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宕子文集最新章节!
上午九点,我才把电脑打开,正准备调试录音软件,一位清癯而矍铄的老人出现在门口——他就是我这次的采访对象孙子威老先生。此次采访的目的是向老先生们“取经”在此之前,谭老师对我们交待过此行的目的:“老先生们的教学与治学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青年教师应该继承与发展他们的优良传统,把我们的教学工作搞好。”昨天在电话里和孙老师约好今天上午九点在办公室见面,孙老师非常准时地赶到了这里。
很快,我们就进入了正题,孙老师打开话匣子开始聊起他多年的教学经历与教学体会来:
“我是53年毕业的,毕业后一直在华中师大工作。那时不像现在,现在中文系分文艺理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什么的,那时什么也不分。做老师的,哪个时间段的作品都得教,什么都干。那时最重要的一门课是文选与写作,这也是一门最基础的课,一篇作品拿给你,你得会分析;学生的文章摆在你面前,你得会修改。这是作为中文系老师最基本的功夫。还有两门课,当时也很重要。一是文艺理论,当时很重视文艺理论这门课,只有能力比较好的老师才能担任文艺理论的教学。由于受建国以来薄古厚今的传统的影响,现当代文学当时也是很重要的一门课。其实,古代的未必不好,新的未必就好,就我所知,像美国与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都很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从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古代文学与古代文化应该成为中文教育的重点。现代的人在自然科学方面确实比古人高明,而在社会科学,尤其在文学方面,未必一定胜过古人。
做一个老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一个好老师尤其难。我觉得,要做好一个老师,首先便是要认真。其实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才能做好。但“认真”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教书不比写文章,遇到自己不熟悉或不喜欢的地方可以一笔带过,或者说这问题留待以后再讲。教书可不能那样,不能说你不喜欢的你就不讲,你不懂的你就不讲。你如果不懂,首先就要去弄懂他。你不能糊弄学生,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绝对不能这样!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己都没搞清楚,还传什么道,解什么惑?当然,理论上的事情,要绝对地搞清楚,也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理论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任何理论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你所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你自己相信的,自己懂得的,自己不相信,自己不懂的东西却拿来讲给学生听,可以说是违背了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可是要“懂得”谈何容易!特别是理论上的东西。譬如说,黑格尔的三卷美学,第三卷分还为上下两册,写了那么多,概括地说,无非就是一句话:‘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收拢来只有一句话,可一展开后面却有雄兵百万。同样一句话,依照其学识、天赋、经历、思想的深度,理解是很不一样的。再譬如说,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就是情感,这句话很普通,前人也并不是没有说过,但对我而言,其意义就和前人的不同。
大学中文教学的内容大致分两部分,一是理论性的,二是知识性的。理论性的东西一定要讲透,但最好能做到通俗易懂;而知识性的东西,则要尽可能讲得生动,使学生容易记住。讲理论,就像写论文,论据很重要。没有合适的论据,理论就架空了,学生也不容易接受。论据很多,但你不可能将那些论据都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也没那个必要。选择论据很重要。论据或者是前人对某个问题的各种观点,或者是某些具体的作品。譬如,托尔斯泰的艺术论里,对什么是美,罗列了上百种不同的定义,你有必要将这所有的定义都灌输给学生吗?完全没这个必要。你得抓住重点,将最重要的东西教给学生。课堂教育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能捡最重要的东西给学生讲。故你自己心里要知道哪里是最重要的,哪里是不重要的,什么该多讲点,什么该少讲点。另外,你要知道难点在哪里。你不能只管讲自己的,不管学生能不能听得懂。再者,你认为学生能懂或应该懂的东西,其实学生却未必懂。教学与搞科研不同,搞科研你可以不考虑别人的接受情况,而教学不同。你一个人在台上讲,台下的学生不知所云,或者听起来没兴趣,那么,你的教学便是失败的。做老师的,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尽量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学生的情况各各不同,有的学生基础好一点,有的基础差一点;有的接受能力强一点,有的接受能力弱一点,这很正常。最好的办法是“抓住中间,兼顾两头”大部分同学属于中等水平,你的备课主要是针对这部分学生设计的。但是,你也不能不顾两头的学生。对于那些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你所讲的可能有点难了,所以,在有些地方,你就要多加几句话,讲细一点,尽量让这部分学生能听懂;而对于那些程度比较高的学生,你所讲的却太容易了,他们听起来没什么兴趣,也没多大的收获,所以你就还要讲一些难度大一点的、深一点的东西,让这些学生也能获得一点东西。教学是个无底洞,只要你认真去做,你就会觉得永远有做不完的事。
