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砻碓和米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奇书网 www.qishu7.net,最快更新东方冕文集最新章节!
现在机器碾米出米速度快——稻谷倒入碾米机的入口,十几秒后白花花、完整的米粒就从碾米机的出口流出。而在1980年代以前的邵武,在很多尚未用上电的边远山区,使用的碾米工具却是传统的土砻、风鼓车、舂臼、水碓、竹筛
在我居住的山村有这样一句俗语:“1升米下锅12件家什。”说的就是在古代大家把稻谷变成大米工序的繁杂及其过程的艰难,其中给稻谷去壳是最有技术难度的一件事,其所使用的工具“土砻”也是十二件家什中最有技术含量的一件东西。
土砻是以泥、木、竹为主要材料制成。主体的两个砻盘是在竹丝编的空心圆柱里筑满红土与松毛的混物,用木棰、铁锤夯实。上砻盘中空,成漏斗形用以盛谷,下盘固定在木支架上,直径约70厘米。上砻盘有砻耳两个,砻斗一个,下砻盘有砻轴和砻脚砻槽,上下砻盘之间磨合处则铺设一排排竹片制成的砻齿,砻齿呈逆时针旋涡形放射状,竹片需经热铁锅加沙子不停翻炒至淡黄色才具有所需硬度。上砻盘砻齿分八组,下砻盘砻齿分十二组,砻齿与砻齿之间用沙土填实并留下条条竹筷粗细浅沟,此外,还配有一支砻臂和一条吊绳。在下砻盘上部的外围还有一圈装盛糙米用的米槽,槽有一缺口,砻米时,磨好的糙米就是从这缺口处流到箩筐中。上砻盘接近米槽处,装有一竹片,名字叫土砻拨,当槽中糙米将满时,土砻拨就将米拨落。
土砻结构简单,却是细致的活儿。制作土砻的师傅把土砻打好后,要倒入干谷,当场试磨。如果土砻能脱谷壳、出米率高,就说明土砻可以正常使用。反之,师傅要反复修改,直到能出米为止。所以在家乡流传着“打土砻现试’的俗语。一架土砻修修补补便能用上10多年。
孩提时,我见过母亲用土砻碾米。母亲先将一个准备盛米的空箩筐放在木槽缺口下方,再把稻谷倒进砻斗并将砻臂的铁钩套进砻耳,然后用双手推动砻臂,这样,土砻的上墩就转动起来。这时,稻谷通过砻槽流进上下墩之间磨合处,再经上墩转动碾压,稻谷便脱壳变成大米从砻齿沟流到米槽中,经土砻拨拨动,流落到箩筐中。土砻碾谷子时轰隆隆的声音很大,一家碾米左邻右舍都听得到。母亲边砻米还边出谜语给我猜:“竹唇竹齿,食谷放米。”谜底就是“土砻”土砻给我带的乐趣,至今难忘。
土砻砻出的是糙米和谷壳的混合物,要倒入风鼓车里(村里人称其为风车)吹去谷壳,留下糙米。接着是舂糙米。以操作方式区别,有利用水力的“水碓”有以杠杆原理利用脚踩的“脚踏舂臼”小户人家则用最简单的“手捣舂臼”舂臼分石制和木制的。把糙米倒进舂臼中,用木制舂槌一下一下把糙米表面的膜去除,再用细竹筛筛掉这些膜粉(细米糠)后,才是可供煮饭的精米(白米)了!母亲说,用“脚踏舂臼”舂米,要踏500多下才能得到白米。其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
父亲有空则会把糙米挑到碓房里去舂。水碓房里有一个巨大的黑森森的水车,硕大的水车转轴,两个大人才能合抱上,叶轮的直径有两层楼高。水车在水流冲击下咿咿呀呀的转动,带动着一排石杵交错着上扬下落,咣当咣当的响声中,几个石臼中的糙米翻起一阵阵浪花。水碓的舂米效率,比“脚踏舂臼”和“手捣舂臼”的效率高。
水碓房空闲时,我与小伙伴们就会跑到水碓房中玩耍。水闸关上了,水车不转了,庞大的身躯默立着,我们就大胆地在水碓的各个部位上练杂技。胆大的伙伴会踩着水车的叶轮,使水车转起来;爬上水碓房的梁架上,练高空平衡木。胆小的伙伴也不闲着,在静止的水车主轴主上,跑来跑去,有使不完的劲。惊叫声,欢笑声,时不时从水碓房里传向田野。
碾米不但辛苦,而且工序繁琐、时间长。土砻砻出的糙米要倒入风车,用风力吹散谷壳,再经石臼舂槌、竹筛筛、簸箕簸、细筛筛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得到精米下锅。而砻一担米一般要用一个多小时,再加上其他工序,碾出一担白米,则需要花上最少半天时间。真可谓:桌上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呀!
时至现在,土砻的声响早已消失在电动的碾米机的声响中,成为了历史的印迹,成为人们的念想。很多事物不也是如此吗?
