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河的边缘—&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中国武将列传最新章节!
在春秋时代中,共有四人入选:1孙武,2伍子胥(名员),3范蠡,4赵襄子(名无恤)。
其中三人为南方,也就是长江流域之人;一人为北方,也就是黄河流域之人。
关于孙武这个人,可说是相当知名,至少大家也知道他似乎就是写下孙子这本书的人。但实际上,关于这点倒并没有那么明确。根据史记上的记载,只知他最有名的事迹,乃是为了证明军律的严正,而斩去了君主宠爱的两名美女而已。
在这个事件中,他为了要让君主认知军队训练的必要性,就命两名美女为队长,带领由其他美女数百人所组成的队伍,并依军令行动。然而不论孙武如何命令,就是只听闻笑声,而没有确实的动作。
于是孙武便认为这是队长之罪,而将两名美女叫来斩首。如此一来,其他的人便不敢大意,而能听从孙武的命令行动了。
从这个故事之中,我们虽然可以得知其所注重的乃是军律的严格,但这大概也只是象征的寓言,毕竟连孙武这个人实际上是否存在,在历史上都有很长一段时间表示怀疑。关于这件事,在学界中后来虽然有些有力的学说出现,但找们还是把它当做一则有趣的故事来看就好。
而比较重要的,则是第二位的伍子胥。他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当为人熟知,是个把替父兄报仇当成是一生职志的人。听说台湾的名漫画家郑问老师,在史记的登场人物中,最喜欢的人就是伍子胥。只是,伍子胥是个性格非常苛烈的人,对日本人来说,也许是个避之惟恐不及的人物也说不定。
当这个人被国家所放逐的那段日子中,有段期间几乎是空白的,因此也有人认为伍子胥在这段期间内是在写自己的军事理论书,然后以孙子为笔名发表。因为实际上,孙武这个人的实在性尚有所疑问,而伍子胥则没有问题。个人认为,伍子胥如果以这样的形式来著书发表自己的思想和理论的话,那倒是个十分有趣的说法。只是,为什么伍子胥要以孙子为笔名呢?那就完全没有提到了。
就在之前,于中国的西安,几乎完整地发现了以竹简书写的孙子八十二篇共十四万一千七百零九字。如果此一报导属实的话,那对现今只存留约六千余字的状况来说,如此的大发现应当能对这一段历史提供飞跃性的研究资料才是。
说到伍子胥,他的父亲乃是春秋时代楚国的重臣,由于楚国发生了王位的纷争,因此他的父亲与兄长都被杀死。正确地来说,其实应该是在听闻了父亲被杀的消息后,伍子胥就准备逃难,主张以后再来为父报仇;至于兄长这方面,则是在将此重责大任交给他之后,自己承担了长子的义务,而和父亲一起就死。就这样,伍子胥逃亡出境,后来碰到了吴王——阖闾这名人物。这个人乃是春秋五霸之一,当时是非常英雄的人物。而伍子胥就出仕于他,而与母国楚国展开交战。
由于他具有相当的将才,因此屡次大破楚军,而在最后终于陷落楚的都城时,本为其复仇对象之楚王——也就是那个杀了其父兄的人物——却早已埋身于坟墓之中。气愤的伍子胥就破坏了他的坟墓,把楚王的尸体拿出来加以鞭打。
这故事十分地出名,然而就日本人的感觉来说,似乎并不需要做到如此决绝的地步,甚至连当时伍子胥的亲友都如此认为。然而伍子胥为他的复仇花费了他的岁月,还因此说过——“暮而途远”的话,流传至今成为名言,充分表达出了一名一生都只想着复仇之老人的心情。
之后,吴国在与越国的作战中也获得胜利。在此,越国的国王勾践——他在日本也算是个有名的人物——在前往吴国投降之际,伍子胥曾向自己的君主提出应该把这个人给杀了的建议。
此时身为伍子胥君主的,乃是吴王夫差。由于伍子胥自己乃是个花了终身生涯于复仇上的人,因此在攻破越国之后,认为如果让越王勾践继续存活下去的话,将来一定会前来报仇,就像他自己一样。
然而,虽然他提出了将之杀死的建议,惟夫差认为越国已为自己的属国,没有再将勾践杀死的必要。于是伍子胥使放话说将来吴一定会为越所灭。这话传到夫差耳中,自然是大大不高兴,而认为其非常高傲。