一定要把课备好,而且,课怎么备你都会觉得不充分的,总是有需要补充或需要修正的地方。你讲同一门课,讲同样的内容,今天讲与明天讲,在这里讲与在那里讲肯定是不同的。我讲了这么多年的课,可以说没有一节课是相同的,不像某些老师,几年来或几十年来总用的是同一本备课本,讲的是同样的内容。在讲课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说,有些地方应该讲详细一点,你却讲简略了;有些地方应该讲简略一点,你却讲得太详细了。好在大学教学是个连续性的过程,你这节课讲得太简略的东西,下一次课可以补起来。此外,所谓“教学相长”教学不能是“填鸭式”的,要与学生互动,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作为教师,要守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除了上面所说的自己不相信的不讲,自己不懂的不讲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知错能改,知错必改。老师不是圣人,不可能不出错。有时可能某个字写错了;有时可能心里想的是这个,口里说出来的却是那个;有时可能某句话的出处记错了。总之,种种错误都有可能出现。发现了错误怎么办?这时应该秉着求真求实的态度,知错就改。在学生面前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是件丢面子的事情,相反,如果坚持错误的东西才是要不得的。你不能把教学仅仅看成是知识的传授,教学与教育不能脱节,教学与教育是“两位一体”的。教师除了传递知识给学生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学校里未必一定要开什么思想品德之类的课,一位好的老师应该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思想的与道德的教育。
另外,我觉得,研究所与大学应该分开,有的人书教得好,不一定科研搞得好;有些人科研搞得好,不一定书教得好。当然,也有些人能二者兼顾。何不让他们各自在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的长处?大学应该是教育学生的地方,而不是搞科研的地方。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很难兼顾教学与科研。做一个好老师很难!不能只顾自己搞科研,而忽视了教学工作。相反,当你是一名教师时,你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为教学让道。
现在高校的学术评审制度应该说是很成问题的。我们那里评职称和发论文并没有挂起钩来,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把教学工作搞好。那时杂志少,但发文章不要钱,还给你稿费。文章的发表与否主要看文章的质量。文章写好之后,往信封里一装,写上‘稿件’两个字,连邮票都不用贴就寄出去了。一篇文章发表后,稿费往往顶得你几个月的工职。现在发文章,要出版面费,还要拉关系,太多的非学术性的因素决定了一篇文章的命运。你知道,一篇通过多年的勤奋研究与深思孰虑而写出来的文章与一篇抄袭、拼凑而成的所谓文章所付出的劳动差别是很大的,可评职称时只看文章的量,不看文章的质。只看文章到底在什么杂志上发的,并不注重文章本身怎么样。难道在国家选定的那些杂志上的文章一定比别的杂志上的文章好?倒也不见得。这样不好,话语权掌握在少数杂志与少数人的手里,他们的学术水平不一定比其他人强,这样很容易滋生学术腐败。”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笔者其实还和孙老师聊到了其他的很多话题,但是,由于这次采访的主要目的是就大学中文系的教学问题向孙老师“取经”故有很多东西也就没写出来。在我的印象中,孙老师是一位很务实、很认真、治学严谨、有社会责任感且很有思想的学识渊博的老前辈。孙老师这一生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教学工作中去了,虽然如此,孙老师在学术上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用不着笔者多费口舌。退休后,孙老师仍然很勤奋,他说,要在有生之年,将思想界一些比较重要的著作过一篇。古人云:“一片冰心在玉壶”老前辈们的学问、经验固然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学习,但是,他们的务实求真、谦虚勤奋、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更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小子发扬光大么?