现在机器碾米出米速度快——稻谷倒入碾米机的入口,十几秒后白花花、完整的米粒就从碾米机的出口流出。而在1980年代以前的邵武,在很多尚未用上电的边远山区,使用的碾米工具却是传统的土砻、风鼓车、舂臼、水碓、竹筛
在我居住的山村有这样一句俗语:“1升米下锅12件家什。”说的就是在古代大家把稻谷变成大米工序的繁杂及其过程的艰难,其中给稻谷去壳是最有技术难度的一件事,其所使用的工具“土砻”也是十二件家什中最有技术含量的一件东西。
土砻是以泥、木、竹为主要材料制成。主体的两个砻盘是在竹丝编的空心圆柱里筑满红土与松毛的混物,用木棰、铁锤夯实。上砻盘中空,成漏斗形用以盛谷,下盘固定在木支架上,直径约70厘米。上砻盘有砻耳两个,砻斗一个,下砻盘有砻轴和砻脚砻槽,上下砻盘之间磨合处则铺设一排排竹片制成的砻齿,砻齿呈逆时针旋涡形放射状,竹片需经热铁锅加沙子不停翻炒至淡黄色才具有所需硬度。上砻盘砻齿分八组,下砻盘砻齿分十二组,砻齿与砻齿之间用沙土填实并留下条条竹筷粗细浅沟,此外,还配有一支砻臂和一条吊绳。在下砻盘上部的外围还有一圈装盛糙米用的米槽,槽有一缺口,砻米时,磨好的糙米就是从这缺口处流到箩筐中。上砻盘接近米槽处,装有一竹片,名字叫土砻拨,当槽中糙米将满时,土砻拨就将米拨落。
土砻结构简单,却是细致的活儿。制作土砻的师傅把土砻打好后,要倒入干谷,当场试磨。如果土砻能脱谷壳、出米率高,就说明土砻可以正常使用。反之,师傅要反复修改,直到能出米为止。所以在家乡流传着“打土砻现试’的俗语。一架土砻修修补补便能用上10多年。
孩提时,我见过母亲用土砻碾米。母亲先将一个准备盛米的空箩筐放在木槽缺口下方,再把稻谷倒进砻斗并将砻臂的铁钩套进砻耳,然后用双手推动砻臂,这样,土砻的上墩就转动起来。这时,稻谷通过砻槽流进上下墩之间磨合处,再经上墩转动碾压,稻谷便脱壳变成大米从砻齿沟流到米槽中,经土砻拨拨动,流落到箩筐中。土砻碾谷子时轰隆隆的声音很大,一家碾米左邻右舍都听得到。母亲边砻米还边出谜语给我猜:“竹唇竹齿,食谷放米。”谜底就是“土砻”土砻给我带的乐趣,至今难忘。
土砻砻出的是糙米和谷壳的混合物,要倒入风鼓车里(村里人称其为风车)吹去谷壳,留下糙米。接着是舂糙米。以操作方式区别,有利用水力的“水碓”有以杠杆原理利用脚踩的“脚踏舂臼”小户人家则用最简单的“手捣舂臼”舂臼分石制和木制的。把糙米倒进舂臼中,用木制舂槌一下一下把糙米表面的膜去除,再用细竹筛筛掉这些膜粉(细米糠)后,才是可供煮饭的精米(白米)了!母亲说,用“脚踏舂臼”舂米,要踏500多下才能得到白米。其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
父亲有空则会把糙米挑到碓房里去舂。水碓房里有一个巨大的黑森森的水车,硕大的水车转轴,两个大人才能合抱上,叶轮的直径有两层楼高。水车在水流冲击下咿咿呀呀的转动,带动着一排石杵交错着上扬下落,咣当咣当的响声中,几个石臼中的糙米翻起一阵阵浪花。水碓的舂米效率,比“脚踏舂臼”和“手捣舂臼”的效率高。
水碓房空闲时,我与小伙伴们就会跑到水碓房中玩耍。水闸关上了,水车不转了,庞大的身躯默立着,我们就大胆地在水碓的各个部位上练杂技。胆大的伙伴会踩着水车的叶轮,使水车转起来;爬上水碓房的梁架上,练高空平衡木。胆小的伙伴也不闲着,在静止的水车主轴主上,跑来跑去,有使不完的劲。惊叫声,欢笑声,时不时从水碓房里传向田野。
碾米不但辛苦,而且工序繁琐、时间长。土砻砻出的糙米要倒入风车,用风力吹散谷壳,再经石臼舂槌、竹筛筛、簸箕簸、细筛筛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得到精米下锅。而砻一担米一般要用一个多小时,再加上其他工序,碾出一担白米,则需要花上最少半天时间。真可谓:桌上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呀!
时至现在,土砻的声响早已消失在电动的碾米机的声响中,成为了历史的印迹,成为人们的念想。很多事物不也是如此吗?