之后,吴王夫差认为既然自己已经称霸一方,在中国全体中有相当的力量,于是就有了征服北方的打算——吴国本来就位在南方的长江流域,此时为了向北方征服黄河流域而打算出兵——伍子胥认为不可,此举让夫差在心中认为这家伙日后终会将自己取而代之,因此就下令赐死伍子胥。而伍子胥在接受了这道命令之后,虽然不得不自杀,然在死前挖出了自己的眼睛挂在城门之上,说要亲眼看见吴国的灭亡。
得知此事的夫差认为,伍子胥在临死后还那么自大,就把他的尸体装进袋子流放长江。当地的人因对其怜爱,因此便设立了伍子胥的祠庙。
接下来谈到之后的事情,果然如同伍子胥所预言的,战败的越王勾践确实谋于复仇。当然,一个人的复仇是非常辛苦的,在此,第三位的范蠡出场。
这个人虽然列名于名将之中,但其实若要将之列名于“名宰相列传”也是可以的。他是个文武兼备的人,不但帮助越王勾践订定庞大的复仇计划,而且还为了要分裂吴王夫差与伍子胥,而在暗地里活跃着。最后终于趁着夫差大意之际,以突袭灭亡了吴国。
这时的夫差,因为自己已经没有胜算而降伏,越王勾践本想放了他,就像当初他曾经放了自己一样,但为了预防他将来会像自己一样再度前来复仇,所以本来是想把他流放到荒僻的小岛上,而不想要他的性命。不过,范蠡却说道:你到底在想些什么,难道伍子胥的例子还不够吗?
勾践终命夫差自尽,夫差也惟有接受。因为夫差自觉没有颜面到那个世界中去见伍子胥,因而留下了以袖掩面自杀的故事。
范蠡在完成了壮丽的复仇大剧后,本来应该是要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才对的,没想到他却在此时向越王勾践求取休假,最后竟离国而去。根据范蠡自身所言:他的君主乃是可以共同患难,但却不是可共享荣华之人。
在此,如果范蠡自夸于功绩,并求取宰相权力的话,最后必定会受到肃清,看准了这点的他,自然还不如就此离开。范蠡在往北方离去后,展开了他的商贾之旅,由于非常成功,因而成为当时天下第一等的富豪,悠然地渡过了他的一生。
当时,曾有和他共渡一生的另一半乃是美女西施的传说。这个西施,在越国本来的身份并不高,应该是庶民之家的女子,然由于其绝世的美貌,因而被范蠡所发现,并送到吴王夫差之处。也就是说,范蠡乃是企图以西施的美貌来使夫差英气不再,果不其然,夫差在有了西施之后,天天都与之宴乐,还为其建造宫殿。这些都成了当时还健在的伍子胥的口实,也让夫差在心中立下总有一天要把那罗嗦的老头子解决掉的决定。这些传说都是在吴越春秋一书中的历史故事,非常有名。
西施乃是中国四大美女的第一人。所谓的中国四大美女,依古今的顺序乃是西施、王昭君、貂婵、杨贵妃,到底是何时开始有这个称呼,以及其中的貂婵根本就可能是不存在的人物这点看来,这样的人选其实并没有客观的依循。当然并不是说在这四人当中有哪一人并不美,这四人应该都是美女没有错,然而到底是为什么选了这四人,而又是什么人所选的呢?这个就无从得知了。
算了,这说不定还比所谓的世界三大美女要来得好些。所谓的世界三大美女,指的乃是克丽奥派特拉(译注:埃及艳后)、杨贵妃、以及小野小町等三人。我想这应该是由日本人所选出来的才是,因为再怎么说,绝对不可能会有知道小野小町的埃及人才是。
如果对春秋时代做一个概观的话,其实这乃是周朝的后半时代。当时周王朝衰败,因而成了群雄割据的状态,就像日本室町时期后半的战国时代一样。周之国都在当时由西方往东迁移而来,这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原因,而是群雄割据下不得不将都城迁移的结果,也因此,周就以国都不同的两个时期分别称为西周和东周。
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周国分裂为西周和东周,而是在周的领域中,国都在西的时期称为西周时代,此乃是周的全盛时期。此后周衰败而将国都东移,就称为东周时代。东周时代再大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那么,这两个时代又是如何区分的呢?