上午九点,我才把电脑打开,正准备调试录音软件,一位清癯而矍铄的老人出现在门口——他就是我这次的采访对象孙子威老先生。此次采访的目的是向老先生们“取经”在此之前,谭老师对我们交待过此行的目的:“老先生们的教学与治学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青年教师应该继承与发展他们的优良传统,把我们的教学工作搞好。”昨天在电话里和孙老师约好今天上午九点在办公室见面,孙老师非常准时地赶到了这里。
很快,我们就进入了正题,孙老师打开话匣子开始聊起他多年的教学经历与教学体会来:
“我是53年毕业的,毕业后一直在华中师大工作。那时不像现在,现在中文系分文艺理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什么的,那时什么也不分。做老师的,哪个时间段的作品都得教,什么都干。那时最重要的一门课是文选与写作,这也是一门最基础的课,一篇作品拿给你,你得会分析;学生的文章摆在你面前,你得会修改。这是作为中文系老师最基本的功夫。还有两门课,当时也很重要。一是文艺理论,当时很重视文艺理论这门课,只有能力比较好的老师才能担任文艺理论的教学。由于受建国以来薄古厚今的传统的影响,现当代文学当时也是很重要的一门课。其实,古代的未必不好,新的未必就好,就我所知,像美国与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都很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从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古代文学与古代文化应该成为中文教育的重点。现代的人在自然科学方面确实比古人高明,而在社会科学,尤其在文学方面,未必一定胜过古人。
做一个老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一个好老师尤其难。我觉得,要做好一个老师,首先便是要认真。其实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才能做好。但“认真”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教书不比写文章,遇到自己不熟悉或不喜欢的地方可以一笔带过,或者说这问题留待以后再讲。教书可不能那样,不能说你不喜欢的你就不讲,你不懂的你就不讲。你如果不懂,首先就要去弄懂他。你不能糊弄学生,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绝对不能这样!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己都没搞清楚,还传什么道,解什么惑?当然,理论上的事情,要绝对地搞清楚,也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理论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任何理论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你所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你自己相信的,自己懂得的,自己不相信,自己不懂的东西却拿来讲给学生听,可以说是违背了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可是要“懂得”谈何容易!特别是理论上的东西。譬如说,黑格尔的三卷美学,第三卷分还为上下两册,写了那么多,概括地说,无非就是一句话:‘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收拢来只有一句话,可一展开后面却有雄兵百万。同样一句话,依照其学识、天赋、经历、思想的深度,理解是很不一样的。再譬如说,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就是情感,这句话很普通,前人也并不是没有说过,但对我而言,其意义就和前人的不同。
大学中文教学的内容大致分两部分,一是理论性的,二是知识性的。理论性的东西一定要讲透,但最好能做到通俗易懂;而知识性的东西,则要尽可能讲得生动,使学生容易记住。讲理论,就像写论文,论据很重要。没有合适的论据,理论就架空了,学生也不容易接受。论据很多,但你不可能将那些论据都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也没那个必要。选择论据很重要。论据或者是前人对某个问题的各种观点,或者是某些具体的作品。譬如,托尔斯泰的艺术论里,对什么是美,罗列了上百种不同的定义,你有必要将这所有的定义都灌输给学生吗?完全没这个必要。你得抓住重点,将最重要的东西教给学生。课堂教育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能捡最重要的东西给学生讲。故你自己心里要知道哪里是最重要的,哪里是不重要的,什么该多讲点,什么该少讲点。另外,你要知道难点在哪里。你不能只管讲自己的,不管学生能不能听得懂。再者,你认为学生能懂或应该懂的东西,其实学生却未必懂。教学与搞科研不同,搞科研你可以不考虑别人的接受情况,而教学不同。你一个人在台上讲,台下的学生不知所云,或者听起来没兴趣,那么,你的教学便是失败的。做老师的,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尽量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学生的情况各各不同,有的学生基础好一点,有的基础差一点;有的接受能力强一点,有的接受能力弱一点,这很正常。最好的办法是“抓住中间,兼顾两头”大部分同学属于中等水平,你的备课主要是针对这部分学生设计的。但是,你也不能不顾两头的学生。对于那些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你所讲的可能有点难了,所以,在有些地方,你就要多加几句话,讲细一点,尽量让这部分学生能听懂;而对于那些程度比较高的学生,你所讲的却太容易了,他们听起来没什么兴趣,也没多大的收获,所以你就还要讲一些难度大一点的、深一点的东西,让这些学生也能获得一点东西。教学是个无底洞,只要你认真去做,你就会觉得永远有做不完的事。
