出饱满光洁的额头。她身穿一件浅灰色对襟长褂,正在院子里由蓝色布匹形成的迷宫里穿梭。不时会停下来,抬起胳膊,那裸露的小臂上蘸了星星点点的靛蓝。葱管似的手指捏住花布一角,抬起手掌,用掌心摩挲着布匹上白色的花纹,在脸上贴一贴,不禁露出欣慰笑容。
当谭正林用他变声期的嗓音,读出“幺姐”二字时,谭正蓝光洁脸上不禁露出羞赧的笑意。斑驳光影映在她脸上,水波一样荡漾。那是微风掀动布匹,折射出的效果。她的眉头渐渐微蹙,却不由暗自里叹了口气,转身去收拢晾晒好的花布。背着书包的谭正林跟在姐姐身后,将信折叠好,塞进姐姐衣兜。他知道姐姐虽不识字,但定邦哥以前的每封来信,都会被她收藏起来。
你会去重庆找定邦哥吗?谭正林问。
我要去了重庆,谁来照顾你?
谭正蓝怀抱浆好的蓝布,几乎遮没她的脸。将蓝布放在宽大平台上,由谭正林搭手,将蓝布抻展,四四方方折叠起来。
那就不去了?谭正林喜形于色说。
不去……谭正蓝的话听起来有些负气,说完转身回屋。
谭正林不禁又忧心忡忡起来,追在姐姐身后,说,幺姐,你还是去吧。我还有半年就毕业了,我准备报考的学校就是重庆。到时候,我去那里找你们。这剩下的半年时间,我在学校里怎么都能凑合。
谭正蓝没有理他。不能前往重庆的原因,也实在和少不更事的弟弟难以说清。
入夜时分,谭正林坐在油灯下,依照姐姐口述,给彭定邦写回信。以前他代姐姐写信时,总是用他少年心思,将姐姐的意思简单复述出来。而今,他在学校里已有了心仪的女同学,晓得了男女间的情事,便再不会写那样一种简单而愚蠢的家书了。虽用的是谭正蓝的语气,却演化成自己的情感。那家书读起来,便有了一种情深意切的效果。
定邦:
分别日久,甚是想念。恨不能长出一双翅膀,飞临到你的身边。但云儿生病,出了疹子,况且染坊刚刚开张,欠下不少借债。正林上学,又多破费……
当他读到这里,正给儿子喂水的谭正蓝忽然将他打断,有些嗔怪说,家里借债,你咋晓得?
谭正林没有回答,而是将信继续读下去。
家中事不用你挂牵,你只要照顾好自己。等过段时间,我再去重庆,一家人团聚……
谭正蓝似乎想安慰弟弟。说,家里没借多少债,有个一年半载,本钱也就收回来了。你操的什么心,好好读书就是了,还写什么“正林上学,又多破费”。
当家信寄达彭定邦手中,一切皆不是原来的样子。
重庆,这座楔入嘉陵江和长江的悬崖峭壁间的城市;这座不分季节,常年鲜花盛开,又常年被迷雾笼罩的城市;这座踞守天险,对外报道中称为“国民党人指挥抗战长达六年之久”的内陆城市,已开始遭到日本人的轮番轰炸。
日子被割裂。千疮百孔中似乎再无宁日。人们在苦捱中感觉时间过得非常缓慢,却倏忽间很快又是一年。当进入到这一年的七月时,身为中共重庆市委第一委员的彭定邦,刚刚从位于化龙桥附近的红岩嘴回到单位,结束了“整风学习班”的学习。
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之后,党中央决定利用局势比较稳定的有利条件,在各地开展“整风运动”。彭定邦带回了一份极其重要的学习文件。依据南方局的部署,他将组织与自己有直接联系的所有地下党员,贯彻“整风”精神,认真阅读文件。联系实际,写出思想、工作、生活上的三方面总结。
当时彭定邦的公开身份,是中央信托局的中级职员,但因身边没有家眷,只能同十几个人住在集体宿舍。这对他工作的开展,显得极为不利。
此时恰逢轰炸进入尾声。中央信托局刚刚修好了职工宿舍。因此组织上决定,要彭定邦以家属要来的理由,向单位申请住房。作为信托局内部的业务骨干,又兼给领导送了些礼,彭定邦的申请,很快便批复下来——他随心所愿地分到了一套新的住房。
正当彭定邦准备给谭正蓝写信,再次催促她来重庆团聚时,组织上却否决了他的这一看上去极其正当的做法。
否决的原因,正是以前他所收到的,那些由谭正蓝寄给他的家书。
组织上的担心和警惕,看上去虽显得不近人情,却非空穴来风——因彭定邦公开场合下的身份,自称中央大学的毕业生,又在北平银行做过职员。如果他与云阳老家的通讯被当局邮检发现,顺藤摸瓜,追查到云阳,他的身份定会暴露。而在当时,由于地下报刊《挺进报》被发现,当局正加强邮检,守候邮筒,搜查红色书刊。甚至每一份报刊,每一家书店,都成了监视对象——而现在,这秘密的工作,虽需家庭做掩护,但考虑到他的工作性质,所做每一件事,无不涉及到组织的核心机密。特别是“整风”期间,有大量文字工作和联络工作需要处理。一名普通村妇,显然起不到辅助作用;尽管彭定邦在云阳从事地下工作期间,谭正蓝也曾为他做过掩护;但她既不是党员,又不识字,更不具备从事秘密工作的经验。因此组织上指出:能够掩护彭定邦工作的,应是一位稳健而有学识,既能应对各种复杂环境,又兼备丰富斗争经验的党内女同志。
重庆市委随即做出以下提议——
彭定邦必须立即中断与下川东的一切联络,包括与他妻子的通信。并迅速选调一名得力女助手,以“假夫妻”的身份,和彭定邦在一起“生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