在春秋时代中,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晋,晋虽然一时有取得天下之势,然终不免国势衰败、分裂为三,也就是赵、魏、韩等三国。自此之后,就由春秋时代转为战国时代了。
关于第四位的赵襄子这名人物,他被称为赵国的始祖。这时他并未被称为王,也就是说,在形式上,赵国亦尚未成立,他乃是晋国重臣之身份。
由于晋国此时已经衰微,重臣之间共分为四股势力,其中的三股乃是之前提到的赵、魏、韩,而第四股、也是最强的势力,乃是知伯。知伯的势力当时非常强大,压倒赵、魏、韩只是时间的问题。
当时知伯与韩、魏同盟,准备将对立的赵氏灭亡。而赵氏的指导者,也就是当家的赵襄子,名无恤。关于知伯这个人,根据当时一族的证言,除了具有相当的才能和勇气,同时还是名美男子,是个非常具有英雄风格的人,唯一的缺点就是具有无尽的贪欲。因此有知伯将来一定会死于贪欲的预言。
由于知伯自知自己是个智勇兼备的美男子,因此为人非常高傲,虽说知伯是与韩、魏同盟攻打赵,但其实知伯根本就是把他们视为下属,而未屈服的就只有赵而已,只要将之攻灭之后,整个晋就是知伯的东西,而支配晋全体之后,接下来就是支配中原全土了。
来看看当时攻赵氏城池的情形,虽然这是座难攻不陷之城,但由于地势较低之故,因此可引周围的河水流向此城,就像是日本史上丰臣秀吉攻高松城一般,知伯也计划利用水攻来陷城。他在河上筑结堤防,并引水流至城的周围,而城也因此被孤立在水中。
当然,在赵襄子的城中当时也有不少食客,因此他就派遣能言善道的食客到韩及魏的阵中进行说服:如果这回让赵灭亡的话,那接下来没有利用价值的你们也一定会遭到灭亡的,还不如大家一起联手对抗,方可保全。
本来韩与魏就不是高高兴兴地跟随知伯,而是受其威胁的,确实看起来是为了要灭亡赵才利用他们,当赵灭亡后,自己就没有用了。于是他们就接受了说服,在一夜之间切断了堤防,让水自行退去。而不明所以的知伯则受到赵军的突袭,最后终被斩首。
这宣告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开始,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战争。大体上,说到春秋时代的两大战争,一就是吴越春秋的故事,而另一就是这个赵襄子与知伯间的战争。当然,真要探究的话,春秋时代还有不少其他的战事,只不过这两场战役,也埋下了四人发挥的空间。
关于赵襄子和知伯的战争,之后还有另一个有名的故事,那就是知伯的食客,也可以说是部下的豫让这个人物。
豫让这个人受到知伯的厚遇,由于感念其思,因此数度企图暗杀赵襄子,然而赵襄子是一个度量非常大的人,他虽然一度捕到了意图姐杀自己的豫让,但却将他释放。赵襄子认为人各为其君主尽其忠诚,因此实在不忍将之杀害。只不过豫让在之后却烧毁、改变了自己的容颜,甚至还喝下毒药破坏咽喉以改变自己的声音,又再度狙杀赵襄子。
当豫让第二次被捕时,赵襄子的部下认为一定要把他杀了。而且,就算让他活着,他也不该继续为知伯尽忠,因为豫让并不是一开始就仕奉知伯,以前也曾仕奉过其他的君主,又为什么没有替之前的君主做些什么,却对最后仕奉的知伯如此尽力呢?在此,豫让回答,以前的君主只是视其为单纯的食客,而知伯却视他为亲友,因此才想要报恩。赵襄子虽然觉得可惜,但还是不得不让他一死。这时,豫让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赵襄子能够赐给他一件自己的衣服。于是赵襄子脱下了上衣给他,由豫让以短剑刺了衣服三剑,代表报了知伯的恩情之后自杀。