一定要把课备好,而且,课怎么备你都会觉得不充分的,总是有需要补充或需要修正的地方。你讲同一门课,讲同样的内容,今天讲与明天讲,在这里讲与在那里讲肯定是不同的。我讲了这么多年的课,可以说没有一节课是相同的,不像某些老师,几年来或几十年来总用的是同一本备课本,讲的是同样的内容。在讲课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说,有些地方应该讲详细一点,你却讲简略了;有些地方应该讲简略一点,你却讲得太详细了。好在大学教学是个连续性的过程,你这节课讲得太简略的东西,下一次课可以补起来。此外,所谓“教学相长”教学不能是“填鸭式”的,要与学生互动,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作为教师,要守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除了上面所说的自己不相信的不讲,自己不懂的不讲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知错能改,知错必改。老师不是圣人,不可能不出错。有时可能某个字写错了;有时可能心里想的是这个,口里说出来的却是那个;有时可能某句话的出处记错了。总之,种种错误都有可能出现。发现了错误怎么办?这时应该秉着求真求实的态度,知错就改。在学生面前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是件丢面子的事情,相反,如果坚持错误的东西才是要不得的。你不能把教学仅仅看成是知识的传授,教学与教育不能脱节,教学与教育是“两位一体”的。教师除了传递知识给学生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学校里未必一定要开什么思想品德之类的课,一位好的老师应该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思想的与道德的教育。
另外,我觉得,研究所与大学应该分开,有的人书教得好,不一定科研搞得好;有些人科研搞得好,不一定书教得好。当然,也有些人能二者兼顾。何不让他们各自在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的长处?大学应该是教育学生的地方,而不是搞科研的地方。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很难兼顾教学与科研。做一个好老师很难!不能只顾自己搞科研,而忽视了教学工作。相反,当你是一名教师时,你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为教学让道。
现在高校的学术评审制度应该说是很成问题的。我们那里评职称和发论文并没有挂起钩来,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把教学工作搞好。那时杂志少,但发文章不要钱,还给你稿费。文章的发表与否主要看文章的质量。文章写好之后,往信封里一装,写上‘稿件’两个字,连邮票都不用贴就寄出去了。一篇文章发表后,稿费往往顶得你几个月的工职。现在发文章,要出版面费,还要拉关系,太多的非学术性的因素决定了一篇文章的命运。你知道,一篇通过多年的勤奋研究与深思孰虑而写出来的文章与一篇抄袭、拼凑而成的所谓文章所付出的劳动差别是很大的,可评职称时只看文章的量,不看文章的质。只看文章到底在什么杂志上发的,并不注重文章本身怎么样。难道在国家选定的那些杂志上的文章一定比别的杂志上的文章好?倒也不见得。这样不好,话语权掌握在少数杂志与少数人的手里,他们的学术水平不一定比其他人强,这样很容易滋生学术腐败。”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笔者其实还和孙老师聊到了其他的很多话题,但是,由于这次采访的主要目的是就大学中文系的教学问题向孙老师“取经”故有很多东西也就没写出来。在我的印象中,孙老师是一位很务实、很认真、治学严谨、有社会责任感且很有思想的学识渊博的老前辈。孙老师这一生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教学工作中去了,虽然如此,孙老师在学术上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用不着笔者多费口舌。退休后,孙老师仍然很勤奋,他说,要在有生之年,将思想界一些比较重要的著作过一篇。古人云:“一片冰心在玉壶”老前辈们的学问、经验固然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学习,但是,他们的务实求真、谦虚勤奋、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更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小子发扬光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