这乃是记载在史记中“刺客列传”上的故事,知伯、赵襄子和豫让,三人间的关系十分地戏剧化。而豫让这个人,也是刺客的一种典型,不为自己个人的利益,只是单纯地为了报恩,也算是一种独特的悲壮美学。
在此,春秋时代虽然结束,但在春秋时代的名将中,为一般人所知的还有一个叫做司马穰苴的人,这个人乃是春秋时代齐的将军,也属于名家出身。这个名将在防止外国的侵攻方面拥有相当的名声,后来好像是因为遭到他人嫉妒而失志病死的。不管这个人实际如何,他以司马穰苴这个名字著作了一本兵法书,这是一本非常古典的兵法名书。可惜因为人数的关系,没办法将之加人名单之中。毕竟与其说他是名将,倒不如说他是个军事理论家还更贴切,而且,到底这本书是不是他写的都成问题,因此这回还是先将其放弃,先让春秋时代在此告一个段落。
孙武:生殁年不明。齐国出身。春秋时代之战略家。春秋至战国时代虽然思想家辈出,然而他却是其中以强化军事力为统一中国方针之兵法家。孙武与另一名叫孙膑的人均被称为孙子,两人虽然血缘相同,但孙武的年代较早。孙武在仕吴之前所著的孙子,被称为兵法书的古典,而以孙子兵法为世人所知。其特色在于反映及于战国时代的古老体制之崩坏,不再以贵族或精锐部队之勇战、力战为前提,而在于集团战及谋略说等。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传伍子胥:生殁年不明。名员。春秋时代仕吴之政治家。原为楚国人,但因卷入政争而致家族被杀,因此亡命吴国。当时的吴国方被共同二分江南势力之越国所败,为了复仇而大举进用人才。使用新型之战车长驱中原,因而打败了北方的楚及南方之越的伍子胥,在替吴国建立建立磐石的同时,也以破坏楚王之墓并将其尸体鞭打之举复了父兄之仇。然而,由于怀柔之故,终日溺于敌方所送之美女西施的吴王夫差,最后竟逼其走上自尽之路。而也因为伍子胥是在对吴下了诅咒之后而死,因此后来也以怨灵神的身份成了民间信仰之对象。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传范蠡:生殁年不明。仕奉春秋时代的越国。当时的江南分为吴、越两国,两国间有着激烈的纷争。当初是吴国较强,在将越国打败后,俘虏了越王勾践。而越则在范蠡的支持下,破吴再建奇功。此后,他往北方以陶朱公之名从事商业亦获得成功。日后“陶朱”一词即代表商业,典故就是出自此处。而同样地,成为俘虏时的勾践,受到范蠡激励的故事也相当有名,在日本,被流放至隐岐的后醒醐天皇,也曾在途中到访儿岛高德,在庭院的大树上记下“勿让天勾践消逝,亦时时记取范蠡”的故事。只不过,这段逸话的可信度十分薄弱就是了。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赵襄子:纪元前四五七~前四二五年。名无恤。为构成春秋时代大国晋之赵的有力者。赵为背靠太行山脉,前拥河北平原,支配有霸王之地之称的——今山西省至河北省一带——的要冲之地。由于晋之支配力逐渐低下,因此有力之氏族魏、韩、赵等势力大张。前五世纪中活跃的赵鞅,就以晋之有力“六卿”之一的身份专断国政,到了其子赵襄子,也就是无恤的时代,由于击退北方之代,以及南边知伯的攻击并将之灭亡,于是与韩氏、魏氏在事实上已三分晋国,使得势力更加强大。纪元前四0三年,到了无恤之孙烈公之时代,周之威烈王承认此三家为其诸侯,在此,中原之强国赵国诞生。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在春秋时代中,共有四人入选:1孙武,2伍子胥(名员),3范蠡,4赵襄子(名无恤)。
其中三人为南方,也就是长江流域之人;一人为北方,也就是黄河流域之人。
关于孙武这个人,可说是相当知名,至少大家也知道他似乎就是写下孙子这本书的人。但实际上,关于这点倒并没有那么明确。根据史记上的记载,只知他最有名的事迹,乃是为了证明军律的严正,而斩去了君主宠爱的两名美女而已。
在这个事件中,他为了要让君主认知军队训练的必要性,就命两名美女为队长,带领由其他美女数百人所组成的队伍,并依军令行动。然而不论孙武如何命令,就是只听闻笑声,而没有确实的动作。
于是孙武便认为这是队长之罪,而将两名美女叫来斩首。如此一来,其他的人便不敢大意,而能听从孙武的命令行动了。
从这个故事之中,我们虽然可以得知其所注重的乃是军律的严格,但这大概也只是象征的寓言,毕竟连孙武这个人实际上是否存在,在历史上都有很长一段时间表示怀疑。关于这件事,在学界中后来虽然有些有力的学说出现,但找们还是把它当做一则有趣的故事来看就好。
而比较重要的,则是第二位的伍子胥。他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当为人熟知,是个把替父兄报仇当成是一生职志的人。听说台湾的名漫画家郑问老师,在史记的登场人物中,最喜欢的人就是伍子胥。只是,伍子胥是个性格非常苛烈的人,对日本人来说,也许是个避之惟恐不及的人物也说不定。
当这个人被国家所放逐的那段日子中,有段期间几乎是空白的,因此也有人认为伍子胥在这段期间内是在写自己的军事理论书,然后以孙子为笔名发表。因为实际上,孙武这个人的实在性尚有所疑问,而伍子胥则没有问题。个人认为,伍子胥如果以这样的形式来著书发表自己的思想和理论的话,那倒是个十分有趣的说法。只是,为什么伍子胥要以孙子为笔名呢?那就完全没有提到了。
就在之前,于中国的西安,几乎完整地发现了以竹简书写的孙子八十二篇共十四万一千七百零九字。如果此一报导属实的话,那对现今只存留约六千余字的状况来说,如此的大发现应当能对这一段历史提供飞跃性的研究资料才是。
说到伍子胥,他的父亲乃是春秋时代楚国的重臣,由于楚国发生了王位的纷争,因此他的父亲与兄长都被杀死。正确地来说,其实应该是在听闻了父亲被杀的消息后,伍子胥就准备逃难,主张以后再来为父报仇;至于兄长这方面,则是在将此重责大任交给他之后,自己承担了长子的义务,而和父亲一起就死。就这样,伍子胥逃亡出境,后来碰到了吴王——阖闾这名人物。这个人乃是春秋五霸之一,当时是非常英雄的人物。而伍子胥就出仕于他,而与母国楚国展开交战。
由于他具有相当的将才,因此屡次大破楚军,而在最后终于陷落楚的都城时,本为其复仇对象之楚王——也就是那个杀了其父兄的人物——却早已埋身于坟墓之中。气愤的伍子胥就破坏了他的坟墓,把楚王的尸体拿出来加以鞭打。
这故事十分地出名,然而就日本人的感觉来说,似乎并不需要做到如此决绝的地步,甚至连当时伍子胥的亲友都如此认为。然而伍子胥为他的复仇花费了他的岁月,还因此说过——“暮而途远”的话,流传至今成为名言,充分表达出了一名一生都只想着复仇之老人的心情。
之后,吴国在与越国的作战中也获得胜利。在此,越国的国王勾践——他在日本也算是个有名的人物——在前往吴国投降之际,伍子胥曾向自己的君主提出应该把这个人给杀了的建议。
此时身为伍子胥君主的,乃是吴王夫差。由于伍子胥自己乃是个花了终身生涯于复仇上的人,因此在攻破越国之后,认为如果让越王勾践继续存活下去的话,将来一定会前来报仇,就像他自己一样。
然而,虽然他提出了将之杀死的建议,惟夫差认为越国已为自己的属国,没有再将勾践杀死的必要。于是伍子胥使放话说将来吴一定会为越所灭。这话传到夫差耳中,自然是大大不高兴,而认为其非常高傲。
之后,吴王夫差认为既然自己已经称霸一方,在中国全体中有相当的力量,于是就有了征服北方的打算——吴国本来就位在南方的长江流域,此时为了向北方征服黄河流域而打算出兵——伍子胥认为不可,此举让夫差在心中认为这家伙日后终会将自己取而代之,因此就下令赐死伍子胥。而伍子胥在接受了这道命令之后,虽然不得不自杀,然在死前挖出了自己的眼睛挂在城门之上,说要亲眼看见吴国的灭亡。
得知此事的夫差认为,伍子胥在临死后还那么自大,就把他的尸体装进袋子流放长江。当地的人因对其怜爱,因此便设立了伍子胥的祠庙。
接下来谈到之后的事情,果然如同伍子胥所预言的,战败的越王勾践确实谋于复仇。当然,一个人的复仇是非常辛苦的,在此,第三位的范蠡出场。
这个人虽然列名于名将之中,但其实若要将之列名于“名宰相列传”也是可以的。他是个文武兼备的人,不但帮助越王勾践订定庞大的复仇计划,而且还为了要分裂吴王夫差与伍子胥,而在暗地里活跃着。最后终于趁着夫差大意之际,以突袭灭亡了吴国。
这时的夫差,因为自己已经没有胜算而降伏,越王勾践本想放了他,就像当初他曾经放了自己一样,但为了预防他将来会像自己一样再度前来复仇,所以本来是想把他流放到荒僻的小岛上,而不想要他的性命。不过,范蠡却说道:你到底在想些什么,难道伍子胥的例子还不够吗?
勾践终命夫差自尽,夫差也惟有接受。因为夫差自觉没有颜面到那个世界中去见伍子胥,因而留下了以袖掩面自杀的故事。
范蠡在完成了壮丽的复仇大剧后,本来应该是要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才对的,没想到他却在此时向越王勾践求取休假,最后竟离国而去。根据范蠡自身所言:他的君主乃是可以共同患难,但却不是可共享荣华之人。
在此,如果范蠡自夸于功绩,并求取宰相权力的话,最后必定会受到肃清,看准了这点的他,自然还不如就此离开。范蠡在往北方离去后,展开了他的商贾之旅,由于非常成功,因而成为当时天下第一等的富豪,悠然地渡过了他的一生。
当时,曾有和他共渡一生的另一半乃是美女西施的传说。这个西施,在越国本来的身份并不高,应该是庶民之家的女子,然由于其绝世的美貌,因而被范蠡所发现,并送到吴王夫差之处。也就是说,范蠡乃是企图以西施的美貌来使夫差英气不再,果不其然,夫差在有了西施之后,天天都与之宴乐,还为其建造宫殿。这些都成了当时还健在的伍子胥的口实,也让夫差在心中立下总有一天要把那罗嗦的老头子解决掉的决定。这些传说都是在吴越春秋一书中的历史故事,非常有名。
西施乃是中国四大美女的第一人。所谓的中国四大美女,依古今的顺序乃是西施、王昭君、貂婵、杨贵妃,到底是何时开始有这个称呼,以及其中的貂婵根本就可能是不存在的人物这点看来,这样的人选其实并没有客观的依循。当然并不是说在这四人当中有哪一人并不美,这四人应该都是美女没有错,然而到底是为什么选了这四人,而又是什么人所选的呢?这个就无从得知了。
算了,这说不定还比所谓的世界三大美女要来得好些。所谓的世界三大美女,指的乃是克丽奥派特拉(译注:埃及艳后)、杨贵妃、以及小野小町等三人。我想这应该是由日本人所选出来的才是,因为再怎么说,绝对不可能会有知道小野小町的埃及人才是。
如果对春秋时代做一个概观的话,其实这乃是周朝的后半时代。当时周王朝衰败,因而成了群雄割据的状态,就像日本室町时期后半的战国时代一样。周之国都在当时由西方往东迁移而来,这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原因,而是群雄割据下不得不将都城迁移的结果,也因此,周就以国都不同的两个时期分别称为西周和东周。
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周国分裂为西周和东周,而是在周的领域中,国都在西的时期称为西周时代,此乃是周的全盛时期。此后周衰败而将国都东移,就称为东周时代。东周时代再大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那么,这两个时代又是如何区分的呢?
在春秋时代中,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晋,晋虽然一时有取得天下之势,然终不免国势衰败、分裂为三,也就是赵、魏、韩等三国。自此之后,就由春秋时代转为战国时代了。
关于第四位的赵襄子这名人物,他被称为赵国的始祖。这时他并未被称为王,也就是说,在形式上,赵国亦尚未成立,他乃是晋国重臣之身份。
由于晋国此时已经衰微,重臣之间共分为四股势力,其中的三股乃是之前提到的赵、魏、韩,而第四股、也是最强的势力,乃是知伯。知伯的势力当时非常强大,压倒赵、魏、韩只是时间的问题。
当时知伯与韩、魏同盟,准备将对立的赵氏灭亡。而赵氏的指导者,也就是当家的赵襄子,名无恤。关于知伯这个人,根据当时一族的证言,除了具有相当的才能和勇气,同时还是名美男子,是个非常具有英雄风格的人,唯一的缺点就是具有无尽的贪欲。因此有知伯将来一定会死于贪欲的预言。
由于知伯自知自己是个智勇兼备的美男子,因此为人非常高傲,虽说知伯是与韩、魏同盟攻打赵,但其实知伯根本就是把他们视为下属,而未屈服的就只有赵而已,只要将之攻灭之后,整个晋就是知伯的东西,而支配晋全体之后,接下来就是支配中原全土了。
来看看当时攻赵氏城池的情形,虽然这是座难攻不陷之城,但由于地势较低之故,因此可引周围的河水流向此城,就像是日本史上丰臣秀吉攻高松城一般,知伯也计划利用水攻来陷城。他在河上筑结堤防,并引水流至城的周围,而城也因此被孤立在水中。
当然,在赵襄子的城中当时也有不少食客,因此他就派遣能言善道的食客到韩及魏的阵中进行说服:如果这回让赵灭亡的话,那接下来没有利用价值的你们也一定会遭到灭亡的,还不如大家一起联手对抗,方可保全。
本来韩与魏就不是高高兴兴地跟随知伯,而是受其威胁的,确实看起来是为了要灭亡赵才利用他们,当赵灭亡后,自己就没有用了。于是他们就接受了说服,在一夜之间切断了堤防,让水自行退去。而不明所以的知伯则受到赵军的突袭,最后终被斩首。
这宣告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开始,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战争。大体上,说到春秋时代的两大战争,一就是吴越春秋的故事,而另一就是这个赵襄子与知伯间的战争。当然,真要探究的话,春秋时代还有不少其他的战事,只不过这两场战役,也埋下了四人发挥的空间。
关于赵襄子和知伯的战争,之后还有另一个有名的故事,那就是知伯的食客,也可以说是部下的豫让这个人物。
豫让这个人受到知伯的厚遇,由于感念其思,因此数度企图暗杀赵襄子,然而赵襄子是一个度量非常大的人,他虽然一度捕到了意图姐杀自己的豫让,但却将他释放。赵襄子认为人各为其君主尽其忠诚,因此实在不忍将之杀害。只不过豫让在之后却烧毁、改变了自己的容颜,甚至还喝下毒药破坏咽喉以改变自己的声音,又再度狙杀赵襄子。
当豫让第二次被捕时,赵襄子的部下认为一定要把他杀了。而且,就算让他活着,他也不该继续为知伯尽忠,因为豫让并不是一开始就仕奉知伯,以前也曾仕奉过其他的君主,又为什么没有替之前的君主做些什么,却对最后仕奉的知伯如此尽力呢?在此,豫让回答,以前的君主只是视其为单纯的食客,而知伯却视他为亲友,因此才想要报恩。赵襄子虽然觉得可惜,但还是不得不让他一死。这时,豫让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赵襄子能够赐给他一件自己的衣服。于是赵襄子脱下了上衣给他,由豫让以短剑刺了衣服三剑,代表报了知伯的恩情之后自杀。
这乃是记载在史记中“刺客列传”上的故事,知伯、赵襄子和豫让,三人间的关系十分地戏剧化。而豫让这个人,也是刺客的一种典型,不为自己个人的利益,只是单纯地为了报恩,也算是一种独特的悲壮美学。
在此,春秋时代虽然结束,但在春秋时代的名将中,为一般人所知的还有一个叫做司马穰苴的人,这个人乃是春秋时代齐的将军,也属于名家出身。这个名将在防止外国的侵攻方面拥有相当的名声,后来好像是因为遭到他人嫉妒而失志病死的。不管这个人实际如何,他以司马穰苴这个名字著作了一本兵法书,这是一本非常古典的兵法名书。可惜因为人数的关系,没办法将之加人名单之中。毕竟与其说他是名将,倒不如说他是个军事理论家还更贴切,而且,到底这本书是不是他写的都成问题,因此这回还是先将其放弃,先让春秋时代在此告一个段落。
孙武:生殁年不明。齐国出身。春秋时代之战略家。春秋至战国时代虽然思想家辈出,然而他却是其中以强化军事力为统一中国方针之兵法家。孙武与另一名叫孙膑的人均被称为孙子,两人虽然血缘相同,但孙武的年代较早。孙武在仕吴之前所著的孙子,被称为兵法书的古典,而以孙子兵法为世人所知。其特色在于反映及于战国时代的古老体制之崩坏,不再以贵族或精锐部队之勇战、力战为前提,而在于集团战及谋略说等。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传伍子胥:生殁年不明。名员。春秋时代仕吴之政治家。原为楚国人,但因卷入政争而致家族被杀,因此亡命吴国。当时的吴国方被共同二分江南势力之越国所败,为了复仇而大举进用人才。使用新型之战车长驱中原,因而打败了北方的楚及南方之越的伍子胥,在替吴国建立建立磐石的同时,也以破坏楚王之墓并将其尸体鞭打之举复了父兄之仇。然而,由于怀柔之故,终日溺于敌方所送之美女西施的吴王夫差,最后竟逼其走上自尽之路。而也因为伍子胥是在对吴下了诅咒之后而死,因此后来也以怨灵神的身份成了民间信仰之对象。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传范蠡:生殁年不明。仕奉春秋时代的越国。当时的江南分为吴、越两国,两国间有着激烈的纷争。当初是吴国较强,在将越国打败后,俘虏了越王勾践。而越则在范蠡的支持下,破吴再建奇功。此后,他往北方以陶朱公之名从事商业亦获得成功。日后“陶朱”一词即代表商业,典故就是出自此处。而同样地,成为俘虏时的勾践,受到范蠡激励的故事也相当有名,在日本,被流放至隐岐的后醒醐天皇,也曾在途中到访儿岛高德,在庭院的大树上记下“勿让天勾践消逝,亦时时记取范蠡”的故事。只不过,这段逸话的可信度十分薄弱就是了。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赵襄子:纪元前四五七~前四二五年。名无恤。为构成春秋时代大国晋之赵的有力者。赵为背靠太行山脉,前拥河北平原,支配有霸王之地之称的——今山西省至河北省一带——的要冲之地。由于晋之支配力逐渐低下,因此有力之氏族魏、韩、赵等势力大张。前五世纪中活跃的赵鞅,就以晋之有力“六卿”之一的身份专断国政,到了其子赵襄子,也就是无恤的时代,由于击退北方之代,以及南边知伯的攻击并将之灭亡,于是与韩氏、魏氏在事实上已三分晋国,使得势力更加强大。纪元前四0三年,到了无恤之孙烈公之时代,周之威烈王承认此三家为其诸侯,在此,中原之强国赵国诞生。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